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娄多峰教授是现代中医风湿病学科的主要奠基人,自20世纪50年代即致力于风湿病的临床研究,创立风湿病“虚邪瘀”理论体系。娄多峰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过程中,对风湿病用药有其独到之处。娄多峰教授认为,医乃仁术,治病必须以人为本,“治病”即“治人”;临床用药首先要辨虚邪瘀,而虚占首位,治疗尤重扶正,扶正尤重脾肾。在虚邪瘀用药中需要注意:扶正不碍祛邪,祛邪不伤正气,瘀以通为用。临床用药特点:妙用对药,巧用角药;善用藤类药,慎用虫类药,擅用马钱子;另外,重视外治法等。娄多峰教授风湿病用药经验丰富,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挖掘。
【关键词】 风湿病;虚邪瘀;用药经验;娄多峰
娄多峰(1929—2021),河南省原阳县人,原河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南风湿病医院创始人,《风湿病与关节炎》杂志原主编。娄多峰教授是现代中医风湿病学科的主要奠基人,自20世纪50年代即致力于风湿病的临床研究,提出风湿病“虚邪瘀”理论[1]。余跟师随诊娄多峰教授20余年,稍有心得,与大家共享。
1 医乃仁术,以人为本
1.1 医乃仁术,躬身践行 娄多峰教授经常强调“医乃仁术”,并躬身践行之。“仁”者,亲也,仁爱也,指仁慈、仁德、友善等。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序》曰:“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以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明代王绍隆《医灯续焰》曰:“医为仁人之术,必具仁人之心。”掌握医术的医生必须要具有仁慈的心肠,娄多峰教授以身试药,为了掌握治疗顽痹药物马钱子的用量,他亲自从最少量开始,逐步加量,直至头晕抽搐,终于掌握了马钱子治疗顽痹的安全用量。他还经常资助贫困患者,不仅免医药费,还给路费。对于农村患者,他用药就地取材,多应用单方、验方等简单便宜的药物,如阴虚患者单用大剂量生地黄,虚寒患者就地取艾叶等治疗。
1.2 以人为本,重视“治人” 娄多峰教授认为,人是一个整体,中医“治病”准确地说应该是“治人”。人是有七情六欲的,且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家庭、社会等。娄多峰教授强调,要站在患者的角度和立场,一切为患者着想,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辨证论治。娄多峰教授选方用药原则:首先有效无毒,其次便宜,再次易于服用;强调以食代药,如虚热多食白菜、萝卜,以红薯代山药等。如中药汤剂,需要用补气药,对家庭困难的患者,多用便宜的太子参,而不用价格高的人参;多用丹参而不用当归,一是当归价格高于丹参,二是丹参口感更好,易于服用。不同家庭条件的患者,他根据具体情况,就地取材用药。
2 “虚邪瘀”辨证用药
娄多峰教授认为,“虚、邪、瘀”贯穿风湿病整个过程。“虚邪瘀”既可为风湿病的病因病机,也可辨证指导风湿病用药,即正虚者扶正用药为主,邪实者祛邪用药为主,瘀血者化瘀用药为主。风湿病遵循“虚邪瘀”辨证用药,每获良效[2]。
2.1 扶正药的应用
2.1.1 尤重“扶正” 娄多峰教授认为,正气亏虚是风湿病发病的内在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即《黄帝内经》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气所凑,其气必虚”。另外,风湿病大多病程较长,病久多耗伤气血,而致正虚。在风湿病“虚邪瘀”理论中,娄多峰教授将“虚”放在首位。在临床用药上,首先要重视扶助正气,娄多峰教授认为,正气旺盛,外邪难侵,内有邪也易于祛除;正气旺盛,气血通畅,不易致瘀。因此顾护正气,是治痹之本[3]。
2.1.2 扶正重脾肾 在扶正补虚上,娄多峰教授重视补“脾肾”两脏。风湿病虚证多与脾肾两脏虚关系密切。娄多峰教授重视先补后天脾胃,后补先天肾肝。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风湿病多为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药,因此顾护脾胃非常重要。对于因服药过多过杂损伤脾胃的患者,娄多峰教授强调需先调理脾胃,常以党参、茯苓、白术等健运中州。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乙癸同源,肝肾一体,肝藏血主筋,对于各种筋骨疼痛、变形等骨质破坏的风湿病患者,娄多峰教授重视滋补肝肾,强筋壮骨。常用续断、狗脊、巴戟天、淫羊藿、杜仲、桑寄生、骨碎补、鹿衔草等治疗。
2.1.3 具体用药 扶正药主要用于正气亏虚的患者[4]。正虚包括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对于气虚明显者,娄多峰教授多应用大剂量黄芪、太子参等。血虚明显者,多用何首乌、熟地黄等;阳虚明显者,多用淫羊藿、杜仲、巴戟天等;阴虚明显者,多用生地黄、玄参、石斛、玉竹等。娄多峰教授强调扶正药应用原则是“扶正不碍祛邪”,如益气药多用黄芪,其归脾肺经,补而不守,为治疗气虚痹病首选药物,用量为30~120 g,量虽大,但不碍祛邪。
2.2 祛邪藥的应用 祛邪药主要用于邪气盛的患者。邪气包括风、寒、湿、热、燥等。娄多峰教授认为,在邪实明显而正气不虚的情况下,可重用祛邪药,如膝关节肿胀明显者,薏苡仁可用45~
90 g;发热关节红肿热痛明显者,用生石膏、忍冬藤等多至60~90 g。娄多峰教授应用祛邪药的原则是“祛邪不伤正气”。如其祛热邪多用忍冬藤、络石藤等祛邪不伤正之品;而少用黄柏、苍术等苦寒伤正之品。忍冬藤能清络中之热,通络中之滞,对于四肢关节肌肉红肿热痛、身热者为必用之品,其用量多为30~60 g,最多曾用至120 g,但祛邪不伤正气。当然,使用祛邪药要中病即止。
2.3 化瘀药的应用 化瘀药主要用于瘀血痹阻的患者。娄多峰教授认为,“不通”贯穿风湿病病机始终,无瘀不成痹,故强调风湿病“以通为用”。对于瘀血痹阻明显的患者,常用活血通络之品当归、丹参、鸡血藤,因三药活血不伤正,且有补血作用。尤其丹参,降而行血,善入血分,能通血脉、化瘀滞、去瘀生新,为调经治痹之要药;因其去瘀生新,行而不破,故有“丹参一味,而与四物同功”之说,故用丹参,既活血又养血[5]。
3 娄多峰教授用药特色
3.1 妙用对药 对药就是用两种性质、作用相同或相对的药物,通过合理配对,可以增加疗效。娄多峰教授善用的对药有伸筋草、透骨草;海桐皮、五加皮;白花蛇舌草、豨莶草;钻地风、千年健;牛膝、木瓜;石斛、玉竹;杜仲、巴戟天;续断、狗脊;制川乌、制草乌;制乳香、制没药等。
3.2 巧用角药 角药是指以三味中药联合使用、系统配伍、配成一组,为三足鼎立,互为特角,在临床应用中可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娄多峰教授扶正常用黄芪、白术、防风。祛邪常用青风藤、络石藤、忍冬藤。活血化瘀常用当归、丹参、鸡血藤;娄多峰教授将此三药合用,言其为“补血活血疗痹三姊妹”。
3.3 善用藤类药 藤类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舒筋止痛、通经活络以及祛风除湿的作用。如《本草纲目》曰:“藤类药物以其轻类,易通利关节而达四肢。”针对四肢多关节、小关节肿痛的患者,娄多峰教授常用藤类药,如络石藤、青风藤、海风藤、忍冬藤、鸡血藤、宽筋藤等祛风通络。
3.4 慎用虫类药 虫类药具有疏通经脉、通利关节之功,祛风通络、消肿镇痛之效较好,但是其攻伐走窜之力峻猛,易伤脾胃。故娄多峰教授应用虫类药较为慎重,一般早中期很少应用;对于病程日久,痰瘀阻络者,娄多峰教授常加用虫类药如地龙、全蝎、蜈蚣、乌梢蛇、土鳖虫等通络止痛。患者病情好转即停用,以免损伤脾胃。
4 娄多峰教授对马钱子的应用
4.1 对马钱子的认识 马钱子,苦、寒,有毒。俗有“马前吃进马后死”的说法。娄多峰教授认为,马钱子具有消肿止痛的作用,既可通络,又可祛邪,和扶正药相伍又有提高正气的作用,虚邪瘀三者明显的患者均可应用,为治痹之要药。娄多峰教授用马钱子治顽痹数十年,用量已逾万斤,每获良效。娄多峰教授一般把马钱子制成中成药,以便于安全服用。
4.2 马钱子的应用 马钱子有大毒,首先要炮制得当,减少其毒性。临床应用时还需配伍其他药物,制成片剂或丸剂,每日服量不超过药典规定量,多需长期服用,少则数月,多则数年。要从小剂量开始服用,例如寒痹停片,可从1片开始服用,
第2天2片,……逐渐加量。娄多峰教授研制含有马钱子的药物制剂有寒痹停片(制马钱子、制川乌、制草乌、淫羊藿、乌梢蛇等)、热痹清片[6](制马钱子、怀生地黄、薏苡仁、萆薢、制乳香等)、骨痹舒片[7](制马钱子、骨碎补、桑寄生、制何首乌、三七等)、痹证丸(制马钱子、乌梢蛇、地龙、丹参、乳香等)、痹证膏(马钱子、青风藤、当归、乳香、川乌等)、消肿定痛膏(马钱子、草乌、南星、蟾酥、乳香等)、消伤痛擦剂(马钱子、天仙子、生南星、乳香、没药等)等。
4.3 马钱子的安全用药 娄多峰教授认为,马钱子是治疗风湿病的有效药物,用法得当,不会出现不良反应。即使是体质敏感者,只要严格按要求用药,也相当安全。但临床上仍有患者服用正常剂量的1/4即出现抽筋感,或者头晕,此病例不占千分之一,停药后症状可消失。因此娄多峰教授进一步强调:①对体质敏感者,用微量治疗为妥,或即刻停药。②服用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至治疗量。③配伍黄芪、当归、何首乌等扶正药,剂型以丸、散、片剂为宜。④马钱子要炮制得当(不可炮制太轻,轻则毒性较大;也不可炮制过度,过度则药效丧失)。
5 外治法的应用
风湿病多为疑难杂病,单靠口服药治疗往往疗效不彰,因此娄多峰教授重视风湿病的外治法。如娄多峰教授的经典外用方二草二皮汤(伸筋草60 g、透骨草60 g、海桐皮60 g、五加皮60 g)熏洗患处[8],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另外其研制的痹证膏、消肿定痛擦剂、外敷药粉等,单用或配合内服药应用,均疗效明显。
6 病案举例
患者,男,34岁,2023年7月3日初诊。以双膝阴雨天发凉12年,手足发凉2个月为主诉。患者1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膝阴雨天发凉,未治疗。近2个月出现双足面、双手第1指间关节发凉,未治疗。今经人介绍来诊。现在症:双膝阴雨天发凉,双足面、双手第1指间关节发凉,怕风怕冷不明显,易上火,咽痛,纳寐可,二便正常;关节无明显压痛肿胀;舌质淡红,舌苔白,脉弦。红细胞沉降率5 mm·h-1,类风湿因子6.51 IU·mL-1,抗链球菌溶血素“O”11.01 IU·mL-1,人类白细胞抗原-B27阴性;抗环瓜氨酸肽抗体35 U·mL-1,C反应蛋白3.03 mg·L-1。西医诊断:风寒湿性关节痛。中医诊断:寒痹(寒湿痹阻证)。治法:散寒祛湿,温阳活血通络。处方:川牛膝15 g、牛膝15 g、木瓜30 g、桂枝9 g、干姜9 g、艾叶12 g、透骨草15 g、伸筋草15 g、黑顺片6 g、丹参30 g、当归20 g、粉葛30 g、川芎12 g、醋延胡索20 g、黑豆30 g、黄酒150 mL。10剂,每日1剂,水煎400 mL,早、晚分服。中成药:骨痹舒片每次5片,每日3次,口服;健膝丸每次5 g,每日3次,口服。壮骨麝香止痛膏外敷;冬病夏治穴位贴敷1次。
2023年7月19日二诊,患者诉症状明显减轻,双膝怕风怕冷明显改善。嘱其坚持服药,注意防护。中药守上方10剂,煎服方法同前。
2023年8月7日三诊,患者诉初诊服药10 d后,双膝关节已不发凉,双足背明显改善,现易上火。脉弦细,舌淡红苔薄白。停服中药,服中成药1个月巩固疗效;冬病夏治穴位贴敷1次。
2024年3月7日回访,患者诉停药至今,症状均消失无反复。嘱其注意防护,避免反复。
按语:本案患者为风寒湿性关节痛。患者长期双膝阴雨天发凉、手足发凉,属中医学痹病之“寒痹”范畴,为寒湿痹阻之证。患者阴雨天发凉明显,是因阴雨天寒湿之邪较重;湿性趋下,故下肢双膝发凉较甚;病久邪甚,故手足也出现发凉;寒湿趋下,虚阳上泛,故出现咽痛,易上火;舌淡苔白仍为寒湿痹阻之象。故治疗以散寒祛湿为主,兼温阳活血通络。方中桂枝、艾叶、木瓜、透骨草、伸筋草散寒除湿通络;干姜、黑顺片温阳散寒;丹参、当归、川芎、醋延胡索活血通络;川牛膝、牛膝活血通络,引药下行;粉葛生津利咽,既清上炎之火,又制其他热药之燥。黄酒、黑豆作为药引,温阳补肾,通络利湿。本方以祛邪(寒湿之邪)为主,兼以温阳补虚(阳虚),辅以化瘀通络(瘀)。虚、邪、瘀兼顾,共奏散寒祛湿,温阳活血通络之功。中成药骨痹舒片、健膝丸温补脾肾,强筋壮骨;体内阳气得补,配合外敷及穴位贴敷治疗,共同散除寒湿之邪,症状消失。《灵枢·贼风》曰:“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卒然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时,腠理闭而不通。其开而遇风寒,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则为寒痹。”《素问·逆调论篇》曰:“寒从中生者何……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可见寒痹既可外感寒湿所致,也可由體内阳气虚少所致。故治疗既要祛除外寒,也要温散内寒。本案治疗寒痹,虚邪瘀辨证用药,内服外治结合,故取得捷效。
7 结 语
娄多峰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过程中,提出了风湿病“虚邪瘀”理论,对风湿病用药有其独到之处。娄多峰教授认为,医乃仁术,治病须以人为本,“治病”即“治人”。临床用药首先要辨虚邪瘀,而虚占首位,治疗尤重扶正,扶正尤重脾肾。在虚邪瘀用药中需要注意:扶正不碍祛邪,祛邪不伤正气,瘀以通为用。临床妙用对药,巧用角药,善用藤类药,慎用虫类药,擅用马钱子;另外,重视外治法等。娄多峰教授治痹用药临床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学习和挖掘。
参考文献
[1] 娄玉钤,娄高峰,娄多峰,等.基于“虚邪瘀”理论的风湿病学科体系建立及相关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1):10-15.
[2] 李满意.娄多峰教授虚邪瘀治痹理论临床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8):65-66.
[3] 李满意.娄多峰教授治痹思想浅识[J].江苏中医药,2010,42(10):15-16.
[4] 李满意.用虚邪瘀观点学习《内经》骨痹理论的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9):69-70.
[5] 李满意,刘红艳,娄玉钤.娄多峰教授“虚邪瘀”治痹原则及用药经验[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2):42-43.
[6] 李满意,娄玉钤,贾军辉.热痹清片治疗虚热型类风湿关节炎138例临床报告[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2):45-46.
[7] 娄多峰,娄玉钤,娄伯恩.骨痹舒片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J].中医正骨,2010,22(10):48,50.
[8] 王晴,李满意,潘宏伟,等.运用娄多峰教授二草二皮汤熏洗治疗风湿病关节肿痛的经验[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6,5(9):34-35.
收稿日期:2024-01-08;修回日期:2024-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