吕小新 李超玉 翁燕琴
(江西省兴国县中医院神经内科,江西 赣州 342400)
脑卒中又称脑中风,主要频发于中老年群体。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脑卒中发病率逐年升高。相关流行病学统计显示[1],现今我国每年约有200万例新发脑卒中患者。脑卒中除发病率高外,还伴随着多种并发症,如颅内高压、肺炎、急性肾衰竭、深部静脉血栓及痉挛性瘫痪等。痉挛性瘫痪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相关研究[2]显示,在脑卒中早期,患者痉挛性瘫痪的发病率高达90%,其中又以上肢痉挛性瘫痪为常见,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及病死率。目前,临床对于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以纠正偏瘫肢体痉挛状态、改变肢体运动功能及进行康复治疗为主。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采取传统针灸治疗,虽能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起到较好的纠正偏瘫肢体痉挛状态的目的,但单独采用针灸治疗,见效慢、周期长,不利于提升整体临床总有效率。中医认为,脑卒中属于“经筋病”范畴,治疗应该以调节为主。十二经筋行于体表[3],因而有学者[4]指出,隔药灸经筋能起到疏经活络、行气活血等作用。基于此,本研究选取兴国县中医院2020 年1 月—2021 年6 月收治的62 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就针刺与隔药灸经筋结点法的应用效果展开探讨,并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0 年1 月—2021 年6 月兴国县中医院收治的62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2020 年1 月—2020 年9 月收治的患者为参照组(31 例),2020 年10 月—2021 年6 月收治的患者为研究组(31例)。参照组:男18例,女13例;年龄63~82 岁,平均(73.27±4.52)岁;脑出血22 例,脑梗死9例。研究组:男17 例,女14 例;年龄61~81 岁,平均(73.87±4.13)岁;脑出血20 例,脑梗死11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兴国县中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临床诊断为脑卒中并发上肢痉挛性瘫痪[5];各项生命体征趋于平稳;临床资料完善,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精神疾病患者;合并严重肝脏、肾脏衰竭或不全患者。
1.3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积极进行降血压、降血糖、抗凝、改善脑部循环及神经保护等治疗。
1.3.1 参照组实施传统针刺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在患者的肩部、手部、手肘及腕部选取相应的经筋点,如三角肌上部中央的肩结点、肱三头肌上的肘上结点、肱骨外上髁的肘下结点及尺骨与桡骨之间的腕结点。然后选择0.30 mm×40 mm、0.30 mm×50 mm毫针(合肥市博瑞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皖械注准20172200055)进行针刺,得气后相应地接通电针治疗仪( 上海贤太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沪械注准20162270850,规格:XTD-41C),设置疏波,并将正负极分别连接在肢体近端、远端以及上述穴位,进行针刺治疗。注意电流强度需设置在患者可耐受范围内,同时能观察到肌群肌肉收缩。每次治疗时长约为20 min,每日2次,6 d为1个治疗周期,患者需持续治疗4个周期。
1.3.2 研究组在参照组的基础上实施隔药灸经筋结点法治疗,主要包括以下步骤:首先选取适量黄芪、茯苓、附片、何首乌、桂枝及生姜,将生姜捣成汁液,其余药材捣成粉末,并混合均匀,做成直径约为2.5 cm 的药饼备用。然后进行针刺治疗,将备用药饼放入多功能艾灸仪(齐齐哈尔市祥和中医器械有限责任公司,黑械注准20162200087,规格:DAJ-2)的艾腔中,并将艾灸仪的艾头固定在患者肘内侧横纹中点处、肱二头肌肌肉隆起部位后进行治疗,每个穴位隔药灸20 min,每日治疗2次,6 d为1个治疗周期,患者需持续治疗4个周期。
1.4 观察指标(1)中医证候积分:根据中医证候积分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对两组症状严重程度进行量化分析,积分主要根据患者上肢疼痛、麻木、痉挛、沉重及肿胀等9 项进行计量,并根据严重程度划分为重度、中度、轻度、无,分别赋3、2、1、0分。(2)上肢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 评估法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对两组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估,包括对患者肢体运动能力及关节活动程度进行评估,总分0~100分,最后分值越高表示肢体运动功能越佳[6]。(3)肌张力:采用改良Ashworth 量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对两组肌张力进行评估,共0~6 级,分别计0~6 分,最后分值越高,表示肌张力越差[7]。(4)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量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对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量表包括独立进食、平地行走及上下楼梯等10个维度,总分100 分,最后分值越高表示日常生活能力越高[8]。
1.5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对此次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x2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所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参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s,分)
表1 两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参照组治疗后比较,2)P<0.05。
组别参照组研究组治疗后9.04±2.031)6.79±1.731)2)例数31 31治疗前16.31±2.58 16.24±2.37
2.2 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肌张力及日常生活能力比较治疗前两组上肢运动功能、肌张力及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肌张力评分均有所降低,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增加,且研究组肌张力评分低于参照组,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肌张力及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 s,分)
表2 两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肌张力及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参照组治疗后比较,2)P<0.05。
日常生活能力37.76±4.39 64.27±8.971)38.12±4.51 73.59±9.931)2)组别参照组例数31研究组31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上肢运动功能16.11±2.53 46.19±6.071)15.97±2.45 54.87±6.791)2)肌张力3.39±0.84 2.16±0.371)3.43±0.79 1.43±0.211)2)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及病死率高等特点,主要因脑血管发生破裂或意外阻塞而引起的急性脑损伤所致,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头痛头晕、麻木等。若不及时治疗,随着疾病进展,脑卒中面积不断扩大,极其容易引起患者出现偏瘫、失语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临床对于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主要采取药物疗法、物理疗法、生物反馈疗法及中医针灸疗法等,其中采用生物反馈疗法电刺激或是单纯的中医针灸治疗,虽能通过松弛肌肉来改善机体功能,但无法使已经受损的脑细胞及机体细胞复原。因此,还需寻找更为有效的方法,在帮助患者积极恢复机体功能的同时,修复受损细胞。
中医认为,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归属于“经筋病”“痉证”等范畴,主要是发病后,心情不畅、外邪入侵经络传入脏腑,出现经络痹阻、气血阻滞及阴阳失调等导致,进而引起患者出现肢体拘挛、屈伸不便等情况,故而应以经筋调治为主[9]。在本次研究中,经过相应的治疗,研究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参照组,且研究组肌张力评分低于参照组,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这一结果提示,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积极实施针刺与隔药灸经筋结点法治疗,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抑制肌张力增高、积极恢复上肢运动功能及提升日常生活能力。主要原因为实施隔药灸经筋结点法治疗能降低人体的阻抗以及调节各经脉之间的反射,积极提升神经肌肉能力,并且实施隔药灸还能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血管之间的物质交换,除能有效增加机体对药物的吸收外,还能促进血液流通缓解肌肉痉挛状态,进而积极促进肢体的神经肌肉恢复,避免肌肉严重萎缩。同时,在本次研究中,隔药灸的药方中选取了黄芪、茯苓、附片、何首乌、桂枝及生姜6 味中药材,其中黄芪补气升阳、益卫固表;茯苓利水消肿;附片回阳救逆、通脉;何首乌强筋骨、补肝肾;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脉;生姜祛风。将以上药物制成药饼灸之,能通过筋结点将药物传入人体内部,进而积极调节患者的神经功能、循环功能及内分泌等,并且对筋结点持续进行温灸,能有效疏通经络气血、改善衰退功能以及积极平衡失调的阴阳,使疾病得到缓解或病痛消除等。因此,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积极实施隔药灸经筋结点法治疗,能有效促进肢体的神经肌肉恢复、避免肌张力增高、帮助患者恢复。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积极实施针刺与隔药灸经筋结点法治疗,效果确切,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及抑制肌张力增高、恢复上肢运动功能、提升日常生活能力,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