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子河畔放光彩

2024-05-10 00:57侯群华
时代报告 2024年3期
关键词:簪子河村群众

侯群华

故事还得从一个美丽的传说开始——

在鄂豫皖交界的密林深处,流传着一个古老的爱情神话。据说当年的牛郎和织女在这里坠入爱河,被王母娘娘发现后,她取下头上的簪子,在他们中间挥簪成河,狠心地把他们隔开,拆散了这对恩爱的小夫妻,他们只能在每年的“七夕”团聚。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牛郎织女,把这条河叫作簪子河,把一座峰当作望夫的织女,叫织女峰;把织女峰对面的一道岭当作卧牛岭,是牛郎骑过的大黄牛化成的。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河南监管局(原河南银保监局)派驻第一书记陈铁帮,他所驻的信阳市商城县伏山乡簪子河村,也因这个神话故事而得名。

2021年晚春,我慕名去了一趟簪子河村,说是寻觅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其实更重要的目的是来向战友陈铁帮取取他的驻村经。

簪子河村山高路陡,虽是接近夏天了,可山里仍是云雾缭绕,山风泠泠,山的背面还覆盖着厚厚的积雪。

陈铁帮让村主任彭怀鑫开车带我到山上兜风,看看村里的风光和高山茶园。

盘山公路没走多远我就迷了方向,上不完的坡,拐不完弯,加上彭主任常年生活在大山里,路熟车开得麻溜,车子上下起伏,倒不怎么颠簸,只是又快又急。我吓得不敢坐,几次都要求下车步行。陈铁帮笑我,说:“你呀,要是几年前没铺这水泥路时,车过去,后面大大小小的石头块直往悬崖下滚落,你才不敢坐哩!”

现在这里自然环境优美,交通环境又有了质的提升。然而,怎么也不敢想象,就在陈铁帮驻村之初,大别山深处,这个曾经传奇而神秘的鸡鸣听三省的簪子河村里的群众,祖祖辈辈没能跨过簪子河,仍长年生活在貧困的边沿。

想彻底甩掉簪子河村贫穷落后的帽子,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谈起这些往事,陈铁帮深情地回忆起他刚来驻村时自己是如何艰难地踢开“头三脚”的点点滴滴。

2016年10月,陈铁帮初来乍到,踌躇满志,迫切地想让又一个美丽神话在革命老区再现,那就是全村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

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就在陈铁帮第一次组织召开党员大会时,就碰了一鼻子灰。

头天晚上他还特意做点儿“功课”,给党员们准备点儿理论“快餐”。谁曾想,会议当天他从8点开始,坐在一间小会议室里等大家来参会,左等右等,茶水喝了一杯又一杯,光忙着上厕所了。日头苍白地照在村委院落,深秋的一股股冷风把门吹得咣当咣当响。眼看一上午就过去了,村“两委”班子成员到会还不到一半,全村35名党员,来开会的连一间小屋都没坐满。

会没开成。陈铁帮哭笑不得。他耐着性子,表扬了到场的同志:“今天到会的都是好样的,有点儿党员的觉悟,党员考勤给大家记上一笔。”随后,便让大家解散了。

他坐下来,陷入了深思。现在这个时候,要是用部队那套纪律严明的作风苛责大家一顿,肯定没人买账;要像机关里上纲上线地教育,更是没人听他的,弄不好把自己孤立起来了。

陈铁帮想起了这里可是革命老区,长征和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军队与群众发生多少拥军爱民的动人故事,但也有小插曲。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曾经四进四出大别山,红军一走,就受地主和桂系保甲武装组织的欺负,这时的百姓不再相信共产党军队进来就不走了,所以,当刘邓大军循着共产党红色武装的足迹,第五次踏上这块承受了太多血雨腥风的土地时,每到一村,村中的百姓皆躲避一空。不要说征粮,即使拿钱买都买不到。面对部队在困境中出现的动荡,邓小平表明了态度,他说:“我们必须打几个大的胜仗,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大别山站住脚,群众才能真正发动起来。不然,你再说决不走了,他们也会怀疑的。”

想到这儿,陈铁帮心里有底了,好好把村里的工作捋了捋,光靠嘴说是行不通的,必须实实在在深入贫困群众家,一户一户地调查民情、了解民意。办几件实事,也打几个“漂亮仗”,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哪!

古人云: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

陈铁帮驻村安顿下来之后,用在部队练就的铁脚板,来丈量自己的新“战场”。簪子河村有26个自然村,当陈铁帮用一个月时间走访完,看到村里赵曾前、张长付、邱金荣等26户住房是年久失修且露天的破旧的房屋,冬天盖着一床薄薄的被子,用手一抓潮乎乎的,陈铁帮盖两床被子都觉得暖不热被窝,他们是怎样地熬过这寒冷漫长的冬天的呢?与群众接触时,他们用期盼的眼光看着陈铁帮,陈铁帮心头是酸酸的,眼睛无数次湿润和落泪。陈铁帮当即就从自己的办公经费里拿出一部分,给这些贫困户一家买一床厚厚的新棉被。

入户走访簪子河村26个自然村时,有时到农户家中,有时下田间地头,对贫困群众情况进行了充分摸底。有几个村组不通道路,陈铁帮就光着脚、提着鞋,像当年的红军蹚沼泽、过草地一样。一路上,腿上经常爬满旱蚂蟥,吸到肉里就不放,用火才能烤下来,腿上全是一个一个的小血洞。有人说陈铁帮:“你对工作咋这么下劲?走个形式做个样子都中了。”陈铁帮却说:“用脚步丈量出的民情,装在心里才最踏实。”

他一直都是这样,脚沾泥土,沉淀真情。

当年冬天,商城突遇百年不遇的暴风雪,降雪量达43毫米,达到了特大暴雪量级,打破了1951年信阳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大雪封门,走不出去,群众受困,生活出现困境。

陈铁帮二话没说,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踏着盈尺积雪,走村串户查灾情、送物资。饿了,啃口随身携带的干粮;渴了,抓把雪往嘴里一捂了事。

忙了一整天,脚不算凉,一直动着呢。手冻得失去知觉,使劲搓也搓不过来。这就样,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宿舍,天快黑了,空气干冷至极。

拐过弯正准备进院,有个叫彭兴仁的村民突然出现在陈铁帮的面前。他惊讶地发现,小彭手里提着用柳枝串好的几条小鲫鱼,站在村部门口等着他。没曾想下河捞鱼的童年纯真,会在簪子河畔的冰天雪地里重温。

说实在的,看着小彭站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两手冻得红肿红肿的,再看看他两只脚上和柳条上沾满的冰渣子,陈铁帮心疼不已,劝他赶紧回家暖和暖和。

可小彭非要坚持让陈铁帮收下才走,他说:“陈书记,你看,你领着一帮村干部,不知劳累抗雪灾,连口热水都喝不上,乡亲们心里都过意不去。这几条鱼是我从河里凿冰捉的,也不花钱,又能让你炖个鱼汤啥的,补补营养。你就收下吧,收下我就走……”

再劝,还是仍执意地站在那不走,陈铁帮只好收下了。

陈铁帮说:“我当时眼睛都湿润了,几条小鱼,牵动着民心。多么朴实的群众啊,也是最重感情的。咱给群众办一点小事,群众都会把它放在心上。”

自始至终,村民的这份深情厚爱,他一直珍藏在心里,同时也激励着他在困难面前永不言败。

有人给陈铁帮半开玩笑半赞叹地说:“铁帮、铁帮,真是铁了心地帮扶啊!”

不知不觉又一个月过去了。

陈铁帮算是摸着点村里的小脾气了。他发现,党组织涣散无力,支部战斗堡垒形同虚设,更要命的是干部与群众的关系若即若离。这让他出了一身冷汗,党内最大的危险不就是脱离群众吗?

怎么办?!怎么办?!

陈铁帮强烈地意识到眼下抓党建,势在必行。

第一步必须把发挥组织引领作用当作破局的关键点。

陈铁帮先是“约法三章”。召开临时支部会议,明确了扶贫任务和纪律;他拿起《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摆脱贫困》这两本书,先学一步。然后亲自备课,多次组织村支“两委”进行集体学习,统思想,提觉悟,勠力同心。他指导村干部定责定规,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他督促全体党员认真落实“三会一课”,真正做到开会开到点子上,责任扛到人肩上,效果落到人头上。同时,手腕硬起来,强化基层民主科学决策质量、便民服务意识、矛盾纠纷化解能力、党风政风监督检查。他抓党员教育管理,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规范党员干部的工作和组织生活秩序,创新积分制和线上管理办法,增强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他改善党员教育活动设施,不惜动用40万元扶贫经费改善党支部建设软硬件环境,方便了党员干部经常性、系统性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第二步对反常现象敢于“亮剑”。

刚到村里前一个月感觉困难像山一样压在陈铁帮肩上,村“两委”班子软弱涣散,各项工作开展不动,群众到处要争当贫困户和要低保户,干群矛盾非常突出,群众只要看到村部有小汽车来,三五成群结对围门而来,要么要钱,要么告状,弄得来调研慰问的工作组很尴尬。上访事件是家常便饭,见怪不怪,而且很普遍,村干部顾此失彼,有种“按下葫芦起来瓢”的无奈。

有时群众对村干部的不满情绪往往发泄到陈铁帮面前,记得有一次陈铁帮在村部院内竖一块扶贫宣传标语,过来几个村民,有男的也有女的,拿着铁锤要与陈铁帮拼命,硬是不让竖标语。一了解情况才得知,这块牌子照着几百米开外的祖坟了,挡了他们家的风水,一是封建迷信思想在作祟,另一个是想借题发挥,发泄对村干部的不满;还有一位群众到村部二话不说,拿起热水瓶就到处投,让陈铁帮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事后,经过了解都是因定贫困户不公平和多年欠账造成的。

怎么办?退缩,在一位军转干部的字典里就意味着“逃兵”。多次夜不能寐的陈铁帮狠下一条心:要敢于刀口向内,与不正常现象作斗争,群众的事,给群众讲道理讲政策;党员干部的事,教育整顿,在群众面前树好形象。

陈铁帮说,他驻村感受最深刻的是抓村民的思想认识和集体意识最关键,也是抓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陈铁帮带着干部和部分党员、村民代表走出大山,到扶贫攻坚典型村观摩学习。

不比不知道,一比不得了。尤其是到息县的弯柳树村,参观他们村在全国优秀驻村第一书记宋瑞带领下的建设和发展成果,还参观了山西昔阳县的大寨村、陕西礼泉县的袁家村、安徽凤阳县的小岗村,大家的集体意识得到了增强。

趁熱打铁。回到村里,紧锣密鼓地打造脱贫攻坚讲习所和党群服务中心阵地。规定每周五上午召集贫困户或群众,积极开展干部进所讲政策、专家进所讲技能、能人进所讲经验,乡贤进所讲道德等“四进四讲”活动。先后组织举办了60多期讲座。

陈铁帮欣喜地发现村民的素质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争当贫困户的,相互攀比、扶贫领域争利益的,发牢骚的老赖现象基本消失了,意见户明显减少,传统落后思想得到了根本性扭转,集体意识回来了,道德观念提升了。陈铁帮在述职时,总结村里变化如数家珍:完善基层功能和场所,成立了党群服务中心、军人服务部、民事调解中心……老百姓听得会心入神,不住地频频点头。

利用“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陈铁帮又一次趁热打铁,渲染党建教育和退役老兵干事创业的氛围,集中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强化党员观念,增强党性意识。表彰一批党员,起到了表扬、鼓励、激励、监督的示范引领作用。召开老兵座谈会,激发他们引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热情。

补了软件强硬件。陈铁帮协调30万元经费布置安装了无线广播和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以及远程有线教育电视等设施,通过近几年的使用效果来看,这的确是一项惠民、助民、亲民的社会公益事业,特别是在加强国家政策宣传、推进农村思想文化建设、传播农村科技、科普知识等方面,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同时,也为党员干部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良好环境,补足了精神之钙和党史理论之钙。

如今,全村党员的心聚起来了,身子动起来了,思想活起来了,觉悟高起来了,组织保障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到了村里海拔最高的茶园,有1200多米。陈铁帮给我当起了讲解员,他从修路讲到联合办茶厂,一直讲到我们身边这片让整个村都引以为豪的古茶园林。

“前些年,群众出行最靠谱、最先进的交通工具是小机动三轮——蹦蹦车。坐在里面仿佛像坐在耩庄稼用的篓里,一步三摇晃,摇得骨头都散了架。路上,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我第一次开车去村里,凹凸不平的山路把我车上的油箱底壳碰掉了,把我摞在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半路上,等了两个多小时才等来了维修人员。很是沮丧,心里有点想打退堂鼓,这鬼地方,干脆返回算了,不干了。可再一想,不能走。”

这里的群众,生活全靠手提肩扛,吃水全靠从河道内挑,河两岸到处是群众的厕所和猪圈,天阴下雨时往河道里排放。群众就吃这样的水,饮水安全、健康能有保障吗?老人和小孩子体质弱,经常因饮水闹疾病,轻者也会造成胀满。村支部办公室周围杂草丛生,到处是大大小小的乱石头,没有能站人的空间。

孩子们在村小学上学更是可怜,当陈铁帮走到教室时,漆黑一片,地面凹凸不平,没有一张桌椅能放平整。电也是时有时无,乡亲们也指望不上,到了晚上8点之后全村笼罩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幕里,寂静无声,掉根针似乎都能听见。

看到这一切,陈铁帮心里五味杂陈,焦躁不安,没想到老区人民现在还过着这样清苦的日子。

思及此处,一股责任感涌上这名老兵的心头:“老区人民无条件支持共产党人打天下,簪子河村家家户户自发照顾红军伤员,甚至为此献出生命。新时代的共产党人不能再让他们过苦日子!”陈铁帮说:“在部队,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现在组织派我来驻村,就是一道神圣而艰巨的命令,唯有横下一条心,拼上我这100多斤,让习近平总书记最牵挂的革命老区群众过上好日子,才能不负党组织对我的信任,才能不负一个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从零做起。村里基础设施几乎为零,村里当时还没有高压电,大点的电器几乎都用不上。尤其是没有像样的路,没有路,山外的好东西进不来;没有路,山里的农特产品卖不出去。

簪子河村是个偏僻的小村庄,要想实现弯道超车,关键是思路要打开,理念要跟上。

没有现成的经验,就走出去“取经”。陈铁帮先后走访了省内3个先进扶贫点,他们的成功经验启发了他的思维,要想打开扶贫局面,亟待解决的有两件大事:把路修通,让村民走出大山;把山泉水引到每家每户,让村民摆脱以往饮水致病的困扰。

从2016年开始,陈铁帮在省银保监局的支持下,加上陈铁帮和班子成员多方“化缘”,多方筹措了1405万元的修路资金。

簪子河村地势陡峭,修路材料运输难。为节省开支,陈铁帮带领10多名青壮年村民义务劳动,用一年多时间,硬化了村组之间的主干道共11.5公里,修通村通往乡政府的16公里水泥盘山公路。为保证施工质量,陈铁帮坚持跟班作业,亲临现场督导监工把关,反复和工程师们研讨施工方案,确保高质量、高标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甩开膀子大干一年多时间,如今,簪子河村组公路覆盖率达到了98%。一举解决了曾困扰村民世世代代出行难的大问题。

为簪子河村人民的出行带来了便利,来村里购物的人也多起来了,好一派热闹的景象。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然而,簪子河村依山傍水,却有山吃不饱、有水喝不上。“让乡亲们喝上干净的自来水,把山货卖到城里去!”——这是陈铁帮在村支部大会上立下的“军令状”。

在修路开工动员大会上,陈铁帮给乡亲们讲“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1960年,勤劳勇敢的30万林州人民,苦战十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长1500多公里的“人间天河”。用当年红旗渠青年那种“蓝天白云做棉被,大地荒草当绒毡。高山为我放岗哨,漳河流水催我眠”的豪迈与乐观,激励村民为饮水而战。

第二天一早,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一个个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摩拳擦掌,从悬崖峭壁上的水源地劈山修渠。陈铁帮也凭着在部队练就的好身板,带头手搬沙石、肩扛水泥,两手磨出层层血泡。经过3个多月奋战,一条4500米、落差200米的暗渠,跃然缠于山川峻岭之间,托着清泉潺潺流向山下的村庄。全村不再为用水发愁,笼头一挤,甜水自流。以前因饮水不卫生而引发的疾病基本上消除了。

2017年冬。陈铁帮协调申请了145万元资金用于高压电网入村入戶,为了让群众尽早用上正常的电,施工队翻山越岭在冰天雪地对农网进行改造,当年一开春,村办企业就用上了电动机械,村民也能使用空调了。

村里的路通了、水流了、电来了。村民说,陈书记的头发白了、皱纹深了,陈书记驻村驻得真扎实。

不管那么多,陈铁帮仍信心百倍地对群众说:“下一步,咱村要在乡村旅游产业上大做文章啦!”

打通了出山的路,村子还需要发展产业、振兴产业,才能实现自我“造血”,输出澎湃动力。

陈铁帮说,我们村有高山茶园4600余亩,山里气候宜人,空气没有污染,茶园里采的茶是纯绿色保健饮品,可村里群众腰包还是鼓不起来,收入微薄,有的都放弃管理了。这不等于守着这个“金饭碗”到处去讨饭吗?实在让人心疼。

4600多亩茶园,生长环境无污染,茶叶质量高。但就是制作工艺和销售渠道却在低层次上徘徊,导致村民收成不高。

了解了这一情况,陈铁帮着急了。开始挨家挨户摸情况,请专家到茶园实地考察水质、土壤、茶树品种。最后得出结论:茶叶品质没问题,看上去种植面积很大,产值却上不去,原因在于产品缺乏加工包装能力,没有自己的品牌,工艺和销售渠道始终滞留在散、土、旧等低层次上,所以茶叶效益低迷。通过民意调查,大家还是很迫切地希望村里能把茶产业整合起来,做大做强。

好马佩好鞍,好茶创品牌。经过陈铁帮带领村干部多方筛选,选中了一家实力强的公司,与其联合成立茶叶深加工公司。在省市县三级多个部门大力支持下,为村里倾斜专项资金500多万元,加上合伙茶商入股的500万元的投资,联合成立了注册资金1000万元的村集体经济组织——簪子河茶叶加工有限公司。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公司一成立,茶叶发展势头如鱼得水。陈铁帮把收过来的优质毛尖茶进行精细化管理、规模化生产、品牌化运作,重点放在茶叶深加工、精加工、优加工上,统一销售。

他们把村民种植的茶叶进行精细化管理、规模化生产,打造原产地绿色品牌。同时,陈铁帮借势带动村民走合作发展路子,以茶园入股形式发展。产业整合后,每亩茶叶同比增收近千元。

村里有了产业,致富道路越走越宽广。农家乐、采摘园等特色旅游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村民们还顺势发展起土猪、土鸡、土鸭和天麻、茯苓等特色养殖、种植产业,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为了能卖个好价钱,陈铁帮带上茶叶样品跑到省城推销宣传。陈铁帮欣喜地算了一笔账:产业整合后,每亩茶同比增收1000元,茶农年增收460万元;村集体经济每年净增收入50万元。

接下来,陈铁帮就琢磨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协调扶贫资金再多,花一个少一个,不如在产业扶贫上多下点功夫,实现脱贫致富由“被动输血型”向“自我造血型”的根本性转变。

趁热打铁。陈铁帮紧跟着“以茶为媒”,借势带动村民走合作发展的路子,协助村里20户贫困户与商城县本生种养植专业合作社签订3年入股分红协议;13户贫困户与山信集团签订分红协议;为6户贫困户提供保洁员公益性岗位;协助光伏产业带贫12户;协调商城兴林公司劳动力带贫16户;协调正大工贸公司带贫36户;协调县交通局为89户贫困户提供外出交通补贴。这势如破竹的增收项目平均为每户年收入增加近2万元,真真切切地回馈了陈铁帮这个热心的“红娘”。

村里的路修的四通八达,茶叶深加工搞的红红火火,自然而然就带动了旅游业,农家乐、采摘园等当地特色旅游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地快速成长起来。

陈铁帮因势利导,带领村里110户脱贫户搞起了特色养殖、种殖,所养的土猪、土鸡、土鸭,不仅价格高,还供不应求。山里气候湿润,种植的天麻、茯苓、灵芝、黑木耳等作物长势喜人,产值可观。

以百姓之心为心。这一系列的转型升级、融合发展,让簪子河村实现了从“输血”发展到“造血”发展的转变,也让村里的党员群众对陈铁帮这个第一书记越来越拥护,越来越支持。使乡亲们读懂了陈铁帮倡导的“靠山吃山”的良苦用心。

陈铁帮回单位上班都将近一年了,见了熟人仍不忘借势推销他们簪子河村的茶叶。可见他对簪子河村的乡亲幸福是多么地牵挂。

簪子河村小学、幼儿园基础条件落后,许多孩子辍学或转到很远的学校读书。看到这些,陈铁帮心情很沉重,孩子才是富起来的希望,村里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

陈铁帮向自己的“娘家”(原省银保监局)作了请求支援汇报,局领导非常重视,很快拔出30万元专款,对校园进行捐建、翻修。捐赠了150套课桌椅、板凳,60块黑板、5个讲台。为每个教室都装上空调,解决了孩子们冬天取暖问题,再也不用小手揣到袖筒里发抖地听课了。还为村办幼儿园添置了大型滑梯,铺了塑胶草坪,购置了很多幼儿玩具,建起了标准化卫生室。

这还不算,陈铁帮还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外引内联,跑项目找门路,翻修了村小学基础设施,改善教学条件,动员所有亲朋好友、协调多家银行为村里捐书捐物助教。更令人感动的是国防大学80多岁的老将军畢世振情系贫困山区,为村里捐书捐物助教。

为了让山区孩子好好学习,陈铁帮又联系社会人士为学校捐了3000多册,总价值10万元的图书。

陈铁帮去彭仁保老人的家里,路过学校,顺便把他的小孙女接回家。只见校图书室里,几位特岗教师正在把刚收到的图书分类上架。

为了开拓山里孩子的视野,陈铁帮还特意搞了一次“小手拉大手活动”,专门挑了10名品学兼优的学生代表,到郑州体验城市生活,让山里的孩子看到外面的精彩世界……

唐校长兴奋地给大家介绍:“陈书记这几年为山区教育作了很多贡献,在他的大力支教下,学校的硬件设施,软件配备都有了大幅度地提升,教学环境大大改善,在当地教育界被誉为镶嵌在簪子河上的璀璨明珠。2023年以来,仅转回来就读、辍学返校复学的孩子就有40多个。还有别的村庄的孩子也愿意往我们学校转学了。前后一比,真是差距太大了,原来留不住学生,现在各个教室都爆满。”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村事帮扶事,事事关心。听着这琅琅读书声,陈铁帮回想起驻村这些年来的酸甜苦辣:“尽管来到这个全省最偏远(距郑州480公里)、自然条件最恶劣的一个扶贫点,但我没有丝毫抱怨;尽管刚开始不适应山里高海拔气候,胸闷头晕,水土不服,上吐下泻的,我初心不改;尽管夏天在简易棚里冲凉,一不小心就有蝎子、蜈蚣爬脚上,让我不寒而栗,我只是小心翼翼地躲开。为了教育事业,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化解各类矛盾,当好群众的贴心人。

发挥银保监局自身优势,把银行和保险网点设到村里,方便了群众办理存款取款、贷款等银行保险业务。现在留守老人办理各类补助事项不用出村就可以办理了,特别是60岁以上的老人打心眼里感激不尽,都说共产党好,为民办实事、办好事。

有几户村民因宅基地结成冤家,多次打架,闹离异的等经派出所和司法所调解不起效果。村民让来协调此事,通过两次劝说,矛盾化解。动员亲朋好友,向村里捐书捐物助教。

村上74岁的贫困户彭仁保,他是平日里陈铁帮最牵挂的人。前年,全家一起凑钱盖了房子,儿子却暴病身亡,留下了10万多元的债务,儿媳妇不堪重负离家出走,留下两个正读小学的孙女。一连串的变故让老彭一度失去了活下去的希望。陈铁帮知道后,第一时间上门安抚老人。帮老人争取低保,给两个孩子争取补助。经过协调,村里建茶叶厂的征地补偿款也提前交到了老人的手里,老彭还清了债务还有结余。

老彭激动地抹着眼泪说:“这一年多要是没有陈书记,我真不知道该怎么过!”

刚驻村时陈铁帮发现有个叫杨恒运的,58岁,以捡垃圾为生,有个智力障碍的老婆,育有一儿一女,到了入学时没有户口,上不成学,也不是贫困户,村里说他不够条件。陈铁帮经过努力,通过研判,认为以捡垃圾为业养活一家四口,不稳定的微薄收入根本保障不了正常生活,现加上孩子面临上学,生活将更加艰难,属于漏评人员,补录为贫困户,生活得到了保障。还给两个孩子做亲子鉴定,为其上了户口,如期入了学。杨恒运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不怕危险,夜里发现山里火情,第一个到山上救火,又让村民通知陈铁帮,带领村民去救山火,这是一种报党恩的表现。公益性岗位上,他表现最积极。

时光荏苒,在陈铁帮驻村第三年,簪子河村成功摘掉国家级贫困村的帽子,实现华丽蝶变。陈铁帮没有辜负党和军队的培养,对得起这份初心。

我们站在村头,遥望碧波粼粼的簪子河,我和铁帮书记有着一样的心情:牛郎织女的爱情神话故事离我更近了,陈书记让簪子河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神话实现了,更让人仰慕;然而,陈铁帮的心情却是万般难平啊。

驻村这几年,陈铁帮感慨太多,有收获,也有遗憾;有辛苦,更有快乐。在扶贫最吃劲、最关键的时候,陈铁帮的哥哥英年早逝,没能回去送一程。老父亲打电话只说了一句话:“小时候,你们兄弟姊妹几个,就你哥待你最亲,他走了,你连回来都不回来送送他……”他把悲痛和遗憾深深地埋在了心里;父亲83岁那年,患肺病大出血,又是没能到病床前守候照料。母亲打来电话劝陈铁帮:“你是党员,扶贫是国家大事,家里这点儿事是小事,家里能扛过去。”

老母亲讲的这些话,虽不是什么豪言壮语,却让这位七尺男儿几度落泪。

但回首村里的喜人变化,看到群众脸上的幸福和微笑,陈铁帮觉得一切牺牲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曾经的深度贫困村变化可谓天翻地覆。全村集体产业稳步发展,群众脱贫摘帽、连年增收,村子还被评为全县“美丽乡村示范村”。陈铁帮个人也被商城县评为“优秀驻村第一书记”“五一劳动模范”,帮扶工作连续三年被河南省委组织部考核为优秀,荣立三等功一次;被河南省表彰为脱贫攻坚贡献奖;全省“最美退役军人”;被人民日报社评为乡村优秀致富带头人。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在簪子河村不远处有个金刚台主峰,山脚下就有位抗日英雄赵崇德长眠于此。

说起英雄的曲折故事,陈铁帮如数家珍。

他曾在赵崇德所在部队服役,转业回地方后,主动请缨来到革命老区扶贫救困。他一边带领村“两委”和全村群众推进乡村振兴,一边踏寻红色革命遗址,传播大别山精神,讲好英烈故事,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1937年10月19日深夜,769团以夜战见长的三营悄悄在山西代县阳明堡镇一个小山村里老戏台前的小广场上集结,营长赵崇德奉命率领官兵乘着浓重的夜色,向阳明堡一个日军临时机场摸去。战斗持续了几十分钟,共击毁停机坪敌机24架,歼灭日军100余人,日军空中力量受到重创。不幸的是,赵崇德身中数弹,壮烈牺牲,年仅23岁(赵崇德,17岁参加工农红军,1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

时任八路军129师师长刘伯承称赞夜袭阳明堡战斗:“首战告捷,打得好!打得好!”

1937年11月4日,国民党战区长官卫立煌在太原见到周恩来后,赞扬道:“阳明堡战斗烧毁敌人24架飞机,是战争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情。”次年,赵崇德被追授“好干部”荣誉称号。

1940年7月1日,129师政治部编印中国共产党诞生19周年纪念丛刊《烈士传》,赵崇德的英雄事迹被收入其中。刘伯承、邓小平分别为《烈士传》写了序言和文章,称赞赵崇德“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牺牲了自己的一切。这种精神只有伟大的革命者才有,有了它可以战胜一切”。彭德怀在其回忆录中称赞赵崇德:“忠肝赤胆,与日月争光。”

新中国成立后,赵崇德的大哥赵开道收到部队寄来的一张写有“赵崇德在阳明堡战斗中为国捐躯”字样的烈士证,和一面签有“刘伯承”名字的党旗。赵家兄妹这才知道,他们牵肠挂肚的五弟早已牺牲。

2014年9月,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之际,民政部公布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赵崇德名列其中。

赵崇德魂归何处,一直萦绕在商城人民的心头,也让近年来倾心发展乡村旅游的该县伏山乡党委书记李献林夜不能寐。他委托在部队服役多年的陈铁帮、记者刘宏冰,设法找找英雄的归宿。

功夫不负有心人。陈铁帮经过一段时间的苦寻,首先在两本将军传记中找到第一条珍贵的线索,一本是《高路入云端——陈明义将军传》,一本是《站在世界屋脊的将军》。书中写道,陈明义作为129师作战参谋,配合769团侦察阳明堡机场并参加夜袭机场的战斗,烧毁敌机数十架。战斗结束第二天,769团为营长赵崇德举行了追悼大会。陈锡联、陈明义护送赵崇德的灵椁,将其安葬在滹沱河边的南山顶上。陈明义在赵崇德的坟前栽下一棵松柏后,策马赶回进驻昔阳的129师司令部。

陈铁帮据史料分析,抗战期间部队流动性大,牺牲的官兵许多都是就地掩埋,不能立碑,没有记载。一条滹沱河流经多地,要想找到当年赵崇德的墓地,并非易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二条重要线索在大海捞针式地寻找中浮出水面:“原平故事”微信公众号上一篇名为《夜袭阳明堡飞机场从刘家庄出发》的文章,让人眼前一亮。

文中提到两个关键人物:当年夜袭阳明堡机场战斗亲历者的后人王青福和从刘家庄参军入伍的转业干部张端忠。王青福的祖父和张端忠的父亲均为当年参加战斗官兵的带路向导,据两人讲述,战斗打响后的凌晨,赵崇德牺牲了,被部队带回刘家庄。团里为赵崇德召开了简朴的追悼会,随后将其遗体抬到村头栽笔山下一處土崖边安葬。为方便后人寻找,战友们在坟前栽了棵松柏。从那以后,安葬赵崇德的地方被称作“柏树嘴”,张端忠1987年转业回家后,还去祭奠过。

陈铁帮等人设法找到这篇文章的作者李占青,请他详细介绍了采写故事的情况。2020年4月8日,经时任商城县县委书记李高岭、县长周哲批准后,李献林带着陈铁帮、刘宏冰、王天定(《河南日报》原高级记者),一行4人,启程赴山西省原平市探访祭拜英雄。

经过一番周折,他们找到了王青福,并与退休在家的张端忠通了电话。“80多年了,家乡人总算找来了,赵营长终于能魂归故里了。”王青福哽咽道。

王青福动情地回忆:“我爷爷王伟弟当年借住在张成元院后的一孔土窑内,八路军769团悄悄进驻刘家庄后,团指挥部和三营营部就设在张成元家。时至今日,张成元的孙子、75岁的张义均老人仍独自守着这处院落。后来,土崖下的地分给了爷爷,赵崇德的墓就在俺家的地头上。守护英雄坟墓的担子,也同这块地一起从爷爷手里传给父亲,父亲又传给我。”

征得王青福和当地政府同意后,李献林决定带英雄回家。当他们缓缓地把英雄遗骨从墓地请出来时,心情无比沉痛。尤其是看到头颅骨后脑勺那处被子弹撞击留下的裂口时,泪水模糊了每一个人的眼睛……

寻得英魂归,精神励后人。

商城县人民不忘家乡英雄,将一路段命名为“赵崇德大道”。前来缅怀、祭奠的人络绎不绝,在英雄的墓碑前,人们仿佛听到历史的回响——它印刻着往昔的峥嵘岁月,飞扬着不懈的战斗精神。

一转眼,6年过去了。陈铁帮连任的第二届第一书记的任期也快到了。

陈铁帮心中响起了《再见了,大别山》那首歌:“清风牵衣袖,一步一回头,山山岭岭唤我回,一石哟一草把我留……”

可他除了恋恋不舍,就是放心不下没有完成的任务,茶叶公司虽然成立了,投产了,可是销路还没有完全打开,山里的特产还没有真正成规模地走出大山。“党建引领、村社共建”示范区建设工作,还方兴未艾……

还好,根据省里要求,各单位新选派的第一书记务必于2022年底到岗到位。

接替陈铁帮的是自己单位宣传部一位年轻有为的副部长,为人谦虚谨慎,做事积极稳妥有思路。他就是张哲,毕业于郑州大学经济学专业。

单位选派第一书记接替陈铁帮,张哲踊跃报名。

当初组织部门在对张哲进行考察时问他:“如果你到村会如何开展工作?”

张哲说:“我没有在农村生活工作的经验,到村之前只能是表明态度,我认为簪子河村虽然很小、距离也很远,但毕竟是局党委关注的重要工作,如果被组织推荐驻村,那就是代表省局、代表监管单位干部群体,我只有干好,不能干砸,面临未知的困难,我相信作为一名党员干部,长期以来组织对我的培养教育,会让自己作出正确的选择。我的家人都很支持自己,也不担心我干不好,只是反复提醒注意身体。”

从小在城市里长大的张哲向往大山,他更佩服第一书记陈铁帮6年扎根深山的爱民助民情怀。他把一个国家级贫困村历尽千辛万苦带出来,迈进全县、全省有名的示范村。这得付出多少心血和汗水啊!

张哲在两个月的“老带新”过渡期里,跟在陈铁帮的后面,问这问那,记了满满3大本。陈铁帮也是比较满意的,把接力棒交到张哲手里,放心。

两个月里,他俩同吃同住同劳动。虽然之前都是同事,但没有这样近距离地接触过。张哲感到陈铁帮书记把簪子河村的底子打牢了,支部建设、产业、民风民俗、交通、基础设施,都有了质的提升和转变,框架拉开了,出路明确了,就差自己甩开膀子接着干了。

拿到接力棒的张哲书记也在思考,簪子河村物产丰饶,盛产商城高山茶、天麻、茯苓、葛根、商桔梗、灵芝等多种优质土特产,但因运营主体、生产资质、产品策划、销售渠道等方面存在短板,“出村、进城、卖难”问题较为突出,广大群众反映强烈。

翻开簪子河村近些年的发展史,张哲发现,村里自从2019年整体脱贫后,村民收入增长较慢,老弱病残村民较多,村集体和村民利益联结不紧密,广大群众对托底保障等村集体公益事业抱有很高期待。

张哲积极回应群众关切,主题教育活动启动以来,他坚持把“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作为首位任务,贯穿驻村始终和工作各方面。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三农”“供销”等重要思想中找方向、找思路、找举措、找办法,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工作的着力点,以打造簪子河村“党建引领、村社共建”示范区为总抓手,引领村“两委”大力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探索出了创建“五星支部”的新途径。

途径一:亮出供销招牌,为农服务阵地不断延伸。

示范区建设启动以来,按照村集体主导、供销社牵头、市场化运营的发展思路,吸收“烟台经验”“塘约道路”先进理念,结合村情实际,响应群众诉求,2023年8月10日,在伏山乡党委政府、商城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的指导帮助下,簪河春晓供销有限公司在村里挂牌成立,成为全商城县首家创新成立的公司制村级供销社。

开业仪式上,中原银行信阳分行党委委员朱云龙为簪河春晓供销有限公司带来一揽子优惠政策,将该公司作为“乡村振兴金融支持重点单位”并授牌;中原农险商城县营销服务部朱杰经理、商城县淘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雷军总经理分别和该公司签订业务合作协议;邮储银行商城县支行赵运勇副行长到会祝贺并现场办理开户业务;商城县灌河源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张卫理事长向该公司捐赠240亩野菊花苗,惠及400余名群众、预计使村民增收96万元;友邦人寿河南分公司和簪河春晓供销有限公司签订了“友邦友爱·信阳爱心茶园”助农协议,通过援建高山茶园、定制采购、公益助学等方式,走出了保险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簪河春晓供销有限公司挂牌首日即实现“开门红”。

“一社一公司”挂牌后,“建一个、成一个、带一片”的积极效应迅速凸显。

这期间,张哲巧借供销公司的渠道、信息、组织和物流优势,积极筹备加入“832”等平台体系,茶叶等土特产的“卖难”问题将有效缓解;他联系农业专家团队,实施高山茶园品质改良试验,邀请职业培训学校多次为群众进行农技、網络直播带货等培训,对接灌河源中药材专业合作社接收野菊花苗、组织群众种植、签订包收购协议,广大群众的发展视野不断拓宽;联合商城县乡土供销有限公司创办信阳市裕秀粮油有限公司,通过把车间建在田间,带动群众发展油菜种植;运用供销的物流平台,建设村级供销综合服务门市体系,打造冷链事业板块,更好地实现三产融合发展。

途径二:加强利益联结,为农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在主题教育过程中,始终重视对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等内容的宣讲阐释,要求村集体、本村各经营主体和全体党员、干部必须坚持经营性与公益性并重的原则,以本村各供销经营主体为纽带,和广大群众更好实现联结。

鼓励村民投工投劳,在裕秀粮油有限公司厂区建造过程中,簪子河供销合作社通过向施工方推荐本村脱贫群众参加建设,带动更多村民就地就近就业。初步建立农产品利益补贴补偿机制,在野菊花进入采摘期,簪子河供销合作社向种植户发出通知,承诺以高于同期市场行情的价格进行收购,让广大村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收益。

目前正在筹备农资农机业务板块,拟通过主动减免农机使用费用、主动降低农资价格、主动提供生产帮扶等方式,用好用活供销资源,把各供销经营主体的盈利持续回流给本村群众。

途径三:共育本土人才,为农服务队伍不断壮大。

把“党建引领、村社共建”作为发挥支部党员作用、培养本土人才的有效载体,建立村“两委”、村级供销经营主体、专业合作社三方人才交流机制,通过指派党员干部全面参与“一社一公司”和裕秀粮油有限公司经营管理,着力培育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实现党员干部队伍共享共育。

目前,村“两委”全体党员干部已全面融入各供销经营主体,在村“两委”的授权下,分别担任董事长、总经理、监事、财务负责人等职务。同时,村“两委”正在研究制定支持各供销经营主体建设的人才引进计划和激励办法,以期吸引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农经管理、农技推广等方面急需的专业性人才,帮助开拓市场、培育核心优势、提升服务水平。

张哲吸引社会力量,为村里定向捐赠10万元,建成集“一村一品”展台、网络直播间、商城高山茶品鉴室等为一体的“红荷公益多功能展銷室”,初衷就是为解决簪子河村土特产销售困难的问题。多功能展销室每天在抖音、快手等网上平台带货6小时,截至目前已累计销售本村的高山茶、手打粉条、葛根粉、灵芝孢子粉等各类“深山好货”4万余元,直接惠及村民300余人。

2023年12月14日,一场主题为“仁爱新农村、和美新农人”助农消费帮扶直播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这是招商仁和人寿河南分公司红荷公益多功能展销室启动后开展的首场专题直播,招商仁和人寿河南分公司会议室设立助农消费帮扶直播活动分会场。

“黑木耳、黄花菜、土蜂蜜……这些来自深山里的味道都可以在公益展销室体验到,喝一口高山茶,凛冽的清香瞬间通过味蕾把你拉回到信阳的高山上,打破了电销的时空限制。”助农消费帮扶直播活动分会场到场人员感叹道。展销室直播售卖的产品均在分会场进行展示,可近距离感受来自簪子河村的“深山好货”。

张哲的引领、协助下,农民得实惠、集体得发展的双赢局面正在形成,全村的大好发展局面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有人问张哲,驻村以来感慨最深的是什么?

张哲郑重地回答:“基层工作大不易!乡村振兴,实在是国之根本!”

人心似水,民动如烟,千顷澄碧,有我涓滴。每每想起群众所盼,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张哲也有垂泪的时候。他作为“一社一公司”主要推动者,就在村级供销社、供销公司紧张地组织和筹备的关键时期,不幸发生了——父亲病倒了,急需做手术。

公事和家事只能二选一,面临两难的选择,张哲决定回郑州一趟,在医院匆匆见了父亲一面,就立即忍痛返回村里了。

张哲在回村的路上接到母亲电话。母亲说:“孩子,你放心回村里,我和你爸都理解你,我能照顾好你爸。你在村里把工作干好,也是在尽孝。”

张哲听完电话,禁不住潸然泪下,这真是自古忠孝难两全哪!

还有人问张哲:“驻村工作不容易,你有过‘躺平混日子的想法吗?”

张哲总是说:“我是党组织培养多年的金融干部,驻村让自己有机会到农村广阔天地里‘墩墩苗,为群众办事服务,既能发挥金融专长,又开阔工作视野,个人得到了政治历练和专业训练,加深了对国家社会多层面的认识,从这个意义上,我非常感谢党委、感谢组织。”

驻村工作直面群众,政策好不好、工作方法是否正确,衡量的标准必须是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驻村一年多,最大的收获就是,工作要实事求是,不搞花架子。

他说,驻村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所以总感觉时间太紧了。当初,第一次到村,张哲对驻村工作还没有概念,怕在村里太无聊,带了很多书,带了体育器材,以为能在好山好水里养养身体、陶冶性情。但是随着驻村后慢慢进入工作角色,逐渐找到发展方向,和群众渐渐产生感情联结,工作生活就缠绕在一起、密不可分了。

张哲也有累的时候、想家的时候,深夜在寂静的街道上散步、看月亮,但不管多孤独,总是对簪子河村的美好未来充满憧憬,对既定的、正在走的方向充满信心。他经常说,自己做了几年党务工作,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也受到了很好的教育,驻村工作是要和群众、和具体的人打交道的,在村里,政策更加具体,日常工作更加生动了。

张哲常常背诵《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自勉,该词是时任中共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总书记于1990年7月15日所作的一首词,最先发表在1990年7月16日的《福州晚报》上。

午夜,读《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是时霁月如银,文思萦系……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张哲业余时间收集、观看了《千顷澄碧的时代》《焦裕禄》《秀美人生》《我们是第一书记》《守边人》等影视作品,说要用好的作品涵养浩然正气。

他在牵头创办村集体的粮油加工项目时,用“裕秀”二字作为公司的字号,为的就是以“焦裕禄”“黄文秀”等优秀的党员干部为榜样,向他们致敬和学习。

当初张哲在即将启程到村前,党委书记、局长秦汉锋叮嘱他,“要发挥金融优势、助力乡村振兴”。

张哲牢记嘱托,驻村后积极协调当地银行保险机构,继续加大普惠金融供给,开展整村授信、办理农户小贷、开办农业保险、推动金融单位实施消费帮扶,常态化开展金融知识宣教,联系多家金融机构捐建高标准茶园、助农直播间、帮助建设农资供销综合服务体系,助力本村三产融合,广大群众的土特产“卖难”和“农资贵”等问题得到更好解决。

清晨,只见簪子河畔,瑞雪笼罩,两岸错落有致的人家上空炊烟袅袅,立在村头的“美丽乡村示范村”大牌子,在曙光映衬下,光彩照人。

责任编辑/孙燕丽

猜你喜欢
簪子河村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西曲河村:盘活一座山 带富一方人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发上插簪 心头怀古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百姓事,记在笔头刻在心头——记水磨河村党支部原书记燕振昌
藏老银
祖母的簪子
“老政委”情满崔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