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数字化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影响研究

2024-05-10 14:04柳江丁薇峰
现代管理科学 2024年2期
关键词:数字经济

柳江 丁薇峰

[摘要]产业数字化能够凭借数字技术重新整合各类资源要素,引领产业协同发展和供需精准对接,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助力。基于我国2013—2022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产业数字化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影响。结果显示:产业数字化能够显著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且能够通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赋能国内国际双循环;空间效应检验结果显示,产业数字化对国内国际双循环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异质性检验显示,产业数字化对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偏高省份和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省份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赋能效应更明显。研究结论能够为充分释放数字经济发展红利、赋能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产业数字化;资源配置效率;国内国际双循环;数字经济

一、 引言及文献综述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1]。自2020年党中央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后,我国始终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协同发力,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资源的联动效应[2]。值此背景下,我国双循环发展水平得以提升,构建新发展格局也取得一定进展。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国内循环来看,2023年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高达111.4%;从国际循环来看,我国货物出口同比增长0.6%,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总额与2022年相比增长2.8%1。从长远来看,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有助于更好保障我国经济安全,增强经济发展韧劲,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助力。

在数字经济推动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产业数字化已成为重组要素资源、重塑产业经济结构、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力量[3]。具体而言,产业数字化能够通过提升产业供给质量,促使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助推传统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助力[4]。同时,产业数字化可凭借技术支持、数据资源及物质基础,在数字技术助力下加强产业供需对接[5],促使国内外经济循环发展,助力国内国际双循环。那么,产业数字化通过何种渠道赋能国内国际双循环?在此过程中是否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具有怎样的异质性影响?上述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关于产业数字化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相关文献主要集聚在以下三方面。第一,产业数字化的影响效应。樊辉[6]以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2013—2021年数据为样本,得出产业数字化对外贸出口水平有负向影响。丛屹等[7]研究得出产业数字化对劳动报酬占比呈现显著负向影响,且存在行业和地区异质性。王桂军等[8]经实证检验发现,产业数字化可以通过提高研发资金供给效率和使用效率显著促进企业创新。周夏伟等[9]发现,产业数字化能够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效率和速度提升。宋清华等[10]研究得出,产业数字化显著提高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第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影响因素。张辉等[11]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够正向赋能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大循环。赵红军等[12]经过实证检验得出,中欧班列开行对国际循环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对国内贸易流通的整体带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胡汉辉等[13]发现,数字金融发展能够显著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进而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赵崤含等[14]研究发现,跨境电商能够通过疏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第三,产业数字化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作用关系。王冬彧等[15]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为视角探究数字经济赋能双循环的作用机制,发现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对内循环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和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对外循环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和负向空间溢出效应。武晓婷等[16]研究发现,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产业间循环,其次是产业内循环,而外循环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弱。观察上述文献不难发现,有关产业数字化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研究已经较为充分,但大多对产业数字化与国内循环或国际循环之间的关系展开探讨。为进一步丰富既有研究成果,本文以2013—2022年我国30个省份数据为研究样本,剖析产业数字化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作用渠道及空间溢出效应展开探讨,夯实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理论基础。

二、 理论假设分析

1. 产业数字化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赋能效应

数字经济时代下,产业数字化有助于传统产业发挥专业化分工以及产业协同效应,降低创新和交易成本,优化资源要素配置、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在推动数字产业内部互联互通、融合发展的同时,提升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水平。一方面,产业数字化可持续提升传统产业各环节的信息化水平,摆脱制约经济发展的“信息枷锁”,转变传统产业形态,补齐经济发展“信息短板”,打通供给-需求的动态经济循环网络,赋能国内国际双循环。另一方面,伴随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产业数字化的加快推进能够加强社会网络连接,简化交易机制,提高信息获取的效率,降低市场交易的时间成本,提高社会资源流转效率[17]。这有助于为国际贸易往来提供便捷交易渠道,促使出口结构得以调整,推动全球分工地位攀升和产业链贸易形态不断优化,畅通国内外循环,构筑“内外兼修”的双循环发展格局。此外,在数字技术加持下,产业数字化发展有利于释放数字技术价值,改进生产经营流程,助力产业跨界融合,提升產业关联度,激发市场主体创新积极性和能动性,赋能国内国际双循环。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产业数字化能够正向驱动国内国际双循环。

2. 产业数字化对国内国际双循环影响的中介机制

资源要素是赋能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具有促进产业升级转型、提高产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乘数效应。在产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5G基站、数据要素流通平台、数据交易场所等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有助于扩大资源要素市场规模、最大限度激活要素资源潜能、平衡好资源要素安全和经济发展关系,进而优化资源配置 [18]。同时,在产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企业能够借助数字产业集聚优势共享资源、提高效率,为集群内外企业创造产业联动效应,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大幅提升资源要素配置水平。进一步地,资源要素配置水平提升有助于增加差异化产品类型,优化消费品供给结构,满足国内国际消费升级需求,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不仅如此,要素配置效率水平提升有助于突破国内外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堵点和卡点,拓宽经贸合作渠道,提高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水平,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保障。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2:产业数字化能够通过优化资源要素配置赋能国内国际双循环。

三、 模型设定

1. 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国内国际双循环([Didc])

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本质即将各项经济活动进行连接,形成相对应的对接机制和匹配结构,从而提高各经济部门供需匹配效率及水平。其中,全要素生产率能够有效反映某一地区经济发展效率和速度。秉承这一理念,参考李惠娟等[19]的研究,本文以全要素生产率度量国内国际双循环。其中,全要素生产率以DEA-Malmquist指数分析法测算,平减后的实际GDP为产出指标。将城镇从业人员总数设为劳动力投入指标,固定资产资本存量为资本投入指标。资本存量采用永续存盘法估算,资产折旧率设定为9.6%。

(2)解释变量:产业数字化([Indi])

产业数字化是指将数字技术与产业主体相融合,推动产业体系内部各子系统在要素流通、结构形成、功能实现等方面资源使用效率得到提升,从而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20]。基于此,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和有效性原则,立足產业数字化内涵,借鉴已有研究[21-23],本文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方面构建产业数字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表1)。在此基础上,借助熵值法测算各省份产业数字化水平。

(3)中介变量:资源配置效率([Aef])

按照学术界通常做法,资源配置效率通常以要素配置效率衡量,故本文以要素配置效率替代资源配置效率展开实证分析。借鉴黄永春等[24]的研究成果,将要素配置效率分为劳动、资本、信息和数据四个维度生产要素,通过各地区要素市场发育得分与样本中最高要素市场发育得分之间的相对差距来衡量。

(4)控制变量

价值增链([Mav]),借助制造业增加值与GDP之比衡量。中间品进口占比([Imp]),以行业中间品进口与行业总进口之比衡量。国有化程度([State]),用国有单位从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表示。基础设施([Infra]),借助互联网使用人数占总人口比重表征。外商直接投资([Fdi]),采取外商直接投资净流入与GDP之比表示。各变量描述性统计如表2所示。

2. 数据来源

基于数据可得性原则,以2013—2022年中国30个省份(剔除港澳台和西藏地区)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产业数字化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影响。相关数据来源于国研网对外贸易数据库、《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2013—2022)》《中国统计年鉴》及各省份统计年鉴。部分数据源自UNESCO数据库、UNCTAD数据库、世界银行数据库、WIOD数据库,《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为消除数据异方差影响,对除比率形式的变量和虚拟变量外的其他变量作对数转换处理。针对部分缺失数据,采取插值法进行补齐。

3. 模型构建

构建基准回归模型检验产业数字化与国内国际双循环之间的作用关系,具体公式如下:

[Didci,t=α0+α1Indii,t+αcXi,t+μi+δt+εi,t] (1)

上式中,[Didci,t]和[Indii,t]分别为[i]省份在[t]时期国内国际双循环水平和产业数字化水平;[Xi,t]表征一系列控制变量;[μi]、[δt]和[εi,t]分别表示个体固定效应、时间固定效应和随机扰动项。

进一步地,探讨资源要素配置在产业数字化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之间的作用机制,本文参考孟凡生和赵艳[25]、Hansen[26]的研究,构建如下中介效应模型:

[Aefi,t=β0+β1Indii,t+βcXi,t+μi+δt+εi,t]  (2)

[Didci,t=γ0+γ1Indii,t+γ2Aefi,t+γcXi,t+μi+δt+εi,t]  (3)

其中,[Aefi,t]指代[i]省份在[t]时期资源要素配置水平,剩余变量与公式(1)一致。

最后,本文参考孟凡生和崔静文[27]的做法,构建经济距离空间权重矩阵,检验产业数字化与国内国际双循环是否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并在公式(1)的基础上引入空间交互项,使其拓展为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二者的空间溢出效应,公式如下:

[Didci,t=α0+τDidci,t-1+ρWDidci,t+φ1WDidci,t+α1Indii,t+φcWXi,t+αcXi,t+μi+δt+εi,t] (4)

公式(4)中,[τ]、[ρ]和[W]依次为动态滞后项系数、空间自回归系数和空间权重矩阵;其余变量与前文一致。

四、 实证分析

1. 基准回归检验分析

产业数字化影响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基准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其中,列(1)为未加入控制变量前提下,产业数字化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估计结果;列(2)为加入控制变量但并未控制个体固定效应后估计结果;列(3)表示加入控制变量并控制个体固定效应后回归结果。根据列(1)至列(3)基准回归结果可知,核心解释变量产业数字化系数值均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产业数字化与国内国际双循环具有正相关关系,即产业数字化能够显著正向驱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由此,假设1得证。可能原因在于,在数字技术助力下,产业数字化进程的加快推进能够实现生产和需求的精准匹配,提高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水平,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从而畅通国内经济循环。与此同时,产业数字化能够加快各产业头部企业数字化创新能力建设,促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产业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提高国际循环水平。

2. 稳健性及内生性检验分析

基于上文基准回归结果,进一步针对产业数字化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驱动效应展开稳健性检验,具体结果如表4所示。列(1)为替换核心解释变量后的稳健性检验结果。使用主层次分析法重新测算产业数字化。可以看出,产业数字化系数值仍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与基准回归结果相符,表明产业数字化确实能够正向驱动国内国际双循环,基准回归结论稳健性良好。列(2)为替换被解释变量后估计结果。具言之,使用全球价值链上下游参与度测算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水平。根据结果可知,在替换被解释变量衡量方式后,产业数字化仍可显著正向驱动国内国际双循环,再一次验证研究结果的稳健性。为规避因遗漏变量导致结果偏误问题,滞后一期控制变量后,替换原控制变量进行检验结果如列3所示。根据列(3)结果,可知产业数字化与国内国际双循环之间仍具有正相关关系,与基准回归结果无明显差异。

反向因果、遗漏变量以及测量误差等因素均可能会促使模型产生潜在内生性问题。针对于此,本文对模型展开内生性检验从而规避上述因素对回归结果产生影响。

第一,借助工具变量法对模型展开内生性检验,结果详见表5列(1)。参考刘夏等[28]的研究,将产业数字化滞后二期作为产业数字化的工具变量,以对基本模型进行内生性处理。滞后二期的产业数字化与被解释变量息息相关,但不会对当期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水平产生影响,能够有效满足相关性和内生性要求。根据列(1)结果可知,其中关于原假设“工具变量识别不足”的检验,Kleibergen-Paap rk LM统计量P值小于0.01,表明显著拒绝了原假设。关于工具变量弱识别的检验中,Kleibergen-Paaprk Wald F统计量显著大于Stock-Yogo弱识别检验在10%水平上的临界值。通过上述结果可知,将产业数字化滞后二期作为产业数字化的工具变量选取较为合理。最后,观察模型检验结果可知,在经过工具变量处理后,产业数字化系数值仍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与基准回归结果所得结论一致。

第二,系统GMM检验。本文参考贺唯唯和侯俊军[29]的做法,使用系统GMM方法处理内生性问题,所得结果如表5列(2)所示。结果显示,Hansen值为0.455,说明工具变量选取较为有效。同时,产业数字化系数值显著为正,即在经过内生性处理后,产业数字化与国内国际双循环仍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基准回归结果相符。

3. 中介效应检验分析

在证实产业数字化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赋能效应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资源配置的中介作用机制。表6报告了资源配置效率在产业数字化与国内国际双循环之间的机制作用。根据表6中数据可知,产业数字化能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进而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原因可能是,产业数字化的推进有利于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全要素数字化升级改造,以信息流引领人才流、资金流以及技术流,从而优化资源要素配置,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有力支撑。由此,假设2得证。

4. 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在进行产业数字化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空间溢出效应检验前,还需验证二者间是否具有显著空间自相关性。表7为产业数字化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全局莫兰指数检验。根据表中数据不难看出,2013—2022年产业数字化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莫兰指数至少在5%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二者具有显著空间自相关性,可以进行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本文借助邻接矩阵、地理矩阵和经济地理矩阵3种不同空间权重矩阵,检验产业数字化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空间溢出效应分析(表8)。根据表8可知,三种空间权重矩阵下,产业数字化回归系数均至少在5%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产业数字化不仅能够推动本地国内国际双循环,还能通过空间溢出效应推动邻近地区国内国际双循环。可能原因如下:产业数字化衍生出的新业态和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能够通过平台经济和共享经济为邻近地区提供优质技术、信息和数据资源,推动邻近地区深度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此外,本文借助偏微分验证地区间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产业数字化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间接效应确实存在,这有效验证了上述结论。

5. 异质性分析

(1)數字经济发展水平异质性

数字经济是实现传统产业升级转型的重要抓手,其发展水平高低会影响产业数字化与国内国际双循环之间的关系。针对于此,本文借助互联网普及率衡量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算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对产业数字化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异质性影响(表9)。具言之,参考李明贤和彭晏琳[30]的研究做法,将2013—2022年各省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加总后取均值,随后按照均值进行排序,排名前15的省份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省份,排名后15的省份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偏低省份。根据表9列(1)和列(2)结果可知,在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省份和相对偏低省份,产业数字化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影响分别在1%和5%水平上显著,且系数值分别为正,这反映出产业数字化在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省份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推动作用更明显。

(2)人力资本水平异质性

人力资本水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产业数字化的升级速度及效率,导致各地区产业数字化水平具有异质性,进而可能影响产业数字化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赋能效应。针对于此,借助人均受教育水平表征人力资本水平,本文将2013—2022年各省份受教育水平加总后取均值,按照均值从高到低进行排序,排名前15的省份为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省份,后15名即为人力资本水平较低省份。根据表9列(3)和列(4)回归结果能够知悉,产业数字化在人力资本水平较高和较低省份均能显著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但系数值和显著水平有所差异。与人力资本水平较低省份相比,产业数字化对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省份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驱动作用更为明显。

五、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1. 研究结论

以我国2013—2022年30个省份为研究样本,通过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非线性模型及空间权重矩阵模型实证检验产业数字化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影响。结果显示:产业数字化能够正向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且能够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效率赋能国内国际双循环;空间效应检验结果显示,产业数字化对国内国际双循环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异质性检验显示,产业数字化对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偏高省份和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省份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赋能效应更明显。

2. 政策建议

第一,多措并举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上述结论得出产业数字化能够正向赋能国内国际双循环。因此,我国须持续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增强产业数字化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赋能效应。一方面,地方政府应充分加强对产业数字化的引导作用,通过税收优惠政策、人才引进政策以及融资支持政策,促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形成产业集群溢出效应,增强产业链韧性,促进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赋能国内国际双循环。另一方面,各地区应加大攻关“共性技术”的资金投入,解决产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共性技术障碍,助力传统产业突破技术壁垒,为提升国内国际双循环水平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因地制宜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研究结论表明,产业数字化在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偏高省份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赋能效应更明显。有鉴于此,各地区应秉持因地制宜原则,着力助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充分发挥产业数字化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赋能作用夯实基础。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偏低省份应借助“东数西算”、西电东送等相关工程,推进区块链追溯、工业物联网互通等数字平台建设;探索建设数字经济发展高地,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借此方式,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促进消费提质升级、推动企业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等方面的叠加倍增作用,助力国内国际双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偏高省份须持续攻克数字智能科技短板,增强数字产业创新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抢占数字创新制高点,为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持续赋能,从而为释放产业数字化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巨大潜能提供助力。

第三,多路并进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研究结论得出,产业数字化能够通过优化资源要素配置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因此,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有关部门应着力构建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统一大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各地区应找准自身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和比较优势,将构建新发展格局同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有机衔接,进一步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壁垒。在此基础上,各地区应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充分结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共同构建和完善全国统一大市场,在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彰显竞争优势,为赋能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 Sun Y,Yan K X.Inference on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Average Treatment Effects:A Fixed-b Approach[J].Journal of Econometrics,2019(2):560-588.

[2] 李天宇,王晓娟.数字经济赋能中国“双循环”战略: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J].经济学家,2021(5):102-109.

[3] 张晨霞,俞萍萍.数字化转型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23(3):81-97.

[4] 赵春明,班元浩,李宏兵.数字经济助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机制、路径与对策[J].国际贸易,2021(2):12-18.

[5] Williams L D. Concepts of Digital Economy and Industry 4.0 in Intellig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lligent Networks,2021(2):122-129.

[6] 樊辉.产业数字化、科技创新与外贸出口水平——基于长江经济带的实证[J].统计与决策,2022(19):115-119.

[7] 丛屹,陈琦.产业数字化降低了劳动报酬占比吗?——技术变革和业务转型的双重视角[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22(10):3-19.

[8] 王桂军,李成明,张辉.产业数字化的技术创新效应[J].财经研究,2022(9):139-153.

[9] 周夏伟,杨彬如,岳太青.产业数字化、引致创新与区域经济增长[J].经济体制改革,2022(3):119-126.

[10] 宋清华,钟启明,温湖炜.产业数字化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来自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证据[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74-84.

[11] 张辉,张明哲.数字经济何以助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J].人民论坛,2021(23):69-71.

[12] 赵红军,张军,高恒宇,等.中欧班列、运输通达性与国内国际双循环——来自中欧班列开行的准自然实验证据[J].南开经济研究,2022(9):3-20.

[13] 胡汉辉,申杰.数字金融能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吗——基于国内大循环为主的效率提升視角[J].财经科学,2022(4):1-14.

[14] 赵崤含,张夏恒,潘勇.跨境电商促进“双循环”的作用机制与发展路径[J].中国流通经济,2022(3):93-104.

[15] 王冬彧,綦勇.数字经济赋能双循环发展的空间作用机制研究——基于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的视角[J].外国经济与管理,2023(9):3-21.

[16] 武晓婷,张恪渝,邓飞.“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产业数字化测度[J].统计与决策,2023(7):101-105.

[17] 祝合良,王春娟.“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战略背景下产业数字化转型:理论与对策[J].财贸经济,2021(3):14-27.

[18] Kelly W.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Diffusion[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4(3):752-782.

[19] 李惠娟,任政亮,代丹丹.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创新能力与中国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企业微观层面的检验[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22(10):56-72.

[20] 刘璇.数字经济助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核心机理与创新建议[J].青海社会科学,2021(5):98-105.

[21] 王瑞峰,李爽.涉农电商平台助力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实践逻辑[J].现代经济探讨,2022(5):123-132.

[22] 栗智慧.我国产业数字化水平的地区差异与分布动态演进[J].统计与决策,2023(18):28-32.

[23] 田径,周鹏亮,李文俊,等.中国产业数字化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J].统计与决策,2023(24):96-101.

[24] 黄永春,宫尚俊,邹晨,等.数字经济、要素配置效率与城乡融合发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2(10):77-87.

[25] 孟凡生,赵艳.工业智能化、产业集聚与碳生产率[J].科学学研究,2023(10):1789-1799.

[26] Hansen B E.Threshold Effects in Non-dynamic Panels:Estimation,Testing and Inference[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99(2):345-368.

[27] 孟凡生,崔静文.制造业智能化的空间分布、区域差异与收敛性[J].科学学研究,2022(5):808-817.

[28] 刘夏,任声策,杜梅.数字技术、融合创新对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影响机理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3(11):63-78.

[29] 贺唯唯,侯俊军.数字经济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来自城市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改革,2023(5):41-53.

[30] 李明贤,彭晏琳.金融科技促进了农民增收吗?[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6):24-39.

基金项目:2022年甘肃省基础研究计划-软科学专项“数字经济促进甘肃省工业高质量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2JR4ZA066)。

作者简介:柳江,男,博士,兰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经济转型中的增长与发展问题、产业经济学;丁薇峰,通讯作者,男,兰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

(收稿日期:2023-11-16  责任编辑:苏子宠)

猜你喜欢
数字经济
数字化—数字经济及其它
数字经济环境下中国跨境贸易税收问题研究
工业互联网发展态势及政策建议
数字经济时代国际税法的改革
国外数字经济战略的供给侧实施路径及对中国的启示
一起来认识“数字经济”
OECD国家数字经济战略的经验和启示
从数字经济视角解读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
数字经济对CFC规则的冲击探究
应对数字经济下的BEPS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