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柳绿柳笑春风

2024-05-10 10:19田丰
时代报告 2024年3期
关键词:镇里村民

2023年秋冬时节,山东省东明县沙窝镇柳里村南头的500多亩土地,在荒废13年之后,终于开始播种了。村内的老百姓三五成群地站在村头,看着这一切,感慨万分。市里、县里、镇里的干部站在地头,看着这一切感慨万分。

曾经的记忆

柳里村,一个有着非凡历史的村庄,曾引领了一个历史进程。

柳里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据《东明县地名志》记载,明洪武元年(1368年),郭、夏两姓族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因靠近大片柳林,故初名柳林村,后演变为柳里村。

柳里村曾以率先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永载中国农村改革的史册。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黄河岸边的柳里村,与淮河之滨的小岗村,几乎是在同一个时间,开始推行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柳里村的做法曾刊登在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的《简报》上。

1977年2月,东明县沙窝公社柳里大队把盐碱地、茅草地分给群众耕种。沙窝公社柳里大队第一生产队把60亩盐碱地、茅草荒地分给了社员耕种。每亩定产120斤,定工9个,定产部分统一分配,超产归己。结果十年颗粒不收的废耕地经过社员深翻、起碱、精耕细作,第一次收获粮食10800斤,每个社员净增口粮90斤。

“众所周知,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农民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实际上山东东明的某些农民在这之前就已经把地分了。农村的改革山东农民走得很靠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人和生产资料有机结合起来。改变了以前吃‘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农民的利益与生产挂钩不直接,对发展生产没有积极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之后,生产关系中劳动者的权、责、利有机结合起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迸发起来了,生产就很快发展了。”山东行政学院党委副书记、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农经分团团长、山东农村改革与发展研究会高焕喜会长与记者的谈话中说。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7个中央部委单位联合摄制的大型文献纪录片《筑梦路上》第16集解说词中说到:黄河流入山东之后在这里拐了几道弯,东明县柳里村就是河湾处的一个村庄。1977年春天又是一个青黄不接的季节,柳里生产大队队长一跺脚把河边的700亩荒地和盐碱地借给1500多名社员,悄然迈出了“大包干”的第一步。

柳里村“大包干”这件事引起有关部门和媒体的注意。中央农业政策研究室主任吴象到柳里大队调研,写出了《阳关道与独木桥》的文章;新华社记者南振中来到柳里村,发表了通讯《看粮囤》;戏曲作家在这里体验生活后,以柳里村为原型,编出了戏曲《红柳绿柳》。

《红柳绿柳》主要讲述了三中全会的春风吹暖人心,金涛认真学习公报,克服顾虑,消除余悸,走到群众当中和八婶同磨豆腐,倾听社员意见,总结经验教训。随着党的农村经济政策的逐步落实,黄河两岸,面貌一新,三对青年终于得到了幸福。

《红柳绿柳》编成了彩色戏曲片,由李文虎导演,张彭、王其德、纪根垠编剧,李玲君、李桂英、孟君兰、高建军、张学文等主演的剧情戏曲电影,于1982年在全国上映。《红柳绿柳》还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戏剧家协会1980—1981年优秀剧本奖。

可以看出,柳里村的“大包干”影响非同一般,意义也非同一般。

留下的“后遗症”

柳里行政村位于山东省东明县城西南7.5公里处,西靠黄河大堤。630户2436人,耕地3678畝。

事情到了2009年,新农村改造建设的春风刮进了柳里村,全村进行了整体规划和搬迁,故事也就从这里开始。

新村建好了,家家户户搬进了小洋楼或者新洋房。那么,旧村也就拆除了,腾出了500多亩土地。按照原先的规划,是占用多少补助多少,剩余的村里的土地用作公共部分,不承想事情发生了变化。

在搬迁前,有干部许诺,复耕地后每亩给补助多少钱,每个户头补助多少钱。可是在搬迁后,钱没有着落了,群众不乐意。还有群众要求耕种他们搬迁前的土地,分配给他们其他的地,他们认为碱性太大不要。

分配了几次,也没有把土地分配出去。一时间,什么原因都出来了。一句话,地,分不下去。村班子成员也受到了处分,全部换人。可是,换了一茬又一茬的村干部,依然没有把这片土地给分开,也就一直放到了这里,荒废在这里。大家伙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可是谁也没有办法把这块地分下去。

由此引发了诸多矛盾,再加上村内历史上宗派、家族矛盾多发,各类矛盾、问题、纠纷交叉牵连,给柳里村造成了大量问题。

镇里派去了一批又一批干部,也是没有办法把地分配下去,让群众种上庄稼。

2021年11月7日,市里派驻村里的“第一书记”董齐来到了柳里村。

董齐,是菏泽市纪委的一名科长,到村任职时,时年31岁,180cm的个头,走起路来虎虎生风,看上去很是精干老练。

“我进村头三天,每天8点去大队部,满满的一屋子人,反映问题一直到12点,下午去了接着反映。一连三天,搞得我头嗡嗡的。”董齐说。

董齐到村任第一书记后,村内群众都认为他是上级派来担任支部书记、主持村务工作的,在化解群众矛盾、解决土地分割等方面,对他期望较大,一连三天,人满为患。

村内的干部不愿意了,每天这样不是个办法。

他与镇里的领导一商议,还是换换方法吧。董齐于是去县里、去镇里,调取柳里村的相关档案,查找原因。再通过调查走访,逐渐了解了村内的现状,全村2000多口人,30多个姓氏,根据亲情远近分帮分派,有所谓的“老一派”“造反派”“中间派”之分。想讨论事情,三派各说其词,谁也说服不了谁,大有“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的样子。一旦一派认为不满意,就是开着三轮车去省城告状,一去就是10余辆,上百口人。造成村班子一直不稳定,选举不出一个像样的村班子。

董齐请示单位领导,领导说,慢慢来,别急躁,等待时机。

他调阅了村里近5年的信访情况,也就是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5年时间仅县纪委就受理涉及柳里村信访举报25件次。巨大的矛盾和纠纷,影响了村里各生产队的关系,影响了村民间的关系,邻里间的和谐氛围遭到破坏。村里有两个生产队,因为旧村耕地分配的事,发生了冲突,互相铲除对方庄稼秧苗,原本和睦的两个生产队村民,也变成了不相往来的仇人。

在村调研时,他了解到群众对于建设灌溉机井、修建出村道路的迫切需求。当时感觉这是一个解决村内矛盾问题的小切口,把这件不涉及村内矛盾的好事干成,既能把他的工作打开局面,获得村干部、村民的信任,又能帮新当选的村委会班子在群众中树立威信,为下一步开展工作打下基础。

董齐就想,自己能为村民做点什么呢?他每天思考着这个问题。一天,在地里转悠的他,忽然想到,能否为村民打几眼机井、修修路呢?村民对打井修路的需求比较大,村内多年没有干部,地里的机井几乎没有什么用处了;出村南方向有几条路,由于村庄拆迁,道路断了,坑坑窝窝,几乎没有一条好路可以行走,出村路亟需要修建。这是矛盾的共性,好化解,就让打井、修路成为解开矛盾的缺口吧。

打井与修路

董齐这样想。说干就干,可是问题又来了。

当时柳里村是县里不疼,镇里不爱,找谁去寻求资金呢?

加上当时正值疫情防控关键期,防控任务压力巨大,各部门资金都很紧张。董齐到市县各部门辛苦“化缘”一圈,最终获得乡村振兴衔接资金100万元。

有钱了,时机也来了,让谁领着干呢?召集村民开会商议此事,大家伙儿决定采取村民自治的选举办法,就是在选举结果里面从高就低的票数,选出7个人出来。选举结果出来了,这7个人中间,只有3人过半数,其余4人不符合过半数的要求。咋办?经请示镇里相关部门,把这4人纳入“镇管村干部”序列,让镇里发工资,每月600元,比标准工资低一些。

2022年4月,因村委会换届选举程序中存在瑕疵,被人反映到了省民政厅,镇村再次组织补选失败,后又组织重新大选。

这样,还得重新继续新一轮选举。这次,让各小队推举选民代表。在采访中,有村民说,这次选举,颇有点像大选一样,代表们各显神通,采取各种办法拉选票,甚是热闹。

各选区有各选区的代表,因为不出代表没法参加选举,临时选举委员会还规定,代表必须在村广播上发表竞选演说,帮助自己拉选票。

2022年9月15日是选举日。这天,镇里全体干部出动,在会场四周架设4台摄像机,全程录像。不在村内设其他投票点,不设流动票箱,只在主会场设4个固定票箱。没在家人员、不能到会人员,不得代选。

最终结果出来了,选举出一位在外地当“小老板”的打工人为村主任。结果一公布,全场掌声雷动。这位新当选的村主任在村内威信较高,他叫申秋华,1982年出生,为人正派,敢于担当,他在选前竞选演说时说:“我当选了,两年内把村南地的土地分下去。”

2022年9月22日,100万元资金到位了。董齐和申秋华在村内找好各类人员,开始先进行打井工作。镇里安排专人进行了招投标、施工监工等工作,资金放到镇里专设的账户上,由专人管理,村内任何人不接触不沾钱,取得了村民的信任。

25眼机井,9个生产小队,如何分配?大家伙儿在一起商议解决,位置很快定下来了,打井很顺利。这时,有人又站出来说话了,说打井收錢不应该。这时,有队长站起来说:“收了,是村民自愿的。我们自愿收、村民自愿缴。因为打井涉及毁坏青苗、出人帮忙垫土干活等,这些都是村民自己愿意出的钱,与村内、镇里的其他任何人都没有关系。”

井打好了,有村民建议给“第一书记”董齐送匾额、送锦旗,董齐知道了,不让他们这样做。“他们能这样说,我心里就已经暖洋洋的了,就很舒服了。”董齐说。他来到村里后,动了很多脑筋,想了很多办法,现在终于有点眉目了,劲没有白费。

往南出村一共是7条路,在新农村建设时修好2条路,剩下的5条土路。董齐到土地部门一查,发现这些需要修路的土地属性属于耕地。这可咋办?经询问得知,需要土地部门进出平衡才能动工。他又协调县镇有关部门,得到答复需要省里的第三方才能完成。

董齐通过召开村班子会、党员会、村民代表会、大小队干部等会议,形成一个决议,最终选择修了3条。他做好班子会、党员会、群众代表会民主决议修路的记录,并对修路过程中做好监控管理,以防遭到破坏。

很快,3条路修好了。

他邀请县纪委监委和乡镇纪委的同志到村解释情况,及时回应群众诉求,积极倾听群众反映的大小问题,到县纪委监委查看信访情况和案件办理情况。据统计,自2022年7月以来,县纪委监委再也没有收到涉及柳里村的信访件。

“我在村里一共只吃过两顿饭,都是在村委会的火上吃的。一次是大锅菜,另一次是蒸面条。可我心里,已经把柳里村当成了我的家,我的第二故乡了。”董齐说。

董齐的“第一书记”服务期限是两年,到2023年10月就到期了。他向领导打申请报告,还想继续在柳里村服务两年。

“我是主动申请来干第一书记的。通过两年的锻炼,我收获很大,还想继续干下去,村里还有很多申请需要我去处理。”董齐说,“这两年,我从不知道难到知道难;从难了不知道怎么干,到难了知道怎么干。我学会了很多很多。”

“后遗症”解决了

2023年2月10日,元宵节过后没几天,沙窝镇干部刘永林要去柳里村当支书了。

这一消息像春天的风一样,迅速“刮”遍了镇机关大院和柳里村。

且不说柳里村荒废10多年的土地没法分下去,就是镇机关的同事,在柳里村“淹死”的也不少,他,凭什么要去村里任职。

刘永林忽然接到通知,让他去村里报道,他感觉头有些蒙蒙的。自己是一个管区的主任,干得好好的,为啥又要去柳里村呢?

柳里村,对刘永林并不是那么陌生,他先后几次在村内工作过,但那都是短暂的,不是镇党委任命的村支部书记。先是2020年,几百亩地的起坟安置工作,就是他去做的工作。当时,100多个坟头耸立在地里,需要迁移走。可是村民们缺少土地,况且大多数的坟头都是很古老的坟了,安置在哪里都不合适。他工作做了不知道多少遍,就是没有几户村民同意的。后来,通过他想尽各种办法,最终圆满地解决了问题。

这次,又让自己去,领导连个谈话都没有就把令给下了。他主动去找领导谈心,领导说:“你的工作能力在这放着呢,不让你去让谁去。”他说:“去,可以,我听从组织安排,但怕对不起组织;村民期望值很高,我也怕对不起村里的村民、老班子、新班子;如果我干不好,怕都对不起他们啊。”领导说:“你放手大胆去干吧,我们在后面全力支持你。”

刘永林话不多说,当天下午3点就进村了。

柳里村最头疼的就是拆迁后留下来的500多亩复耕地没有复耕。这块地也是县、镇最头疼的事,换了一茬又一茬村干部,调配了一茬又一茬镇干部,就是分不下去这块地。13年了,一直在那里荒着,村民看了,寒心;干部看了,闹心。该如何化解这块土地呢?刘永林苦思冥想着这个问题。

过去,村内的村民很是抱团,往往有一点儿不如意,就召集人马,当时以点炮、敲鼓、发信息等各种方法集合队伍,一有风吹草动,就到村委会,一来就是上百人,围着不让走。

当天,从柳里村回来,刘永林失眠了,他考虑了很多事情。自从1996年7月参加工作以来,每次每项工作都没有落后过,这次,又将如何?工作从哪里打开局面呢?

柳里村有党员41人,刘永林经常性地召开多次党员会、老干部会、群众代表会、生产队长会,大家坐在一起谈心聊天。有位党员说:“我很多年没有开过这样的会了。”

对于没法出门的党员,他去家中看望他们,与他们叙叙旧,聊聊天。中午,在村长家简单喝碗面条,下午继续挨个促膝交谈。

自从进了村,刘永林把全村的家家户户都走过来一遍,挨家挨户摸实底知民意,了解村民到底在想啥。

对于修建村内的路和路灯,他倡议柳里村在外地的工作人员捐一点儿,做生意的拿一点儿,让村内的路好走,灯常明。他一个个联系做工作,在村内开展“献爱心、助乡村”活动。经过广泛宣传发动,短短几天就收到村民捐款13万元,用于硬化道路两旁的绿化和路灯建设。很快,村内的路和路灯的问题解决了。“路灯亮了,群众的心里明了。”刘永林说。

他把这些捐赠者的名字放到“功德榜”上,在村委会对面立一块大标牌,上面有好人好事,有捐赠者的姓名,还给捐资修路的个人立了一块“筑路功德碑”。在每一杆路灯上,安上一个小牌子,上面有捐赠者的名字,固定在路杆上,弘扬了正气,点亮了村民的眼睛。

井、路都好了,还需要配套工程,“第一书记”董齐又回到市、县两地,找寻资金,很快又协调过来20万元。接下来,要把机井的水表等配套配齐。可是与供电部门一联系,预算了一下,最低需要40万元。可剩下的20万元到哪里去“化缘?”刘永林找到一个在供电部门的同学,就说只有这20万元,还得把事情办好,他的同学想尽各种办法,找来旧的电线杆,终于把工程顺利完工了。

村“两委”班子在村民的心中已经有了很好的印象了。

刘永林抓住有利时机,开始说南地村头这块“硬骨头”。事情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复杂,“我没有想到分地会那么简单”。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经过多次与村“两委”商议,与村9个生产队队长的沟通,与村民代表的讨论,旧村分配方案经过修订获得了大家的认可。在本次耕地分配中,结合实际情况,村委会主动协调耕地整体对外出租流转。自2023年6月开始,旧村复耕土地以生产队为单位整体对外出租流转,截至10月底全部完成出租流转,困扰柳里13年的土地分配问题终于得到了圆满的解决。而且在土地分配方案中,还给村委会留下了75亩地集体土地,每年可以增加村集体收入6万元。

2023年秋冬时节,村民们走出家门,在村南头看着旋耕机在旋地,播种机在播种,欣慰的喜悦之情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作者简介:

田丰,山东东明人。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山东省作家协会、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出版长篇报告文学《大迁建》《筑梦黄河滩——山东省东明县黄河滩区居民迁建纪实(语音版被山东省“学习强国”平台全文推出)》、報告文学集《慧眼妙笔写春秋》《乡村振兴路上的追梦人》、散文集《风花雪月的故事》《东明地名文化》、散文诗《贝壳的思念》等著作,编著《东明庄子传说》《东明明清古邑十二景》《东明作家谱》《东明战“疫”纪事》等。

责任编辑/雨晶

猜你喜欢
镇里村民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油站建起来,村民富起来
脚下有泥土 心中有村民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好好镇里的“不”
孤 学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认识费城
卡卡镇里的小彩蛙
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