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影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我国教育界提出了大单元融合教学法,要求教师从各方面培养学生,提高其核心素养。小学阶段作为学生打牢知识基础的关键阶段,更应该尝试运用新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学习的能力。语文是学生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学科,语言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提高都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积极意义。本文尝试从传统节日出发,提出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学习能力的策略,以期为小学教师提供借鉴。
关键词:传统节日 课堂活动 综合学习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5.023
学习传统节日是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语文课堂学习也应兼具趣味性和知识性。因此,从传统节日出发,尝试多层次的综合性教学,值得语文教师探索和尝试。教師应在课堂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多元学习、综合学习的能力,提高其语文核心素养。
一、深化文化导向,提高学习兴趣
在传统节日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导向出发,让学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产生学习兴趣。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历史悠久、内蕴丰富,教师可以依据课本内容结合教学大纲,设计课堂教学活动。
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首先应明确传统节日背后的价值导向,以及如何将优秀的价值观念通过课堂学习传递给学生。在识字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教师可以从《传统节日》一课切入,在简单介绍歌谣中涉及的七个传统文化名称的基础上,用短小的句子概括传统节日的基本特征,如“过端午,赛龙舟,粽香艾香满堂飘”一句,教师可以从“龙舟”“棕香”“艾香”三方面对这句歌谣中的文化符号进行解读。告诉学生龙舟比赛和包粽子都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并结合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神州谣》深化学生的爱国情怀,从精神上对学生进行正向引导。同时,教师在挖掘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价值导向时,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询问长辈、自主查阅资料等形式,通过自己的努力了解传统节日背后的精神内涵,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深化文化导向,教师还可以积极开展宣传活动,鼓励学生以分享讲故事视频、绘画作品等形式,向人们介绍传统节日的具体内容,进一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在这些宣传活动中也可以获得成就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内涵,增强学习动力。
二、根植课本内容,营造课堂情境
课本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内容之一,教师要明确教材逻辑,基于教材逻辑和教学目的开展教学。人教版语文课本的每一单元都有相应的主题和内容逻辑,在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这一单元,不仅包含了传统节日的教学,还有中国概况、科学故事、中国美食的介绍。教师在教学时要以传统节日为核心,充分利用本单元的其他课文和练习内容,从民族情感、民族文化等方面深化教学形式,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课外文化知识。在《传统节日》一课中提到了我国传统的节日美食“粽子”“月饼”等,教师可以将美食作为切入点,不仅要在课堂中介绍这两种传统食物,还可以拓展课本上没有的内容,如灶糖、汤圆、青团、粽子等。教师可以适当拓展美食的制作方式,如汤圆和粽子都是用“煮”这种形式烹饪的,而“月饼”则是烤制出来的,教师可以在PPT中展示食物烹饪的动画,让学生了解食物的制作方法。
教师还要着重注意教学环境的营造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要在充分了解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尝试在课堂中营造节日氛围,让学生在舒适的环境下学习相关内容,缓解紧张心理。在营造情境时,教师可以根据当堂所教授的传统节日内容,布置课堂环境。教师可以将春联、花灯带到课堂上,在黑板两侧贴上春联,把花灯挂在教室里。在布置课堂环境时,教师可以和学生合作,共同布置课堂环境,丰富学生的体验。
三、丰富课堂活动,开展综合学习
综合性学习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会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还要从听说读写等方面,培养其整体的语文素养。在教学中,教师应丰富课堂活动内容,帮助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
一是基于教材内容,设计写作练习和活动。学生在参与写作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锻炼“写”的能力,还可以增强综合运用语文素材的能力。低年级的学生具有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等学习特点。教师在布置写作任务时不应过多过长,要充分鼓励学生调动想象力以完成写作任务。教师可以适当给学生提供写作素材,写作的内容可以是小故事、简短对话、仿写等。在这一单元,教师应强化学生认字、写字的能力,教师以《传统节日》一文为基础,在学生学习完偏旁部首后,可以要求学生找到这篇文章中的偏旁部首,如“到”字的“刂”、“潮”的“氵”、“扫”的“扌”等。在学生找完之后,教师可以对这些偏旁部首进行总结,并选出常用的偏旁部首。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下几个与课本上不同的汉字,如“氵”旁的“洒”“河”“湿”等,鼓励学生回想“氵”旁的汉字并写下来。在学生写字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书写形式,锻炼学生的习作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末尾或课后给学生布置小的写作任务,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仿照《传统节日》这篇课文的写法,介绍自己喜欢的节日风俗。教师在课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和想象写一篇年兽的故事,或年兽与人们的对话。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作品,鼓励学生通过文字表达自我感受,更要从学生的写作中了解其思维方式,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二是可以在课堂中开展角色扮演、师生共读、趣味竞赛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学习印象,产生学习共鸣,从而更好地体会课本内容,完成学习目标。因此,在教授传统节日时,教师可以将传统节日中有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活动引入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编写或在网络上寻找简单的话剧剧本,在课堂上邀请学生分角色扮演,剧本的选择要贴近传统节日的核心价值观念。如重阳节时可以表演敬老的剧本,由一个学生扮演长辈,一个学生扮演孩子。教师通过角色向学生传递敬老、爱老思想,还可以请学生朗读与节日相关的诗歌、句子、文章等。中秋节一直是象征团圆的节日,当讲到中秋节时,教师可以在网络上寻找与中秋节、月亮有关的诗歌、短文,如《静夜思》《古朗月行》等,在课堂上分享给学生,以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和共同朗读的形式,强化课堂中的学习效果。在朗读这一过程中,诗句中的思乡之情不断得到强化,学生也对“中秋佳节倍思亲”产生了更深的理解,从而深入体会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情感。教师可以依据课后的口语交际练习,在课前抽取一部分时间举办小型的演讲比赛,让学生提前依据主题“长大以后做什么”写下演讲稿,并在课堂中向教师和同学展示。在展示过后,教师可以收取学生的演讲稿,在评价演讲效果时也评估其书写能力,如学生的偏旁书写是否正确,汉字结构是否合理等,找到学生学习的薄弱点,并在课堂中进行重点强调。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写作表达、思维逻辑等能力,有利于不断深化综合学习,培养优质的学生。
四、拓展教学资源,丰富教学路径
教学资源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教师要拓展教学资源,丰富教学路径,让学生从多方面感受课堂学习的魅力,在掌握更多学习资源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从教学资源上来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信息资源库也在不断丰富。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尝试将网络上有趣、简单易懂的学习资源分享给学生。一是在课堂上通过短视频或儿歌的形式分享给学生。在讲春节故事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年兽小动画,让学生一边观看动画,一边了解“年”的来源。二是,教师也可以利用移动设备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课后学习资源。在学习完《传统节日》一课后,教师可以将课堂上用到的学习资源分享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下复习学到的节日知识。教师还应积极利用线上的资源平台,设置趣味考核任务,让课后作业和练习更为便捷、灵活。教师也可以设计简单的互动课件,在课后发送给学生。学生的练习内容不宜过难,可以是看图或视频猜字词,让学生在课后复习学习到的知识。
在教学路径的选择上,教师不应拘泥于线下课堂的教学,适当的实践活动和线上学习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在课程结束后或学生假期时,教师要鼓励家长进行亲子节日互动活动,如春节时,学生拍摄与家长一起大扫除、贴春联的视频,分享给大家。这种互动活动既能够增进亲子关系,也能锻炼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教师要及时提供丰富的线上学习资源,如微课、互动学习平台等,这类资源可以作为课堂内容的补充,拓展学习内容,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或由父母陪伴学习。教师要能够利用网络互动学习平台的互动性和便捷性,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学习情况,及时纠正学习中的问题,从而完善教学体系,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后续教学活动。
五、强化实践意识,提高教师素养
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感受传统节日文化魅力,提高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和核心素养。
鼓励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可以从课内、课外两方面进行。课堂上,教师可以举办民俗体验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实践,了解节日民俗。讲到春节时,教师可以举办剪窗花活动,要求学生准备剪窗花的材料,如剪纸、胶水、剪刀等,低年级的学生可以由教师辅助使用剪刀。教师在黑板上或者使用多媒体设备将具体的剪纸步骤展示给学生。在学生完成剪纸后,教师要在课堂内对学生的剪纸作品进行评价,并给予鼓励。在课外,教师要鼓励学生以小组学习的形式分工合作,培养其团队意识,增强其实践能力。同样是学习春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调查或询问父母长辈他们小时候是如何度过春节的,有什么与现在不同的习俗。学生在记录完成后,以小组讨论的形式,选择最有趣或与现在完全不同的习俗进行课堂展示。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下以学习小组的形式,搜集与春节有关的诗文、故事等各种作品,在课堂上分享。学校也应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形式,与教师的教学活动积极配合,在节假日时组织学生参与传统节日民俗体验活动。在清明节时组织学生踏青春游、在重阳节时组织登高,或者到當地的节日民俗博物馆等有浓厚文化氛围的景点参观学习。在体验学习完成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手抄报、演讲、照片展示等形式分享感悟,深化实践体验。
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融入教学活动中。教师将传统节日融入教学时,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应了解课本中介绍的几个传统节日的基本情况,能够应对学生的问题。二是在展开教学活动时,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传递给学生。在课堂中,教师要有能力把控课堂走向和管理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完成知识和技能的输出。三是要不断提高自身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教育信息化需求。给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渠道和学习资源,完善学习环境。四是教师要有综合性学习的概念,从听说读写技能、实践能力、互动合作能力等方面制定有针对性的学生培养方案,并将该方案与课堂内容有机融合,确保课堂综合性教学的有效性。
六、改进教学策略,完善多元评价
在教学策略的改进上,教师可以尝试启发式教学、项目化教学等,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启发式教学是以问题为导向,鼓励学生在学习课程时深入思考,锻炼其思维能力。如介绍清明节的具体内容时,在简述清明节祭祀的传统之后,教师询问学生在现代社会我们仍然祭祀先人是为什么。在鼓励学生表达看法的同时,也要告诉学生传统节日的现实意义。项目化教学作为一个鼓励探索创新的学习策略,能够让学生在亲身学习体验的过程中,培养合作能力,丰富实践经验。教师推进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增强知识的应用能力,丰富学习体验。教师可以设计“写春联”“做花灯”“包粽子”等活动,低年级的学生可以由家长辅助完成任务,但需要强调项目任务完成的主体是学生。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建立健全多元评价体系,从多方面、多角度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完善的评价体系对于学生和教师都有一定的激励作用。教师和学校可以建立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评价、家长评价等多元一体的教学评估体系。以课堂竞赛为例,教师在课堂上要举办传统节日讲故事大赛。在竞赛后,教师要鼓励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并给予学生中肯的评价,帮助学生发现学习和准备比赛时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并加以改正,不断促进其进步。在当堂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教学活动进行评价,教师要认真听取学生意见,在符合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从学生的角度改善课堂教学,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小学阶段是学生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时期,教师以传统节日为切入点,尝试寻找培养学生综合性学习能力的方法十分必要。教师要从文化导向、课堂情境、课程资源、教学策略等方面全面提升教学水平,改善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姚岑《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策略》,《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2年第5期。
[2] 张良景《融入传统节日文化,创设意蕴课堂》,《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2023年第1期。
[3] 王丽澄、杜文鹏《浸润传统节日文化 提升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力》,《基础教育论坛》2021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