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从协同育人视角出发,论述了会计专业硕士课程融合思政教育的必要性,以学位课程《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为例,探讨了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通过思政教育与课程资源、实践教学、师资培训、评价反馈等环节的协同,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与思政教育的专业引领作用,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素养的全面发展。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注重学生价值观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提升会计硕士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培养效果,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
关键词:协同育人 课程思政 会计专业硕士 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
中图分类号:F240;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4-190-02
一、引言
协同育人视角下的课程思政是指通过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协同努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目标。课程思政是指在学科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要求,通过深入挖掘学科内涵,把握学科与社会现实的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专业课程作为塑造学生的政治理念、公共道德、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有效方式。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教育引导大学生牢牢把握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重大意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民族复兴的使命任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既是党和国家永续发展的政治要求,亦是时代新人成长成才的时代要求,更是课程思政教学提质增效的实践要求[1]。强化学校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总体设计。目前,仍存在会计专业硕士课程的教师和管理者对融合思政教育的必要性认识不足、相关教材和资源的不足、对其融入课程的方式和方法缺乏清晰的思路、缺乏与思政教育相匹配的互动性和探究性的教学方法、评价思政教育在会计专业硕士课程中的融合效果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挑战。基于此,从协同育人视角入手,对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进行适当分析非常必要。
二、基于协同育人的会计专业硕士课程融合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在协同育人视角下,为使思政教育在学生成长和发展当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对会计专业硕士课程思政的实施现状进行了现状调查,目的在于通过课程思政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同行,并进行必要性分析,进而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
一是培养学生政治理念与公共道德的要求。通过调查发现,学生们最认同的目标是树立全面践行的社会责任观和塑造诚信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同时,学生们也认为应该将思政教育与职业伦理道德教育融合,以更好地完成思政课程的目标。大部分人对将思政课程引入专业课堂持肯定态度,认为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改善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满足会计从业需要具备高度的职业道德和伦理意识。融合思政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操守,使其具备廉洁自律、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能够在财务管理和信息披露等工作中遵守规范,准确把握重要的决策,服务于社会和公众利益。
二是培养创新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要求。融合思政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思政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在会计实践中能够灵活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2]。课程思政应更加注重职业素养和专业知识的融合,同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爱国情怀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在前途和定位方向的内容可以适度增加。
三是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需求。融合思政的教学内容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全程、全方位、全员育人需要充足的教学资源支持,包括教材、案例库、教师团队等。但目前存在着相关教材和案例资源的不足,教师团队中思政教育背景和经验不足的情况。调查结果认为专业教师在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严于律己,诚信等方面表现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影响程度较大。
四是教学方法不够多样化。融合思政教育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然而,一些会计专业硕士课程仍倾向于传统的教学方式,缺乏与思政教育相匹配的互动性和探究性的教学方法。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更倾向于通过实践来引入思政元素。因此,在教学中引入思政元素时,可以适当增加实践教学和微视频等新媒体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师与学生的正面对话与互动技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生的互动体验。
五是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融合思政教育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以评估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全面体现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学生的满意度和获得感、融合效果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三、协同育人视角下《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课程融合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
在研究过程中,结合问卷调查、访谈、教学实验等方法,收集学生和教师的反馈意见,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综合评估数据,为会计硕士课程《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思政实践的改进和优化提供依据。
(一)基于目标协同的课程案例资源建设
通过挖掘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体现基本内涵与教学目标。利用教学案例库、视频资源、共享平台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律法规、伦理道德等方面的知识和理念,以正面榜样教育激励为主线,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根据教学内容具体可分为以下方面。
1.会计伦理与道德。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职业道德、公正性、诚信和诚实等价值观,并培养学生在会计实践中的道德自觉和责任感。选取一个涉及利益冲突的案例,如管理层在财务报告中夸大业绩以获得奖金或提升股价的情况,让学生讨论伦理冲突的产生原因、影響和解决办法,引导他们思考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企业的道德责任。
2.财务信息披露与社会责任。探讨财务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及其对企业和社会的影响。通过分析企业财务报表、年度报告等实际材料,引导学生了解财务信息披露的规范要求,以及企业在社会发展中的责任和作用。可选择一家企业在财务报告中披露其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案例,如环境保护、员工福利等,让学生探讨企业应如何平衡经济利益和社会责任,引导他们思考财务决策与社会影响之间的关系。
3.财务报表分析与决策。将财务报表分析与企业决策过程相结合,引导学生从社会效益的角度对财务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培养学生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判断能力,促进其对财务决策的理性思考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选择一个涉及投资决策的案例,如某公司是否应该投资于新的生产线或市场扩张,让学生分析与财务会计相关的财务指标、风险评估和决策影响,引导他们思考在投资决策中如何权衡利益、评估风险并作出合理决策。
4.财务报告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财务报告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探讨企业在财务报告中如何体现其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努力。引导学生思考企业在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平衡,培养学生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和关注。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促进思政教育的实施。运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1.案例教学。这些案例可以结合具体的企业、行业或个人经历,通过讨论、分析和辩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中的伦理、道德和责任问题。注重案例的真实性和复杂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2.小组讨论和辩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辩论,让他们就财务会计领域的重要问题展开互动和思想碰撞,培养他们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在模拟的场景中体验不同角色的职业道德冲突和抉择,培养他们正确处理职业伦理和责任的能力。
4.设计实践性任务。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关注与思政教育相关的议题。
5.创设课程论坛和讲座。定期组织专题论坛和讲座,邀请行业专家、企业家和社会知名人士等,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思考职业发展和社会责任问题。
6.丰富在线互动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度。鼓励师生之间的互动和讨论,创设开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和表达观点,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的能力。
(三)完善课程评价与激励机制
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综合考核学生在思政实践中的表现和成果。综合考察学生的学术表现、思政思维和实践能力,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激励措施,以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和积极参与思政实践活动。
1.综合评价体系。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将课程思政的评价与其他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包括学术成绩、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评价,形成全面、多维度的评价结果。可以通过课堂参与度、个人作业的思辨性和创新性等来评估学生的思政表现。增加对学生思想品德、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评价指标。详见表1。
2.奖励优秀表现。设立思政奖励制度,对在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课程中表现出色的学生进行奖励,如思政优秀学生奖、思政先进个人奖等。这些奖励可以是荣誉证书、奖学金、学术机会等,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思政教育并取得优秀成绩。
3.建立警示机制。对于违反学术道德、伦理规范或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学生,应设立相应的警示机制和惩处措施。例如,对于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可以采取扣分、重修等方式进行惩罚,并进行相应的学术道德教育。
4.学生参与评价的机制。建立学生参与评价的机制,鼓励学生对课程思政内容进行反馈和评价。可以通过课程评估问卷、小组讨论、反馈会议等形式,收集学生对课程思政的看法和建议,以进一步改进和优化课程设计。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与思政教育的专业引领
发挥高校全员育人的合力作用。增强课程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引导教师自觉将“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作为自身的职业追求,既当好“经师”,更当好“人师”[3]。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具备思政教育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可以通过培训、研讨会等方式提升教师的思政教育水平,并鼓励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政思维和实践活动,培养具备思政教育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背景的教师。
四、结语
在协同育人的视角下,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会计专业硕士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这种融合能够帮助培养具有高度道德素養和社会责任感的会计专业人才,使他们不仅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能够在职业实践中运用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此外,融合思政教育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能力,使他们具备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适应日益复杂和多变的社会环境。通过这样的教育模式,会计专业硕士课程能够为学生的综合发展和个人成长提供全面支持,同时也为会计行业的发展注入了积极向上的力量。
[基金项目:2022年吉林省高教科研课题“协同育人视角下会计专业硕士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JGJX2022D346)。]
参考文献:
[1] 蒲清平,黄媛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8(06):286-298.
[2] 许祥云,王佳佳.高校课程思政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CIPP评价模式的理论框架[J].高校教育管理,2022,16(01):47-60.
[3] 蓝波涛,覃杨杨.构建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格局:价值、问题与对策[J].教学与研究,2022(02):92-94.
(作者单位:吉林工商学院会计学院 吉林长春 130507)
[作者简介:吕程远(1976—),女,吉林长春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与会计教育。]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