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些年,各地积极倡导开展章引领课教学,章引领课对本章的教学起着“开山辟路”的作用. 文章对章引领课的“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的教学过程进行梳理,提出各阶段具有价值的研讨问题及对策,并对章引领课的作业进行思考与设计,形成章引领课教与学的闭环,切实发展数学能力,让学生“乐学、乐思、乐行”,发挥出章引领课更大的价值.
[关键词] 章引领课;设计思路;作业设计;实施建议
基金项目:中央电化教育馆“‘人工智能+教育创新应用实践研究”的子项目“基于智慧学习空间支持的学科证据性思维素养提升研究”(教技资(2022)02-005号);江苏省教育教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点课题“青年教师‘草根研修工作坊自主构建的实践研究”(B-b/2020/02/71);南京市江北新区第十二期课题“新课标背景下初中数学结构化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KTGR20220094).
作者简介:高凯亮(1995—),本科学历,中学二级教师,南京市浦口区杜育林名师工作室核心成员,南京市江北新区初中数学工作坊核心成员,从事初中数学教学与研究.
章引领课的含义及价值
章引领课,亦称章统领课、章起始课,是一章教学的第一节课.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在课程内容组织上,重点是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1]. 章引领课的定位是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学习内容,感悟数学知识的系统性、整体性;在知识的习得过程中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为学生“再创造”知识提供有力载体,培养学生“会学、会想、会用”知识的能力,使得学生“乐学”,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 下文将梳理章引领课中“课前准备阶段、课中实施过程与课后总结反思”三个阶段的主要流程,提出三个阶段中有价值的研讨问题及策略,并完善章引领课的作业设计,形成章引领课教与学的闭环.
章引领课的设计与实施
1. 课前准备阶段
章引领课的课前准备与传统课时教学的课前准备类似,教师都需要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目标预设、教学过程等几方面做出准备,但章引领课的课前准备需要教师在学情分析、章内容分析环节更加深入,例如,本章的学习内容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经验,必要时可追溯到小学阶段是如何学习此模块内容的,甚至可以延伸到高中对学生学习具有怎样的影响,对学生可持续发展具有怎样的引领作用. 目标预设需要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需要做到“粗细结合”,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整体观念;若目标预设得过“粗”,则会太“虚”,课堂上的构架看似“高大上”,实际上对学生后续学习本章知识的引领作用会大打折扣;若目标预设得过“细”,则会变成一节高浓度知识点介绍课,不能激发学生深度思考,甚至违背了章引领课培养学生“会学、会想、会用”知识的初衷. 在目标预设的基础上,教师设计出具有引领作用的单元情境,并布置学生在课前根据单元情境提出问题,教师筛选出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研讨,并让学生分享是如何思考的,拟达到逐渐培养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章引领课课前准备工作如图1.
例如,苏科版教材“反比例函数”是继“一次函数”后研究的第二类初等函数,学生已经具备了研究相关知识的经验,但是由于小学教材没有涉及反比例关系,所以在“反比例函数”引领课中最好能够通过生活实例归纳、抽象出研究对象(反比例函数),让学生感知反比例关系过渡到反比例函数的过程,明確研究对象的由来;“反比例函数”章引领课可设置如下教学目标:(1)能在生活实例中归纳、抽象出反比例函数的定义,体会反比例函数是描述具有反比例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2)会判断两个变量是否成反比例函数关系;(3)类比一次函数的研究路径,构建出反比例函数的研究路径;(4)能根据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大致猜想出该函数图象的特征. 设计如下单元情境(图2)布置学生课前思考,并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后续教学.
2. 课中实施过程
“新课标”指出,数学是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抽象,通过数量和数量关系、图形和图形关系的抽象,得到数学研究对象,基于抽象结构,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符号运算、形式推理、模型构建等,形成数学的结论和方法,帮助人们认识、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的本质、关系和规律[1]. 在单元情境(前置性作业)的驱动下,引领学生课前发现、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章引领课的教学中,首先需要帮助学生确立本章的研究对象,再从宏观视角确定本章的研究路径,最终形成研究一类问题的基本“套路”,即课堂实施过程中需要将问题聚焦到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课堂上,在核心问题的引领下,促使课堂活动整体化,给学生更多思考的时间与展示的空间,充分发挥教师是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为学生“再创造”知识提供时间与空间;章引领课课中实施过程如图3.
例如,“反比例函数”章引领课实施过程中,首先出示前置性作业中的问题情境(图2),师生共同研讨问题1,其目的是先明确什么是反比例关系,再从函数视角认识反比例关系,通过问题2引领学生感悟生活中存在大量类似的实例(可投影学生前置性作业中列举的实例),归纳、抽象出研究对象(反比例函数),并引导学生用解析式对该函数进行定义;经历反比例关系到反比例函数的过程,感悟反比例函数的内涵,体会反比例函数是描述具有反比例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 笔者在批阅学生的前置性作业时,发现学生虽然不能明确给出反比例关系的定义及反比例函数的名称,但学生能够列举出生活中大量类似的实例,在单元情境的引领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有很多. 因此,在课前让大部分学生都能深刻体会到有必要建立一个模型(反比例函数)对此类问题展开研究,让学生在课前对本节课“为什么学?学什么?”有初步了解,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深刻体会到数学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抽象;但是建立模型的过程难度较大,大部分学生在课前无法独立完成,需要教师与学生在章引领课上共同完成.
接下来,根据之前研究一次函数的经验,从宏观视角对研究对象(反比例函数)建立研究路径(定义—图象—性质—应用),这便完成了章引领课中第三个阶段,即怎么学. 以单元情境中t=(v>0)为载体,试猜想该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特征;由于实际问题中v>0,所以该函数图象仅会在第一象限且与t,v轴无交点;由于v值越大,t值越小,所以当v>0时,该函数图象呈下降趋势;教师便可继续追问:若v<0时,能猜到函数图象是怎样的吗?
最后,投影学生前置性作业中提出的问题,笔者在批阅学生的前置性作业时,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提出此类问题(若要汽车2 h内到达上海,那么速度至少是多少?),对于该问题,引导学生意识到要求出速度至少是多少,需要先求出一个范围,在范围中选取最小值;由于学生没有反比例函数的知识储备,可先引导学生将该问题转化为方程问题,再根据v与t的变化规律感受临界值的合理性;也可引导学生将该问题转化为解分式不等式,在去分母时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讨论,章引领课上教师可以不给出该问题的规范解答过程,这是后续需要系统研究的一类实际问题. 该问题速度的临界值是150 km/h,但是实际上高速公路最高速度为120 km/h,说明2 h到达上海不切实际,让学生意识到解决问题后,还需要慎重考虑是否符合实际,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与理性精神. 事实上,这也是培养学生养成事后总结与反思的好习惯. 课堂小结中,教师再引领学生回顾研究对象的由来,从宏观视角梳理数学对象的研究路径,帮助学生直接积累研究一类问题的活动经验.
3. 课后总结反思
课后作业是检测课堂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新课标”指出,需要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章引领课的作业设计也不例外,作业设计中还需要注重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基础性,章引领课是本章的第一节课,设计的作业不宜过难,否则会打击学生学习本章内容的积极性,产生负面影响. 第二,生长性,章引领课的作业中不能“就题论题”,学生对问题的思考需要具有动态性、阶段性[2]. 例如,反比例函数章引领课上,学生只经历了“由数想形”的猜想,究竟猜想得对不对还有待考证,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画一次函数图象的经验,作业中可布置学生“画图验证”,本章第2课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也将是章引领课作业的延续,通过第二课时的系统学习,学生对反比例函数图象的认识会更加深刻. 第三,层次性,例如,根据解析式的结构特征,能猜想出该函数具有怎样的对称性吗?能根据解析式进行解释吗?图象的形状是直线吗?由浅入深的作业设问能够激发学生深度思考. 第四,反思性,章引领课上的课堂小结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完成的,过程较快,需要学生课后进行内化反思. 例如,反比例函数章引领课后,布置学生撰写本章(反比例函数)的研究框架及学习心得,即便是几句话的心得,也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梳理与活动经验的积累,培养学生总结反思的习惯非常重要,这对学生的自身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章引领课作业设计与总结反思的过程如图4.
实施建议
1. 处理好章引领课与章复习课的关系
章引领课上先抽象出本章研究对象,再对本章学习路径进行宏观构建,为后续微观研究该对象提供明确的方向,对本章的学习起着“开山辟路”的作用. 章复习课是对一章的学习内容、方法、经验的整体梳理. 如果章引领课是“头”,那么章复习课就是“尾”,教学中章引领课与章复习课同样重要,两种课型能够给学生积累不同的活動经验,教师在一章的教学中需要做到“有头有尾”. 在不同课型中对同一研究对象积累不同的活动经验,对学生后续学习相关内容会产生指引作用. 正如史宁中教授所说“一个人会不会想问题是经验的积累,会不会做事情是实践的结果”.
教学中要特别重视没有“类比源”的章引领课,笔者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以“章引领课”(或章统领课、单元教学)进行检索发现,有很多精彩的章引领课案例,例如,一元二次方程章引领课、图形的相似章引领课、平行四边形章引领课等. 显然,这些课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有“类比源”,构建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路径可以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过程,包括上文构建反比例函数的学习路径是类比一次函数的学习过程,等等. 那么,没有“类比源”的章引领课如何进行?仔细分析教材后发现,初中阶段没有“类比源”的知识往往能够在小学找到它们的“影子”. 例如,“图形的平移”是苏科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七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二)”中的内容,也是苏科版教材第一次系统研究的图形运动,系统研究“平移”会对“翻折、旋转”的学习产生重要影响. 实际上,该内容学生小学已经学习过,但小学的学习不系统,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教师实施章引领课前可对该内容进行前测,通过前测数据进行分析,精准定位学生对该内容认识到哪个层次结构,再设计问题串引领学生将这种“感性认知”逐渐过渡到“理性思维”. 对于没有“类比源”的章引领课,教师更要注重学生已具有的学习经验与生活经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具有阶段性,本章复习课上,教师切勿忽略引导学生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视角对“平移”进行系统梳理,并在章复习课后布置每一位学生进行总结并撰写学习随笔,其目的是为学生后续学习“翻折、旋转”建立“类比源”[3].
2. 重视章引领课单元情境与课后作业设计
单元情境是依据本章的核心内容设计的情境,对本章的学习起着引领作用,单元情境应当具有“入口宽、开放性、真实性”的特点,其目的是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更多的创造空间. 例如,上文中反比例函数章引领课的情境设计源于生活需要,是生活中存在的真实问题,并且课前布置每一位学生对该情境进行思考,笔者认为,章引领课上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有限,单元情境尽量给学生在课前进行思考,但需要在单元情境中设计能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串,让每一位学生尽可能地自主发现、抽象出研究对象,并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前置性作业的完成情况,对其精准制订教学活动.
课后作业不仅是检测课堂效果的途径,也是课堂学习过程的延续,需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例如,上文反比例函数章引领课中对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仅有“由数想形”,作业中布置学生“画图验证”;根据一次函数的学习经验,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形状也是直线吗?能说明理由吗?梳理反比例函数的研究路径等,这些问题都是课堂上学习的“续集”,目的是为学生“会学、会想、会用”提供更多机会.
3. 适当设计课堂游戏,提高章引领课效率
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愿意思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条件,教学中设计适当的课堂游戏能够激发学习兴趣.例如,上文中反比例函数章引领课上对反比例函数图象“由数想形”,可将此活动名称改为“有理猜形”游戏 ,这里的“理”可以是根据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的“结构”进行猜想,也可以是一次函数学习经验的类比迁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也是直线吗?)等,学生每提出一个猜想后需要阐述提出这种猜想的理由,总之,猜想需要做到有“理”可循. 学生在课后“画图验证”的过程中,若发现自己课堂上的猜想是正确的,教师可为学生进行加分,累计到期末总评成绩中. 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设置此类课堂游戏,学生在阐述“理”时,全班学生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这便是生生之间“无形”的交流;从评价体系来看,这也是多维评价方式的探索,鼓励学生自我监控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结束语
总之,章引领课并非一章教学前的任务,而是要以章引领课为载体,让学生体会研究对象的由来,在数学化的过程中感悟数学本质,经历科学探究的步骤,培养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师要在“课前、课中、课后”为学生尽量提供更多“会学、会想、会用”知识的载体,使得学生“乐学、乐思、乐行”,发挥出章引领课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阙成. 初中数学习题的重构与再设计[J]. 中学数学月刊,2022(11):44-47.
[3]高凯亮. APOS理论背景下初中数学概念教与学——以蘇科版数学教材七下“图形的平移”为例[J]. 初中数学教与学,2022(2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