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背景下助力高职院校法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三重维度

2024-05-11 05:12冯蕾
经济师 2024年4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法治教育高质量发展

冯蕾

摘 要:法治教育是全面依法治国精神培育的载体,全面依法治国精神通过法治教育与思政课深度融合帮助大学生树立法治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思政课”的教育理念,当前如何在“大思政课”视域下高质量开展法治教育,同时又融合高职院校育人特色是亟需解决的问题。作为法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理解“大思政课”教学理念,从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软件与硬件多个维度利用好“大课堂”“大师资”“大平台”,从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着手实施好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法治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大思政课 高职院校 法治教育 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1.3;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4-196-0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1]这为高校进一步深化育人模式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这不仅为新时代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提供指引,也为高校开展法治教育改革创新提供行动指南。结合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策略,高校法治教育工作者要善用“大思政课”,打通理论与现实的壁垒,利用“大课堂”“大师资”“大平台”使高校法治教育进入新高度。

一、“大思政课”建设中实施法治教育的重大意义

(一)有利于加快培养法治公民,建设法治社会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全面依法治国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带领人民发展社会主义的新指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2]因此,“法治兴则国兴”,自“八五”普法规划开展以来,全社会稳步推进法治建设,开展全民法治教育。在这关键时期,公民的法治意识,特别是作为未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事业建设者的大学生群体的法治意识对社会的发展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

(二)有利于培养兼具思想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的接班人

“大思政课”建设是当前新形势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价值引领、实践指南。高校法治教育是构建“大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应当具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在校期间接受法治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有利于形成崇尚法治的社会风尚,有利于营造“依法治校”的校园环境。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理论基础,开展“大思政课”视域下的法治教育,将有利于高校培养既具备高尚品质和专业技能又具备法治思维的复合型人才。

二、高校法治教育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总体思路

(一)确保党的最新法治理论成果融入“大思政课”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3]其中“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就要求思政课及法治教育要立足时代,融入历史使命。具体而言即随着国家历史进程,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将关系党和国家利益的法治大事件和理论成果融入日常教学,确保学生以最新的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法治意识,进而外化于行,在行动上符合国家法律规范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法治教育要秉持“三个坚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引领法学教育、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根本遵循。深入学习把握党领导法治建设的百年光辉历程和历史经验,全面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二)确保法治教育以实践为导向,强化问题意识,实现“大思政课”育人要求

高职院校法治教育的目标更倾向于实践操练,在实现这一目标时,要以“问题链”形式将理论或现象向学生抛出,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探索欲。同时,要主动研究和涉猎大学生感兴趣的领域和人物,发掘和预设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或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出发设计教学内容,引入与法治教学相适配的短视频资源,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和理解。与此同时,加以案例講解的课堂教学及模拟法庭的实践教学,帮助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形成理性思维和法治思维,最终能够做到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三)确保法治教育施教主体的专业性、多元性,推动“大思政课”创新发展

施教主体是开展法治教育的主要驱动力,教师作为主要的施教主体应当具备专业的法学素养,扎实的理论功底。在开展教学的同时能够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工作经历。只有理论和实践双达标的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只有将社会实践经历纳入备课,其讲授才能更接地气、更入人心。除此之外,施教主体还应向纵、向横拓展,将学生和法律服务工作者纳入进来。开展生生相传的“同伴教育”和师生相传的社会法治教育。

三、高校法治教育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三重维度

(一)用好法治教育的“大课堂”

1.理论教育的大课堂。(1)发挥思政课育人主渠道的优势。《思想道德与法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这两门思政课中均涉及法治理论知识。学生在参与思政课堂的学习中,可以从宏观把握依法治国这一国家基本方略。在脑海中搭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树立法治观念,培养法治思维。(2)拓展法治教育的施教课堂,开设“法律课程超市”。思政课堂的法治理论学习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必修课程,其内容设置具有概括性,无法满足学生对具体法律规范或某一法律方向的学习需求。因此,高校在课程设置上要补充原有思政课堂在法治教育中的不足。例如,开设《以案说法》《创新创业法律规范》等课程,回应学生法治内容学习的诉求。(3)结合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开设专业对口的法律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中强调,中国要发展高质量教育,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4]。这要求学校在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作为价值指引,使培养出的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知识,作为法治公民还要涉猎从业法律规范,达到高素质的要求。因此,高校要根据专业类别有计划地在教学中融入行业法律法规,例如针对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要开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经济法》等课程。

2.实践教育的大课堂。(1)强化硬件发展。首先,严格落实实践教学,建设法治教育实践基地。校内要完善已有的法治教学场地,如模拟法庭、党史馆。其次,要积极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场馆,例如安全生产教育基地、禁毒教育基地等,善用社会已有的法治文化资源。(2)开创软件发展。第一,营造校园法治文化,创办法治文化节。对标国家法治节日,开展趣味活动。例如每年3月、4月、5月、9月、12月的纪念日分别对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结合节日开展法律学习,可以打造校园法治文化原创精品。第二,鼓励具备法学背景的教师指导学生社团,增加以强化法治思维为背景的学生社团数量。第三,引导学生参加“学宪法,讲宪法”比赛。以赛促学,加深对我国宪法的认识和理解。第四,高校要紧扣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和要求,利用志愿服务、理论宣讲、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开展法治教育实践教学。

(二)培养校内外互联互通的“大师资”

1.学校要加强师资力量,培养法学教师团队。“强教必先强师,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5]要实施好法治教育,首先要具备拥有法学教育背景和知识储备的教师。只有教师业务精湛,才能传递好依法治国的铿锵之音。其次,要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把讲政治作为教师选拔的根本要求。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最后,要加强习近平法治思想师资培训,用好《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纲要》《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问答》《中国共产党百年法治大事记》等读物,以加强法学教师理论功底,与时俱进。

2.教师要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做到既能“走出去”,也能“引进来”。良好的法学教育要实现师资的互联互通,推动院校与科研院所、法治工作部门、律师事务所人员双向流动和交流。鼓励有条件的法学教师利用寒暑假到企业开展法律顾问服务或到法治工作部门挂职锻炼,提升教师社会实践能力,在实务操作中积累经验和案例,丰富理论教学。同时充分利用学校和教师所掌握的社会资源,引进从事学院所设专业的法律案件的法律工作者,对优秀法律实务专家实行聘任制。到校参与课堂教学,扩展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从业领域法律法规的理解。

3.学生要开展“同伴教育”,将思政课堂延伸到学生群体当中。知识传授主体是多元化的,不仅由教师担任此角色,学生亦可“现身说法”“生生相传”有时比“师生相传”更具有说服力。在课堂教学上,要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教与学相统一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例如当下电信诈骗极其猖獗,大学生是很大的受害群体,可以鼓励学生“现身说法”,在课堂中分享受骗的过程和维权的经历,开展微法治课堂。引导学生认识到可怕的不是被骗而是被骗后不懂得反思,然后陷入更大的骗局。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既有教师的陪伴也有同学的相伴,当学生作为施教的一员时,更能了解和体会作为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变化,用开展“同伴教育”的方式,更好使法治教育入心、入脑。

(三)搭建信息智能化和多元化的“大平台”

1.学校层面。其一,搭建智慧教学平台,推进“互联网+法学”。突破传统纸质教学的惯用模式,引入成本适宜的虚拟仿真教学资源,让中华优秀法治文化在科技的加持下“活”起来,“火”起来。例如可以利于VR技术让学生穿越回我国革命根据地时期,深入理解“马锡五审判方式”对当下司法审判的深远影响。此外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如中国庭审公开网、12348中国法网(中国法律服务网)、中国法院网等官方网络平台以及普法宣传短视频等视频平台。其二,上线《长鸣》法律电子杂志,以真实案例敲响防范意识的警钟,开拓无纸化法律知识拓展阅读,使警钟长鸣。学校可以专设法治校园公众号,开办法律电子杂志,收集并汇编发生在校园里或学生身上的法律案件,定期推送给师生阅读,教师并尝试将这些案件运用到日常思政课教学中。

2.教师层面。要建设“大思政课”背景下法治教学资源库,推出一批优秀教学案例和示范“金课”。首先,要鼓励教师录制普法宣传微视频,形成系列专题普法资源。针对热点案例、热点法条、热点问题形成可学习和可推广的短视频资源。其次,鼓励教师开拓网络平台,通过微信视频号、微博、小红书等网上平台开展“朋辈互动”的线上教学和理论推广。将法治教育延伸到课后,開展“云上法课堂”。让学生在网上“冲浪”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地接受法治教育,实现教师教育的沉浸式陪伴。最后,要根据教师自身专业研究开设法治沙龙或工作室。利于面对面座谈的方式开展小班教学,对学生提出的个性化问题,教师进行针对性回应,因材施教。

3.学生层面。善用“大思政课”铸魂育人要求高校实施法治教育,要引领学生通过“无字之书”感受到“有字之书”的力量和魅力,激发学生参与法治实践的欲望[6]。作为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可以鼓励其结合专业和学校特色创作法治相关的动漫、微电影、音乐、手作等,表达对学习法治知识的体悟。学生拍摄的微视频可由学工部统一申请短视频平台账户,上传平台进行推广,实现在线互动、资源共享。

法治教育是依法治国的基础工程,“大思政课”是当下铸魂育人的重要途径。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加强依法治校能力、统筹课程开设体系、完善教师队伍建设、调动学生法治实践兴趣,能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价值追求。对培养具备法治意识、法治精神,能够做到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新人发挥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人民日报,2021-03-07.

[2] 张文显.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基本精神和核心要义[J].东方法学,2021(01)

[3]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277.

[4][5] 习近平.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持[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3/0530/c1024-400016

53.html,2023-05-30.

[6] 李大健,高校善用“大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三大保障[J].思想教育研究,2022(09)

(作者单位: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 510800)

(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法治教育高质量发展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学生法治教育策略研究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法治思维视角下的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