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晶
摘 要:融合教育有助于全面落实特殊儿童核心素养,助力特殊儿童健康成长,促进教育公平。特殊儿童的生活语文教育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是相通的,教师要了解特殊儿童核心素养的内涵,从低段特殊儿童的实际需要出发,以低年级语文教学课标为参照,注重生活化的教学和应用,在字词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练习,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学习活动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在学科整合教学中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实。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低年级 语文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4.034
一、特殊儿童核心素养的内涵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文知识和能力,同时也包括思想情感的变化、语言文字的积累、个性品格、学习习惯、审美情趣、品德修养、学习方向等的综合评价。特殊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残疾类型复杂多样,存在很大差异性。国家最新出台的课程标准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有比较具体的要求。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性学科,教师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通过学科内容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听、理解能力,教会学生沟通、交流和表达,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阅读理解的能力,使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获得锻炼和提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并习得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方法。
特殊儿童因生理上存在很大的障碍,致使其学习效率低下,与教师的互动能力差,学习活动受阻,教学效果不明显。在融合教育的大背景下,国家“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中对特殊儿童的融合和全纳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要求,营造积极的融合教育环境,促进特殊儿童与普通学生融合,提升随班就读质量,助力特殊儿童走向社会,这些都要求在语文学科教学中不断夯实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核心能力获得提升,让特殊儿童享受适合的教育和更有质量的生活。
二、小学低年级特殊儿童的特点和教学注意事项
按照学生的认知情况和发展规律,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进行了分段。在特殊儿童的语文教学中,也以特殊儿童课程标准为参照,将学生分成了小学低段、中段和高段三个阶段,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研读课程标准的学段要求,针对对应学段的学生开展适合的教学工作。
小学低年级的特殊儿童刚刚步入学校,他们在规则意识还有待建构的时候就开始接受学科教学。良好的习惯是保障教学的关键,低年级特殊儿童还不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在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学习主动性差,主观参与度低,不能及时跟教师互动,更不能完全理解和接受教师的教学内容,学习效果较差。低年级特殊儿童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从学生实际知识结构出发进行教学设计,才能收获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要从特殊儿童实际需要出发,以满足特殊儿童需要、弥补先天不足、促进其融入社会为目的进行教学。
1.要进行全面的评估
对特殊儿童评估是进行高质量教学的基础,针对不同类型的特殊儿童,进行课程本位评估和差异性评估是基础。课程本位评估即根据执教的生活语文学科进行评估,通过评估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处于怎样的阶段。接着进行差异性评估,即针对不同残疾类型的特殊儿童选取不同的量表进行评估,比如自闭症儿童评估和智力低下儿童评估都是需要通过不同的量表来完成的。结合两个评估的评估结果进行语文教学,便于教师制定精准的教学目标。
2.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
落实特殊教育相关要求,即要落实“一人一案”,特殊儿童与普通学生相比个体间存在的差异性更大,其教学往往是集体教学和个训课教学相结合进行的。一人一案落实的重点即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教师针对每一名特殊儿童,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制定适宜的长期目标、短期目标和课目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现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地实现以一个月或者两个月为期的短期目标,最终实现以学期为单位或者以学年为单位的长期目标。具体时间的设定要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来定,比如对一名语言障碍的学生,课目标可以设定为“能够学习某个汉字,练习说出某个词语”;短期目标可以设定为一个月,具体内容为“能够认识常见汉字三十个,能进行简单语句的表达”;长期目标为一学年,具体内容为“能够认识常用的汉字,进行简单的绘本阅读,并能够进行简单语句的沟通和交流”。
3.将行为习惯养成置于与学科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
低年级特殊儿童需要在低年级的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习惯养成相关内容。特殊儿童的核心素养落实在学校教学中,要通过所有任课教师进行落实,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性学科,教师更应该注重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比如教《升国旗》一课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升国旗的庄严,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告知学生在国旗升起的时候、大型活动的时候、上课的时候都要保持安静。教学中,教师的一句过渡语或者一个教学环节就能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低年级教学中尤其要注意这一点。
三、小学低年级语文学科的特点
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即工具性和人文性。工具性,是指它能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必要的帮助,作为一种工具,语文是每个走向社会的人的必需技能,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性学科。良好的语文能力可使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的时候得到很大的帮助。核心素养落实要求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在学生终身发展的道路上,系统的知识学习、扎实的能力培养十分重要。教师通过教学让学生灵活使用语文这一工具,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融入社会,提升社会活动的参与度,助力融合教育发展和全纳教育形成。语文能力是学生成长和走向社会后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人是社会的人,特殊儿童最终要与社会接轨,在面对问题的时候能够解决问题并完成基本社会交往是他们融入社会的突出表现。事实上,很多的特殊儿童毕业后都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只有轻度残疾的特殊儿童走入社会的可能性更大,融合效果最好。
小学低段生活语文教学同样具有字、词、句、段、篇的学习要求,在学生的倾听与说话能力、识字与写字、阅读习惯养成、综合性学习提升几个方面进行了整体的目标设计。具体来看,小学低段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和适当回应的能力,能够用简单的語句进行个人诉求表达和简单的自我介绍,注重学生识字写字习惯和兴趣的培养,注重识字方法的传授和阅读兴趣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乐于读书、会读书,通过综合性学习使学生适应学校环境、班级环境和集体生活。
四、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策略
1.注重生活化教学,让语文回归生活
培智学校生活语文课程标准与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有相通之处,同时生活语文课程标准也有其特点,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生活化教学。一是创设真实教学情境。特殊学校为适应特殊儿童教育,建立了许多功能教室,给生活语文教学提供了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教师在真实的环境中教授语文和运用语文,让教育回归真实生活。
比如,教《堆雪人》一课的时候,教师带领学生在操场上真实体验堆雪人,在真实的情境中教授新课。学生不仅习得了知识,同时增加了互动,提升了对环境的熟悉程度,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和提升。
2.关注字词积累,夯实语文基础
小学低段的字词教学,注重游戏化教学和识字方法的传授。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在教育逐渐走向公平的前提下,特殊儿童也和普通儿童一样接受教育和走向社会。运用游戏化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同时在游戏中,学生的大动作、精细动作、沟通表达和合作等多项能力都获得了锻炼和提升。
比如,教《好吃的水果》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找朋友”的游戏,将实物水果和对应的字词卡片进行配对,学生在操作板上和pad互动中进行游戏,不仅巩固了知识,也促进了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整合。在学生学习字词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比如形近字、同音字、同义词等多种词语的拓展,再比如拆分法、加一加、减一减等记字方法等,都是提升学生识字能力的关键。
3.注重词句训练,提升学生的沟通交往能力
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都是训练和提升学生沟通交往能力的途径。教师应有计划地进行基础的句子训练。一是利用师生互动问答训练学生说话的完整性。教师提出的问题应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学生能够回答上来;针对不同学生的问题要有差别,体现个别化。比如教《红领巾》一课,针对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提问:“你喜欢戴红领巾吗?为什么?”针对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提问:“你同意他的话吗?”引导学生回答完整句子:“我同意他的话。”
二是利用生生互动锻炼学生自由沟通和表达。比如教《过生日》一课时,教师提出问题:“请同桌之間说一说过生日都可以做些什么?”“请说的同学说得清晰,请听的同学认真倾听,不要打断。”在学生互动交流中,教师巡视指导,指导听、说的注意事项,提升学生间交流沟通的质量。
4.激趣为先导,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在语文教学中还有很多可以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方法。一是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很多教学软件中都自带 “活动或者游戏”功能,如希沃白板五中“课堂活动”中就设置了配对、填空、竞赛等多个课堂活动,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活动设计,学生在操作中即可以获得能力提升。除了教学软件以外,手机、pad在教学中的运用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比如教《电冰箱》一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根据个别化教育计划为每个学生设计不同的图文配对内容,每个学生都可以在pad上进行不同内容的练习,落实个别化教育。
二是通过丰富的课堂语言提升教学趣味性。教师的语言是学生学习的参照,特殊儿童也是比较善于模仿的,他们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所以一方面教师的语言要规范,以标准的普通话、完整的话为学生提供范例,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鼓励和赞美,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幽默风趣的语言也能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因为喜欢教师而喜欢教师执教的学科。
三是提高教学辅具的使用率。教学辅具如课件、教具、字词卡片、实物等,都为特殊儿童提供了学习支持,学生在现有认知水平上自然会萌生积极的学习兴趣,在充足的辅具支持下,学生学习的效果会获得提升。
5.引导问题探究,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特殊儿童教育仍然注重长期性和发展性,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挖掘特殊儿童潜能。一是设计探究性问题。低段的语文学习中要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注重设计探究性的问题,并且逐步搭建梯子,让学生的探究能力获得逐步的提升。比如教《中秋节》一课的时候,可以设计探究性问题:“我们可以怎样读过中秋节呢?”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进行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锻炼多方面能力。
二是设计探究性活动。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可以设计以探究为主的综合性学习内容,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多种能力的锻炼。比如教《秋天的校园》一课时,可以设计如下综合性活动:“活动一,请你观察一下秋天,你发现了什么?活动二,请你用树叶作一幅画,‘贴出秋天。活动三,请你走出校园,与家长一起观察城市的秋天是怎样的。”综合性活动即一系列的活动安排,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不断积累成功的体验,在体验中增强感知能力,在感知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6.加强学科整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特殊儿童适应生活的能力差,需要在教学中逐步提升。在生活中解决简单或者复杂的问题,往往不能只依靠一门学科的知识,所以教学中要注重多学科内容的整合教学。一是教材内容的整合。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重点在于精准训练,语文学科有其特点,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整合语文学科以外的内容,从而丰富教材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比如教《爬山》一课时,教师根据“爬山”的教学主线,教授汉字“山”和词语“爬山”,同时引导学生熟读两句话:“今天天气真好。我和爸爸妈妈去爬山。”这是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教学,如:“爬山需要准备哪些东西呢?”“如何购买所需物品,需要准备多少钱呢?”即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生活适应和生活数学的内容,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生活能力。
二是把握学科整合的比例分配。在语文教学中,注重低段学生综合能力的启蒙和逐步形成,其中要融入养成教育的内容,也要融合学科教学内容。在多内容整合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要把握好课堂时间的分配,语文学科教学内容要占据至少百分之六十到七十的时间,以保障语文学科的主体性。有选择地融合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才能高质量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学生的终身发展、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等是学生成长的必需。在学校教育中,为弥补特殊儿童的先天性不足,教师要立足特殊儿童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应不同学段开展教学,这是提升特殊儿童综合能力的重要举措。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低段生活语文教学,要注重字、词、句、段、篇的积累和训练,同时也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发展,注重特殊儿童的潜能开发,拓展其思维空间,全面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1] 咎飞《积极行为支持》,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年。
[2] 王荣生《语文综合性学习教什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3] 卢国平《培养低段智障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践研究》,《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21年第6期。
[4] 郭洪瑞、张紫红、崔允漷《试论核心素养导向的综合学习》,《全球教育展望》202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