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洋
摘 要 准确解读人物的内心世界,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核心目标之一。让学生通过撰写人物评传——从外部介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撰写人物自传——从内部介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勾连前后事件,厘清复杂关系,审视细节刻画,使学生在课堂实践中养成关注心理动机的习惯,学会梳理和解读心理动机的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 人物评传 人物自传 写作 介入 内心世界
在高中语文新课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走进小说人物或散文作者的内心世界呢?教师可将表演课程中的“人物小传”撰写引入语文课堂,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确保学教评的一致性。本文尝试以《雷雨》《荷花淀》两文的教学为例,让学生通过撰写人物评传——从外部介入人物或作者的内心世界,撰写人物自传——从内部介入人物或作者的内心世界,勾连前后事件,厘清复杂关系,让学生学会梳理和解读心理动机的路径和方法。
一、从前后事件、人物关系介入,撰写“评传”以勾勒丰满的内心世界
教材文学类选文中呈现在师生面前的作品人物,或者是该人物的性格特点,或者是其成长过程中的某一个阶段,都可作为“评传”的素材。若想充分解读人物,就要在“评传”撰写中重点勾连发生在人物身上的典型事件,梳理出该人物完整的心路历程,借此探知其之所以如此的原因,并以此为基础推测人物心理的可能走向。通过这种前后勾连式的梳理,一个完整的、丰满的人物就可以站立在读者面前。
《雷雨》中的周朴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形象,作者在刻画这一人物的时候也一直力避扁平化。如果仅就他认出侍萍之后的反应,尤其是那几句“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很容易对这一人物的理解陷入脸谱化,简单认定周朴园是一个虚伪到极点的负心汉,对侍萍的所谓“怀念”都是自欺欺人的伪装罢了。为了正确地理解周朴园的内心世界,尤其是准确把握其前后矛盾言行背后的心理动机,就需要我们将四幕剧(包括序幕和尾声)中发生在周朴园身上的其他关键事件组合在一起,从外部对周朴园这个充满着矛盾的复杂角色,以评传的形式进行系统梳理。
教材中《雷雨》节选部分是第二幕的片段,前半部分展现的主要是周朴园和鲁侍萍两个人物之间内心或隐或显的冲突。鲁侍萍本想快速逃离周公馆,但是在见到周朴园后又并未离开,反而主动在对方面前提及当年的诸多细节。侍萍反常的行为背后是怎样的心理动机?学生通过对周、鲁两人之间关系的把握,解释了鲁侍萍之所以留下来,并引导周朴园回忆往事的心理脉络。以评传的形式展示如下:
鲁侍萍看到周公馆中自己当年使用过的旧家具,很想知道那个给过自己美好的过往、也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的周朴园对他当年所做过的事情有没有忏悔。所以当周朴园提起无锡的时候,侍萍并没有回避。两个人相认的过程中,鲁侍萍与周朴园有过三次概念不一致的冲突。第一次是关于“无锡”的评价。鲁侍萍无法认同周朴园说的“无锡是个好地方”,因为那里是她的伤心地,自己被抛弃连带气死了自己的母亲,三十年前无锡的那个雪夜是她挥之不去的梦魇。第二次是关于“梅侍萍”的评价。周朴园将侍萍包装成“年轻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第三次是在周朴园认出面前的侍萍之后,两个人关于“委屈”的定义。当她听到周朴园将当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轻描淡写地定义为“委屈”时,她已经确信周朴园仍旧是那个绝情的人,所以明确告知周朴园不是“委屈”,而是“恨”——恨他的绝情,是“悔”——后悔当初自己做下的蠢事。
二、从动作细节、表情设计介入,撰写“自传”以建立内外的沟通渠道
文学作品阅读中,学生可以以“微动作”“微表情”作为解读人物内心世界的突破口。充分关注作品中已经给出的微动作、微表情,以此从内部介入人物的心理世界,为其撰写人物自传,将动作、表情细节与人物当时的心理动机建立恰当关联。同时,学生应不仅仅局限于文中作者已经写出的动作和表情,还可以另外为人物设计微动作、微表情,进而在人物自传中为以上设计提供合乎逻辑的内心说明,做到内在心理和外在动作、表情的一致。
《荷花淀》中,水生嫂一边编织着苇席,一边等待着丈夫水生的归来,但是丈夫归来之后言行与以往有所不同,这引起了水生嫂心理的一系列变化。其心理的变化过程,可以借助水生嫂的“抬头”“低头”两个细微动作串联起来,通过分析这两个动作细节背后的心理活动,了解人物心理的全貌。“抬头”这一动作细节是在水生很晚才回来后发生的,看到丈夫进门,“女人抬头笑着问”。水生嫂的动作为何是“抬头”?又为何是“笑着问”呢?一个人物的心理一定不是从零开始的,那么水生嫂在发出以上两个动作之前的心理前传是怎样的呢?学生可以借助撰写人物自传介入人物内心世界。“低头”这一动作细节,出现在丈夫告知她自己明天要到大部队上去之后。与前面“抬头笑着问”不同,水生嫂在这里是“低着头说”。两处说话时候的不同动作,意味着完全不同的心态。两处动作细节之间的心态,如何完成合龙呢?学生也可以借助人物自传撰写走进人物内心。
除了基于小说中已经给出的动作细节,还可以让学生在现有动作细节的基础上,为小说中没有动作细节的地方,设计合理恰当的动作细节,并以此为切入点撰写心理自传,为人物的动作做出与内心一致的合理化说明。同样是《荷花淀》“夫妻话别”这一小节,水生到其他几家告知到大部队后,再次回到家中。夫妻之间有一段连续的对话,作者并未详细写出水生嫂此时的动作。如果参照前面“抬头”“低头”的動作,可以为其设计先“低头”后“抬头”的动作。“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嗯。”“嗯。还有什么?”这三句话,水生嫂都是低着头的,因为这不是普通的分别,而是生死离别,其心中有对丈夫的担心与不舍。而当听到丈夫说“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之后,水生嫂慢慢地抬起了头,因为她非常明白丈夫说这句话的分量,这是诀别之时最重要的嘱托。学生撰写的人物自传如下:
水生就要上战场了。这一去有太多的危险,我当然希望他平安归来,但是上战场毕竟不是儿戏,相信他在临行前也有重要的话要嘱咐我。我舍不得他走,但是我不能让他担心,我不敢抬起头看他。但是听到他说“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我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如果真的到了需要我和鬼子拼命的这一步,那意味着水生他们已经不在了,他这是做了最坏的打算。我缓缓地抬起头,我要让水生知道,我和他一样,为了保卫家园,我们都会尽最大的努力,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以上不管是从前后事件、人物关系介入所撰写的人物评传,还是从动作细节、表情设计介入所撰写的人物自传,都指向的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梳理和重构。本文所选示例分别为戏剧和小说,其实散文中作者心理动机的把握和情感脉络的梳理,与虚构的戏剧和小说并无明显差别,同样适用以上方法。在语文新课学习中,学生借助“人物小传”的撰写,逐步获得梳理和重构人物或作者内心世界的能力。唯有经过如上长期的训练,面对人物或作者心理活动分析类的题目,学生才能做到得心应手。
[作者通联:浙江海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