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正梅
摘 要:新《课标》要求教师做好课堂的全面优化与改善。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在分析新《课标》要求以及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重点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渗透学习方法、优化课堂提问、结合其他学科、引入信息技术等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 新《课标》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5.054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与学习的关键时期,学生不仅要能够正确理解与把握知识,还要能够将知识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形成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由于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存在紧密联系,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加需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多方面引导,以此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中也需要认识到,学生的学习并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而是一个综合的过程,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综合成长,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分析方法与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以此实现新《课标》的落实。
一、初中阶段落实落实新《课标》的要求
在新《课标》教学理念下,更加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学生只有掌握了灵活运用知识的方式才能真正有所成长。在落实新《课标》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思考学生的学习需要,也要观察自己的专业素养,观察是否与学生的学习需要相匹配。而在初中阶段,学生由于之前积累的学习经验,往往都有较为丰富的个人想法,增加了新《课标》教学落实的难度。初中教师在探索新《课标》落实的过程中,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内容。
1.教师专业技能方面
初中教师应当关注自身的专业技能发展程度。即使两名教育教学专业素养相近的教师,在不同的教学方式下,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教学结果,这充分展示了教师教学专业技能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为了促进新《课标》教学在初中教学课堂中的顺利落实,教师需要对自身的专业技能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第一,教师需要立足学科特点,将自己对新《课标》教学的理解进行转化,转化为学生能够理解与接受的形式,以便于提高教学质量。第二,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成长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2.课堂活动设计方面
初中教师需要关注课堂教学活动的整体设计。在传统的初中教学课堂中,教师为学生分析知识,学生做好自己的笔记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教学活动形式。但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这种教学活动已经不适应教育发展状况,不适应学生当前的学习特点。为了新《课标》的顺利落实,教师应当思考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与学生学习与探究之间的关系,让课堂活动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与自主收获的手段,而不只是学生单纯记忆知识的学习活动。
3.师生互动沟通方面
初中阶段教师也要关注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沟通的方式与效率。在传统教学课堂中,教师的权力较大,学生也倾向于听从教师讲解的知识内容,学生的自主思考受到限制,这是阻碍新《课标》落实的一大问题。初中阶段,教师需要深刻把握学生主体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打通师生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在充分了解学生想法的基础上,找到优化课堂设计的正确方式与途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要对与学生的沟通内容进行整理,尽量筛选有价值的内容,提高新《课标》落实的效率。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与学的重点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还不够完善,这与学生的学习状态变化、生活环境变化以及社会信息变化等多种因素相关,上述因素的变化,都会导致学生内心的想法产生变化,不利于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能够充分发挥教学内容优势,帮助学生形成正常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为了落实上述教学效果,需要从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两个角度思考,进行优化改善,为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提供全面保障与引导。
1.教师教学方面
在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中,教师一般会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先让学生对不同的知识概念形成印象,随后为学生展示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再为学生布置思考或是实践作业,让学生的思考与现实生活结合。这一流程并不复杂,但固定不变的流程容易引发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习过程中的疲劳,也会影响学生理解的效果。因此,在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需要做出优化与改善。
第一,教师需要创新讲解知识的方式,从原先的教师讲解转向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通过布置学习任务的方式,增加学生的参与程度。第二,教师需要创新案例展示的方式,由教师分析转向学生讨论,扩大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的频率与深度,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第三,教师需要创新作业布置形式,进一步提高实践作业的比例,让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2.学生学习方面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的整体难度并不高,也方便学生理解。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并不能每次都给出教师想要的学习反馈。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学习思维、学习方法、学习情感的局限性,很多学生在初中阶段依旧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只能跟随教师讲解知识的方向思考,限制了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此外,在道德与法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会展现出思维的惰性,以机械的识记类学习活动为主,欠缺深入的分析、加工、归纳、迁移等高阶思维活动,致使学习处于低效的状态。教师只有帮助学生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将学生引导到正确的探索道路上,才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因此,教师应坚持以生为本设计与实施教学活动,在课前注重学情分析,明确学生的认知起点,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导学计划,形成引领学生综合素养螺旋上升的支架。在课中强调教学的引导性、启发性、开发性,促成学生的深度思考、互动交流以及辨析总结,在引导学生寻找正确学习方法的过程中,也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学习的乐趣,找到探究知识的合适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優化。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落实新《课标》要求的途径
1.渗透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学探究
前文我们已经提到,在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中,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自由探索,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此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现有的学习方法进行调整。教师需要站在教育引导者的角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增加学生学习中的选择。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中渗透学习方法,增强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的自学探究效果实现提升。
例如,在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三目“让家更美好”的教学中,学生首先需要了解传统类型家庭与现代类型家庭这两种家庭模式,掌握两种不同家庭模式具有的特点。在这一总结与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思维导图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思维导图的两侧分别写下两种家庭模式的特点,以此提高学生对不同家庭类型的把握。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家庭生活,通过总结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与父母之间的互动以及家庭生活场景等,总结出自己家的特点,分析一下自己在何种场景或是对话中能够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让学生对自己的家庭产生更加清晰的了解。在做好上述引导工作后,教师和学生一同分析,如何在保证家庭特点的基础上,优化与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方式,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凝聚力,让每一个家庭成员在生活中都能够感受到其他家庭成员的浓浓爱意,构建一个和谐有爱的现代家庭环境。在上述课堂教学流程中,教师在每一个环节都可以给学生提供引导,使学生在较为自主的环境下探索知识,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2.优化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在初中阶段,学生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整合知识的能力并不完善,缺少发现知识之间联系的眼光。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在学习中对知识的思考经常出现浅尝辄止的情况,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教师要推动新《课标》在课堂中的落实,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优化课堂中的提问形式与内容,促进学生学习思维的优化。
例如,在“揭开情绪的面纱”的教学中,学生需要在教师的讲解中正确认识在青春期影响下产生的各种情绪类型,在正确理解情绪类型的基础上,接纳自己可能产生的不同情绪。由于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经历不同,产生的情绪也并不完全相同,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理解效果也随之不同。为了解决这一差异带来的学习影响问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接纳自己产生的情绪,尤其是消极情绪,教师可以采用匿名提问的方式,将与学生情绪相关的问题写在小纸条上,只有回答问题的学生能够看到纸条上的内容,利用这种方式增加学生回答问题的安全感,让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给出更接近现实的答案,提高教学效率。
3.结合其他学科,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紧密联系的同时,与其他学科也能产生各种各样的联系,这些学科之间的联系,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思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探索新《课标》落实方式的过程中,教学眼光需要更加开放,在把握本学科重点内容的同时,在其他知识学科中寻找具有联系的内容,成为构建跨学科教学课堂的元素,帮助学生拓展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内容的渠道,让学生的知识网络能够得到进一步丰富与发展,为学生探索知识提供更多的帮助。
例如,在“共奏和谐乐章”的教学中,学生要理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能够在集体中积极承担自己的责任。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增强学生对个体与集体概念以及相互关系的理解,选择将音乐学科引入课堂,通过演奏不同类型音乐的方式,让学生在欣赏“单音”“和声”的过程中加深认识,也在感受不同的节奏类型中感悟优美的音乐旋律,让学生在音乐知识的帮助下对个体与集体的概念理解得更为准确。在上述内容中,音乐学科能够使学生意识到类比学习的优势,使学生的知识网络得到进一步丰富。
4.引入信息技术,丰富学生的知识
新《课标》的落实,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全面的优化与改善,从原有的课堂出发,完善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方式,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及引入其他学科内容等,帮助学生建立起道德与法治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主体教育理念的落实。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同时,教师也不能忽视新时代教育技术的存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为学生提供了理解知识以及探索知识的更多途径,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推动新《课标》的落实。
例如,在“做守法的公民”的教学中,学生不仅要明白遵守法律的重要性,还要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做到知法守法,善于运用法律解决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为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效果,教师并没有选择全部讲解的方式,而是为学生布置了利用信息技术收集信息、整理案例并向全班同学讲解的实践任务,让学生在利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深入探索教材内容,在自己的探究中逐步建立起认知,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5.坚持理实结合,落实知行合一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生活化的课程,教学落脚点是促使学生通过系统学习掌握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新《课标》提出了“坚持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主体建构相统一,建立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育人机制”的教学建议,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创新提供了新思路。基于此,教师需要改变以经验主义为主导的以参而教,坚持理实结合的教育理念,立足真实的现实生活,设计丰富多彩的体验式综合实践活动,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延伸,促使学生在身体力行的实践中将客观的知识、思维或方法转化为“属我”素养,增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实效性。
例如,在“创新改变生活”的教学中,教师围绕创新现象、创新价值、创新行为这一核心议题组织生活化的实践活动。如围绕“5G技术”这一深入生活的科技创新展开探讨,让学生搜集生活中5G时代的代表性事物,分析典型事物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改变,并撰写调研报告,借助生活现象体会创新的内涵与意义。再如,教师将创新与绿色环保理念相融合,组织废物创意再利用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旧衣物、报纸、纸盒、塑料袋等生活旧物为教室设计并制作一个装饰品,在大胆想象与动手创造中内化道德与法治目标知识。
初中阶段对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至关重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落实新《课标》的过程中,需要从学生的综合成长入手,关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关注学生的成长,通过全面优化课堂教学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探究知识的有效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素养,在促进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落实新《课标》要求。
参考文献:
[1] 陶莉莉《浅析新课改后如何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果》,《考试周刊》2021年第67期。
[2] 蒋春福《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的思考》,《考试周刊》2021年第10期。
[3] 张荣生《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探析》,《新课程》202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