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东教授针药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病变经验

2024-05-12 05:51:44景骆羊李浩林张旭明杨娟娟陶鹏飞王振东杨红梅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24年3期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名医经验针刀

景骆羊 李浩林 张旭明 杨娟娟 陶鹏飞 王振东 杨红梅 

【摘 要】 王海东教授认为,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病变发病以正气亏虚为本,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为标,病位主要在脾,与肝、肾关系密切,形成了“正虚则生积致痹”的学术思想。治疗时注重内外合治、针药并用,针刀治疗时强调解剖结构和经筋理论并重,提出辨筋论治的针刀舒筋解结术,重视形、气、神一体观,整体治疗。用药时提出了“益气法”治痹理论,选方以“益气蠲痹汤”为基础,临证时随症加减、灵活处方。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病变;针刀;益气蠲痹汤;名医经验;王海东

王海东教授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痹病学)学术带头人,甘肃省名中医,甘肃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从事针刀临床30载,主张运用针刀结合中药、内外合治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iod arthritis,RA)膝关节病变。

RA是一种与自身免疫系统相关的慢性炎症性关节炎,其基本病理改变为关节滑膜炎及血管翳形成,最终引起关节软骨、骨和关节囊破坏,进而出现对称性关节肿痛、僵硬、关节畸形,以及功能活动障碍等临床表现[1]。本病全球患病率为0.5%~1%,多见于中年女性,我国患病率为0.32%~0.36%[2-3]。膝关节作为人体最大的滑膜关节,是RA较为常见的受累关节,其功能障碍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RA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西医多采用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等药物口服治疗,虽疗效确切,但同时存在治疗费用昂贵、胃肠道不适、肝肾功能损害等局限性[4]。因此,寻找一种更加安全、经济、有效的治疗方式势在必行。笔者有幸跟随王海东教授临床学习,现将其治疗经验介绍如下,以期拓宽本病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1 病因病机

RA膝关节病变属中医学“痹证”“尪痹”范畴,又称“鹤膝风”“历节病”“膝痹”等[5]。《严氏济生方》将本病病因病机概括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王海东教授在总结《黄帝内经》“风雨寒热,不得虚,不能独伤人……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这一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正虚则生积致痹”的学术思想,认为本病多属本虚标实之证,既强调正气亏虚是发病的核心,同时也认为风、寒、湿、热等外邪是重要的致病因素。王海东教授认为,正气亏虚则气血无力遍及周身,五脏功能失调,水、湿、痰、瘀等病理产物不归正化,日久痹阻经络而发为痹證。此外,恰如《素问·刺法论篇》所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若正气亏虚、腠理空疏、卫外不固,风、寒、湿、热等邪气方能乘虚而入。由此可见,正虚所致的卫气防御功能失调被视为本病关键的病因病机,正如《灵枢·本藏》所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这表明卫气在防御外邪侵袭方面起着屏障作用。从西医学角度来看,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恰为卫气功能的微观体现,其清除外来物质和机体内源性异物的功能与中医卫气的作用相类似[6]。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脾虚则卫气生化乏源,卫外不固,风、寒、湿、热等外邪趁虚而入,发为痹证。并且,中医学认为“脾为之使”是卫外的使臣,即西医学的脾为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7]。肝主筋,肾主骨,RA膝关节病变是关节性疾病,与肝肾密切相关[8]。因此,王海东教授认为,“正虚则生积致痹”,病位主要在脾,与肝、肾关系密切。

2 针刀治疗思路

2.1 以解剖结构为基础,扶正固本 膝关节是由股骨、胫骨和髌骨组成的复杂关节结构,同时还包括肌肉、韧带、血管和神经等重要组织。相关研究表明,不同的肌肉损伤可引起不同部位的疼痛不适,其中膝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与膝关节的疼痛、活动受限密切相关,而膝周软组织功能活动多依赖局部神经、血管的支配和供应,这些结构相互协调,起到连接骨骼、稳定关节的作用[9-10]。王海东教授认为,由于RA膝关节病变多出现滑膜炎的病理改变,进而导致膝关节周围软组织形成粘连及瘢痕而产生异常应力,运用针刀直接松解肌肉、肌腱附着点的异常应力,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激发自我调控功能,从而使筋柔络和、经气通达,最终达到消除症状、扶正固本的目的。因此,王海东教授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了“膝七刀”“膝六刀”解结术。

2.1.1 膝七刀解结术 适应证:疼痛以腘窝周围肌肉附着点为主,伸膝时疼痛加重,腘窝周围压痛明显。具体操作:①定点:腓肠肌内、外侧头在股骨内、外侧髁的附着点处各定1点,腘肌止点处定1点,腘弓韧带与腘肌的交界处定1点,大收肌结节处定1点,膝关节内侧关节间隙处定1点,半膜肌止点处定1点[11]。②定向:刀口线与肢体纵轴平行,刀体与皮面垂直。③加压分离:针刀在刺入皮肤前,施加一定压力,使皮肤沿刀口线方向形成一个长形的凹陷,以分开针刀下的重要神经血管。④刺入:加压分离后感觉刀刃下已无重要神经血管只有皮肤,此时方可加大压力将针刀刺入皮肤。首先快速刺破皮肤,再匀速推进直达骨面,进行纵行疏通、横行剥离,2刀即可。待刀下有松动感,快速出刀。

2.1.2 膝六刀解结术 适应证:疼痛以膝关节前侧为主,髌骨周围、髌韧带附着点处疼痛明显,屈膝时疼痛加重,髌骨周围压痛明显。具体操作:

①定点:股四头肌腱髌骨上缘止点处定3点,即髌底上缘中点及两侧各定1点;内侧支持带及髌滑膜皱襞(即内膝眼处)定1点;外侧支持带及髌滑膜皱襞(外膝眼)定1点;髌韧带与脂肪垫的粘连或松解髌内侧面脂肪垫附着点,即髌下脂肪垫点(髌韧带中点)定1点[12]。②定向:刀口线与肢体纵轴平行,刀体与皮面垂直。③加压分离:针刀在刺入皮肤前,施加一定压力,使皮肤沿刀口线方向形成一个长形的凹陷,以分开针刀下的重要神经血管。④刺入:加压分离后感觉刀刃下已无重要神经血管只有皮肤,此时方可加大压力将针刀刺入皮肤。首先快速刺破皮肤,再匀速推进直达骨面,进行纵行疏通、横行剥离,2刀即可。待刀下有松动感,快速出刀。

2.2 以经筋理论为指导,辨筋论治 经筋一词首载于《灵枢·经筋》,十二经筋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具有结、聚、散、络的特点[13]。据《灵枢·经筋》所载及相关研究表明,足三阴、足三阳经筋与膝关节的联系非常紧密[14]。从经筋理论视角而言,RA膝关节病变多属“筋痹”范畴,如《素问·长刺节论篇》云:“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为筋痹。”《灵枢·经筋》云:“及所过而结者皆痛及转筋。”论及筋痹之治法,王海东教授基于《灵枢·刺节真邪》所载“坚紧者,破而散之,气下乃止,此所谓以解结者也”,提出了辨筋论治的针刀舒筋解结术。王海东教授认为,因“横络加于大经之上”形成局部坚、紧、痛等症状,通过触诊,在经筋循行区域寻找“结”,其常表现为经筋循行部位的组织张力增高或局部塌陷,或有明显的结节、条索,或压痛明显,将此病灶点作为针刀治疗点进行松解,从而达到散结缓筋、濡润筋肉的目的。临床上常用的经筋解结术主要有足少阳经筋解结术、足太阳经筋解结术以及踝关节足三阴经筋解结术。

2.2.1 足少阳经筋解结术 适应证:臀部外侧有明显压痛,可以触及条索;膝外侧疼痛及压痛,外踝周疼痛,向下放射出现足趾、足背疼痛,向上可延及胫前、膝外侧甚至髋部、腰部疼痛等。具体定点方法:嘱患者取俯卧位,在髂前上棘向后约2横指处自上而下沿少阳经筋循行路线滑动触诊,扪及明显条索且压痛明显处定3~5点;在足少阳经筋结于骶部的循行路线中寻找结节,即臀中肌与臀大肌交汇处触及明显的阳性压痛点或条索定2~3点。进针时严格按照定点、定向、加压分离、刺入4部规程操作,刀口线与经筋循行方向垂直,刀体与皮面垂直;快速刺破皮肤后匀速进针,直达骨面后纵行疏通、横行剥离,2刀即可。待刀下有松动感,快速出刀。

2.2.2 足太阳经筋解结术 适应证:膝后侧疼痛及压痛,双下肢冰凉、麻木困重,关节屈伸不利,活动受限,昼轻夜重。具体定点方法:嘱患者俯卧位,在背部两侧足太阳经筋循行部位寻找压痛点以及条索,即骶骨侧缘骶结节韧带附着点处定1~2点;在竖脊肌走行部位处寻找筋结点,定2~3点。进针时严格按照定点、定向、加压分离、刺入4步规程操作,刀口线与经筋循行方向垂直,刀体与皮面垂直,快速刺破皮肤后匀速进针,纵行疏通、横行剥离,2刀即可。待刀下有松动感,快速出刀。

2.2.3 踝关节足三阴经筋解结术 适应证:疼痛以膝关节内侧为主,蹲下起立动作时疼痛加重,踝关节支持带附着点压痛明显。具体定点方法:嘱患者仰卧位,在踝部胫前肌内侧缘寻找压痛点。在胫骨前肌与拇长伸肌之间,伸肌上支持带上缘定1点;胫骨前肌与拇长伸肌之间,伸肌上支持带下缘定1点;胫骨前肌与拇长伸肌之间,伸肌下支持带上缘与腓肌上支持带交界处定1点;胫骨前肌与拇长伸肌之间,距舟韧带与三角韧带交界处定1点;胫骨前肌内侧缘与内踝前缘之间,伸肌上支持带下缘定1点;胫骨前肌内侧缘与内踝前缘之间,伸肌下支持带与三角韧带交界处定1~2点。进针时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刀体与皮面垂直,快速刺破皮肤后匀速进针,纵行疏通、横行剥离,2刀即可。待刀下有松动感,快速出刀。

2.3 形气神一体观,整体治疗 形、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组成要素,《淮南子·原道训》指出:“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即认为形是人体生命的有形实体,气是生命活动的动力,神是生命的主宰,三者相互协调,共同构成人体的生命活动。因此,王海东教授运用针刀治疗疾病时认为应该整体调神,提出了督脈刺骨术。督脉者,阳脉之海也,总督一身阳气,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而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并且各经脉以任督为纲,直接或间接与督脉相联系。因此,督脉阳气充沛、运行通畅则阴平阳秘、五脏安和[15]。而大脑作为人体最关键的神经中枢,对异常感觉具有最高的调节作用,故对于RA膝关节病变患者出现的疼痛及异常知觉,通过针刀刺激大脑以调节神经系统的力学平衡,达到调神的作用[16]。

督脉刺骨术是在督脉循行路线上寻找“筋结点”,以“筋”为纽带,对“骨”进行针刺的操作,适应证为双膝疼痛,双下肢冰凉的患者。这种解筋刺骨治疗关键在于筋结点的寻找,遵照“关为经之阻,骨突筋之结,结为痛之宗”的理论,并结合患者主诉,医者查体,最终确定治疗的筋结点[17]。而督脉循行线路主要包含脊柱的椎体及头颅骨的正中线3~5 cm宽的区域。对于下肢膝关节病变,一般选取胸11、胸12、腰2作为治疗点。操作手法多以《灵枢·经筋》所载“短刺”为主,即“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

3 中药治疗思路

王海东教授在临床实践中秉持治病求本、辨证论治、四诊合参的原则,在总结RA膝关节病变病因病机后逐步形成了“正虚则生积致痹”的学术思想,并基于此强调“益气法”治疗痹病的重要性,临证化裁同时兼顾风、寒、湿、热、痰、瘀等多种致病因素,标本兼顾,扶正祛邪。王海东教授总结多年临证经验,并结合西北地区的地域特点,经多次化裁后创立了治痹基础方益气蠲痹汤,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

方药组成:生黄芪45 g、炙黄芪45 g、炒白术30 g、苍术15 g、远志30 g、石斛30 g、薏苡仁30 g、忍冬藤30 g、鸡血藤20 g、川牛膝20 g、黄柏15 g。方中重用味甘性温之黄芪补益营卫之气,以奏益卫实腠之功,《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黄芪具有透表之力。”经蜜制后功效偏里,长于补中,生、炙并用则能表里兼顾,统领诸药直达病所,蠲痹除滞,扶正祛邪,并能敛其燥热之性。炒白术味苦,性温,补气健脾、燥湿利水,与黄芪合用为君,可宣脾胃气机、培中焦脾土、消水湿之源,扶一身之正气以祛邪气。石斛味甘,性微寒,归胃、肾经,可养阴生津,清热除痹,为除痹之良药,尤宜于久痹虚羸者,《神农本草经》云:“石斛,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久服厚肠胃。”远志味苦,性温,有交通心肾、利窍祛痰、消散痈肿之功,如《日华子本草》谓其“长肌肉,助筋骨”,故用远志以解郁安神、豁痰强筋。忍冬藤为金银花茎叶,走里,可清经络中之风热而定经络疼痛,经脉痹阻不通,郁久化热、化瘀,故佐忍冬藤清热通络。痹证日久,缠绵难愈,痹阻经络,化热生瘀,故以苍术、黄柏、薏苡仁、鸡血藤合用为佐,燥湿健脾、活血通络而又不伤血;川牛膝,味苦、酸,性平,补肝肾,强筋骨,逐瘀通经,并能引药下行为使,善治膝关节屈伸不利。全方共11味药,药简而量重,组方上兼顾扶正与祛邪,以补气扶正为要,同时又兼通络祛湿之功。

4 针药结合治疗思路

相关研究表明,针药有机结合能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18]。因此王海东教授认为,在治疗RA膝关节病变时,应该遵循整体审查、内外同治的原则,汤药治于内,针刀治于外,双方协同,既是局部与整体的结合,又是攻与补的结合,使得人体内外都趋于平衡状态,如此可取得意想不到的疗效。

5 病案举例

患者,女,39岁,2023年5月11日初诊。以双膝关节疼痛、僵硬伴活动受限1年,加重1周为主诉。现病史:患者5年前于当地医院被诊断为RA,长期口服甲氨蝶呤(10 mg,每周1次)治疗,病情稳定。近1年来,逐渐出现双膝关节晨起后僵硬,持续1 h以上,活动后可缓解,并伴有疼痛以及起立困难的症状,开始时仅在长时间行走后出现,后逐渐加重,现在即使休息时也感到疼痛。1周前,患者因长时间站立、行走后双膝疼痛加重,活动受限,甚至无法行走,就诊于我科门诊。现症见:双膝关节疼痛、僵硬,上下楼梯疼痛加重,不能下蹲,疲乏,口干,口苦,舌质红、胖大齿痕,苔黄厚腻,脉滑无力。辅助检查:抗环瓜氨酸肽抗体 > 500 U·mL-1,红细胞沉降率34 mm·h-1,C反应蛋白6.54 mg·L-1,类风湿因子102.27 IU·mL-1。双膝正侧位X线片示双膝关节骨质未见明显异常。查体:患者双侧臀部外侧有明显的压痛点,条索。中药给予益气蠲痹汤加减:黄芪45 g、炙黄芪

45 g、熬炒白术30 g、制远志30 g、石斛45 g、忍冬藤30 g、川牛膝30 g、黄柏15 g、熬炒苍术15 g、薏苡仁30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针刀给予膝七刀联合足少阳经筋解结术治疗。西药嘱继续口服甲氨蝶呤10 mg,每周1次;第二天口服叶酸片5 mg,每周1次。

2023年5月18日二诊,患者双膝关节疼痛减轻,疼痛晨僵时间缩短,可以下蹲,口干、口苦、疲乏症状减轻。现症见:双膝前侧局部疼痛不适,上下楼梯时仍觉困难,口苦,舌体胖大有齿痕,苔黄腻,脉滑。查体:双膝部髌骨下点、内外膝眼处压痛明显。中药治疗继续施以前方,将生黄芪、炙黄芪量减为30 g;针刀予膝六刀解结术;西药同前。

2023年5月25日三诊,患者膝关节疼痛明显减轻,上下楼梯已无疼痛不适,下蹲自如,无疲乏、口干、口苦症状,舌体可见轻微齿痕,苔微腻,脉弦。嘱继续口服甲氨蝶呤控制RA症状,1个月后复查风湿四项、肝肾功能,待病情稳定后酌情减量。

按语:本例患者初诊表现为双膝关节疼痛,上下楼梯疼痛加重,不能下蹲,疲乏,口干、口苦,舌质红、胖大齿痕,苔黄厚腻,此为气虚湿热痹阻之象,故用益气蠲痹汤加减,全方共奏健脾以扶助正气、清热燥湿之功。患者初次就诊,故以膝七刀调整局部气血,扶正固本;此外,患者雙侧臀部外侧有明显的压痛点、条索,属足少阳经筋,故行足少阳经筋解结术。二诊患者自觉双膝部髌骨下缘中点,内外膝眼处压痛明显,故予以膝六刀解结术局部松解。王海东教授认为,痹证之关节疼痛,缠绵难愈,久痹复久,则病邪凝结内外,仅用药物治疗效果非常有限,加用针刀外治,内外同时调理,疗效可靠。因此,针药结合治疗RA膝关节病变,使得人体内外都趋于平衡状态,如此可取得意想不到的疗效。

6 结 语

RA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尚未发现根治方法。现有的治疗方案虽疗效确切,但存在诸多局限性,给患者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和经济负

担[19-20]。王海东教授基于“正虚则生积致痹”的学术思想,主张运用针药结合干预RA,针刀治疗强调解剖结构和经筋理论并重,提出辨筋论治的针刀舒筋解结术,重视形、气、神一体观,整体治疗。用药时提出了益气法治痹理论,选方以益气蠲痹汤为基础,临证时随症加减、灵活处方。王海东教授针药结合的治痹理念不仅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而且极大地拓宽了膝痹病的治疗思路和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3(12):201.

[2] VENETSANOPOULOU AI,KALPOURTZI N,ALAMANOS Y,et al.Prevalence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in Greece:results from the national health examination survey EMENO[J].Rheumatol Int,2023,43(7):1349-1355.

[3] 杨琴,杨进锋,杨玉涛,等.类风湿关节炎药物及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3,41(1):133-136.

[4] ALETAH A D,NEOGI T,SILMAN A J,et al.2010 rheumatoid arthritis classification criteria:an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European League Against Rheumatism collaborative initiative[J].Ann Rheum Dis,2010,69(9):1580-1588.

[5] 刘岩岩,高明利.基于“腰-膝”关联探讨类风湿性膝关节炎诊疗[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20(1):197-199.

[6] 王锐卿,鞠宝兆.现代解剖学视角下的卫气实质探

讨[J].时珍国医国药,2022,33(8):1950-1953.

[7] 刘杰民,黄贵华,纪云西,等.“脾为之卫”的理论内涵与免疫学外延探讨[J].新中医,2011,43(5):

3-5.

[8] 李佳,于澜,杨晨,等.关节筋骨之“肝肾同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8):3360-3362.

[9] 王海东.常见风湿骨病针刀规范治疗[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243.

[10] FLANDRY F,HOMMEL G.Normal anatomy and biomechanics of the knee[J].Sports Med Arthrosc Rev,2011,19(2):82-92.

[11] 李江红,王海东.针刀松解膝后区(膝七刀)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21,13(27):61-63.

[12] 李向军.“膝六刀”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C]//第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科微创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7:4.

[13] 杨颖,宋玉磊,柏亚妹.经筋理论研究现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3):1111-1113.

[14] 张书剑,张小卿,韩煜,等.膝骨性关节炎经筋病灶点触诊规律分析[J].中国针灸,2012,32(3):267-72.

[15] 武峻艳,王杰,张俊龙.从督脉的循行和作用谈“脑为元神之府”[J].中医杂志,2015,56(8):636-639.

[16] 张旭明,王海东,王婷婷,等.基于形气神理论探讨膝骨关节炎的针刀诊疗思路[J].风湿病与关节炎,2022,11(11):60-62,67.

[17] 胡乐乐,王海东,吴晓刚.从督脉探讨“督脉刺骨术”的理论依据[J].风湿病与关节炎,2021,10(10):49-51,69.

[18] 王威.针灸与中药协同作用的合理性[J].中国针灸,2004,24(4):76.

[19] CROSS M,SMITH E,HOY D,et al.The global burden of rheumatoid arthritis:estimates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2010 study[J].Ann Rheum Dis,2014,73(7):1316-1322.

[20] SINGH JA.Treatment guidelines in rheumatoid arth-

ritis[J].Rheum Dis Clin North Am,2022,48(3):

679-689.

收稿日期:2023-10-15;修回日期:2023-12-03

猜你喜欢
类风湿关节炎名医经验针刀
针刀疗法治疗屈拇指肌腱鞘炎验案
针刀治疗不同分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类风湿关节炎蒙医药治疗现状与展望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及其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新修珍珠囊药性赋
不同性别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经验与思考
孙跃农健脾补肾化痰方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经验
康复护理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今日健康(2016年12期)2016-11-17 14:30:20
高血压肾病诊治经验采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