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话语是时代的产物。以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为主要载体的各类新媒体的出现对党的话语的生产方式、交往模式和关系格局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要求建构与新媒体时代相适应的党的话语体系。但是,在新媒体时代下党的话语建构面临诸多现实问题:话语诉求的多样性冲击党的话语建构的共识性,话语表达的工具性稀释党的话语建构的严肃性,话语场域的弥散性消解党的话语建构的实效性。正视现实问题与挑战并予以积极有效的回应,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切实提升党的话语生产力、吸引力、辐射力与影响力,只有这样,才能在百年变局的大时代背景下更好推进党的事业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中国共产党,话语建构,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24)02-0021-07
话语的生成与发展必须“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1〕544。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话语的变革不是局限于“纯粹的思想领域”,而是作为一种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思想上层建筑,从根本上受制于“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2〕591。因而话语的生成与发展,既根源于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又必然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不断变革。正如恩格斯强调,“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3〕32。话语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教条的规定,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化而不断精进。当今人类社会正在发生急剧的变革,以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为主要载体的各类新兴媒体不断涌现与广泛使用,已然成为这一时代变革的“浪尖”。这一变革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而且对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话语建构提出了全新要求。习近平指出:“互联网是当前面临的‘最大变量,我们党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4〕41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必须正视新媒体时代对话语变革的要求,不断创新党的话语体系,切实提升党的话语能力与水平。
一、新媒体时代中国共产党话语建构的必要性
人类历史上每一次媒介革命都会引发相应的话语生态变革,衍生相应的话语生产方式、传播模式与关系格局,形成具有相应媒介时代特征的话语范式与话语表达。以移动化、社交化、视听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媒体,不断加速推进人们交流对话的广度和深度,也对党的话语建构提出了迫切的现实要求。
(一)新媒体变革的话语生產方式对党的话语共识性建构提出了全新要求
“共识”是指在某一时期生活在特定空间场域中的个体所共有的一系列信念、观念和规范准则的总和。承载着特定意识形态和规范准则的政党话语,不仅是党向民众传递执政价值观念的外在表达,更是凝聚社会共识的根基。因而,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意识形态,必须与时俱进地进行话语生产,才能有效维护意识形态话语的共识性。在以报纸、广播和电视为主要载体的传统媒体时代,党的话语生产是单向度的,话语主体与话语客体之间的界限是明晰的。在这一模式下人们接受的“话语”总是经过加工后的“有组织的话语”,作为话语受众只能“听话”而难以“说话”。展开而言,传统媒体时代媒介主要承担的是传递、解释和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话语生产总是通过特定的可控程序并经“剪辑、加工和完善”而形成,本质上是具有封闭性的叙事逻辑。在这种话语生产方式中,社会共识容易在权威的影响下达成,共识性话语不断被人民群众所接受和认同。进入新媒体时代,话语信息生产不再是党及其相关组织的单独行为,“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通讯社”,新媒体时代每一个人都可以借助数字媒介“生产”话语,成为党的活动与相关信息的评论者和探讨者。在众人皆媒的盛况下,“我行我素”式的话语无序生产、铺天盖地,对话语的“共识性”达成提出新的要求。概而言之,新媒体改变了传统媒体主导的单向度、支配性的话语生产与话语叙事模式,这一变革使党的话语的“共识性”在公众话语场中受到严峻挑战。如何通过有效的话语生产来切实提升党的话语共识性,以高质量的话语供给不断增强党的话语凝聚力和向心力,本质上对党的话语建构提出了全新要求。
(二)新媒体拓展的话语权力关系对党的话语严肃性建构提出了内在诉求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打造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这一任务指向的核心是要牢牢掌握话语权。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囊括了政治话语和学术话语、官方话语和大众话语、国内话语和国际话语等,其中官方话语及其相应的政治话语不仅要求在新媒体环境中始终保持在场性,更要保持政治话语天然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拥有强大的赋权功能,赋予民众更多的表达空间与表达自由,改变了传统媒体时代党的话语权力格局。展开而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数字技术的精进,不断扩充着以普通民众为主体的公共话语场和话语空间,从可能性上,普通公民的声音也开始影响政治权力的政策与决定〔5〕93,增强了民众的话语主体意识与权利意识。一般而言,话语的主体意识是指作为社会中的个人愈发倾向于“让别人听到自己的声音”,指向的是作为独立主体言说的权利意识。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资本推动下的流量经济使“泛娱乐化”出现,部分民众将“恶搞”和“调侃”奉为话语表达的合理方式,戏谑调侃政治、虚无解构历史的话语内容不断显现,“有意思”取代了“有意义”,这就使政治话语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极易湮没在娱乐的喧嚣中,严肃的政治话语似乎难以影响到这一空间场域。话语是意识形态的表征,承载意识形态的政治话语要统摄各个领域,其严肃性是不容亵渎的。话语即权力,在新媒体这一全新的话语生态环境下中国共产党要不断拓展并填充话语权力边界,杜绝党的话语权力出现“真空地带”,进而牢牢主导和掌握党的话语权力,这既是新媒体时代党的话语建构的应有之义,也是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建构的客观要求。
(三)新媒体深化的话语传播模式对党的话语实效性建构提出了现实要求
话语本质上是交互的,话语正是通过有效的交互传播来体现话语效应和话语意义。正如文学理论家米哈伊尔·巴赫金所言:“话语是一个两面性的行为。它在同等程度上由两面所决定,即无论它是谁的,还是为了谁,它作为一个话语,正是说话者与听话者相互相关的产物。任何话语都是在对‘他人的关系中表现一个意义的。”〔6〕43新媒体拓宽了话语交互的渠道与空间,丰富并拓展了话语的交往模式。“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化,不单单是组织和斗争中的一个工具,而且是一种新的社会交往、动员和决策形式。”〔7〕159比较而言,在以广播、电视和报纸为主要载体的传统媒体时代,党的话语传播呈现的是一种“广场式喊话”模式,传统媒体充当的是党的“喇叭”角色,民众通过“喇叭”接受话语信息,本质上衍生的是一种“垂直型”由上到下、一对多的话语传播模式。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新媒体构建了匿名化、便捷化、瞬时化的话语传播环境,话语主体可以随时随地、随心随意地进行传播,这“极大地解放了个体力量,为个体充分释放自身的情感和欲望提供了虚拟化的空间领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多向度交往成为可能”〔8〕31。这一全新的话语传播机制使受众能够随心所欲地接受、选择和屏蔽特定的话语信息,如何使党的话语“飞入寻常百姓家”而产生认同,这对党的话语实效性建构提出了现实要求。概而言之,在新媒体衍生的“去中心化”话语环境下,如何使党的话语与民众的兴趣偏好相契合,使党的话语更好地深入群众、融进群众、掌握群众,在增强党的话语实效性的基础上不断巩固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这考验新媒体时代党的话语建构能力。
二、新媒体时代中国共产党话语建构面临的现实挑战
当前,各类新兴媒体无缝隙地嵌入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对话语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必须建构与此相适应的话语体系,但是时代的复杂性又使得党的话语建构面临着民众的话语诉求更加多样,话语表达趋向功利,话语场域日益弥散带来的现实问题与挑战。
(一)话语诉求的多样性冲击党的话语建构的共识性
新媒体时代个体话语诉求的多样性冲击党的话语共识性,是新媒体时代党的话语建构面对的首要问题。在以报纸、广播和电视为主要载体的传统媒体时代,话语共识的形成是一个规范、有序和可控的过程。在新媒体时代下,话语生产与传播主体不再是特定机构,专业媒体主导的大众传播扩展为全民参与的社会化传播。在网络技术的赋能下,民众在接收国家政策方针、建设目标等宏大叙事话语信息的同时,更热衷于在网络上表达“自我”,关注于“个体”的切身感受与诉求。马克思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286,因此,每一个话语主体的转发、评论与诠释,背后传递的本质上是一种利益诉求,话语表达是个人利益的外显。个人利益与需求的多样性,必然导致个体诉求的多元化,且新的话语生产方式助推话语诉求呈现多样性的局面。而作为一种宏大叙事模式的党的话语,需要通过共识性的话语来凝聚社会力量,有效整合社会成员,从而推动社会发展。党的话语“能否得到人们的认同,不在于其理论本身如何完美,逻辑多么严密,而在于其能否准确表达及实现人们的利益诉求”〔9〕。但是当话语主体的利益诉求更多地集中在眼前利益、短期利益上,在新媒体的加持下,各种诉求话语不断出现,就与表达长期利益和根本利益的话语相矛盾,使党的话语面临更多异样的声音,冲击着党的话语建构的共识性。
(二)话语表达的工具性稀释党的话语建构的严肃性
一般来说,党的话语是经过理论加工且系统化、规范化的语言,它具有清晰明确的边界性。党的话语在建构和传播过程中,一般是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等理论性和政治性较浓的话语来对党的指导思想、创新理论和重大方针政策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表达,本质上对话语建构的准确性、严肃性有很高的要求。在新媒体时代,人们之间的交流更为便捷,表达更为自然,各种娱乐化、网络化的表达模式,各种网络热词、表情包、“玩梗”等表达方式使大众越来越淡化格式化、标准化的话语表达,权威、严肃的话语表达似乎越来越远离人们的“生活”,工具性成为其主要特征,而且表现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这种话语的工具性并非我们党所需要的理论话语的通俗性,而是缺乏词语规范性和语义明晰性的工具化和便捷性表达。以这样的话语表达党的理论形成的方针政策,就使得具有理论性、系统性和政策性的方针政策容易失去应有的严谨性和严肃性;以这样的话语表达党的理论成果,党的话语就难以真正掌握群众,党的方针政策也就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新媒体时代工具化的表达方式会稀释与冲击高大宏远的党的话语主题,进而因其失去严肃性和规范性而失去权威性,被网络话语的“工具性”所挟持。
(三)话语场域的弥散性消解党的话语建构的实效性
新媒体时代话语交往的场域不断呈现分散化、弥散化特点,直接挑战党的话语传播与认同的实效性,这成为新媒体时代党的话语建构面临的突出问题。基于网络社交新兴媒体的涌现和发展,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圈子不断扩大,人们在网络交往过程中催生了一批因具有相同兴趣爱好、共同话题与价值观念而相聚在一起的“网络社群”“朋友圈”。一方面,这种“话语圈”本质上具有封闭性特点,相异和相斥的信息内容难以“入圈”,使“圈友”束缚在话语交流的信息茧房中,衍生了一个又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话语堡垒,这在便利人们交流的同时又给话语传播与交流设置了一个难以逾越的屏障,阻碍了党的话语在网络上的传播与扩散。另一方面,网络“话语圈”的出现使互联网时代话语生态环境愈发呈现个性化与离散性并存的局面。“在网络中,每个人都是一个节点,每一个节点都可以与其他节点之间进行多渠道、多方位的信息交流,从而打破了信息的单向传输,进而摧毁了所有的信息中心。”〔10〕因为每一个“话语圈”都有其特定的内容与趣味,随着这些“话语圈”的泛化发展,无数“话语中心”使网络话语场呈现“无主流”“无中心”的弥散状态。这些因个人生活兴趣和价值观念而自发形成的话语堡垒,使民众更热衷于自身的“圈内文化”“圈内话语”,个体如同置身于“巨大的回音室”,受到相同意见信息的循环灌注〔11〕,而淡化了对党的话语的交流兴趣与接受关注度,使党的话语传播实效性大打折扣。同时个别别有用心的网民利用新媒体弥散的话语场与传播便利,在“话语圈”中随意割裂、裁剪和肢解党的话语,使党的话语成为调侃和戏谑的对象,极易异化党的話语所要表达的内涵与要义。在这样一个弥散且封闭的“话语圈”环境下,党的话语在传播中极易“变味”甚至“变调”,导致党的话语难以真正有效地掌握群众。
三、新媒体时代中国共产党话语建构的优化路径
党的话语是党的理论主张与实践活动的高度凝练与外在表达。只有拥有不断变革、适应时代发展的话语,才可以在时代洪流中鼎立和进步。在网络技术与数字技术为主要载体的新媒体时代,党的话语指向的共识性、严肃性与实效性受到了挑战,考验着党的调适能力。作为一个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正视这一问题与挑战,进行积极有效的回应,切实提升党的话语生产力、吸引力、辐射力与影响力,才能在百年变局的新时代背景下更好推进党的事业发展。
(一)以丰富话语内容为核心不断提高党的话语生产力
话语既是生产实践的产物,又指引生产实践的发展。新媒体时代党的话语建构的首要之举就是要不断丰富话语内容,切实提高话语生产能力,以内容优势赢得话语传播的发展优势。一要善于打造标识性的话语概念来丰富党的话语内容。“概念”是话语的核心和关键,也是话语建构的灵魂和纽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实践中不断生产话语概念,以“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形象比喻阐明了党的性质与宗旨,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生动要领喻作党的作风建设的具体要求,以“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的共情号召指明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以“撸起袖子加油干”等极富画面性的话语激励全国人民奋发向前。这些通俗、有力且充满正能量的话语,不仅没有影响党的话语天然需要具备的严肃性与规范性,反而更为形象地表达了新时代党的执政宗旨、执政取向、执政诉求、中心任务和执政目标,有效诠释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凝聚党心民心、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以通俗性话语回应人民诉求,实现在‘宏大叙事与‘生活叙事之间的有效转化。”〔12〕新媒体时代党的话语建构要注重从不同领域、不同视角努力打造标识性的话语概念来丰富党的话语内容,只有让具有标识性概念的话语“飞入寻常百姓家”,才能切实提升党的话语的实际效应。
二要善于从民间话语场的共识性认知中汲取、提炼有效的话语元素来创新党的话语体系。新兴媒体改变了传统媒体话语生产的单一性,创造了一个多元话语平台,民众可借助新兴媒体的技术优势拓展言说的渠道,放大言说的范围,提升言说的话语效应,民众在这一环境下不断集聚、交互、组合,进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间话语场。如何从民间话语场中提炼一些“共识性认知”来丰富党的话语内容、增强党的话语力量,已然成为新媒体时代党的话语建构的重中之重。总之,在新媒体话语生态环境下党的话语建构,既要“接天气”更要“接地气”“接网气”,尤其是在话语生产过程中,要善于在坚持科学性的基础上从网络语言、草根话语中汲取有效话语元素来充实自身话语内容,有效整合和引领多元化的民间话语表达,大力培育、营造和完善公共话语场,通过汲取民间话语有效元素提升党的话语亲和力,从而提升党的话语的公共性与示范性效应。
三要注重对党的话语内容质量的数据化评估。话语内容的生产只有充分考虑受众接受情况,才能切实提升话语在民众中的公信力与影响力。在传统媒体时代,党的话语生产是一个单向的过程,缺乏有效的话语内容反馈技术及健全的评价体系,党的话语生产与传播就如同“盲人摸象”,难以及时、全面了解受众对党的话语内容的接受情况,容易出现民众对党的话语内容认知存在偏差、误解而未及时作出回应的情况。新媒体时代算法技术与大数据应用分析的普及,为科学评估受众对话语内容的认知、态度及接收情况提供了测量工具和技术便利。在智能媒体时代,要特别注重借助大数据分析工具,对党的话语内容进行数据化、可视化评估,通过实时测量党的话语转发量、引用量等量化指标,结合受众反馈,及时调整党的话语内容设置,坚持党的话语生产以“内容为王”,切实提升话语质量,有效生产让民众“听懂”“爱听”的话语,从而提升党的话语内容的引导力和公信力。
(二)以创新话语表达为中心不断增强党的话语吸引力
党的话语建构不仅是一个内容问题,而且是一个表达形式问题。如何用鲜活的表达形式把党的理念、方针、政策和实践效应更好地表达出来,提升党的话语传播的吸引力与感染力,是当前新媒体环境下党的话语建构面临的重要课题。具体而言,新媒体时代党的话语表达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完善。
一是正视当前党的话语表达存在的现实问题。客观来说,当前一些主流网站的话语宣传和报道仍然呈现严肃、单调、僵化的特点,理念陈旧,表达枯燥,题材缺乏地气,表达的话语缺乏吸引力、亲和力和感染力;一些领导干部依然热衷讲空话、套话和大话,以一种“衙门思维”拉开与群众的距离等,这些现实问题极大地消解了党的话语形象。习近平强调:“正面宣传要用心用情感做,让群众爱听爱看,不能搞假大空式的宣传,不能停留在不断重复喊空洞政治口号的套话上。”〔13〕425新媒体时代创新党的话语表达方式,首要任务就是要正视这些客观现象与存在的问题,深刻洞察民众的话语诉求与接受习惯,优化党的话语表达形式,切忌讲大话、空话,切实讲实话、真话,走好网络群众路线。
二是创新党的话语表达方式与表达风格。在以信息海量化、匿名化为特征的新媒体时代,各式各样的话语借助新兴媒介得以传播,社会上各类话语泥沙俱下,党的话语不再具备传统媒体时代得天独厚的传播优势。新媒体时代党只有善用互联网思维来创新话语表达,才能有效提高话语的吸引力。一方面,要杜绝空洞的说教式政治宣传,注重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网络话语、网络传播方式相结合,多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网络语言阐释和表达枯燥、乏味的专业术语和理论,确保党的话语鲜活有力,提升党的话语在网络空间中的传播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善于从民众的社会生活中挖掘和积累“生活化”的话语素材来充实党的话语表达,注重党的话语亲和力与吸引力,从效应上注重引发民众的话语共鸣。“要让人民群众更透彻理解执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要贴近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方式,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接地气的话语来表达党的路线方针政策。”〔12〕在话语表达风格上,要考虑民众的接受习惯和语言习惯,善于通过简约朴素的话语来表达深刻的政党理念,把深邃的理论用大众化、群众化的语言来表达,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讲群众听得懂的道理,把抽象的理论逻辑转化为形象的生活图景。
三是提升基层领导党员干部的话语意识与话语表达能力。基层领导干部接触的民众最广、最多,充当的是党的话语的“新闻发言人”,对党的话语传播具有极强的示范性效應。在话语信息留痕的新媒体环境下,基层领导干部表达的一句话、一个举动,都有可能被记录并在新兴媒介平台中传播、放大、发酵。因此,基层党员领导干部一方面要提高对海量信息的研判能力与提取能力,具备强烈的话语受众意识,把握民众的心理诉求与现实所需,优化话语主题和话语内容的表达方式,切实提高党的话语对民众的号召力。另一方面,在传达党的话语过程中,要善用互联网思维进行话语表达,特别是要放下“官本位”姿态,树立平等、开放和包容的话语交流姿态,善于与群众“对话”,在话语议题设置上要有效把握受众心理,讲老百姓听得懂、听得进的真话、实话,突出“精、实、新”的话语风格,注重话语的实践效应,切实增强话语表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以优化话语传播为中心不断强化党的话语辐射力
党的话语得不到有效传播,就无法发挥作用,就必然沦为“自说自话”。在新媒体时代,党的话语建构要深刻把握新兴媒介的话语传播规律,善于运用不同的话语传播策略,不断优化党的话语传播面和覆盖面,切实提升党的话语辐射力。一要树立“话语传播”思维。新媒体信息传播方式赋予了民众更多的话语权,使媒介环境、舆论生态以及社会大众的思维方式与认知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要求一方面要从传播认识上树立“平视”的软宣传思维,摒弃传统的“说教”思维,用一种“讲道理”式的潜移默化的沟通方式,实现信息内容与价值观念的有序传递和有效表达,切实提升党的舆论导向与受众认同之间的实际效应,让党的话语在浸润式传播中引起受众共鸣而被主动接受。另一方面,要树立互动的传播思维。与传统媒体时代党的话语只能通过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方式不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让党的话语的双向互动传播成为可能。树立互动传播思维就是要在坚持传播主流价值观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党的话语传播的互动性,推动党的话语传播从“单一说教”走向“双向对话”,从“单向灌输”走向“多维互动”,在与受众交流互动中不断提高受众的参与度,进而在参与互动中凝聚社会共识,提升党的话语凝聚力和导向力。
二要注重党的话语传播的针对性。新媒体时代是一个独特的个性化时代,党的话语传播要遵循精细化、分众化、差异化传播,才能提升话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这一进程中,要特别注意摒弃传统的宏观宣传和千篇一律式的教科书式话语说教,“不能用一个模式服务不同类型的受众”〔13〕425。展开而言,新媒体生态环境下党在话语传播要善于了解不同阶层民众的需求,善于把握不同社会群体的所思所想,从而设置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话语内容,注重把握不同社会群体的信息接受能力,明确区分对内传播与对外传播的差异,“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14〕,实现党的话语与不同社会群体准确有效的对接,从而增强党的话语在不同人群中的感染力与穿透力。
三要善于主动出击、主动建构。新媒体信息传播遵循的是“人咬狗”的新闻逻辑,其解构功能远远大于其建构功能,“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便是这一媒介传播逻辑的深刻写照。正如习近平所言:“要懂得‘100-1=0的道理,一个错案的负面影响足以摧毁九十九个公平裁判积累起来的良好形象。”〔15〕97因而在泥沙俱下的新媒体信息时代要切实摒弃“身正不怕影子斜”“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思维,勇于走上前台,主动出击,主动建构,主动作为,不断通过传播优质话语内容引导正向舆论。同时,要善于主动发挥新兴媒体的传播优势,通过建构全媒体矩阵牢牢把握网络话语权,占领舆论阵地。从一定程度上说,新媒体环境下只有争得用户和流量,才能拥有真正的话语权,因而必须立足新媒体话语传播生态与趋势,对不同类型的新旧媒体进行系统整合,让各类媒体各展所长、共同发声,形成点多、面广、立体化与可视化相结合的话语传播格局,以多媒介系统融合发展的方式增强党的话语传播效果,为党的话语赢得更多的用户和流量。
(四)以拓宽话语视野为轴心不断深化党的话语影响力
党的话语视野决定党的话语影响,彰显党的历史责任与国际担当。在新媒体助推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的交织背景下,百年大党的话语建构要立足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现实背景,考量如何向国际社会述说中国故事,切实增强中国共产党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一要立足全球视野建构具有广泛人类共识性的话语表达。中国在世界的影响日益扩大,中国共产党的话语表达自然应承着中国智慧与中国形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承“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16〕545的共同体逻辑,大力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构,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商共建共享”“新型国际关系”等一系列标识性话语和创新性表达诠释中国道路、贡献中国智慧。在新媒体助推的全球化时代,中国共产党的话语建构要注重打造对外话语传播的渠道与平台,不断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17〕197,善于灵活运用新媒体平台呈现中国成就与中国主张,积极建构具有广泛人类共识性的中国话语。
二要不断提高“向世界阐释中国”的话语能力。新媒体时代是一个多元发声的时代,这给予我们巨大挑战的同时亦提供了巨大机遇。长期以來,一些西方国家依仗话语霸权和话语垄断故意歪曲、丑化中国的国际形象,中国共产党在国际社会上“歪曲理解”“被动挨骂”的现象始终存在,走向“强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必须不断增强运用新兴媒介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的能力。“一个话语羸弱的民族,不可能保持民族精神的独立性,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话语权旁落的国家,不可能突破西方的重重围堵,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强国。”〔18〕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正视新媒体生态环境下话语生产与传播格局变化的机遇,规避长期以来在西方话语控制下“他塑”的中国共产党形象,积极主动作为,让世界更多人能真正听到、听懂中国声音。一方面要坚持供给客观、真实的话语信息,彰显党的话语的权威性。在信息大爆炸的新媒体时代,民众对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只有客观、准确的话语,才更具权威性和说服力。新媒体时代党的话语建构要立足现实生活,秉持客观、公正的话语表达态度,从客观事实出发向世界人民展现中国发展的真实面貌,准确、全面地向国际社会传递党的话语立场、追求与情怀,让党的话语在质疑声中“立得住”“站得稳”。另一方面要尊重话语表达差异,努力寻找新媒体时代国际话语宣传的“最大公约数”。海外民众的信息接受习惯和认知习惯与国人存在差异,对话语的理解和吸收也容易存在偏差。基于此,中国共产党在对外话语传播时要充分考虑海外民众的认知差异,借助新媒体全息平台,善用共情共通、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接受的可视化话语营造话语传播的“最大公约数”,缩小由于语言障碍和认知偏差而产生的话语认知隔阂,用融通中外的话语概念和话语传播方式增强党的话语感召力和凝聚力,让党的话语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入。
三要打造一批颇具国际影响力的外宣旗舰媒体。在全球化与网络化交织的时代境遇下,外宣媒体传播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中国共产党话语在国际上宣传效果的强弱。在新媒体时代深化党的话语的国际影响力,就是要注重打造一批智能化、专业化、国际化的媒体传播矩阵,以优质外宣传播平台为依托,以高质量政党话语供给为载体,以先进的媒介传播技术为支撑,切实提升党的话语的国际竞争力。从一定程度上说新媒体时代流量越多的话语,越能在网络空间中产生效应。外宣旗舰媒体要在海外“落地生根”,要特别重视提升话语流量,增强海外用户的黏性。因而,在追求流量的新媒体时代提升外宣旗舰媒体的国际影响力,要注重打造一系列引起海外民众兴趣、争得海外民众浏览流量、激起海外民众情感共鸣的品牌化栏目,用共情、共通的精品中国故事传递中国话语,让海外民众不仅“听得懂”,更“听得进”“听得信”,才能切实提升党的话语的感召力与国际影响力。近年来,外宣旗舰媒体通过打造《你好,一带一路》等专题性数字化栏目,将“全人类共同价值”“互利共赢”“和平发展”等中国共产党的话语价值取向和情感内涵蕴藏在一个个中国故事中,通过持续讲述系列化中国故事的形式引起海外民众的情感共鸣,多途径、多层次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话语的深层魅力,产生了良好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5〕尤尔根·哈贝马斯,米夏埃尔·哈勒.作为未来的过去——与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对话〔M〕.章国锋,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6〕巴赫金全集:第2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7〕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曹荣湘,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8〕陈联俊.网络社会国家凝聚力的变化与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9〕孔德永.当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建构的有效途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06):91-99.
〔10〕张康之,向玉琼.网络空间中的政策问题建构〔J〕.中国社会科学,2015(02):123-138.
〔11〕方 正.智能算法嵌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变革逻辑、数字梗阻与风险防范〔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3(06):93-107.
〔12〕吴阳松,谭 敏.新时代党的执政话语体系的建构图景〔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22(04):46-52.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14〕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正确方向 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N〕.人民日报,2016-02-20(01).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18〕陈曙光.中国时代与中国话语〔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10):60-70.
责任编辑 吕晓斌
〔基金项目〕國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媒体时代党的话语能力建设研究”(23BDJ040),主持人吴阳松。
〔作者简介〕吴阳松(1983-),男,安徽宿松人,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政党与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