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策略

2024-05-10 06:10陈五甲
课程教育研究 2024年3期
关键词:课堂改革双减小学数学

陈五甲

【摘要】长期以来,“题海书山”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为了让教育回归本真,让学生获得真知,教育部提出了“双减”的政策。这就需要教师对课程教学活动进行优化改革,来提升教学质量。本文将根据实践经验,对小学数学课堂提质增效的可行措施展开分析论述。

【关键词】“双减”  小学数学  课堂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03-0106-03

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学习压力的话题讨论此起彼伏。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明确科学的教学理念,把握学生的具体情况,以灵活组织课堂活动。

一、落实学生主体,全面参与知识探究

“学生是主体”的观点,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支撑思想。动手动脑全面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学生才能生成深刻而丰富的认知经验,并获得品质和能力的无形渗透。如此,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全面参与知识探究,是教师的重要教学策略。

(一)创设生活情境,吸引学生参与兴趣

主观的学习兴趣,影响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挥程度,也影响学生主体探究的最终成效。小学阶段的学生,尚未真正理解学习的价值,也尚未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具体的生活实践经历是学生情感和认知的根本来源,同时,小学数学的知识点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连。如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来吸引学生的参与其中。比如,在“认识人民币”的知识学习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呈现日常生活中人们用人民币进行商品交换的各种生活场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相关的生活现象进行补充和完善,并对人民币的价值和使用情况展开经验分享。如此,学生的生活认知经验被充分调动,对人民币的探究兴趣也就被激发出来,进而自觉主动地参与到知识探究活动中。又如,在“长方体的表面积”的知识学习中,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呈现长方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现象,并让学生以制作者的身份来进行面积的计算。如此,学生对知识点的探究兴趣也就可以得到提升。

(二)坚持先学后教,丰富学生认知经验

先学后教,就是让学生有目标、有方向地展开自主探究活动,以此来获得丰富的认知经验。这样,学生才不会生成“人云亦云”的应试思维,而是能够有理有据地去发散和质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能探索出恰当的学习方法,真正提升学习能力。如此,教师需要坚持先学后教来丰富学生的认知经验。比如,在“小数乘小数”的知识学习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份导学案,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活动。这样,学生有目的、有方向的自主学习活动才能得到落实。之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自学反饋,展开针对性的教育引导活动,以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获得全面的知识理解。其中,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完成具体的运算活动,而无法用专业的术语来说明。如此,教师的教学重点也就明确起来,进而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又如,在“实际问题与方程”的知识学习中,教师也可以提前布置一些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用方程知识进行解答。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展开有所侧重的教学活动。自学结果显示,学生们具有良好的审题能力,而在解方程的过程中出现多种失误。如此,教师的教学重点就是进行前面知识的复习巩固。

(三)给予问题引导,促进学生思维创新

由于知识基础、认知视野以及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局限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存在表面化和浅层化的问题。而“双减”政策直接指向学生的深度学习,也指向综合的运用能力。实现深度学习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提问可以让学生从个体的认知局限中解放出来,进而完成从浅层认知到深度认知的转变。教师可以给予问题引导,以此促进学生的思维创新。比如,在“三角形的面积”的知识学习中,部分学生对面积公式存在似是而非的理解问题。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分析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异同之处,并延伸到面积公式的异同之处。这样,学生就会发现三角形和四边形之间的转换关系,避免对面积公式死记硬背的情况。又如,在“小数乘整数”的知识学习中,教师就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比较小数乘整数和整数乘整数之间的异同之处。如此,学生就会逐步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来思考数学。

二、注重阶段总结,全面巩固学习成果

数学学习是逐步深入的过程。数学基础影响学生在新知识学习活动中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温故而知新”强调系统回顾的重要性,如此,教师要注重阶段总结来全面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一)绘制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

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纵向或者横向的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小学生分析观察知识具有单一性、孤立性的特点,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和整合,具有众多的价值。一方面,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程度会加深,提升综合运用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对数学规律的理解程度也会提升,实现创新发展。同时,思维导图是比较高效的学习工具,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脉络,厘清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此,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来构建知识体系。比如,在完成“简易方程”的单元学习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将单元内的知识点按照从浅到深的顺序呈现出来。再之后,教师让学生展示思维导图,并就知识点的具体内容和相互关系进行介绍说明。如此,学生对方程的整体把握能力就会得到深化和提升。又如,在完成“分数除法”的单元学习之后,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就整数乘除法、小数乘除法、分数乘除法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活动,从而进一步明确其中的关系,提升整体的数学理解能力。

(二)进行错题回顾,完善知识结构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错题情况。错题反映出学生在知识理解和运用方面的能力欠缺。长期以来,由于应试化评价的影响,学生对错题都产生回避的心态,并不会主动展开反思总结活动。实际上,错题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也是因材施教的切入点。学生在错题中才能实现有效的查漏补缺,提升整体的学习效果。如此,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错题回顾来完善知识结构。比如,在完成“百分数”的单元学习后,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平时的反馈情况,组织易错题的专门练习活动。为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回顾相关的基础知识,再进行具体的练习活动,以提高解答的正确率,并深化正确的知识运用思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将这些易错题进行变形,以防止学生出现“不加思考”的下笔行为。又如,在完成“分数乘法”的单元学习后,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主完成相关错题的回顾活动,借助错题本对知识点的误用情况进行反思,并自主展开举一反三的练习活动,全面提升学习能力。除此之外,当学生出现错题的时候,教师也需要指导学生完成初次的整理总结活动。如此,重复性的错题回顾,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可以有效提升学生整体的学习能力。

(三)归纳数学思想,把握数学规律

数学学习的关键在于掌握数学规律,拥有良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或者是新知识的探究中,很多学生会出现茫然无措的情况。这主要是学生难以透过繁琐的表征来明确具体的发展方向,也就难以在众多的认知经验中明确解决思路。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的本质认识,掌握数学思想,才能真正掌握数学的精髓。如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归纳数学思想来把握数学规律。比如,在完成“植树问题”的单元学习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树木的棵树会因为首尾不同情况而出现不同的结果,就需要对各种情况展开分类讨论。之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结合学习经验,分析哪些情况下应该进行分类讨论。如此,学生就会对分类讨论思想形成深刻的印象,进而在面对具有变量情况的数学问题时,能够明确对应的解决路径。又如,在完成“多边形的面积”的单元学习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归纳推理的数学思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归纳推理思想的概念(从个别到一般),并结合具体的知识点来进行解说。如此,学生对数学思想的理解和把握才能获得个性化的经验,进而提升整体的运用能力。除此之外,在新知识的学习活动中,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进行引导和渗透。比如,在“圆锥的面积”的知识学习中,教师让学生意识到数形结合思想在这里面的运用情况。

三、创新作业形式,全面回归生活本质

作业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传统作业模式低效的根本原因在于完全脱离生活。在重复性的纸面刷题过程中,学生的固定记忆被深化,并没有实现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持续性增长。这就导致付出多、收效少的结果。同时,长期参与这种毫无创造性的作业会让学生产生疲惫感和厌倦感,进而影响整体的学习活动。生活是数学知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同时,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学生感性经验发展到理性经验的根本路径。如此,教师要创新作业形式,让数学作业全面回归生活本质。

(一)布置生活观察作业,发展数学思维

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知识的应用现象,在生活观察中认识数学知识的应用情况,用数学思考的方式去认识生活现象。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实现感性经验和理性经验的统一,真正理解和把握数学知识点。如此,教师可以通过布置生活观察作业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比如,在“测量”的知识学习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关于测量的具體现象。在长度的测量方面有人体的身高测量,也有路程的距离测量;在质量的测量方面有日用品的重量测量,也有卡车货物的重量测量。如此,学生对不同的长度单位和重量单位的具体情况就会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进而避免出现吨级别的单瓶装矿泉水以及千米级别的人体身高的失误。同时,学生们也能够意识到为了解决长度更长、重量更重的物品测量问题,需要更多的测量单位来满足实际需求。又如,在“位置与方向”的知识学习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路标。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学会观看平面图,还能够认识不同方位的具体指向。又如,在“时、分、秒”的知识学习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主观察生活,并总结其中的原理。其中,有的学生就发现学校门口超市的开门时间比正常上课时间提前半小时,进而意识到学校超市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来进行时间安排。这样的作业任务远比单纯的书面作业,更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散和创新。

(二)布置生活实践作业,深化数学能力

用数学指导生活,是数学学科教学的最终目的。在解决综合问题的活动中,很多学生无法实现知识点的灵活运用。这主要是学生缺乏生活实践经验导致的,无法理解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差异性和复杂性。通过生活实践的参与,学生的感性经验得以丰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也才能得以提升,进而实现数学能力的持续发展。如此,教师可以布置生活实践作业,以此深化学生的数学能力。比如,在“长方体的表面积”的知识学习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主制作一个长方体的简易礼品盒。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自主决定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具体长度;自主选择制作材料;自主决定运用方向。如此,学生的参与兴趣就会得到极大挖掘,并在实践操作中获得更多的认知经验。其中,有的学生就发现留下心形窗口的长方体,它的表面积要减掉心形窗口的面积。也有的学生发现,长、宽、高的长度不和谐,也会影响礼品盒的美观程度。又如,在“复式统计表”的知识学习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各种数据情况,并借助复式统计表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有的学生就从家庭水电燃气每个月的开销情况进行统计整理,进而明确其中的数据关系。也有的学生就班级同学上学路程的耗用时间进行统计整理,从而发现复式统计表的优势和不足。又如,在“小数乘整数”的知识学习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主观察生活,并自主创编相关的数学问题,以及完成对应的解答活动。其中,有的学生就对超市商品价格进行实践调查,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数学练习题的创编和解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现固定包装的商品价格在小数位上基本都是数字5,而在散装称重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多样化的数字情况。如此,这个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方面才算真正地回归生活。

总而言之,在“双减”的政策背景下,教师要重视提质增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探讨,坚持科学的教育理念,并认真分析具体的学情,以促进新课改活动的顺利落地。

参考文献:

[1]黄丽.“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关系分析[J].教师博览,2022(30):72-73.

[2]孔怀玉.“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升课堂效率的有效策略[J].新课程,2022(37):28-29.

[3]宋芳茂.优化课堂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J].华夏教师,2022(34):41-43.

[4]朱倩.深度学习下的小学数学说理课堂教学策略[J].亚太教育,2022(17):88-90.

[5]张学俊.精致源于细致 细节决定品位——解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细节[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2):79.

猜你喜欢
课堂改革双减小学数学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浅议培养小学生在语文课堂的想象力
培养历史探究能力, 促进课堂自主学习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