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建构:从隐性到显性的自然回归

2024-05-11 09:41陈晨赵军徐琳琳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显性最值隐性

陈晨 赵军 徐琳琳

[摘  要] 数学模型是我们对知识的提炼与积淀,巧妙借助模型建构将问题进行转化,往往能起到柳暗花明的效果. 文章从教材习题出发,以“添加辅助圆求最值问题”的模型建构为例,着眼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诠释“隐圆”建构的类型和技巧,通过建模探究,引领学生实现从隐性到显性的自然回归,有效提升其学科素养.

[关键词] 最值;隐性;显性;辅助圆

……

教学说明  通过对课本习题的又一次拓展,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有一组对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四个顶点共圆”,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合理添加辅助圆求最值,辅助圆最小则其直径就最小,反之亦然. 求最值的过程,让学生体会从隐性走向显性的过程,这增强了学生的“添圆”技巧,提升了学生的建模能力.

5. 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大家有哪些感悟與收获呢?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生20:求最值问题要注意隐圆的存在,我深深体会到“圆来”如此简单!(赢得掌声)

生21:解题过程中我们要密切关注圆从隐性到显性的过程,隐圆通常源于三种情形,即“定点定长有定圆”“定边定角有定圆”“对角双垂有定圆”.

生22:构建显性“圆”源于转化的需要,当我们解题遇到困难时要能主动建模!

……

师:建模(圆)相当于“无中生有”,是在已有条件基础上的重建,考验我们对圆的理解、回归与运用,只要添“圆”得当,必能拨云见天,柳暗花明!

教学反思

1. 隐性设计的目标指向将“模型”藏于无形

命题者在命制试题时一旦将圆隐去,答题者也就失去了直接运用圆的性质解决问题的显性思考,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所以,从命题者的角度出发,合理将圆隐去的设计能有效考查答题者对模型的回归处理能力,即化归思想和建模能力. “隐圆”的方法多种多样,无论是“定点+定长”“定边+定角”还是“对角+双垂”,各模型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其最终都能回归圆的定义: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存在隐圆的试题具有什么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怎样去领悟这些特点?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与点拨,教师可以从命题者的角度与学生敞开心扉,谈谈此类问题的设计目的、思路,让学生领悟试题“圆来”的模样和生成的过程,只有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2. 显性回归的实施路径将“模型”建于有形

从答题者的角度思考,模型建构的难点在于建,怎样将无形的模型建于有形?从哪里入手去建?关键时候要能结合题目联想到所需要的模型,没有一定的积累无法完成模型的建构. 建模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需要结合题目自身的条件进行分析. 当我们带领学生将隐圆问题的类型进行归类、应用,通过专题进行系统的探究后,对于隐圆问题学生当能从容应对. 那么,其他类型的建模问题呢?因此,我们可以在每章节学习结束后结合课本内容进行归纳、提炼,平时要善于总结,形成熟悉的基本模型,归纳出属于自己的“定理”,结合点的运动轨迹去捕获需要的模型并加以应用,培养建模的能力,发挥模型的价值.

3. 隐性设计与显现回归将“模型”置于其中

隐性设计实质上是建立在显性设计的基础之上,通过层层设防,将其“明显的解题思路”隐藏至“无痕”甚至难以发现,但解决问题时归根到底还是要回到显性设计下的最明显的、直观的解题思路上来. 所以,显性设计是命题的出发点,隐性设计是通过对显性设计的隐藏、变异催生的,是一种“潜伏”,也是一种转化[2]. 隐性设计与显现回归以命题者对“模型”的隐藏和答题者对“模型”的探寻进行“对弈”,命题者设计之初的“隐”就是为了答题者原路的“回”,答题者对模型的“建”也回应了命题者当初对模型的“藏”,两者和谐共生. 藏得太深,无人能建,藏得太浅,人人得见,如果只有“隐”“藏”,而没有“回”“建”,隐性设计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隐性设计要掌握好“度”,要符合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多数学生学有所获!“隐性问题”源于知识,藏在模型,成于推理. 在教学中,我们只有抓住问题本质,着眼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有效建构数学模型,高效提升解题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版社,2022.

[2] 赵军. 问题设计的显性与隐性比较例析[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7(29):2-5.

猜你喜欢
显性最值隐性
单调任意恒成立,论参离参定最值
聚焦圆锥曲线中的最值问题
巧用不等式求最值
数列中的最值题型例讲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