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探析

2024-05-09 16:31浙江省杭州江南实验学校
基础教育论坛 2024年1期
关键词:田忌思辨性文本

赵 白 (浙江省杭州江南实验学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标准》)首次提出六大学习任务群的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其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以比较、推理、质疑、讨论等方式,以事实、材料为载体,以学生阅读思维为导向,全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提出较为客观的观点。

思辨性阅读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改变了传统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在语文教材中探索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实现知识的内化与迁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思维能力入手,促使学生的阅读思维和阅读能力不断走向深入。

一、思辨性阅读概述

思辨来自《礼记》中的“学而思辨行”,知识的学习不一定始终记忆,理解方式也会发生变化,但是思维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一旦形成很难改变。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重点是阅读,思辨性指思维方法,要求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关注知识的掌握,还要强调思辨能力的培养。

注重思辨性阅读是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面向未来: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报告从核心素养角度阐述新时代人才必备的素质和能力,批判性思维是核心素养之一。而思辨性阅读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标准》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要求是“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思辨性阅读与思想、思路、语言息息相关,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时应该从字词、情节、结构等角度入手。

二、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优化策略

1. 立足文本,思辨谋篇布局

文本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思辨性阅读提供出发点和落脚点。结构是文章的“骨骼”,又称为谋篇布局,即在审题、立意、选材之后,对材料的组织和结构的安排进行整体谋划。语文教材选编的文章多为名家代表作品,在脉络构建、谋篇布局层面具有典型性和探究性。教师应该以文本谋篇布局为切入点,实施思辨性阅读。

(1)推敲选材,感知文章脉络。

作者精心选择文本材料,对材料进行合理布置,旨在实现脉络的完整性。学生通过概括段落大意,把握材料内容及材料间的关系,能够理解作者选择材料、布置材料的缘由,并由此反推文章脉络的合理性。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以下统称“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下册《小英雄雨来(节选)》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先鼓励学生通读文章,引导学生概括段落大意:第一部分讲雨来家乡的景色优美,他的游泳本领高强;第二部分讲雨来上夜校读书,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第三部分讲雨来掩护交通员李大叔;第四部分讲雨来与鬼子进行不屈的斗争;第五部分讲芦花村的乡亲们误以为雨来牺牲了,非常难过;第六部分讲雨来枪口逃生。随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第一、二部分的选材能换成其他例子吗?为什么?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找出选材间的联系。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理解了作者选择材料、编排材料的缘由,由第一部分的“游泳本领高强”到最后的“枪口逃生”,前后呼应,共同指向小英雄雨来的不屈精神和高超的游泳技巧,深刻体会文章脉络的合理性。

(2)关注结构,领会情感依托。

情感是思辨性阅读的动力。教师开展阅读活动时应该重视情感,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情感。而情感往往隐藏在文本之中,随着结构的发展不断变化,故而教师需要关注结构,指导学生领会情感依托。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课文,提炼“闰土形象”“初识闰土”“童年趣事”等信息,完成初读任务。接着,教师抓住课文中的两处“看瓜刺猹”提出实施思辨性阅读任务:文章开头写了“看瓜刺猹”,课文中间又讲述了“看瓜刺猹”的故事,对于同一件事情,作者为什么要重复描写呢?以此为突破口,帮助学生冲破思维框架,直接面对两处表达,思考相同和不同之处,形成自己的观点。通过独立思维和小组讨论,得出虽然两处内容呈现的画面是一样的,但是传递出的信息不同:开头部分的叙述是作者“心”中向往的场景,主人公闰土是积极、阳光的少年,在月亮、大海搭建的舞台上尽情奔跑,看瓜刺猹,呼吸自由的空气;中间部分的描写以对话形式呈现,作者以闰土的口吻展示瓜地刺猹的情境,语言表达口语化,现场感很强,让人沉浸式感受夏夜海边父子二人看瓜刺猹的故事。开头部分描写,突出了少年时期的闰土活泼开朗、机智勇敢、见多识广,拥有广阔的天地,强烈吸引着作者。最后,教师向学生讲述文本表达的多样性,促使学生深入理解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在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文本,寻找思辨性阅读的入口,带领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作者表情达意的创作手法。

2. 立足文本,思辨遣词造句

遣词造句指的是运用词语组织句子,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语文阅读教学中选择的阅读作品,对词语的选择非常考究,一个简单的字往往包含多种情绪。学生需要先走进文本的世界,理解、体验词语和句子的意义及表达的情感,再慢慢发展阅读思维,深入理解文本。因此,思辨性阅读教学应该立足文本,思辨遣词造句。

(1)激活用词,增强阅读体验。

关键词是指能够概括文章主旨、解释文章中心、标示句段关系的词语。以关键词为阅读思维启动路线,有助于完善学生阅读学习的认知,深化文本情感,从而增强阅读体验。阅读教学时,教师应该抓住关键词,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例如,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这篇课文主要讲述的是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我买《青年近卫军》的故事,通过对母亲外貌、语言描写及行为对比,充分表达了深沉的母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标注文本关键词,指出关键词运用的意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会发现文本中出现最多的词是“我的母亲”,其中“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一句,通过三个“我的母亲”进行比较阅读,母亲的动作、神态前置,强调了“我”所看到的母亲是多么疲惫。反复运用三次“我的母亲”,突出了这一幕给“我”内心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和难以言表的痛楚。通过激活用词,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得到落实,充分感受到了母亲对“我”的情感,进而联想到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故事。

(2)探寻特色,回味多元表达。

小学生认知水平有限,生活经验不足,在思辨性阅读活动中很难抓住文本的精彩亮点,需要教师提供必要支持。对此,教师可以从文本特色入手,鼓励学生对比分析不同的表达方式,促使学生在“特色”专题活动中探索文本特色,迅速定位文本的闪光点。

例如,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这篇课文中“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一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树枝、鸟儿、蝴蝶以人的情感。《花的学校》这篇课文中“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一句把花儿比作上学的孩子,把花儿汲取生长所需的养分比作做功课,生动形象。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发现这两个拟人句表达上的不同。树枝的动作、鸟儿的叫声、蝴蝶的停住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窗外的静,同时也说明了同学们读课文时的专心致志和全神贯注。“花朵在地下学校上学”具有诗歌的音韵美和节奏感,描绘了活泼天真、渴望自由的“花孩子”。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如此表达的好处,用眼前的景物构成和谐统一、自然天成、意蕴悠长、真实真切的境界。通过探寻特色,让学生理解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意义,对文章多样化表达方法产生探究欲望。

3. 立足文本,思辨故事情节

阅读是多主体之间展开对话的过程,学生与文本的交流是实现个性化阅读的路径。故事情节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衍生出故事的过程。部分作者会将经典事件作为作品的基础,推动情节发展,构建作品架构。只有梳理清楚故事情节的安排目的,把握问题间的关系,才能捋顺作品结构,读懂情节开端、发展、高潮和结束,形成科学、严谨的阅读思维。

(1)质疑问难,完善文章内容。

问题是发展思维的契机。学生在思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同一件事情,进而完善课文内容。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学生提出问题:江面上大雾弥漫,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那么诸葛亮如何确保船能够达到指定位置——曹操大营的对面呢?小组展开热烈论:草船借箭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诸葛亮算准了大雾天气,对方看不清己方的船,才会误认为人多势众,将箭射过来。但是对方看不清己方的船,己方也同样看不清对方的船,怎样做才能在不破坏计划的前提下顺利到达曹营?经过积极思辨,A 组认为:诸葛亮算准了起雾时间,船队出发时江面慢慢开始起雾,行驶方向很清晰,到达指定位置后,雾越来越大,对方看不清船队的情况,纷纷射出箭来。B 组认为:船队可以早早就埋伏在附近,做好标记,借助大雾来到曹军对面。C 组认为:船队去往曹军的水寨时,利用顺风顺水的优势一往无前,到达位置后立即掉头,造成人影绰绰的假象。”为优化讨论效果,教师鼓励学生小组互评,评选出最优方案。经过多轮讨论,大家一致表示A组更佳,因为B组提到的提前埋伏可行性不高,C组提到的顺风顺水会给回程带来阻碍。如此,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锻炼。教师将质疑问难融入小组合作学习中,促使学生在观点冲突和方法冲突中迸发新的知识增长点,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2)辨别真假,探根求源。

思辨性阅读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再以辨别能力为起点生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给文本带来不一样的探究价值,能够帮助学生拓展思辨能力的提升空间。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田忌赛马》这篇课文时,学生初读课文时顺理成章地认为田忌采用了孙膑的计谋,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赢得胜利。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设置启发性问题:难道调换马的出场顺序就一定能取胜吗?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展开讨论,提出“如果齐威王也调换马的出场顺序,田忌不会取胜”的想法。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总结调换策略。学生沟通交流后发现,田忌在第一场出的是下等马,假如齐威王此时不出上等马,出的是中等马或者下等马,三场下来,田忌一定输。对此,教师鼓励学生给出其他假设:如果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马跑得快很多,那么田忌用自己的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用自己的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也不一定会起作用;假如给马做好等级的标记,那么在比赛时田忌就不能调换马的出场顺序了。面对学生热烈的讨论,教师给予反馈,提出问题:你们的假设在赛马时真的会出现吗?学生阅读课文后发现,齐威王是不可能调换马的出场顺序的。因为他正得意洋洋地夸耀自己的马,根本看不起田忌,当然不会起疑心而采取对策。从齐威王“心慌了”“目瞪口呆了”可以看出他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输,又怎么会调换马的出场顺序呢?齐威王被胜利冲昏了头脑,骄傲轻敌,已失去了防备。看了几场比赛以后,孙膑认为大家的马脚力相差不多,所以调换马的出现顺序就能转败为胜。孙膑事前做了观察分析,了解了双方马的特点。课文中还提及:比赛时,他们只是把各自的马分为上、中、下三等,由此可见比赛规则很宽松。

初次阅读文本,学生从田忌的视角分析获胜的概率,提出“调换马的顺序”唯一性结论。教师以此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思辨多种假设,并通过二次阅读,对假设进行验证,最终推翻假设。第二次赛马,田忌在孙膑的帮助下,绝不是侥幸成功,而是稳操胜券。学到这里,学生由衷地感叹,孙膑是伟大的军事家,田忌赛马获胜的秘诀是策略。

综上所述,思辨性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热点研究问题。在思辨性阅读指导下,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想象力、创造力、逻辑思维能力等都能够得到锻炼和强化,对文本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因此,教师应该提高对思辨性阅读的重视程度,立足文本,加强对思辨性阅读的理解与把握。围绕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故事情节开展思辨性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

猜你喜欢
田忌思辨性文本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田忌赛马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田忌赛马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高考作文突出思辨性是正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