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娄多峰教授“虚邪瘀”理论的风湿骨病理论体系的探讨

2024-05-12 22:32周淑娟刘保恒张子扬辛凯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24年4期
关键词:骨病风湿病理论

周淑娟 刘保恒 张子扬 辛凯

【摘 要】 娄多峰教授一生致力于风湿病的研究,创新性提出风湿病“虚邪瘀”理论,并创立了中医风湿病学科体系。通过学习娄多峰教授风湿病“虚邪瘀”理论,结合现代研究的筋膜理论、三焦理论等和自身临床实践,对风湿病中西医病因病机及病位进行探讨,得出风湿病无论是发病机制(多为自身免疫性)、发病部位(多系统损伤)、临床特点(多见筋骨关节的肿胀、疼痛、功能受限、纤维化)及治疗方法等方面,都符合风湿病“虚邪瘀”理论;与常规意义上的内科系统疾病存在明显差异。根据娄多峰教授的学术思想,可以形成以“虚邪瘀”理论为核心的风湿骨病理论体系,丰富了中医风湿病的诊疗思维模式,为复雜疑难风湿病注入新的内涵,为风湿病晚期筋挛骨损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风湿病;骨病;“虚邪瘀”理论;风湿骨病理论体系;娄多峰

娄多峰(1929—2021),原河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娄多峰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70余年,主攻中医药治疗疑难风湿与骨伤疾病,是河南中医药大学骨伤病学科、河南中医风湿病学科、河南风湿病医院的创始人,著有国内第一部中医风湿病专著《痹证治验》,主编国内第一套中医院校骨伤科协编教材,主审《中国痹病大全》《中国风湿病学》《风湿病诊断和治疗学》《中医风湿病学》等多部著作和教材,曾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授予的“国医圣手、风湿泰斗”等众多荣誉称号。

风湿病属中医学“痹病”“痹证”范畴,是以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酸楚、重着、肿胀、麻木,或屈伸不利,僵硬、变形及活动障碍,甚则肢体痿废、畸形,或累及脏腑的一类疾病的总称[1]。西医学认为风湿病大多为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结缔组织,自身免疫性炎症多是其主要病理改变。风湿病无论是发病机制(自身免疫性炎症)、发病部位(多系统损伤)、临床特点(多为筋骨关节的肿胀、疼痛、功能受限,纤维化)及治疗方法都和常规意义上的内科系统疾病存在明显差异。

娄多峰教授融合风湿与骨病理论,结合多年临床实践经验,创新性提出风湿病“虚邪瘀”理论,并创立中医风湿病学科体系[2]。笔者有幸接触并学习娄多峰教授的风湿病“虚邪瘀”学术思想,受益颇深。在认真学习和研究娄多峰教授风湿病“虚邪瘀”学术思想过程中,结合现代筋膜理论、三焦理论的研究成果,以及在风湿、骨病交叉学科多年的不断探索和思考,运用古代中医的哲学思维,对风湿病中西医病因病机及病位进行探讨,最终得出,根据娄多峰教授的学术思想,可以形成以“虚邪瘀”理论为核心的风湿骨病理论体系。

1 筋膜、三焦理论——统一了中西医风湿病发病部位

中医痹病隶属于《中医内科学》肢体经络病篇,其主要病位在筋骨、关节、肌肉。根据《黄帝内经》及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等相关论述,认为中医风湿骨病的主要病变部位在经筋(筋、膜),骨肉是筋病的常见继发病变部位。经筋系统的论述首见于《黄帝内经》有关“筋”“膜”“筋膜”“膜原”“肓膜”等内容。如《素问·痹论篇》曰:“夫痹之为病……在于筋则屈不伸。”《素问·长刺节论篇》曰:“病在筋,筋挛节痛。”描述了痹病“筋”是主要病变部位。《素问·痿论篇》曰:“肝,主身之筋膜……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类经》曰:“膜,犹幕也。凡肉理脏腑之间,其成片联络薄筋,皆谓之膜。”由此可以看出,“膜”为薄筋,两者本质结构相同,只是形状和分布不同。《黄帝内经》时期初步形成经筋的两大分布体系,即连接肢体关节的“筋”和连接脏腑系统的“薄筋”,薄筋又称为膜。筋和膜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素问·痹论篇》曰:“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凡痹之客五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脾痹者,四肢解堕……。”这与风湿病后期内脏损害相似。《素问·痹论篇》曰:“其入脏者死,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就痹病不同病变部位、危重程度的描述,亦符合风湿病的病情发展及预后。

现代伤寒大家胡希恕[3]总结仲景六经辨证体系认为:广大体表的腠理、皮肤、肌肉、筋骨之间称之为表证,其中阳、实、热者称之为太阳病,阴、虚、寒者称之为少阴病。把正邪交争于表之内、里之外广大胸腹腔之间称之为半表半里,其中阳、实、热者称之为少阳病,阴、虚、寒者称之为厥阴病。病邪由表向半表半里的传变规律,符合风湿病早期常见的关节肿胀疼痛,继发胸腹腔内脏损伤的临床表现。半表半里为少阳:循行部位,其中肝胆主身之筋膜;三焦心包经,分布于广大胸腹腔,主津液气化。《类经·藏象类》云:“三焦者,确有一腑,盖脏腑之外,躯壳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仲景六经理论是对《黄帝内经》筋、膜分布更深入的论述。可能由于解剖的限制,后世医家对体腔内脏腑间的膜相关研究论述不多。直至明清吴又可提出“邪伏膜原”理论,唐容川的三焦油膜论,使得人们对筋膜系疾病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的认识更进一步。

随着西医筋膜理论的形成,现代中医学对经筋有了更多的研究,如孔光一[4]的“三焦膜系理论”认为体腔内的内膜层是三焦的物质实质。周身上下分布的膜具有相似的结构,统称为膜系,可分为内膜系和外膜系,内膜系即“三焦膜系”[5]。陈潮祖[6]提出了“膜腠三焦”说,认为三焦包括膜原和腠理两部分,膜原是筋的延伸,腠理是膜外组织间隙,以肝—筋—膜的联属,说明三焦之膜根于肝,是气血津液出入的通道。此外还有“三焦为腠理[7]”“三焦为胃肠[8]”“三焦为胰腺[9-10]”“三焦为膜[11-14]”“膜腠三焦[6]”“三焦焦膜理论[15]”“三焦管道系统理论[16]”“三焦受体理论[17-18]”等理论,为中医新膜系理论形成做了大量的基础研究。中医新膜系是指人体内相互联系分布于躯体、脏腑、分肉、胸腹、腠理之间与其空隙之处的一个膜状组织系统。它与经络系统所构成的“脉道”不同,膜系作为水、气运行布散的另一个通道—膜道,是面状通道,范围更广,发挥着协调脏腑、运行津血、充养全身的作用[19]。

西医研究发现,结缔组织是风湿病主要侵犯部位,所以20世纪又称为结缔组织病。结缔组织在体内广泛分布,一般所说的结缔组织仅指固有结缔组织,包括疏松结缔组织(器官、组织、细胞之间)、致密结缔组织(脏器被膜、肌腱、韧带等),网状组织、脂肪组织等[20]。疏松结缔组织内的透明质酸形成的海绵状网络有极强的结合水能力,最高可达70%。2018年3月刊登在《Nature》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报道美国科学家宣布发现了人体一个未知的新器官——人体的间质组织。研究发现,人体中的每个组织都被这个充满流体的间质包围,以至于可成为每个细胞四周最接近环境的地方。互相连接充满液体的间质通道,含有大量的液体并快速流动,相当于“流动液体高速公路”。其结构和功能类似中医三焦系统。致密结缔组织中主要细胞成纤维细胞再生能力最强,若成纤维细胞过度增生,则会引起筋膜的弹性变差,形成粘连,从而形成大面积的组织硬化、萎缩,造成关节功能活动障碍。从某种意义上,结缔组织病更能概括风湿病的全貌。

综上所述,“筋”主要联结关节、肌肉,主司运动的组织,相当于西医学结缔组织肌腱、韧带、筋膜和关节囊、软骨等;“膜”相当于西医学体腔内、脏腑间的内脏结缔组织,二者实质结构相似,均可归属于中医的经筋系统,经筋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连属系统,相当于西医的结缔组织。

2 基于“虚邪瘀”病因病机理论探讨中西医风湿病的发病机制

《素问·痹论篇》以“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描述风湿病复杂的病因病机。娄多峰教授认为,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导致正气不足(虚)是发病的内在因素;风寒湿等邪(邪)乘虚侵入是发病的重要条件;病理性代谢产物“瘀”(瘀血、痰浊、气滞)是发病的关键病理基础[21]。这与西医风湿病发病的基因易感性、环境因素感染、诱发自身免疫反应产生大量自身抗体、免疫炎症因子,导致滑膜炎症、脏器损伤理论相近。各种自身抗体、免疫炎症细胞、炎症因子、关节肌腱韧带纤维化黏连、肺间质纤维化,均为非正常代谢产物,这种病理性代谢产物又可作为致病因子,可归属中医的“瘀”。

正常生理状态下,气血津液运行正常,三焦通畅,津液发挥濡养脏腑、滋润毛窍、滑利关节功能。如《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灵枢·营卫生会》云:“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水液代谢和上焦肺的宣发、中焦脾的运化、下焦肾的分清泌浊功能密切相关。《素问·经脉别论篇》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灵枢·五癃津液别》曰:“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难经·三十一难》曰:“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难经·六十六难》云:“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三焦通行元气,与五脏六腑相连。”《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曰:“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病理状态下,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外邪乘虚而入,阻滞气机,三焦气化功能障碍,津液输布失常,津液停聚为湿,湿聚成痰,阻滞气机,不通则痛。痰湿郁久化热蕴毒于关节,关节为肿为痛;气滞血瘀,痰瘀互结,痰浊、瘀血痹阻经络,气血运行受阻,日久筋脉失养,不荣则痛,滑利关节功能障碍,筋骨挛缩变形。循经内传,损伤脏腑,形成五脏痹。

三焦津液代谢失常产生的“水湿”是风湿病早期主要病理性代谢产物,湿性黏滞,湿邪易阻气机、导致痰浊、瘀血为继发病理改变。《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并治》曰:“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一云中湿)。”明确中湿为病机。首次提出风湿病名,“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并列出湿痹系列方证,其防己黄芪汤证、麻黄加术汤证、麻杏苡甘汤证、桂枝附子汤证、白术附子汤证、甘草附子汤证、乌头汤证、桂枝芍药知母汤证,病机皆与湿邪有关,或夹寒、夹风寒,或湿郁而化热、或兼气虚、瘀血,或风寒湿热虚实错杂。《诸病源候论》曰:“夫狐惑二病……皆湿毒气所为也。”甘草泻心汤是仲景治疗狐惑病的经方,其主要病机也为湿毒。明代龚廷贤《万病回春》曰:“凡骨节疼痛,如寒热发肿块者,是湿痰流注经络。”清代董西园云:“痹非三气,患在痰瘀。”娄多峰教授把风湿病复杂的病因病机概括为“虚邪瘀”。“虚”既涵盖脏腑功能不足、正气不足;“瘀”指身体异常产生水湿、痰浊、瘀血所有病理性代谢产物;“邪”涵盖了一过性外感之邪,也包括作为持续性致病因素的水湿、痰浊、瘀血等内生之邪;三者形成的恶性循环,导致风湿病多系统损害,缠绵难愈。

3 基于“虚邪瘀”理论的风湿骨病理论体系的探讨

应用娄多峰教授学术思想可以统一中西医风湿病的病位与病机,涵盖风湿病“虚邪瘀”理论和“杂合以治”学术思想,体现中医的整体观念和个体化辨证的精准分层,可以初步形成基于“虚邪瘀”理论的风湿骨病理论体系。第一,虚、邪、瘀可以概括为中西医风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第二,中医所论述的筋、筋膜、筋肉相当于西医所说的结缔组织。第三,虚、邪、瘀可以概括风湿骨病的临床特点,并可辨证指导临床用药,特别是指导风湿病晚期筋挛骨损,联合中医外治法,可取得良好疗效。风湿骨病理论体系为风湿病晚期筋挛骨损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拓展了风湿病多系统损害的诊疗思路。风湿骨病理论体系是风湿病学科的理论创新、概括。

4 基于“虚邪瘀”理论的风湿骨病理论体系的临床意义

根据风湿骨病理论体系提出的风湿病主要病位统一在经筋(筋、膜),《灵枢·经筋》指出:“治以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强调针刺、温热疗法的重要作用,为风湿病的外治法提供更多理论依据,也为干预中晚期关节的挛缩、功能障碍找到解决途径。

随着生物制剂、小分子靶向药物的研发,中医对风湿病急性期炎症的治療相比之下略显劣势。根据风湿骨病理论体系,提出水湿是风湿病早期的主要病因,继发痰浊、瘀血是主要病机,根据《内经·汤液醪醴论篇》“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剌其处,以复其形”开展内外治疗法,发挥早期多靶点综合治疗优势,可能是控制风湿病急性期炎症的治疗方向。

三焦的“焦”字从火,主运行水液,《灵素节注类编》曰:“三焦为相火所游行,阳气由之而出,以温肌肉、充皮肤之气水,名为津是由阳所化也。”说明三焦的气化功能需要阳气的温煦,所有针对风湿病关节红肿热痛,治以温经通络,而不是清热解毒;三焦运行卫气,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卫气辅助腠理发挥调节津液代谢和体温高低的作用,治疗风湿病关节肿胀、发热,辛散法是用药方向。

娄多峰教授风湿骨病理论体系属于理论创新,必将推动风湿病多系统损害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实验研究,推动中医风湿病学科的发展。由于学识所限,以上所文,仅做抛砖引玉之用,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参考文献

[1] 沈丕安.风湿病中医论治概说[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1):4-7.

[2] 娄玉钤,娄高峰,娄多峰,等.基于“虚邪瘀”理论的风湿病学科体系建立及相关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1):10-15.

[3] 樊志明,鲍艳举.胡希恕六经辨证理论体系浅解少阳病提纲及临证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3,21(17):154-156.

[4] 孔光一,赵岩松,严季澜,等.少阳三焦膜系病机探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4(3):149-150,158.

[5] 姜欣,谷晓红,于河,等.再论三焦膜系[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5):1851-1854.

[6] 邓怀涵.陈潮祖教授“膜腠三焦”学术思想及临证运用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9.

[7] 田合禄.《黄帝内经》三焦说探源[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42(1):1-7.

[8] 田向东,郭志玲,朱光宇,等.《内经》和《难经》中三焦所指的脏器组织探讨[J].中医药导报,2018,24(23):19-23,51.

[9] 史小进,田雨河.浅论三焦之实为胰腑[J].中医杂志,2006,47(5):397.

[10] 马宁.三焦:以胰腺为中心的中医解剖结构[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43(1):28-33.

[11] 陈启兰,龚一萍,祝光礼,等.“三焦”实质探幽[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6(5):311-313.

[12] 李洪海,韩琦,李萍,等.从膜谈三焦实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7):2846-2848.

[13] 严健民.战国消化生理三焦(集)配六腑新论[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6):408-410.

[14] 蒋宏岩,蒋术一,李琦.整合医学论三焦与腹(肠系)膜的吻合[J].医学争鸣,2018,9(5):4-7.

[15] 赵俐.姚梅龄教授从焦膜论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2014,29(12):3835-3837.

[16] 张晓梅,姜良铎,肖培新.三焦膜性管道论[J].环球中医药,2019,12(7):1054-1056.

[17] 陈亨平.再谈“三焦—受体说”[J].黑龙江中医药,1998,27(5):3-4.

[18] 陈亨平.“三焦—受体说”之我见[J].黑龙江中医药,1997,26(4):52-53,57.

[19] 姜欣,谷晓红,黄金昶.中西医结合模式与中医膜系理论展望[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11):5345-5348.

[20] 姜欣,谷晓红.从中医膜系论治结缔组织病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3):1358-1361.

[21] 李沛,潘富伟.娄多峰教授“虚邪瘀”理論在风湿病健骨养骨中的应用探讨[J].风湿病与关节炎,2021,10(12):30-32.

收稿日期:2024-01-15;修回日期:2024-02-20

猜你喜欢
骨病风湿病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风湿病 你了解多少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风湿病能彻底治愈吗?
国家发明专利 六十分钟见效 专治颈腰骨病 记者二次专访——中医外治 快速见效 快速治愈 持久稳定
国家发明专利 六十分钟见效 专治颈腰骨病 记者二次专访——中医外治 快速见效 快速治愈 持久稳定
国家发明专利 六十分钟见效 专治颈腰骨病 记者二次专访——中医外治 快速见效 快速治愈 持久稳定
两种风湿骨病中药候选组方的急性毒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