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虚损生积”理论探讨硬皮病诊治规律及应用心得

2024-05-12 15:49马慧澜郭燕芬齐张旸宋榕斌林晓蓉吴宽裕张志明赵钟文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24年4期
关键词:硬皮病

马慧澜 郭燕芬 齐张旸 宋榕斌 林晓蓉 吴宽裕 张志明 赵钟文

【摘 要】 硬皮病是临床较罕见、难治性的结缔组织疾病。从“虚”和“积”两个方面入手,探讨疾病发生、发展的病因病机。硬皮病以肺脾肾三脏亏虚为本,以风寒湿等外感六淫邪气侵袭为标,内外相得,导致痰瘀等有形实邪阻滞皮肤腠理官窍所致,该过程可用“虚损生积”概括;并基于“虚损生积”理论分期论治,肿胀期和硬化期均以祛邪为主,萎缩期以扶正为主,为临床中医诊治硬皮病提供思路。

【关键词】 硬皮病;皮痹;虚损生积;论治规律

硬皮病以累及皮肤、黏膜组织并以纤维化和硬化为主要特征,最后发生萎缩的结缔组织病,呈慢性发展,逐渐累及多个脏器,临床分为局限性硬皮病和系统性硬皮病两型[1]。其病理特点为血管病变,胶原及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等[2]。硬皮病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可能与性别、遗传、环境刺激、系统免疫异常等多种因素相关[3-4]。由于病因未明,故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目前西医予免疫抑制、抗纤维化、生物制剂和对症治疗为主[5]。对于硬皮病的治疗,中医有其独特的优势,可通过辨证论治个体化诊疗,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6]。

1 病因病机

1.1 “虚损生积”理论概述 《难经》[7]首次提出了“虚损”的概念,包括“五损”,其曰:“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藏六府。三损损于肌,肌肉消瘦,饮食不能为肌肤。四损损于筋,……五损损于骨……。”《黄帝内经》初次提出“积”,曰:“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因此,血液、津液等凝聚滞留于血脉为积的基本病机要素。另外,《景岳全书》曰:“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脾胃怯弱,气血两虚,四时有感,皆能成积。”《诸病源候论》曰:“风湿痹状,或皮中顽厚,……由气血虚外受风湿而成治病,就不瘥,入于经络,搏于阳经,亦变全身手足不遂。”明确提出机体“虚损”的出现,会进一步导致“积滞”的产生。《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曰:“五劳虚极赢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提出了随着机体脏腑亏虚逐渐加重后,瘀血内停,津亏血燥亦不断恶化,阻滞机体各处脏腑经络官窍,出现本虚标实之象。因此,临床上众多医家运用“虚损生积”理论论述疾病的发生、发展。如刘平[8]从“虚损生积”理论探讨肝硬化的中医病因病机,提出了“血瘀为积之标,虚损乃积之本”;尚晓玲等[9]临床论治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重视“虚损生积”理论,确立补虚消积之法,取得良效;任方楠等[10]認为,前列腺纤维化的主要病因病机是精血津液阴虚,虚损生积。

1.2 从肺脾肾三脏阐述“虚损生积”理论 硬皮病属中医学“皮痹”范畴,“皮痹”之名最早见于《素问·痹论篇》,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属于五体痹范

畴[11]。本病病程较长,各医家根据临床经验总结,多将硬皮病的病因概括为虚、痰、瘀[12-14],病机归纳为“虚损生积”,虚损为积之本,痰瘀为积之标。对于皮痹,即气血精亏阳虚,脉络阻滞,气机不利,痰瘀互结,因积生痹。辨证以肺脾肾亏虚为本,痰瘀阻滞为标。《黄帝内经》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机体正气不足,脏腑亏虚,尤其是肺脾肾三脏,导致外邪趁虚而入,亦或是虚而内生痰饮、瘀血等实邪阻滞,痹阻肌表关节等处,而成皮痹。

肺主皮毛,明代马莳曰:“肺气衰则三气入皮,故名之曰皮痹。”《素问·刺要论篇》曰:“皮伤则内动肺,肺动则秋病温疟,淅淅然寒慄。”因此,肌表皮毛赖肺宣发肃降精微物质滋养和温煦。另外,明代孙一奎在《医旨绪余·宗气营气卫气》中说到:“宗气者……肺得之而为呼……卫得之而卫于外。”由此可见,肺气亏虚,宣发肃降功能失调,无法向上向外输布精微达皮毛腠理;再者肺朝百脉,辅心行血,肺虚影响血的生成,瘀血等实邪内生,皮毛失荣受损,出现皮肤枯槁、变硬如革;另肺虚影响宗气的生成,导致卫外不固,腠理空虚,风寒湿等邪气侵入,阻滞肌肤表里之间,气机不利,痰瘀痹阻而成皮痹。钱先[15]强调从肺论治硬皮病,创新性地提出补肺清瘀法治疗硬皮病。范永升[16]认为,硬皮病病证繁杂,但均应将“肺主皮毛”思想贯穿始终,从肺论治,以《永类钤方》中的补肺汤为基础加减,同时加入化痰祛瘀之品治疗。齐彦威[17]从微观实验角度亦佐证了运用麦门冬汤从肺论治硬皮病的疗效。

脾肾常常因先后天的紧密关系而相互联系、影响。脾为后天之本,主肌肉,为气血生化之源,居中央而灌四旁,脾健则水谷以化,气血精微充足,濡养皮肉腠理、肢体百骸,后天不竭,以滋养先天,一身正气充足,外邪不能入于皮毛分肉间,故肌肉紧实,皮肤润泽。而脾虚则运化无权,易致水湿痰饮等阻滞,湿最伤阳,出现脾阳亏虚,推动无力,皮毛肌肉无以温煦,则卫外不固,外邪易侵,加重实邪阻滞,留着于皮毛间,气机不畅,且脾虚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气机逆乱,气血生化乏源,实邪停聚,凝于皮肤,阻滞经络,皮毛肌腠失于润养,可致皮肤皱缩、硬化如革、肤色暗沉、消化道推动乏力、进食吞咽哽噎感等。另外,张景岳在《类经附翼》中说到:“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18]肾中藏一身阴阳之根本,主蛰守卫。肾阳足则蒸腾化气,布散精微,温养脏腑皮毛,不易受外邪侵袭,肾阴充盈可滋养脏腑皮毛,使其荣润,发挥正常生理功能,肾气充沛则对机体气血津液的运行具有推动作用,不易内生实邪阻滞。“阳化气,阴成形”,肾虚则致皮毛肌腠等无以温煦,复感风寒湿等外邪侵袭,内外相得,乃客其形,使阳气亏虚更甚,寒凝血瘀,气化蒸腾作用下降,出现雷诺现象;遇寒而加重,痰瘀等实邪凝结,阻滞皮肉间,气血无法濡养,出现指尖溃烂,皮肤枯槁、僵硬、色素沉着。先后天相互滋生。若先天不足,无以滋养后天,则脾胃运化功能较弱;而后天不足,无以供养先天,则肾无以主蛰藏精温通,均将导致机体虚损受邪,或机体痰瘀等病理产物的积聚。国医大师路志正[19]总结硬皮病的病因病机为脾虚血弱,痰瘀阻络,运用健脾养血、化痰通络之法,分期论治。国医大师邓铁涛[20]认为,硬皮病的发生与脾肾密切相关,治宜健脾益肾之法,运用六味地黄丸加黄芪、党参等益气健脾之品;又强调皮肤僵硬如革为痰瘀阻滞所致。

2 补虚消积,分期论治

痰瘀等实邪积滞的根本原因是本虚,综上,可知以肺脾肾三脏亏虚为主。《卫生宝鉴精要·名方类聚》曰:“养正积自除。”因此,临床中需始终围绕“虚损生积”这个核心机制,确立补虚消积之法,根据临床情况分期论治[9]。硬皮病分为肿胀期、硬化期、萎缩期[21]。肿胀期和硬化期治疗均以祛邪为主,而萎缩期以扶正为主。

2.1 祛邪为主,兼以补虚 在肿胀期,多数病症表现为正气虚弱,邪气外侵。在这些邪气中,风邪被视为是众多疾病的首要因素。风邪往往会伴随着寒、湿、热等其他邪气一同侵犯人体,成为各种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肺主皮毛,开窍于鼻。当肺气亏虚时,风寒湿等外邪易从口鼻侵袭人体,停滞在肌肤、脏腑、经络系统中,导致气机运行不畅而出现病症。在治疗这类疾病时,应以祛邪为主要目标,治宜解表祛邪。因此,对于硬皮病肿胀期,考虑是因机体正气虚,卫表抗邪无力,风寒湿等邪气侵袭留着肌肤所致皮肤僵硬肿胀,如《灵枢·胀论》曰:“营卫留止,寒气逆上,正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也。”[22]可以使用诸如桂枝、羌活、独活、防风等进行治疗。如艾儒棣[23]采用独活寄生汤联和阳和汤加减,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段行武[24]采用祛风通络、清热除湿、解毒的治疗方案。姚春海[25]认为,风湿袭人,停于肌表,病位尚浅,以“标实”为主要病症特点,而“本虚”突出不显,主张祛邪,予散风除湿、益肾通络之法。

随着邪气逐渐侵入人体,痰瘀等實质性的邪气开始阻碍气血的正常运行,导致气机阻滞进一步加剧,即硬化期。邪气留滞在皮肤、肌肉和筋膜之间,使得气血无法有效滋养各脏腑官窍。若不加以干预,形实邪气甚至会阻塞各个脏腑器官和四肢关节,不仅表现为皮肤僵硬紧绷、四肢屈伸不利,还会导致各脏器生理功能逐渐减弱,最终硬化而功能消失。《圣济总录》曰:“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是为肺痹。”[26]《素问·痹论篇》曰:“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27]五体痹不治传至五脏痹,则病情加重。此时,痰瘀等实质性的邪气已经基本形成,治疗当进一步以祛除邪气为主,治以祛瘀化痰通络之法,加大祛邪之力,可以运用川芎、鸡血藤、赤芍、丹参、红花、当归、三棱、莪术等中药治疗。胡荫奇[28]治以活血祛瘀、温阳化痰、通络之法,使用阳和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进行调治。国医大师熊继柏[29]主张运用益气祛瘀、通络的治疗方法,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此期,运用化痰祛瘀通络之法,可以有效祛除阻滞的有形实邪,恢复气血运行顺畅,减轻皮肤僵硬紧绷症状,改善脏腑器官和四肢关节功能。

2.2 补虚为主,兼以祛邪 在疾病后期,邪气进一步阻滞,正气虚弱更为严重,导致各脏腑功能逐渐丧失。肝无藏血、脾不可化生气血、肾不藏精气,从而使得精血化生乏源。皮肤、肌肉、脏腑和官窍孔隙均缺乏精微物质的濡养,表现为皮肤萎缩、变硬、失去弹性等症状。正气本虚,病程较长,此阶段处于疾病后期,正气亏虚较甚,精血不足,阴阳、气血、津液等各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虚弱。因此,治疗上应以扶正为主,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益气、养血,或者温阳、益阴等方法,同时辅以祛邪,即益气养血并祛痰化瘀,可使用黄芪、当归、党参、熟地黄等中药治疗。如李元文[30]认为,硬皮病萎缩期的病因主要是气虚、血瘀和脉络阻塞,因此提倡使用益气养血、活血祛痰之法。李满意[31]总结娄多峰、路志正、焦树德等治疗硬皮病的经验,提倡采用益气养血、温阳散寒、补益脾肾等综合治疗方法,使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右归饮合理中汤加减治疗。国医大师禤国维[32]总结此期病因病机为肝肾不足、脉络瘀阻,提倡以补为主,补中寓泻,以六味地黄丸为基础加减治宜补益肝肾、祛瘀通络。此期,通过扶正补虚为主,可以有效补养气血,改善脏腑功能,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再佐以祛邪之法与正气一同逐邪外出,使络脉得通,精微得生,则阴阳自和,疾病向愈。

3 病案举例

患者,女,71岁,2020年11月5日初诊。以全身多关节肿胀4个月余,加重伴皮肤硬化1个月为主诉。现病史:患者于2020年7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多关节肿痛和刺痛,伴有关节活动受限,未诊疗。2020年10月出现双上肢及颜面部皮肤紧绷不易捏起,有黑色色素沉着,全身多关节疼痛伴活动受限逐渐加重,就诊某西医院,考虑“硬皮病”,予西药治疗后,关节疼痛缓解,皮肤受累情况改善不明显。为求进一步诊疗,遂于2020年11月5日至我院风湿科就诊。刻下症见:双手背、腕关节及颜面部等多处皮肤紧绷不易捏起,皮肤有黑色色素沉着,关节处的横纹变深,右侧尤甚,全身多关节对称性肿痛和刺痛伴活动受限,纳寐可,二便自调,舌暗,苔黄稍厚,脉弦细。实验室检查自身免疫全套:ANA(+),1∶320,抗RNP抗体(+),余正常。补体C3、C4正常。余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西医诊断:系统性硬化症。中医诊断:皮痹,痰瘀互结证(急性期)、正虚邪实证(缓解期)。西医治疗以抑制免疫、抗炎、抗纤维化等为原则,予口服硫酸羟氯喹片0.2 mg,每日2次;甲泼尼龙20 mg,每日早晨1次;秋水仙碱0.5 mg,每日1次;雷贝拉唑钠10 mg,每日1次。

中医治疗:分期论治,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为原则。

①急性硬化期:急则治标,治以化痰祛瘀通络,佐以补虚之法。给予自拟化痰祛瘀方加减,处方:三棱15 g、莪术15 g、桃仁12 g、红花6 g、丹参15 g、醋鳖甲(先煎)9 g、山慈菇12 g、穿山龙15 g、肿节风15 g、黄柏6 g、伸筋草15 g、陈皮6 g、法半夏9 g、大枣9 g。14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口服。

2020年12月10日二诊,患者诉潮热、多汗,余无特殊不适,上方加青蒿15 g。续服28剂,煎服法同前。

2021年1月5日三诊,患者双手背较前变软,多处皮肤色素沉着较前稍有退去,关节疼痛明显缓解,余无特殊不适,上方去山慈菇,加鸡血藤15 g、川芎9 g。续进28剂,煎服法同前。

之后,根据患者每次就诊时的情况,在上方的基础上加减用药。

②缓解期:缓则治本,治以补益肝脾肾,佐以化痰祛瘀之法。

2021年9月20日,患者双手皮肤已接近正常人,颜面部皮肤松软,轻微黑色色素沉着,其诉腰酸、膝关节无力,舌淡暗,苔白,脉细涩。缓则治本,治以补益肺脾肾,佐以化痰祛瘀之法。自拟方:桑寄生15 g、黄芪15 g、牛膝18 g、党参15 g、陈皮6 g、法半夏9 g、大枣9 g、三棱15 g、莪术15 g、丹参15 g、醋鳖甲(先煎)9 g、伸筋草15 g、鸡血藤15 g、川芎9 g、赤芍15 g、青蒿15 g。28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口服。

2021年10月15日,患者诉乏力、畏风恶寒、腰酸,上方黄芪加至30 g,加刺五加12 g、淫羊藿15 g。续进28剂,煎服法同前。

之后,根据患者每次就诊时的情况,在上方的基础上加减用药。

2021年12月10日,患者皮肤变软,接近于正常人,皮肤色素沉着退去,全身多关节无明显肿痛,激素在1年内减量至4 mg,至今症状稳定,生活质量提高。

按语:①虚、痰、瘀是硬皮病发生、发展的关键病因。肺脾肾三脏亏虚与硬皮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而痰瘀互结是其迁延不愈的关键病因。因此,临床上根据疾病发展的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治疗原则: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分期论治。急性硬化期,患者以皮膚增厚发硬为主,疾病持续进展,治以化痰祛瘀通络为主,佐以补虚之法,用药如三棱、莪术、桃仁、红花、法半夏等,配伍通络之品,使邪去络通。此时佐以补虚之药,可进一步托邪外出,且防止过早补益出现闭门留寇之弊。缓解期,皮肤硬化症状改善,疾病控制尚可,此时患者机体痰瘀等实邪较前退去,虚证明显,治以补益肺脾肾为主,佐以化痰祛瘀之法,用药如黄芪、党参、白术、淫羊藿、刺五加、杜仲等,佐化痰祛瘀通络之药,使补而不滞,扶助正气,进一步驱邪外出。

②中西结合,增效减毒。中药联合可有效辅助激素撤减,减少激素的不良反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临床发现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早期易出现阴虚火旺证,表现为五心烦热、骨蒸潮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等一派肾阴虚证[33]。激素撤退阶段,阴虚已甚,出现潮热、多汗等情况,可予滋阴潜阳之法,减少激素的不良反应,如青蒿、醋鳖甲等;后期阴损及阳,阴阳两虚,可配伍淫羊藿、巴戟天等。患者使用激素后出现潮热多汗,运用中药青蒿、醋鳖甲、牡丹皮等,症状明显缓解,且激素在1年内减量至4 mg,每日1次,并且现病情稳定,生活质量得以提高。

4 结 语

硬皮病是临床难治性疾病,西医治疗硬皮病尚有局限性,而中西互参为有效控制病情进展另辟蹊径。中医可围绕“虚损生积”的理论,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肺脾肾等脏腑亏虚,痰瘀等有形积滞均贯穿始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疾病的不同阶段分期论治,处理好扶正与祛邪的关系,分清主次,辨证论治。

参考文献

[1] 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816-822.

[2] 王瑞洁,姜文琦,张润田,等.从《黄帝内经》痹证理论探讨硬皮病的病机与治疗[J].世界中医药,2023,18(2):224-228.

[3] ILIOPOULOS G,DAOUSSIS D.Renal dysfunction in systemic sclerosis beyond scleroderma renal crisis[J].Rheumatol Int,2021,41(7):1203-1208.

[4] SURESH N,KARANTH R,JAYNE D G,et al.Fecal incontinence and scleroderma:pathogenesis and unmet needs[J].Best Pract Res Clin Rheumatol,2021,35(3):101686-101693.

[5] 王修远,杨骥.系统性硬皮病的治疗现状及进展[J].临床皮肤科杂志,2021,50(9):565-569.

[6] 李端,冯志颖,谭仔龙,等.中药复方治疗硬皮病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风湿病与关节炎,2021,10(8):72-75,80.

[7] 谭春雨,刘平.肝硬化“虚损生积”病机理论溯源及其临床意义[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4(4):25-28.

[8] 慕永平,刘成海,张华,等.肝硬化“虚损生积”论——刘平教授学术思想浅析[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7(2):1-4.

[9] 尚晓玲,任嘉彦.从“虚损生积”论治真性红细胞增多症[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3,29(2):330-332,344.

[10] 任方楠,曹继刚,蔚文垚,等.基于“虚损生积”理论浅析前列腺纤维化因机治法[J].时珍国医国药,2023,34(1):148-151.

[11] 王瑞洁,姜文琦,张润田,等.从《黄帝内经》痹证理论探讨硬皮病的病机与治疗[J].世界中医药,2023,18(2):224-228.

[12] 单雨,卞华,范黎明,等.从“虚”和“瘀”论治硬皮病[J].辽宁中医杂志,2020,47(12):81-83.

[13] 万瑾,王杏,王丽华.中医温阳化痰法治疗硬皮病的思路探析[J].江西中医药,2021,52(7):18-20.

[14] 汪宗清,陈晨,侯卫,等.基于“少火生气,壮火食气”理论治疗硬皮病[J].陕西中医,2021,42(4):499-501,513.

[15] 陈剑梅,郭峰,钱先.钱先教授从肺论治硬皮病理论溯源及验案探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8):2541-2543.

[16] 高祥福.范永升教授从肺论治硬皮病[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2(2):195-196.

[17] 齐彦威.从麦门冬汤对人血管内皮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硬皮病治疗中“肺主皮毛”的血管机制[D].郑州:河南中医学院,2015.

[18] 张军弼,姚春海,陈少君,等.姚春海教授治疗局限性硬皮病经验拾萃[J].中国医药导报,2021,18(26):129-132,156.

[19] 罗成贵,姜泉,唐晓颇.路志正健脾养血通络法诊治局限性硬皮病经验[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1,27(11):1814-1816.

[20] 邓铁涛.肺脾肾相关辨证治疗硬皮病[J].中国中医药,2004,2(6):20-23.

[21] 吴靖雨,熊文倩,陈琳琦,等.硬皮病中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39(2):452-458.

[22] 赵亮娟,李国徽.李国徽基于“营卫不和”理论分期论治硬皮病经验[J].中医药导报,2022,28(7):162-165.

[23] 郝平生,严晓萍,艾儒棣.艾儒棣辨治硬皮病经验[J].四川中医2010,28(3):4-6.

[24] 陈曦,张润田,夏梦,等.段行武治疗局限性硬皮病经验介绍[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5,14(3):164-166.

[25] 张军弼,姚春海,陈少君,等.姚春海教授治疗局限性硬皮病经验拾萃[J].中国医药导报,2021,18(26):129-132,156.

[26] 张昭,范为民,李艳.浅谈五体痹与五脏痹[J].河南中医,2016,36(1):9-10.

[27] 陳俊蓉,陈利国,王华强.浅谈《内经》五体痹与五脏痹发病关系[J].四川中医,2012,30(4):44-46.

[28] 夏淑洁,王义军,柴小雨,等.胡荫奇治疗局限性硬皮病经验介绍[J]新中医,2018,50(4):223-226.

[29] 文维农,姚欣艳,刘侃,等.国医大师熊继柏运用补阳还五汤合得效方治疗硬皮病经验[J].中医药临床杂志,2021,33(6):1040-1043.

[30] 姜颖娟,付蓉,李元文,等.李元文教授治疗硬皮病经验[J].环球中医药,2017,10(2):218-220.

[31] 李满意,刘红艳,娄玉钤,等.皮痹的证治[J].风湿病与关节炎,2020,9(8):59-63.

[32] 丁木云,黄咏菁,禤国维,等.国医大师禤国维教授分期论治硬皮病经验[J].中医药导报,2019,25(1):30-34.

[33] 齐继鹏,朱爽,张志娇,等.中医药在风湿病中辅助激素撤减理论及临床研究进展[J].风湿病与关节炎,2022,11(5):65-68.

收稿日期:2023-11-09;修回日期:2023-12-27

猜你喜欢
硬皮病
硬皮病中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我国硬皮病患者肺部已发生病变
什么是硬皮病
硬皮病该如何治疗
什么是硬皮病?
什么是硬皮病?
硬皮病鉴别诊断
中医药治疗硬皮病的思路探讨
浅谈“寒邪”与硬皮病
药物诱导硬皮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