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分析

2024-05-10 22:34王丽霞
课程教育研究 2024年3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初中语文

【摘要】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教师应该对当前的语文教学现状进行认真的分析,分析学生在文化自信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策略,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初中  语文  文化自信  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03-0193-03

一、序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应该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作为重要的内容之一。文化自信,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要义之一。文化自信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高度认同,以及对传承优秀文化的使命感、责任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传统文化,学习传统的语言知识,是语文学科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语文教师往往存在着重视语文语言文字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的现象。

二、文化自信的概念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各个国家的文明不断地相互融合,相互推动,相互竞争,因此要树立文化信心。文化自信是国家的灵魂,是民族的根基,我们要坚定地认同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树立民族自信心,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并不断地传承下去。传统文化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要具有持续性:初中阶段的学生要不断汲取知识来丰富文化,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建立起文化自信,更好地推动学生的长远发展。二是文化自信具有开放:文化自信要求学生对本土文化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还要对其他地区、其他国家的文化有新的认识和理解,用更开放包容的心态来迎接新时代到来。三是要具有包容性:文化自信要不断吸收新文化、新文明,顺应时代潮流和发展趋势,作为文化的传承者,要促进本土文化的发展[1]。

三、初中語文教学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一)国家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

初中语文教学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必要性,首先体现在国家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上。教育部颁发的一系列文件,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和《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都强调了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倡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之情。这些文件的指导思想,是让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不仅能掌握语言文字知识,也能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精神价值。通过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感,从而为国家的文化繁荣和民族复兴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其次,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也是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和提升国家地位的客观要求。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国家间竞争的加剧,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语境下,只有坚持自己的文化自信,才能在国际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展现自己的文化魅力。

(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其中文化自信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自信是指学生对自身所处的文化环境、文化传统、文化观念以及文化作品的认同、尊重和传承,它反映了学生对文化的认识、理解和感情。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是新课标的客观要求[2]。新课标明确提出了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这是对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文化自信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渗透和积累。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作为学生接触和认识文化的重要途径,应当承担起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责任。

(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核心素养自2016年提出之后就备受教育界高度关注。核心素养主张学生应该具备实现个人终身发展和满足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文化自信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学生对文化的认识和鉴赏能力。通过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四、初中语文课堂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对策分析

(一)理解传统文化,认同优秀文化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传统文化,认同优秀文化。

培养初中生的文化自信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从多个视角去理解和欣赏这些文化内涵。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自信,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首先,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利用教材,宣传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之处。如,在学习古代诗词时,教师可以向同学们介绍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以及创作背景,帮助同学们理解诗词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同时,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让他们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理解认同传统文化的精妙之处。如,在学习古代诗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之处,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通过深入剖析古代文学作品的修辞、表现手法等文学技巧,让学生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信。

最后,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古人的伟大志向、高洁的气节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如,在学习古代历史人物时,教师可以介绍这些历史人物的道德品质、行为举止以及为国家、民族做出的贡献,让学生领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精神力量。

(二)挖掘教材内涵,升华文化认知

培养初中生的文化自信,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这些文化内涵,从而升华他们对文化的认知。

首先,教师应该从作者的视角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让学生深刻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例如,在七年级下册教材中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课文中,作者通过描写保家卫国战士的英勇事迹,表达了对他们的敬意和热爱。教师可以从作者的视角出发,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这篇课文中所蕴含的爱国、爱人民的文化内涵,从而增强学生对这些战士的崇敬和感激之情[3]。

其次,教师可以从现代人的视角去挖掘教材课文中的深层次内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出发,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从而深入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课文中提到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幸福生活出发,去体会战士们的牺牲和付出,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他们的品质和高尚情操。

(三)利用多媒体课堂,拓展学生视野

培养初中生的文化自信,初中语文教师需要积极利用多媒体课堂和网络资源,不断拓展学生的视野。教师可以通过观看网络微课的方式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在制作微课视频时,教师可以精心设计內容,整合互联网上的各种资源,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例如,在学习《苏州园林》这节课时,教师可以整理一些关于苏州园林的优秀文化微视频,包括苏州园林的历史、特点和艺术价值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观看这些微视频,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苏州园林的文化内涵,培养对传统园林文化的热爱和自信。

教师可以组织课堂微型演讲,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拓展文化视野。例如,在学习《阿长与山海经》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篇自己感兴趣的山海经故事,并学习其优秀之处。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山海经的文化内涵和故事背景,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自信。

利用多媒体课堂和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是培养初中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观看网络微课、组织课堂微型演讲和微型辩论等活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自信。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之情,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丰富教学活动,丰富精神世界

培养初中生的文化自信,丰富教学活动和学生的精神世界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初中生的文化自信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丰富教学活动和学生的精神世界。通过引导学生在读思结合中理解课文背后的深层次文化、组织讨论活动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文化品格以及采用读写结合的形式帮助学生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等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读思结合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但仅仅停留在浅层次的阅读阶段是不够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积极思考,将阅读与思考相结合,更深层次地理解课文背后的深层次文化。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将优秀文化内化为自身的优秀品质,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4]。

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讨论活动帮助学生丰富精神世界。讨论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对语文课文有更加深层次的理解,同时还能够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文化品格。通过读议结合,学生可以更深入细致地理解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让自己的世界变得更精彩丰富。如,可以围绕传统文化开展讨论,让学生们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五)体验传统民俗,增强文化认同

培养初中生的文化自信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更好地体验传统民俗,增强文化认同。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民俗活动、借助多媒体手段让学生了解具体的民俗活动、课堂学习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民俗活动。通过亲身参与民俗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感受到民俗活动的真正魅力。如,在冬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包饺子,感受传统节气的氛围和包饺子的乐趣。在端午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包粽子、赛龙舟,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传统文化和习俗。此外,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亲身参与到民俗文化中,如苗族的跳花节、傣族的泼水节等,让学生感受到民俗活动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

对于不能参加的民俗活动,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搜集一些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具体的民俗活动。例如,在学习《安塞腰鼓》《社戏》等课文时,教师可以寻找一些图片、视频、学习资料等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这些民俗文化。通过观看视频、听取学习等方式,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民俗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和特点,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六)拓展阅读内容,提升文化气质

培养初中生的文化自信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拓展阅读内容,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气质。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内外阅读活动、围绕传统文化开展课外活动以及主题演讲活动等方式,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建立自信心,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要定期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内外阅读活动,丰富学生对传统文化书籍的阅读量。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拓展自己的视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教师可以安排一些经典名著、诗词歌赋等阅读材料,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五、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客观要求,是语文学科素养的要求,更是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客观要求。本文详细分析了初中语文课堂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具体对策,分别从理解传统文化,认同优秀文化、挖掘教材内涵,升华文化认知、利用多媒体课堂,拓展学生视野、丰富教学活动,丰富精神世界、体验传统民俗,增强文化认同、拓展阅读内容,提升文化气质等几个方面展开研究。

参考文献:

[1]季林林.基于文化自信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J].作文,2023(40):29-30.

[2]林巧萍.闽南文化资源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路径[J].林区教学,2023(10):104-107.

[3]张晓弘.文化自信的理解与培育[J].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2023(10):72-73.

[4]孙凝凇.“双减”政策下语文课程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2023(27):111-113.

作者简介:

王丽霞(1976年4月—),女,河南省安阳县人,本科学历,中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初中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