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阴虚燥毒探析甘酸辛润法治疗干燥综合征

2024-05-12 06:13:07刘瑞林王济华李纪高杜明瑞周全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24年3期
关键词:干燥综合征

刘瑞林 王济华 李纪高 杜明瑞 周全

【摘 要】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中医学“燥痹”范畴,临床症状以口干眼干为主。中医学认为,阴虚是其主要病机,但对后续病机演变和治疗,各家的认识却各有不同。通过论述阴虚内热-燥热蕴毒的病机演变,将阴虚燥毒概括为本病发生、发展的关键,讨论甘酸化阴和辛以润之合用配伍指导临床用药治疗燥痹的合理性,为临床提供借鉴。

【关键词】 干燥综合征;燥痹;阴虚燥毒;甘酸化阴;辛以润之

干燥综合征(Sj?gren's syndrome,SS)是一种以口干、眼干为主要症状,并累及肺、肾、胃等多脏器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1],属中医学“燥痹”范畴[2]。我国SS患病率为0.29%~0.77%,中老年人群患病率为3%~4%[3]。西医学对本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以人工泪液和唾液对症治疗为主,辅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治疗脏器受累;但临床疗效有限,长期应用不良反应频发。相较于西医,中医治疗长期临床效果稳定、不良反应少、价格经济[4]。多数医家认为,燥痹表现的口干目涩、咽干肤燥、舌红少苔等一系列干燥症状,根本病机是阴虚津亏;但对阴虚基础上夹杂的气虚、血瘀等认识各有侧重,临床多从单一的酸甘养阴或辛润法治疗[5-6]。本文从阴虚出发,阐述燥痹由燥热向燥毒发展的必经阶段,并重点探讨以“甘酸化阴”“辛以润之”为基础的甘酸辛润法治疗燥痹,为临床提供借鉴。

1 燥痹的病机演变

1.1 内燥偏盛,阴虚生热 SS属中医学“燥证”“燥痹”等范畴,从《黄帝内经》始就有“燥盛则干”“燥者濡之”的外燥理论,《金匮要略》最早提出了“瘀血致燥”,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提出“气少作燥,甚则口中无涎。……今气虚津不供奉,则泪液少也,口眼干燥之症作矣”的“气虚致燥”,后經过历代医家对内燥理论的不断完善,到清代喻嘉言首次确立了“内燥学说”。根据现存中医文献中与本病相类似的疾病,可将其病因大致归纳为内燥和外燥。外燥是指感受外界燥邪所致诸般干燥症状,偏于肺卫,而内燥则多由脏腑津液亏损所致,常累及肺脾肝肾,其中“阴虚津亏”便是内外燥学说中的主要病机[7-8]。燥痹患者不仅会出现口眼鼻等处的干燥之象,还常累及肺肾、食管、胃肠等脏腑,故整体而言更偏向于内燥的范畴。《素问·调经论篇》中言:“阴虚则内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燥痹患者早期体内阴虚津亏,而阴虚之处则阳气旺盛,故内热自生。而口眼肌肤等处的脉络,譬如河流末端的细小分支,是阴液水液最早干涸之处,也是最早产生内热的地方。内热蒸腾,聚而生燥,不仅消耗脏腑肌层蕴含的津液,更加累及脏腑孔窍中弥漫的水汽,从而滋生内燥,内燥从阳化热[9],弥漫发散到口眼、肌肤、胃肠等各处聚热脏腑器官发生显著的干燥症状。故而“阴虚燥热”在燥痹早期就会出现,也是后期诱发燥毒的根本病机。

1.2 燥热蕴毒,诸症丛生 燥热起于阴虚,有燥邪的干涩,又兼具火热发散之性,一旦启动,侵袭人体,弥漫内外,便可造成口干眼干、肠涩便干等症状。病初燥热邪浅;若病久日盛,则炼灼气血津液,蕴结成毒,恰如《金匮要略心典》所言“毒,邪气蕴结不解之谓”也。而对“毒”邪的认识从古至今也尚未统一,但现代医家通过对“毒”邪致病的研究,确定其特异性、多变性、兼夹性等特点均得到认可[10-11]。不难发现,燥热与毒邪不但存在特异性、兼夹性这样可结合的共性,燥热转化为“燥毒”也是一个由浅入深,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燥毒作为一种病理产物又具备了新的致病性,不仅伤阴,而且伤气伤血、凝痰化瘤,因虚致实。现代医家通过总结研究燥毒性质也发现,“燥毒”邪致病不单单是阴虚津亏,其内伏脏腑,位深可入络,致瘀夹火,顽固难愈,耗伤正气更甚[12-13]。由此可见,燥痹之毒性起于阴虚燥热,而阴虚燥热作为燥痹发生的根本病机,在燥热蕴久成毒的过程中也推动了燥痹发展变化,产生如气滞、气虚、痰凝、血瘀等各种虚实夹杂的证候,出现喘息乏力、咽痛、腹胀、皮下瘀斑等症状。因此,燥痹患者燥热日久,蕴毒成痹,最终造成诸症丛生,病情持续加重。

2 甘酸辛润疗燥痹

五味合化是建立在中药药性基础上的组方配伍理论体系,是指不同性味的药物配合转化发挥治疗作用。至今,五味合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五味合化主要指酸苦甘辛咸五种药物味道的配伍,而广义的五味合化则是以五味为基础,兼顾四气、归经等药物各层面性质信息的复杂网络。甘酸为君、辛润为臣的配伍原则,正是笔者基于狭义的五味合化配伍理论,从SS阴虚燥毒核心病机角度出发,结合临床经验所得。应用此法指导临床SS的组方用药,主次分明,疗效甚佳。

2.1 以甘酸为君,养阴生津 “甘酸化阴”是药性理论的代表治法之一,其药义始见于张仲景作芍药甘草汤治疗表证未解,复伤阴液,至成无己进一步释义“酸以收之,甘以缓之,故甘酸相合,用补阴血”,经由后世演化发展,最终陈修园在《医学实在易》中首次明确提出。阴虚津亏即为SS发生的根本,临证用药就必以甘酸药为主。酸属阴,其性收涩,可敛气生津;甘属阳,其味能补能缓能和,可养脾胃生气血,两者配伍,津液自可生养收敛,濡养脏腑。善配甘酸者,正是善补阴阳者,阴阳互生,源泉不竭。陈湘君[14]认为,SS以阴津亏虚为本,燥热瘀毒为标,治疗应遵循“燥者,润之,濡之”的原则,倡导以甘酸生津之法补阴;研究也证实,酸刺激可以有效增加腮腺、下颌腺的唾液流率[15],而这可能与酸味药中含有丰富的有机酸和鞣质有关。甘味药中则富含多糖、脂类以及氨基酸等物质,酸甘配伍可有效补充水液电解质、刺激唾液分泌[16],都与“甘酸化阴”的理念不谋而合。

众多现代研究也为酸甘化阴法治疗SS提供了大量的证据支持。如刘昱麟等[17]使用酸味药山茱萸治疗干眼症小鼠,结果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等炎症因子水平显著降低。在临床上使用以乌梅颗粒为主,甘草颗粒为辅配制的喷雾制剂,也可以有效促进口腔唾液的分

泌[18]。周珺等[19]使用酸甘生津中药治疗SS,不仅可以减少患者口干眼干症状评分,同时可使免疫球蛋白明显下降,并上调CD4+和下调CD8+,改善患者的免疫紊乱状态;而且基于酸甘化阴理论用药治疗SS,不仅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并且安全性

好[20-21]。因此,治疗SS时,遣方用药必以酸甘药物为基础,如山茱萸、五味子、酸枣仁、乌梅等酸味药打底,并以玉竹、白芍、女贞子、覆盆子等甘味药配之,酸甘合化以生津养阴,正可解其口干眼涩、咽干肤燥等干燥诸症,具体方药可以沙参麦冬汤、酸枣仁汤、一贯煎等为基础方加减。

2.2 以辛润作臣,化阳通络 辛可治燥,古已有之[22],其首见于《素问·脏气法时论篇》,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后世医家也多有论述,如《黄帝素问直解》载:“夫辛主发散,何以能润?以辛能开腠理,致在内之津液而通气于外,在下之津液而通之于上,故能润也。”张景岳在《类经·五脏病气法时》中所释:“肾为水脏,藏精者也,阴病者苦燥,故宜食辛以润之。”现代研究发现,TRPV1、TRPA1、TRPM8等TRPs家族受体是激活人类辛辣味觉的主要受体[23],无论是辛温药还是辛凉药都可以通过不同途径激活感知辛辣。例如,辛热药中的辣椒素、吴茱萸碱等可以激活TRPV1通道[24],辛凉药薄荷的主要成分薄荷醇可以激活TRPM8通道[25],而辛辣味道的激活强度则显著影响唾液流率,两者呈正相关[26],这些都为辛润理论提供了佐证。此外,辛味药能散能行,散于外则通窍解表,给邪以出路;行于内能行于三焦脉络,疏通滞涩,促进津液气化,输布周身。研究也发现,养阴药多滋腻,起效慢,长期服用阻滞气机,气阻则津停,诸窍失养致燥[27];辛味药正可佐助养阴药散化,润肌肤布窍腑,达到润燥目的。

燥痹者热势不等,病初阴虚燥热,口干咽干喜饮,都是燥热之性的表现;而病久阴虚燥毒,会阻滞经络,兼生他邪(肿物、瘀血、痰结等),导致淋巴瘤、肾小管酸中毒等变证丛生。国医大师路志正[28]、李士懋[29]认为,虽然SS患者阴血亏虚、津枯液涸,但对于长期服用养阴生津药无效的患者,倡导用辛药点睛,化阴布津。其中路志正尤善治疗燥痹,临床用药多选辛甘凉润之品,在养阴的同时兼顾燥毒,佐以解毒通络之品,如金银花、连翘、白花蛇舌草。因此,对阴虚之外的燥热毒邪,应以辛润为臣药,于甘酸药中辅以辛药,既不喧宾夺主,影响养阴,又可借助辛甘化阳之势,于阳中求阴,使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需要强调的是,因为燥痹阴虚为本的特质,所以辛润药作为臣药时多选取辛凉,而辛温次之。辛凉入络,药性解毒散结,在津液得补的同时,通络解毒,开诸窍而散燥热,临证用药也多选用薄荷、桑叶、葛根等辛凉之品。而对于辛温之品,虽可温通阳气,布散津液,但SS患者阴虚为本,用之宜慎,应以小剂量辛温药如麻黄、细辛、附子等,徐徐图之,还可配以知母、青蒿、生地黄等药,滋阴泻火并进,临床常以清燥救肺汤、青蒿鳖甲汤为基础方加减。

3 病案举例

患者,女,49岁,2019年4月22日初诊。以口干眼干1年余,加重1个月为主诉。刻下症见:口干口苦,双目略涩,脱发,纳可眠差,二便正常,舌质绛,苔薄少,脉沉细。曾就诊于某医院,查ANA 1∶640(+)、抗SSA抗体(+)、抗SSB抗体(+),双侧Schirmer试验(+)≤

3 mm·(5 min)-1。西医诊断:干燥综合征。中医诊断:燥痹,证属阴虚燥毒证。治宜酸甘养阴,辛凉润燥。给予生津润燥饮加减,处方:桑叶10 g、薄荷9 g、葛根27 g、乌梅12 g、醋五味子12 g、白芍20 g、酸枣仁20 g、玉竹10 g、北沙参15 g、天冬10 g、覆盆子20 g、女贞子15 g、墨旱莲15 g、制天南星5 g、浙贝母9 g、天山雪莲3 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2019年5月6日二诊,患者自述口干、眼干症状缓解,乏力,无咳嗽,纳食可,夜眠稍有改善,二便调。舌质绛,苔薄少,脉沉细。治疗仍以养阴润燥为主,佐以辛凉益气。上方加红景天20 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2019年5月20日三诊,患者口干缓解明显,自觉津液明显,脱发稍有减少,乏力改善,納眠可,二便调。舌绛,苔薄白,脉沉细。经治疗患者口干眼干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以口干改善最为明显,效不更方,守方继服。后患者定期复诊,均以此为主方临证调整。

按语:本例患者以口干眼干1年余,加重1个月为主症,结合患者症状和检查,符合西医SS诊断,中医诊断为燥痹,证属阴虚燥热。《黄帝内经灵枢经集注》曰:“津液随气上行,熏肤泽毛而注于空窍也。”女子以肝为先天,肝经上行目系至巅顶,支系下行颊里环口唇,故肝开窍于目,发为血之余,患者是绝经期妇女,肝血不足,则血不上承,头目失养,可出现口干眼干、脱发;阴血不足,久之化热生燥,故见舌绛,肝肾同源,肝阴不足累及肾阴,故见脉细且沉。故而治宜酸甘养阴,辛凉润燥。方中桑叶、薄荷辛凉润燥,疏肝理气;乌梅、醋五味子、白芍、酸枣仁、玉竹、北沙参、天冬均为酸甘之品,养阴生津;葛根健脾升阳,使阴津上承;覆盆子、女贞子、墨旱莲补益肝肾也都属酸甘;天南星、浙贝母以甘苦为主,解毒清热化痰;天山雪莲温阳祛风湿,阳中求阴。全方甘酸辛润诸药并用,共奏生津养阴、化毒通络之功。

4 小 结

综上所述,本文重点从阴虚燥毒的病机演变出发,探讨以甘酸辛润法为主治疗燥痹,证明酸甘辛润法是目前治疗燥痹行之有效的治疗大法和用药原则。但需要注意的是,阴虚燥毒和酸甘辛润法都只是中医药治疗燥痹的一方面,临证重在辨证论治,要有整体观念,主次分明。治疗燥痹滋阴虽为本,但不可用药堆积。辛凉药常用,亦不可忘辛温之效;而在阴虚燥毒之外,还需察气虚、痰凝、血瘀之变;酸甘辛润之外,也要辅以益气、凉血、清热之品。

参考文献

[1] PRICE EJ,RAUZ S,TAPPUNI AR,et al.The British Society for Rheumatology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adults with primary Sj?gren's syndrome[J].Rheumatol(Oxford),2017,56(10):1643-1647.

[2] 胡荫奇,王承德,沈丕安.实用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3]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干燥综合征诊断及治疗指南[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0,14(11):766-768.

[4] 陈月月.三参饮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D-1/PD-L1信号通路调控机制的影响[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9.

[5] 徐媚媚,徐蕾.徐蕾酸甘化阴法治疗阴虚津亏型干燥综合征[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22,36(11):135-136.

[6] 韦尼,陈自佳.辛润法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介绍[J].环球中医药,2021,14(11):2056-2059.

[7] 黄巧丽.吴斌主任医师从燥热阴虚论治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经验[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9,8(12):39-42.

[8] 吴茂猷.干燥综合征的中医文献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

[9] 孙敬辉,王承龙,陈可冀.燥邪新论[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11):5408-5410.

[10] 常富业,张允岭,王永炎,等.毒的概念诠释[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9):1897-1899.

[11] 第五永长,李妮矫.论中医“毒”概念的演变及其阴阳属性[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5):654-657.

[12] 王奕斌,吕柳,魏昌林,等.干燥综合征从燥毒论治的研究进展[J].风湿病与关节炎,2020,9(5):70-72,76.

[13] 徐长松,刘永年.刘永年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J].中医学报,2021,36(3):566-571.

[14] 柳文,张庆华,郭圆.陈湘君运用补阴法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初探[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5,49(9):1-2.

[15] 陈超伦,苏家增,俞光岩.酸刺激对腮腺和下颌下腺唾液流率及成分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22,54(1):89-94.

[16] 谢秀荣,邱圣红,陈佩仪.基于酸甘化阴理论乌梅喷雾剂对放射性口干症的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6,43(10):2140-2143.

[17] 劉昱麟,马贤德,宋采秋,等.基于“酸入肝”理论探讨山茱萸对干眼症模型小鼠角膜抗炎的保护机

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8):4664-4668.

[18] 李碧霞,陈佩仪,陈倩怡,等.乌梅喷雾剂对唾液腺分泌功能及唾液生化指标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7,31(13):1584-1586.

[19] 周珺,陈湘君,茅建春,等.酸甘生津方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2020,27(5):682-684.

[20] 李泽光,隋雨桐,李奇玮.李泽光教授运用酸甘配伍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经验[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2):50-52.

[21] 张艺凡,王柏山,孙明辉.基于酸甘化阴理论拟方治疗干燥综合征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22,37(9):1585-1587.

[22] 闫风.“五味学说”理论探讨[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08.

[23] 王星,张燕玲,王耘,等.TRPV1离子通道与中药辛味药性的关系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3):2422-2427.

[24] 李魁君,李春刚,刘兴君.辣椒素受体(TRPV1)的生物学作用及其作为药物靶点的研究进展[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11,28(11):917-927.

[25] 隋峰,张畅斌,杜新亮,等.寒热性中药的成分对薄荷醇受体离子通道蛋白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6(2):68-70.

[26] 罗鑫,丁璐,谢定源,等.唾液流率与辣味强度分级的相关性分析及模型建立[J].食品工业科技,2022,43(16):338-346.

[27] 李桂,钮含春,王晓军,等.中医药治疗干燥综合征的思路与方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8):47-48.

[28] 姜泉,张华东,陈祎,等.路志正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J].中医杂志,2016,57(6):463-465.

[29] 孙敬宣,马凯,张家惠,等.国医大师李士懋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3):1420-1422.

收稿日期:2023-10-29;修回日期:2023-12-14

猜你喜欢
干燥综合征
从脏腑辨证论述干燥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46例干燥综合征相关的慢性病贫血临床分析
帕夫林胶囊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王志刚教授从温补肾阳论治干燥综合征经验
B细胞刺激因子及其受体在干燥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展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126例临床特点分析
张之文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总结
干燥综合征阴虚津亏证的中医治疗
基于数据挖掘的龙华医院风湿科治疗干燥综合征用药规律与特色分析
Toll样受体4与干燥综合征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