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励 朱卫未 闫胜洁
[摘要]当前,我国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推动构建高质量发展格局,也对数字人才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理论分析、文本研究等质性分析方法,阐述加强数字人才培养的重大意义,结果发现,数字人才培养存在市场供需不平衡、综合素养偏低、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不完善、数字人才区域分布不均衡等问题,并对如何进一步加强数字人才培养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助力我国数字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数字经济;数字人才;培养建设
一、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字经济作为新的增长引擎驱动全球经济发展。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数字经济领域具有巨大潜力和发展优势。我国数字经济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随着互联网、数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1指出中国数字经济取得较大成就,数字经济在形态上已经与传统的实体农业经济、制造业经济脱钩,数据要素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变量,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蓬勃发展。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促进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还催生了一系列新兴产业,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推动构建高质量发展格局与体系[1]。全国大市场在数字经济刺激下,各类要素加快重组,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市场抗风险能力增强。新冠疫情时期部分企业融合数字技术,推进数字化转型,在经济阻滞的环境中实现企业业绩的进一步上升[2]。我国主动把握数字化时代的发展机遇,政府对数字经济的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优化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此外,我国还积极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数字经济的硬件环境,推动数字经济深入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
数字经济在我国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明显短板,数字人才数量与质量难以满足市场需要。数字人才指具备数字化技术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人才,能够应对数字经济快速变化的需求和挑战。数字经济是在数字技术的基础上形成的经济形态,而数字人才,尤其是具备交叉学科知识的高端数字人才则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3]。完备的数字人才队伍通过技术创新、应用和推广,推动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其具备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促进产业升级和商业模式变革。数字技术所赋予的全新劳动形态与人才的数字综合素养相匹配时,才能产生显著经济增量效应[4]。然而,我国数字人才队伍目前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如数字人才结构不够合理、高端人才短缺,数字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产学研协同不足,数字人才供给地区发展不平衡等。我国人才培养的数字化改革也面临着赋责模糊、改革扭曲等障碍,亟须挖掘新时代数字人才培养的新路径[5]。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数字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健全育才选才、引才聚才、用才留才机制,取得显著成效[6]。图1是2023年数字经济新发职位需求区域分布图。
因此,本文围绕数字人才队伍建设展开探讨,阐述建设优秀数字人才队伍的重大意义,明晰我国数字人才队伍现状,并深入挖掘我国数字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最后依据前文探讨,提出建设我国数字人才队伍的对策和做法,为政府和企业培养数字人才提供理论支撑与策略参考。
二、 数字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
1. 加强数字人才队伍建设,是抢抓新时代产业变革新机遇的必然要求
在新时代,全球经济正面临数字化转型的重大挑战,数字技术已成为推动产业发展和创新的关键驱动力。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并将其作为国家战略进行布局。在这一背景下,加强数字人才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加强数字人才队伍建设有助于提升我国数字经济整体竞争力。随着5G、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的迭代升级,数字经济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锚点。数字人才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通过培养一支具备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的数字人才队伍,可以推动我国数字经济迈向更高水平,提高国际竞争力。如面对AIGC大模型的兴起,传统传媒人才需要积极提升数字素养[7]。其次,强化数字人才队伍建设以适应产业变革的需要。传统产业正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对人才的需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加强数字人才队伍建设,有助于培养大量具备创新能力、适应产业变革的高素质人才,助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此外,数字人才队伍建设还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水平。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创新的驱动,数字人才就业越发前景广阔,加强数字人才队伍建设可以为年轻人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就业机会,提高劳动力市场整体素质,助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人才储备是彰显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近年来,世界各国大多优先发展数字产业,抢占行业产业制高点。数字人才是目前需培养且最具潜力的资源,对实施国家数字战略、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具有重要意义。充分发挥数字产业的引擎作用,以数字产业的技术优势和辐射能力带动和服务各行各业,抢占先机把握发展主动权,必须坚持以专业人才引领产业发展,把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数字人才作为重中之重,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2. 加强数字人才队伍建设,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迫切需要
加强数字人才队伍建设,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迫切需要。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助力共同富裕、提升人民满意度和幸福感的重要工具,是时代变迁的必由之路。在全球数字经济的激烈竞争中,数字人才已成为各国争夺的战略资源。通过加强数字人才队伍建设,可以提高国家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提升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数字人才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能够将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提升产业竞争力。数字人才能够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推动社会治理数字化、智能化,提高社会治理效能,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保障。数字人才作为时代新质人才,新发展格局下的数字人才创新培养有利于抢占世界人才高地[8]。
另外,数据资源作为全新的生产要素,是基础性的战略资源,具有巨大的乘数效应。数据资源的共享融合,有利于打通各行业各环节、优化资源配置、加速全面贯通,有利于推动管理机制、服务模式、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有利于持续充分释放数据的创新引领作用。全方位地培养高素质数字人才资源,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因素,有利于优化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有利于促进政府履职智能化、政府决策科学化、公共服务均衡化;有利于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推动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的深度融合,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的持久动力。
3. 加强数字人才队伍建设,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加强数字人才队伍建设,不仅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迫切需要,更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技术已经渗透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然而,数字人才队伍的短缺和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瓶颈。加强数字人才队伍建设,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全球数字经济中的竞争力。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竞争的焦点。只有拥有高素质的数字人才队伍,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加强数字人才队伍建设,有助于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传统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通过加强数字人才队伍建设,可以推动传统产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提高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加强数字人才队伍建设,有助于推进新业态、新模式的创新发展。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业态和模式不断涌现。加强数字人才队伍建设,可以为这些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此外,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和数字化治理步伐的不断加快,各行业各领域在管理模式和决策模式上,越来越重视数字的应用,体现在利用数字思维和数字信息创新管理模式、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关系到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这要求我们必须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位置,培养大批素质优良、结构优化的专业化人才队伍,为产业提质增效、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三、 数字人才供需现状
1. 数字人才需求现状
数据行业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队伍的强力支撑。随着数字技术在各领域各行业的应用日益凸显,数字人才的社会需求越来越大,对人才的专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9]。
根据岗位要求和工作性质,数字人才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专业研究型人才,主要从事理论研究以及数字核心技术与产品的研究,这部分岗位对拟聘人员的学历和创新能力要求较高。二是一般技术型人才,从事数字软件产品的项目开发工作,这部分岗位强调专业技术能力,主要是数据科学与数字技术专业及相关相近专业人才。三是数字应用型人才,从事数字的管理与应用,主要是数字管理与应用专业及相关相近专业人才。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我国数字人才缺口将达到200万[16]。另根据《2023年尚贤达猎头数字人才招聘情况分析》[17],预计2023年中国数字行业的人才需求规模达到250万,2025年前数字人才需求仍将保持30%~40%的增速。数字产业的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尤其是高端人才的缺口较大,导致人才市场的供需失衡,据相关招聘网站显示[18],数字领域领军型、专业型人才和跨界复合型人才供需矛盾较为突出,结构性短缺矛盾明显,有的单位招聘出现报名应聘者远远少于岗位数的情况。
通过样本检索,数字人才的需求量主要集中于一、二线城市,占比超过80%1,其中一线城市需求量高于二线城市,三线以下城市占比不足20%,需求量明显不足,数字人才较难获得充分的就业发展空间。区域需求不均衡,一二线城市数字行业发展生态决定了其对数字人才的需求明显更高。同理,数字人才在一二线城市就业发展的空间更大。
民企对数字人才的需求量最大,需求旺盛;国企对数字人才的需求量次之,机关事业单位对数字人才的需求量相对民企和国企而言偏少,这与各个行业所招聘招录数量有关。以东部沿海地区某副省级城市2023年事业单位统一公开招聘为例,发布的660个岗位中,有10个岗位在专业招聘条件上明确要求为数字技术等相关相近专业。
数字岗位需求广泛分布于各行业各领域,充分体现了数字人才就业市场的广泛性和多元化。当前,数字产业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数据分析应用型人才市场需求爆发式增长,数字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系统架构开发、产品项目开发等方面,而数字分析提供决策支持方面的需求却明显不足。图2是近5年数字人才与全行业人才紧缺指数的对比。
2. 数字人才培养现状
2015年,北京大学等3所高校成功备案数据科学与数字技术本科专业,并于当年秋季学期开始招收国内第一批本科生。截至2023年上半年,全国共有743所(不含重复备案)高校成功备案该专业。该专业旨在培养社会急需的具备数字处理及分析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授予工学或理学学位。2017年,全国7所高校成功备案数字管理与应用本科专业,截至2023年上半年,全国共有222所(不含重复备案)高校成功备案该专业。该专业旨在培养社会急需的具备数字分析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管理与治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授予管理学学位。2017年,全国64所高职院校成功备案数字技术与应用专业,截至2023年上半年,全国共有936所(不含重复备案)高职院校成功备案数字技术专业,旨在培养数字应用型、技能型人才[10]。
四、 数字人才队伍现存问题
1. 数字人才供需矛盾有待进一步化解
数字人才需求对从业者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而人才的培養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我国高校自2015年起开始陆续设置数字相关专业,开设专业较早的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也仅有五届,国内高校数字相关专业开设时间较短,相关专业的招生和培养也刚刚起步。一般而言,大学本科生培养需要4年,大学专科生培养需要3年,如果大学毕业后报考研究生则周期更长。不少高校首批数字专业学生尚未毕业,相关专业毕业生数量较少。随着数字专业的迅速兴起,对数字人才的需求度大增,而在国内存量人才总量一定的前提下,供需严重失衡,特别是难以引进紧缺的高层次人才。优秀专业人才跳槽频繁,不少行业出现招人难留人难题,用人单位难以培养打造一支稳定的专业团队,数字人才培养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2. 数字人才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企业数字化人才发展白皮收》结果显示[18],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与用人单位要求存在差距。专业匹配度不高、素质参差不齐、人岗不相适的问题。当前高层次专业人才短缺,不少高校毕业生专业知识不扎实,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综合应用的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11]。此外,在当前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情况下,大学生仅仅满足于在校所学内容还远远不够,不少学生的继续学习能力欠缺,不能较好地紧跟新技术发展的步伐。高层次人才紧缺。由于数字行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育培养体系无法满足各行各业快速增长的需求,导致行业人才短缺,人才市场供需失衡,数字人才素质参差不齐。数字岗位需求广泛分布于各行业各领域,充分体现了数字人才就业市场的广泛性和多元化。当前,数字产业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数据分析应用型人才市场需求爆发式增长,数字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系统架构开发、产品项目开发等方面,而数字分析提供决策支持方面的需求却明显不足。部分用人单位没有建立完善的招聘机制,导致企业员工队伍基础职业素养难以满足数字应用需求。部分企业没有建立科学的人才培训机制,导致员工队伍管理能力的提升不足,没有对企业数字应用做出有效帮助。
3. 数字人才引进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一是数字人才工作同新形势新任务相比还有不适应的地方。数字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数字人才政策精准化程度不高,需要继续下大气力加以解决。二是数字专业岗位分类有待进一步明晰。鉴于数字领域是一个新兴产业领域,目前行业尚缺乏权威、完整、系统的人才分类标准,导致用人主体存在人才招聘时出现专業要求或岗位描述不够准确,对求职者而言也缺乏清晰的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12]。当前,招聘岗位主要集中于数据分析和数据工程两个方向,包括数据分析师、数据库管理员、数据统计员、数字程序设计师、数据架构师、数据工程师、数据科学家等,涉及数字挖掘分析、数字开发和设计等,涵盖“互联网+”各个行业和领域。三是就薪酬而言,数字岗位薪酬总体高于绝大多数行业岗位,但不同岗位差距较大,其中数据工程类岗位明显高于数据分析岗位,同样岗位重点城市高于一般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薪酬最高。部分用人单位相关激励机制不完善,对员工队伍的权益保护不到位,导致人才流失现象严重,这对单位建设发展产生阻碍。
4. 数字人才分布不均
数字人才分布不均是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面临的另一个严峻挑战。目前,我国数字人才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和部分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这些地区的数字产业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数字人才聚集。然而,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数字人才相对匮乏,数字人才分布呈现明显的地域性差异。数字人才的地域分布不均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影响:首先,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在政策、资金、市场等方面具有优势,吸引了大量企业和人才聚集。这些地区的数字产业发展较为成熟,为数字人才提供了丰富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其次,中西部地区在数字基础设施、教育资源、产业环境等方面相对较弱,导致数字人才的吸引力不足。最后,地域文化、生活成本等因素也影响了数字人才的分布。数字人才分布的地域性差异对我国数字产业的均衡发展构成了挑战。一方面,数字人才集中的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面临着人才竞争激烈、生活成本上升等问题,可能影响数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数字人才匮乏的中西部地区在数字产业发展方面相对滞后,制约了当地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表1为2023年数字人才区域流动情况。
5. 高校数字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
应试教育体系下高校数字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是当前我国数字人才供给面临的重要问题。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数字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而高校在数字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首先,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部分高校的数字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未能及时跟上数字技术的发展步伐,导致培养出的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偏差。课程内容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性,使得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难以迅速适应岗位需求。其次,培养模式单一。当前,我国高校数字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单一的培养模式难以满足数字经济对复合型、创新型数字人才的需求。再次,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高。部分高校的数字人才教师队伍在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不足,影响了数字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最后,实践教学资源匮乏。实践教学是数字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但目前部分高校在实践教学资源方面存在不足。例如,实践基地、实验设备、实习机会等资源匮乏,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五、 数字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要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深化融合创新应用,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多措并举,坚持因地制宜,正确把握数字人才队伍建设的数量和质量的关系、总量和结构的关系、供给和需求的关系、流动和分布的关系。不断加大相关学科建设力度,不断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优化人才分布,构建吸引高端人才聚集的良好市场环境。在人才培养引进的广度、深度、速度上下功夫,加快培养具备卓越数字技术素养、优秀管理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数字人才队伍,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具体建议如下:
1. 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强数字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
必须抢占人才高地,人才培养必须自主可控[13]。一是高校要充分发挥培养人才的主力军作用,全方位谋划,创新模式,建立交叉学科发展引导机制,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高校要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大力发展数字关联新技术新产业集群,并重点关注行业发展趋势,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二是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设置。科学设置数字相关学科和专业,不断深化招生就业工作机制改革、健全育人新机制,对接社会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数字人才队伍,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能力支撑和充分支持。突破人才培养壁垒,构建多元化数字人才培养格局[14]。三是鼓励校企合作、政企合作。《“十四五”数字产业发展规划》提出鼓励校企合作,培养专业人才。探索建立高校与重点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创新数字人才培养模式,各方联动共同培养数字人才。试点高校与重点行业企业共同研究制定培养方案、建设课程体系、实施培养过程、评价培养质量,促进数字相关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深化校企合作,推动校企资源互通共享,实现高校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有效对接。通过校企在办学、育人、就业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大力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要针对数字专业技术更新快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数字人才培训制度,加强人才继续教育力度,优化培训内容,不断提升人才的专业水平,确保人才专业素质不落伍。
2. 进一步健全数字人才引进机制,加强数字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
用好用活人才,激发创新活力,放开视野选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建立一支完善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队伍,是促进数字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一是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对于紧缺的数字专业高层次人才,要给予政策倾斜支持,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完善的教育和培训体系,完善人才使用機制。根据人才的特点和优势,合理安排岗位和职责,使人尽其才。强化人才激励机制,通过合理的薪酬体系、晋升制度和荣誉表彰等方式,激发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建立公平竞争机制,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让人才在竞争中不断提升自己。不断拓展人才引进方式,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精准引进紧缺人才,不断提升数字领域人才队伍建设水平[15]。二是进一步优化招聘机制。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的建设发展需要,结合人才队伍结构,科学制定人才招聘方案,合理确定招聘条件、时间、人数、方式。要科学确定数字人才需求定位,坚持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科学设置岗位职责和岗位条件,合理设置学历、职称、工作经历等招聘条件,从宽确定专业要求,克服唯名校、唯学历倾向,改变人才高消费状况。要进一步优化招聘方式。强化实践能力考核,探索多元考核方式,可以采取多轮面试或者技能考核的方式强化适岗能力考核;实践能力要求较强的招聘岗位。可以采取情境模拟考核、实践考核环节提前等方法,保障招聘人员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实践能力。通过优化招聘门槛,提高人才选拔精准度,确保所选即所需。三是进一步营造选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建立公平公正的选拔机制,公平公正的选拔机制是选才用才的基础。优化人才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激发人才潜能的重要手段。企业应根据员工的绩效和贡献,给予相应的薪酬和福利待遇。提升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企业文化和价值观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关键因素。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良好的沟通机制有助于增进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了解和信任,确保人才愿意留、主动留,积蓄人才资源池。
3. 进一步加大高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加强数字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支撑
师资队伍在数字管理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有着重要意义。一是进一步优化师资配置。坚持人岗相适原则,注重岗位和人员的匹配度,大力引进行业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充实师资队伍,不断优化队伍结构,确保专业教师队伍稳定。注重抓好师资进口关,招聘教师时应科学设定岗位职责、学历、专业、资格、工作经历等报考条件,从源头上保证师资素质。二是进一步拓展教师的职业发展空间。坚持突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需要出发,突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优化高级教师岗位结构比例,做好职称评审、岗位晋升、绩效分配、表彰奖励等工作。三是健全考核奖惩机制。做好平时考核、季度考核,统一管理方针,积极性奖励与懈怠式惩罚相结合,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加大对教师的专业培训力度,通过岗前培训、定期业务培训等,切实提高专业素养,不断提升授课质量,为履行岗位职责、教书育人奠定坚实的素质基础。引导教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坚守教育情怀,努力培养专业素养过硬、思想品质优良的人才。
4. 进一步强化数字人才均衡策略,加强数字人才队伍建设的公平公正
第一,政策引导: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政策,引导数字人才向中西部等人才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流动。例如,提供税收优惠、住房补贴等,降低人才在这些地区的创业和生活成本,提高人才流动的意愿。第二,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中西部地区数字基础设施的投入,提升网络覆盖和宽带速度,为数字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持。同时,完善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中西部地区生活质量,吸引更多人才落户。第三,产业发展:扶持中西部地区数字产业的发展,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园区和创新平台,为数字人才提供良好的创业和就业环境。通过产业引导基金、科技创新基金等方式,支持数字产业项目的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第四,教育培训:加强中西部地区数字人才的培养,设立一批高水平的数字经济学院和研究中心,提高当地的教育水平和科研能力。同时,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提升数字人才的培养质量。第五,人才引进:实施更加灵活的人才引进政策,为中西部地区引进高层次、创新型的数字人才。例如,设立人才引进计划,提供科研启动资金、安家费等支持,以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投身中西部地区的数字产业发展。第六,跨区域合作:推动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跨区域合作,建立数字人才交流和共享机制。鼓励东部地区的数字企业到中西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研发中心等,帮助当地培养数字人才,促进人才流动。第七,文化建设:加强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建设,传承和发展地域文化,提高地区的文化软实力。通过举办文化节、艺术展等活动,打造具有吸引力的文化品牌,吸引更多数字人才关注和投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第八,企业责任:鼓励数字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参与中西部地区的数字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通过校企合作、实习实训等方式,为企业输送更多的适用型数字人才,助力中西部地区的数字产业发展。总之,解决数字人才分布不均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通过综合施策,优化数字人才发展环境,推动数字人才在全国范围内的合理流动,为数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 戚聿东,杜博.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1):108-124.
[2] 王灏晨,温珂.新冠肺炎疫情的危中之机——加速我国数字化转型[J].科学学研究,2020,38(3):393-395.
[3] 杨东.新文科视域下国家急需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区块链与数字经济为例[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3(21):13-23.
[4] 马君,马俊琪.数字劳动视域下职业院校学生数字技能的内涵、构成要素及培养策略[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50(1):224-236.
[5] 趙全军.数字时代的人才发展治理转型:趋势、实践及路径——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视角的分析[J].浙江学刊,2024(1):77-88.
[6]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十四五”数字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2021-11-30)[2024-04-01].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11/30/content_5655-089.html.
[7] 李晶晶.AIGC产业环境下数字传媒人才职业素养提升路径[J].传媒,2023(23):78-80.
[8] 祝智庭,戴岭,赵晓伟等.新质人才培养:数智时代教育的新使命[J].电化教育研究,2024,45(1):52-60.
[9] 迪莉娅.我国数字产业发展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4):56-60.
[10] 邓胜利,汪璠,夏苏迪.数字管理与应用本科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状况调查报告(2023)[J/OL].图书情报知识:1-12[2023-11-27].
[11] 孟凡生,赵艳,李宝虹.基于数字思维能力的新文科研究生培育模式研究[J/OL].情报科学: 1-13[2023-11-27].
[12] 杨现民,唐斯斯,李冀红.教育数字的技术体系框架与发展趋势——“教育数字研究与实践专栏”之整体框架篇[J].现代教育技术,2016,26(1):5-12.
[13] 王元卓,隋京言.新工科背景下的数字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35-42.
[14] 王磊,苗春雨.数字经济背景下高校数字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究[J].中国大学教学,2023(7):25-33.
[15] 肖志雄.数字环境下管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20(3):140-144.
作者简介:闫励,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朱卫未,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负责人;闫胜洁,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商学院,财务管理专业。
(收稿日期:2023-12-30 责任编辑:苏子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