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多峰教授风湿病临床实践与教育教学的意义及启示

2024-05-12 17:07卜俊成高磊娄丁元李宁宁珍丽薛伟伟李向红陈传榜刘红艳李满意娄玉钤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24年4期
关键词:临床实践风湿病教育教学

卜俊成 高磊 娄丁元 李宁 宁珍丽 薛伟伟 李向红 陈传榜 刘红艳 李满意 娄玉钤

【摘 要】 作为我国中医风湿病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娄多峰教授在临床实践和教育教学工作中,重视精诚医德和精湛医术,注重临床实践、理论突破、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医学科普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完整的以“虚邪瘀”为核心的中医风湿病理论体系,有效维护了风湿病患者的健康,整体构建了风湿病学科理论体系,高位推进了中医风湿病学科发展。其把德术并进当作为医的金标准,把努力贡献当作为医的总目标,把传承发展当作为医的总方向,为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的培养,繁荣中医药事业,提供了重要启示和积极借鉴意义。

【关键词】 娄多峰;风湿病;虚邪瘀;临床实践;教育教学;启示

娄多峰(1929—2021)是我国著名中医风湿病学大师,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原河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河南娄氏风湿病学术流派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河南风湿病医院创始人、名誉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风湿病分会顾问,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顾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顾问,《风湿病与关节炎》杂志原主编,从事中医风湿病学教学、临床、科研70余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完整的以“虚邪瘀”为核心的中医风湿病理论体系等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在我国中医风湿病科学术界享有盛譽。娄多峰在具体的风湿病临床实践和教育教学中,注重修德、博学、精术、争时、创新、育才和公益等,在临床实践、理论突破、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医学科普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凡成就。为加强高水平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创新发展,本文系统梳理了娄多峰在临床实践和教育教学工作中所呈现的特点与特色,总结了其历史意义,归纳了其现实启示。

1 临床实践

1.1 首重立德,仁心济世 纵观娄多峰为医的整个

职业生涯,在长达75年的临床实践中,其始终把立德作为医者的首要必备素养,把“医乃仁术,药是良心”当作为医的根本价值遵循。娄多峰认为,医者应该把救济苍生、仁心济世作为自己从医的价值取向标准,并毕生躬身力行;始终把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争取用最廉价有效的药物治疗疾病。

2005年10月,在娄多峰行医60周年暨学术思想研讨专场上,时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房书亭向中医界发出号召:“我们要学习娄老的大医精神,为人民服务的这种精神……把患者当成自己的亲人,用自己的医术来解除患者的痛苦……要向娄老那样

60年如一日,对人民的健康极端地负责……。”[1]

娄多峰的这种仁爱胸怀,是在儒家“德成而上”“仁者爱人”等思想影响下,主动将“仁爱”精神践行于行医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娄多峰的医德精神主要源自两个方面,首先得益于其祖父,即河南娄氏风湿病学术流派创立者娄宗海的精心培养和悉心教诲。据《原阳县桥北乡志》[2]记载,娄宗海曾在当地瘟疫中屡起沉疴而闻名乡里,对医德尤其重视,曾立下家训明确要求,只有“德行好,悟性高”的后裔方可习医。其次,还得益于娄氏自身的家族文化,据《河南省原阳县祝楼村娄氏族谱》[3]记载,娄多峰为唐代著名丞相娄师德的第四十代裔孙,娄师德以德为重,是狄仁杰的举荐者,是成语“唾面自干”的来源者。在严厉家学教育和厚重家族文化熏陶下,娄多峰始终牢记“行医济世,救死扶伤是医者天职。淡利禄,精医术,视患者如亲人,不论贵贱贫富,一视同仁”的家训,以立德为重,悬壶济世。

1.2 崇尚经典,精勤治学 国学经典和中医经典著作是众多先哲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璀璨瑰宝。娄多峰12岁跟随娄宗海习医时,先是学习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国学经典,又研习了《药性赋》《汤头歌诀》《濒湖脉学》等中医入门读本和《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中医经典著作,还全面继承了家学中内、外、妇、儿等科疾病诊疗的学术思想和具体治疗方法。在1952年因目睹风湿病患者惨状而立志把攻克顽痹作为人生奋斗方向后,娄多峰遂即遍访县域内名老中医和中医临床工作者,博采百家之长,丰富医疗经验,精进医术。随后,娄多峰还曾游学焦作,系统学习西医理论知识。1958年

9月至1961年7月,娄多峰到河南平乐正骨学院学习中医骨伤专业,系统掌握了平乐郭氏正骨的“气血辨证理论”和“整体辨证、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动静互补”“治伤手法、固定方法、药物疗法、功能疗法”等学术思想,尤其是对应用活血化瘀法消除外伤、风湿病肿痛效果体会深刻[4]。1961年7月,到河南中医学院从事骨伤科临床诊疗和教育教学后,娄多峰以研究风湿病诊疗为核心,更是加强对古代医家治疗风湿病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的研究,其在研读《黄帝内经·素问》《金匮要略》关于风湿病治疗相关论述的基础上,系统研习《诸病源候论》《丹溪心法》《景岳全书》《类证治裁》《医林改错》等历代医家诊治风湿病的经验,多颇有心得。娄多峰在治学中,始终根于中医药经典著作,精研医理,兼容并蓄,深思笃行,求新求破,精勤不怠,最终在中医风湿病诊疗、理论创新、学科建设等方面夯实了理论基础,积累了专业学识,提高了医术水平,取得了丰硕业绩。

1.3 临证为要,创立新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提高医术水平的不二法则。2005年10月,在娄多峰行医60周年暨学术思想研讨专场答谢环节,回望自己数十年如一日的从医经历,谈及为医心得,娄多峰满怀深情地说:“从前有句话‘久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所以我们当医生既要有理论,还要多临证……希望大家多学习、多临床、多实践、多总结。”如其在担任原阳县人民医院院长期间,娄多峰“每日早上不到8时,就赶到门诊,带领实习生诊治患者……在5年多的时间里,他累计治疗全身性痹病、颈项痹病、上肢痹病、腰脊痹病、下肢痹病等痹病患者数千例。”正是在如此勤奋刻苦专研下,娄多峰成功治愈了一位“时年18岁,身高不足150 cm,体重27 kg,四肢关节肿大、腰部僵直,双侧骶髂关节已破坏,双髋关节间隙明显变窄”的重度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否定了西方医学界关于骨质破坏不可恢复的定论,开创了中医药治愈强直性脊柱炎的先河。在总结前人经验和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常年深入而系统的思考和归纳,娄多峰创立了独具特色的完整的中医风湿病“虚邪瘀”理论体系,结束了2000多年来中医风湿病学“有学科、无体系”的局面,奠定了中医风湿病学科体系的基础,成为现代中医风湿病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5]。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对于娄多峰创立的“虚邪瘀”治疗风湿病理论体系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娄多峰等人关于风湿病‘虚邪瘀学科体系的研究成果具有突出的中医特色,取得了突破性、综合性进展,临床实用性强,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中医风湿病学科的发展,是2000多年以来中医治痹(风湿病)史上的一个创举,属国际领先水平。”由于临床业绩显著,1991年4月,娄多峰被确定为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

1.4 注重科研,建树颇丰 在突出厚修医德、研习医理、注重临证的同时,娄多峰还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如其在原阳县人民医院工作期间,将当时已经积累30多年的治疗风湿病经验方药进行反复筛选,总结研制出痹症丸、接骨膏、通痹汤、清痹汤、化瘀通痹汤、黄芪桂枝青藤汤、强脊宁一号汤、强脊宁二号汤等14种有效中成药[6]。1982年7月,重新回到河南中医学院任教后,娄多峰在教学之余,开始了风湿病特效药痹苦乃停和痹隆清安糖衣片剂的研制,这两种片剂中都含有剧毒中药马钱子,为了精准掌握马钱子的炮制方法和用法用量,娄多峰以身试毒,不仅掌握了马钱子的炮制方法、毒副作用和用药规律,而且还准确地找到了首次用药的最佳量、递增量、最高限制量和正常维持量。在此后数年临床实践中,他年均使用马钱子两吨多,患者均未出现过中毒现象。正是秉持忘我献身的医学科研精神,娄多峰在风湿病科研方面取得了骄人业绩。如1985年12月,其课题《中医中药治疗痹(顽)证的研究》获河南省科学进步奖三等奖;1986年12月,其课题《消伤痛搽剂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获河南省医药卫生科技成果奖四等奖;1986年

12月,其课题《痹苦乃停和痹隆清安治疗顽痹》获当年全国(部级)中医药重大科技成果奖乙级奖,这是当时中医药在治疗风湿病领域取得的最高研究成果;1992年12月,其课题《痹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报告》获河南省中医药科学技术进步奖,填补了我国风湿病史上的空白;1993年12月,其课题《舒督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研究》荣获国家著名重点高校暨河南省高校科技博览会金奖;

2012年,其课题《基于‘虚邪瘀理论的风湿病学科体系建立及相关研究》,荣获2011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是目前中医风湿病学科获得的最高奖之一。同时,娄多峰在风湿病学术著作出版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如其于1983年

撰写出版了中国治疗风湿病历史上第一部风湿病专著《痹证治验》,首次将痹证病因、病机概括为“虚邪瘀”,此成果被收录到国家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规划教材等权威著作中[7];1993年主审出版的《中国痹病大全》,是我国第一部关于痹病诊疗的大型综合文献,全书160余万字,被河南省教育委员会评为专著一等奖[8];2001年主审出版的600余万字的《中国风湿病学》,浓缩和荟萃了2000多年中国治疗风湿病的精华,是目前国内最系统、最全面、最权威的风湿病学专著等[9]。

1.5 搭建平台,壮大学科 在做好风湿病诊疗和科研的同时,娄多峰还致力于全国及河南省风湿病学术组织平台的建设,积极推动风湿病学术和学科建设的繁荣与发展,如其全程参与了全国中医风湿病学术组织从1983年中华全国中医内科学会痹证学组成立,到1989年全国痹病专业委员会成立,到1995年中国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成立,到2004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第二届委员会成立全过程,先后被聘为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风湿寒病协作组领导小组成员、全国中医痹病专业委员会顾问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防治风湿病类疾病协作组领导小组成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并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成就奖,是名至实归的全国中医风湿病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之一;1985年,娄多峰被选为河南省中医药学会骨伤痹病学组组长,是河南中医风湿病学术组织的开创者、引领者和推动者,是河南中医风湿病学科建设的奠基人。

1995年,娄多峰还领衔创办了全国首家专门研究和治疗风湿病的省级民办中医专科医院——河南风湿病医院,填补了当时我国省级中医风湿病专科医院的空白,为中医风湿病学术发展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临床基础,也为广大风湿病患者临床治疗和康复提供了便利。1998年,在娄多峰的带领下,河南风湿病医院承办了内部刊物《中国中医风湿病学杂志》,为中医风湿病学术交流搭建了平台,营造了浓厚氛围。2012年7月,在娄多峰和国内同仁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呼吁下,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风湿病与关节炎》正式创刊[10]。该杂志是国内第一本国家级中医风湿病专业学术杂志,填补了国内无中医风湿病专业科技期刊的空白。此外,娄多峰还于20世纪90年代初积极借助电视、广播、報纸等媒介主动开展风湿病诊治科普知识宣传,提高中医风湿病学科发展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率,促进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深受广大患者好评。

2 教育教学

2.1 身兼数职,竭力育人 娄多峰在河南中医学院从事骨伤科(尤其是风湿病方向)教育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近30年,培养了大批中医骨伤科专业实用型人才,为河南乃至全国中医骨伤科人才队伍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如20世纪60年代初,娄多峰刚到河南中医学院工作时,不仅承担外科学和骨伤学两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还要参与病房治疗工作和党务工作,常常忙到通宵达旦。而在1987年以前,河南中医学院骨伤专业的教育教学等工作归属于中医系管理,骨伤方面的疾病种类多,独立的中医骨伤专业不存在。在此背景下,时任河南中医学院中医系副主任的娄多峰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借助翔实的数据,怀揣对学科工作极度负责的远瞻性,积极向学校和教育部门等建言献策,系统阐述成立中医骨伤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感。后在学校、教育主管部门等大力支持下,1987年,娄多峰带领17位教师正式成立河南中医学院骨伤专业,并于当年通过高考招满3个班的骨伤专业学生,实现了力争培养更多高层次中医骨伤专业临床人才的目标,也为之后河南中医骨伤专业叫响全国奠定了坚实基础[11]。

2.2 勇挑重任,开创先河 娄多峰领衔成立河南中医学院骨伤系后,大胆创新,根据当时骨伤专业教育教学需要,立即联合多省知名专家编撰了全国第一套骨伤专业教材。2023年4月22日,在缅怀娄多峰逝世2周年追思会上,当时参与骨伤专业教材编写工作的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王衍全说:“河南中医学院骨伤系成立后,之所以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誉满全国中医药高校系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娄多峰教授担任骨伤系主任后,组织省内外专家编撰了包括《骨伤基础学》《骨伤学》《筋伤学》《骨伤手术学》《骨病学》《内伤学》《骨伤简史及医籍选》《骨科生物力学基础》8个分册在内的全国首套骨伤专业系列教材。”当时全国各中医院校骨伤专业建立后,一直没有较系统、较完整的中医骨伤科系列教材,随着中医药学的不断发展,迫切需要这样一套教材以满足并适应当时教学、临床、科研工作的需要。为此,“河南、湖北、广西三所中医学院,根据国家教委、卫生部的有关指示精神,协编了这套骨伤专业的系列教材[12]。”在相关教材的编写过程中,中南地区三院校骨科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汲取各省教材的长处,综合部分中医院校教学人员的意见,力求使之保持中医理论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正确处理继承和发扬的关系;在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方面,从各课程的性质、任务出发,注意符合教学的实际需要,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同时,尽量减少了各门教材不必要的重复和某些脱节……”[13]时任国家中医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胡熙明对于此系列教材高度评价该教材:“它吸收了全国其他中医院校比较成熟的经验及近年来国内外治疗骨伤病的先进方法和科学成果。遵循中医理论体系,突出了辨证论治的特点,并根据各门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编写这么一套骨伤科教材,是一项新的工作,其精神难能可贵……”[14]由此可见,娄多峰为中医骨伤专业教材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2.3 倾心公益,奖掖后进 娄多峰在临床实践中,尤其是面对贫困的患者时,从来不开具价格昂贵的处方,而是用单方中药医治,再免费赠送部分中成药。而针对需要长期治疗又无经济能力的风湿病患者,他常开具既能治病又能节省大量开支的处方,极大地减轻了贫困患者的经济负担。在教育教学和其他公益事业中,娄多峰多慷慨解囊,奖掖后进,还积极助力社会事业发展,深受多方好评。如在1994年,为激励骨伤专业的学生发奋学习,娄多峰捐资2万元设立了“娄多峰奖励基金”。在2018年河南中医药大学建校60周年之际,当时已经年近90岁高龄的娄多峰还记挂学校中医药教育教学和发展,捐赠了价值30万元的2000册图书。此外,在20世纪90年代及之后,全国第六版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修订会议在郑州召开,其捐资1万元;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为平乐郭氏正骨第五代传人高云峰敬立铜像,其捐资1万元;原阳县兴办文化事业,其捐资3.9万元;助力原阳县祝楼小学教育事业发展,其捐资5万元等。曾经有人询问娄多峰致力公益事业的原委,其回答说:“钱财身外物,仁义值千金;行事存德,不问前程!”他还说:“做人要有人格,行医要有医德。”在他看来,济困扶危、知仁重义比泰山还重,比黄金还贵。娄多峰在临床实践和教育教学方面取得的非凡业绩,受到了国家及省级相关部门的肯定,

如1989年9月,其被当时的国家教育委员会、人事部、中国教育工会全国委员会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并授予优秀教师奖章;1991年7月,其被评为河南省高等学校科技活动先进工作者;1991年12月,其被评为河南省中医药优秀科研工作者;1991年12月,其被评为1991年度河南省先进科技工作者;2003年11月,经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民政厅、河南省慈善总会评审,其创办的河南风湿病医院被评为“河南省百家慈善功勋单位”等[15]。

3 历史意义

3.1 德术双馨,荣膺国师,有效维护了风湿病患者的健康 回望娄多峰的习医之路和为医职业生涯,其始终将精修医德、精湛医术作为自己毕生悬壶济世的初心和使命,勤耕不辍,精业笃行。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在传承河南娄氏风湿病学术流派家学精要,开始独立应诊后,其都“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把疗效作为价值取舍的第一标准,全力帮助患者疗病祛疾,解除病痛。1952年初,在目睹风湿病患者深受病痛折磨的惨状后,娄多峰从此以“攻克顽痹”为毕生志向,在深思家传经验的基础之上,广拜名医,外出研学,吸收平乐正骨之精义,研读历代医家经验,通过“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厚重医德,提高医术,总计诊疗风湿病患者数十万例,最终成为名誉国内外的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和“国医楷模”“风湿泰斗”,有效维护了广大风湿病患者的健康[16]。

3.2 创新突破,勇攀高峰,整体构建了风湿病学科理论体系 在做好风湿病临床诊疗工作的同时,娄多峰积极投身到风湿病的科学研究中,最终历经30余年的艰辛探索,在总结先前医家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中医风湿病“虚邪瘀”理论体系,整体构建了风湿病学科理论体系,结束了中医风湿病学“有学科、无体系”的局面。同时,娄多峰还勤奋钻研,勇攀高峰,撰写或主审出版了《痹证治验》《中国痹病大全》《中医风湿病学》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医风湿病学专著,研发了多种有显著疗效的风湿病新药,取得了多项风湿病诊疗方面的重要科研成果,组织编撰了首套中医骨伤科专业教材等,填补了多项行业领域空白,成为现代中医风湿病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3.3 站位全局,搭建平台,高位推进了中医风湿病学科发展 在中医风湿病学领域取得出类拔萃的业绩的同时,娄多峰从站位推进整个学科建设发展的方向,积极参与了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中国中西医结合结合学会风湿病分会和河南省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等风湿病学术组织的创立工作,积极组织承办数十次国家级和省级中医风湿病专业学术交流活动,为繁荣中医风湿病专业的学术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其也由此被聘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河南中医药事业特别贡献奖。娄多峰还创办了河南风湿病医院,推动了风湿病的专科医院建设,也为发展和壮大中医风湿病学科发展搭建了临床研究平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娄多峰了还从推进中医风湿病学术交流,传承中医风湿病临床经验,培养高质量中医风湿病专业人才角度出发,创办了国家级学术期刊《风湿病与关节炎》杂志,极大地助推了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中医风湿病学科建设和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4 时代启示

4.1 博学深思,躬身实践,把德术并进当作为医的金标准 对于医者而言,医德是灵魂,医术是基础。中医临床工作者应该积极向娄多峰等医家代表学习,学习其精诚大医的精神,始终把淬炼医德作为人生的必修课,把患者的利益摆在第一位;始终把提高医术水平作为毕生的奋斗目标,紧紧围绕所从事的专科工作,紧扣患者所需,广泛汲取历代医家经验,积极投身于临床实践中,把德术并进当作为医的价值标准,精诚不殆,争做全方位、全周期人民群众健康的参与者、推动者和维护者。

4.2 勤于总结,争时创新,把努力贡献当作为医的总目标 娄多峰之所以能够取得非凡的医学成就,与其勤奋求学,深入思考,强化总结,争时创新关系密切。中医药临床工作者要向娄多峰那样,立足于临床需要,立下矢志攻克某种疾病的坚定志向,不惧艰辛,秉承水滴石穿的精神,深入到汗牛充栋的中医药著作中,潜心研习,博学慎思,从而谋求在专业领域的理论研究或诊疗方法等方面取得突破。同时,还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在取得一定成绩后,仍然把永攀医学高峰作为努力奋进的方向,把全力为本学科做出自身应有的贡献当作为医的总目标。

4.3 务实笃行,凝聚合力,把传承发展当作为医的总方向 娄多峰在做好临床实践和教育教学等工作的基础之上,还积极参与本专业学术平台搭建、学术载體创办、专科医院创建、医学科普宣传等,积极推动中医风湿病学科的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中医临床工作者要学习娄多峰务实笃行,凝聚合力的精神,立足本学科的发展需要,主动参与学术交流活动,积极为本学科的发展献智献策;从推进国家重点学科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医学术流派发展等角度入手,积极挖掘、整理、出版相关专业涵盖名医名家诊疗经验、历史脉络、学科文化等方面的专业著作,为所在区域本专业的发展积淀经验、留存文本、积累资源等,从而高质量推动中医药事业的繁荣发展。

5 小 结

作为我国著名中医风湿病学专家,娄多峰毕生致力于推动中医风湿病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在临床实践、理论突破、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医学科普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凡成就。如其博采众长,勤于探索和临床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完整的以“虚邪瘀”为核心的中医风湿病理论体系,有效维护了风湿病患者的健康,整体构建了风湿病学科理论

体系,高位推进了中医风湿病学科发展。其把德术并进当作为医的金标准,把努力贡献当作为医的总目标,把传承发展当作为医的总方向,为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的培养,繁荣中医药事业,提供了重要

启示。总之,加强娄多峰等名医名家学术思想和特色技术的研究与传承,对于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构建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大批能够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中医药人才,高质量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河南风湿病医院.国医大师,风湿泰斗:娄多峰教授行医60周年纪念专集[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25-26.

[2] 桥北乡志编纂室.原阳县桥北乡志(内部资料)[M].原阳县桥北乡印制,1985:237-238.

[3] 娄氏族谱编审小组.河南省原阳县祝楼村娄氏族谱(内部资料)[M].娄氏族谱编审小组印刷,2014:44.

[4] 张学忠.走向成功:中国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风湿病专家娄多峰[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182-183.

[5] 卜俊成,高磊,娄丁元,等.河南娄氏风湿病学术流派对中医风湿病学科建设的贡献与思考[J].风湿病与关节炎,2024,13(2):72-80.

[6] 原阳县人民医院志编委会.原阳县人民医院志(1928—2009)[M].原阳:原阳县人民医院印刷,2009:211.

[7] 娄多峰.痹证治验[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6.

[8] 卜俊成,徐楠,高磊,等.河南娄氏风湿病学术流派代表性著作特点研究与启示[J].风湿病与关节炎,2023,12(11):71-80.

[9] 娄玉钤.中国风湿病学(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3.

[10] 卜俊成,李宁,孟子佳,等.河南娄氏风湿病学术流派源流与学术思想探析[J].风湿病与关节炎,2023,12(4):75-80.

[11] 卜俊成,薛伟伟.最是医者赤城心:写在娄多峰学术思想研讨会圆满召开之际[N].医药卫生报,2023-4-25(07).

[12] 娄多峰,孙锋,丁松亭.骨伤学基础[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

[13] 张建福.骨伤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

[14] 刘克忠.骨病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

[15] 卜俊成,薛伟伟.家国情深济世长:河南娄氏风湿病学术流派的百年传承[N].医藥卫生报,2022-4-23(03).

[16] 娄高峰,娄玉钤,娄万峰.娄多峰论治痹病精华[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6.

收稿日期:2024-01-15;修回日期:2024-03-10

猜你喜欢
临床实践风湿病教育教学
风湿病 你了解多少
风湿病能彻底治愈吗?
高校教师与临床药师共同参与临床用药实践的思考
论将中医学纳入大学教育教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医学院校临床药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于开展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藏医风湿病护理概述
病理学与临床实践合理链接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中医风湿病科临床实习带教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