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玲
摘 要:新课程的改革对学生的参与以及课堂的开放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语文教师应重视背景资料的解读,重视背景资料在课文讲解的适时介入。了解背景资料是学生理解课文主题的金钥匙,在语文教学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中学语文教学阅读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对文学作品主题的把握。
关键词:背景资料;兴趣激发;解疑探究;文章主题;介入
我们在学习一篇文章时,总要力图把握作者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和情感。理解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就是挖掘文章的主题。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中,题材本身的意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总是在以不同方式结合着,这就形成作品的意义或者说作品的思想性,其中最根本的意义就是主题或称为题旨。“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文学作品的产生必然与其当时的时代紧密联系,是适应当时社会的,是有一定的历史背景的。要让学生准确地理解文章,感悟把握文章的主题,不仅要分析文章的外在形象,也需要联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因此,背景资料的介绍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较好地运用背景资料成为学生学习文章的动力,这也符合新课标的学习要求。
一、学习文本激发兴趣时,介绍背景资料
苏霍梅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起点,首先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有些课文距离学生生活太远,有些课文含义深刻不易懂,学生缺乏兴趣。萧乾的《吆喝》这篇文章中的“吆喝”对于如今的中学生来说是相当陌生的,这就为教学带来了难度。我当时借助网络筛选一些老北京的“吆喝”声,把当时老北京的一些历史背景资料以图片展出,这样图文并茂呈现再加几种吆喝声的介绍。可以说学生被调动起来,整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能动性、主动性。在指导学习文本之后,让学生编写剧本,把本土本地的吆喝声融入其中,可以说学生是乐在其中啊。
二、文本内容解疑探究时,借助背景资料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是在学生产生疑问想要解决时,教师应该对其加以启发。教师一个源头似的背景介绍,恰如其分地使学生这堂水活起来。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是一篇有着深广的政治意义和象征内涵的文学作品,文章的末尾处,学生对“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一句中的“暴风雨”的象征意义以及为什么海燕对暴风雨充满了渴望产生了疑惑。因此,我恰当地导入了一段写作背景:1905年的俄国,正处在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酝酿着要推翻沙皇的独裁统治,这场革命具有摧枯拉朽的力量,是扫除一切障碍、使民族获得新生的契机。借助了这段背景资料,又让学生再次体会作者情感再次朗读,效果非常好,不仅说出了“暴风雨”的象征意义,也理解了海燕对暴风雨充满渴望的原因。
在讲解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课时,前文中杜甫面对顽童的趁火打劫,生气地称他们为“盗贼”,而后文却是“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是吝啬还是有其他的含义,请学生谈谈他们的想法。当学生对此争论不休时,我再利用之前准备的PPT给学生出示一首《又呈吴郎》大历二年,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府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吴郎),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杜甫眼明心细,善待老妇人,更是现身说法,用自己的行为举止、真情实意去感动吴郎的需要。陕西民歌“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正是对杜甫悲悯情怀的真实写照。给学生解读完这段背景资料后,学生很快理解了前文的内容实际是作者恨自己年老,不能报效国家的忧思之情。同时更深刻地理解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含义,体会到诗人仁民爱物、心忧天下的博大胸怀。
三、把握文章主题领会作者意图时,联系背景资料
文章主题的重要性按高尔基的说法,就是“作品的第二要素”。文章的主题来自于读者对文本的分析,却又指导读者深入探究文本,从而体会作者在表现手法上精巧及情思上的深邃。琦君的《春酒》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但是琦君的《春酒》并不是单纯的民风民俗,它是一篇诗化的散文,这篇文章的一大主题就是思乡,作者是通过春酒表达自己对故乡亲友、对母亲的怀念。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中准确把握本文的主题?这就需要教师在学习本文之前做好琦君及其他相关写作背景资料的介绍。比如琦君的简介,浙江永嘉人,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1949去的台湾,之后去的美国。自从去台湾之后直到逝世再也没有回过她的故乡等。这个资料可以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结尾的两段,理解为什么自己炮制的春酒不是道地的家乡味了。此外,还可以介绍琦君作品的特点,如多是写童年的记忆,母女之情,友谊之伴,大半是以她的家乡为背景等。这方面的介绍学生不仅仅想到这篇文章的风俗之美,更能理解人情之美。因此,合理地把背景资料呈现给学生,可以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纠正偏差,很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更能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主题。琦君的《春酒》中有很多细节描写,如“早已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等等。适度的背景资料呈现还可以让学生有个明确的目标,从而认真审视课文的每一处细节。
四、总结拓展延伸文本时,引进背景资料
语文课堂的拓展延伸有利于丰富学生的人文观和审美价值观,新课标强调通过语文文本教学的改革、补充、拓展与延伸让教学走进自然、走向生活。同时,教师在课尾加载背景资料,提供丰富的文化信息,会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把眼光转向课外读物,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学完琦君的《春酒》后,我讲了琦君她母亲的故事《母亲新婚时》:母亲的爱情和婚姻,她与丈夫虽是“亲上加亲”,爱情却发生在婚后,突出母亲的娇羞、温柔和顺从,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且推荐去读琦君的其他作品,拓展阅读量。
新课改的主导思想是要真正实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教育理念,教师适时地介入背景资料解读,使得语文的学习不仅仅在课内,还可以拓展到课外,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范围。语文学科的背景资料其丰富性是任何学科无可比拟的。在平时教学中,应多挖掘有利于文本主题解读的背景资料,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多变地进行介绍解读,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背景资料的介入对于促进教师的素养,促进学生的有效阅读,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提高课堂的实效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仇定荣.背景资料:让阅读教学厚实起来[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0(9).
[2]张波梅.浅谈语文课堂教学背景资料的选择[J].新课程,2011(10).
[3]陈继军.巧取背景穿针线:浅谈语文教学中背景材料的获取和介入[J].科教文汇,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