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会影
摘要:随着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工科技术高速发展,高校人才培养面临工科新要求下的教育转型。独立院校软件工程类人才培养存在前沿理论与应用脱节、课程体系陈旧、教师工程经验不足、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无法满足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要求。为解决当前的问题,本文旨在研究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新工科背景下适合软件工程类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体系,探索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为培养符合新技术发展需求、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质量软件工程人才提供保障。
关键词:新工科;独立院校;创新型人才;课程体系
引言
2014年,以“AlphaGo”为标志,人工智能进入2.0时代。2023年,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横空出世,引起了公众对人工智能的关注,ChatGPT具备与人类几乎无异的交流,且在撰写邮件、文案、代码等多领域表现出非常强大的能力[1]。以人工智能和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工科产业的兴起驱使工科教育转型,迫切需要工科教育淘汰不符合时代发展的内容,增加新兴技术、创新思维和跨学科知识等[2-3]。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构建全新的、适应“新工科”建设发展的教育教学体系,以实践为核心,“教”与“学”相融合,培养学生成为符合国家未来战略发展的“两翼”型、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
1. 独立院校软件工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題
新工科建设以来,我国各高校纷纷探索新工科教学新体系,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计算机类人才培养从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评价机制等方面不断改革和创新,切实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但与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对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软件工程类人才培养中仍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软件工程类的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市场需求;(2)课程理论体系、实践体系及创新教育体系不能适应新工科要求;(3)学生综合开发能力、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升效果不佳;(4)学生明辨思维、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对学科前沿技术和前沿理论敏锐度不强,关注度不够;(5)教师团队建设滞后,工程经验不足,科研能力不强;(6)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合作不全面,对接不紧密[4]。以上问题导致市场对软件专业人才需求量大,而培养的毕业生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高等教育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新工科背景下,独立院校由于办学层次、资金支持等不同,任务更加艰巨、发展之路困难重重。首先,相对于公办院校,民办独立院校学生基础相对较弱。其次,独立院校属于公益事业,非国家财政经费拨款而是社会组织、企业或个人合作创办的高等院校,资金支持有限。最后,公办院校的师资力量雄厚,国家均衡区域发展、优化课程设置、监测和评估,避免资源存在较大差异。独立院校的教师一部分来自母体学校,教师流动性大,对独立学院的长期发展不利。从办学形式、生源、师资力量和学费等多方面来看,独立院校和公办院校相比处于劣势地位。在当前新工科背景下,独立院校软件工程类人才培养唯有积极变革,进一步提升办学质量和办学效果,将办学理念、方向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接,培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能够适应行业发展和引领未来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才能促进民办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2. 独立院校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思路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针对传统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深入研究新工科背景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策略,思考和探索如何站位高一些、视野远一些、改革新一些,培养具备综合开发能力、创新能力和面向未来核心竞争力的软件人才[5-6]。通过长时间的研究与实践,依托校企合作,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构建新工科背景下适于计算机软件工程类教育教学的框架体系,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深入改革和实践,探索新工科背景下的育人方法和策略[7]。
2.1 建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软件工程专业培养出的人才应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和职业素养,具备扎实的软件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开发、测试及项目管理的能力,快速适应行业技术发展需求,具有良好的软件工程应用和创新能力,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团队精神和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关注行业动态,了解软件工程领域前沿技术,勇于尝试新技术、新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以便在全球范围开展合作。
2.2 构建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多元、开放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任务,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扎实的专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型、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致力于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贯彻“立德树人”育人原则,课程体系中有机融入德育元素,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为中心,注重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专业基础和专业核心、前沿理论和前沿应用的结合,在育人的高度、宽度、长度和广度上全面拓展。持续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和师资融合。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校企一体,建立创新创业、师资、教学资源等多维合作。以学科竞赛为突破,从学科竞赛中提炼新的思想和方法,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未知的能力,促进科技创新。
2.3 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针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理论化、实践少、专业课程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制定一套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在培养学生掌握软件工程领域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注重专业核心课程软件系统开发、Web开发和系统架构等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通过各类实践活动,如课设、实训和生产实习等,多层次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学生从工程项目中锻炼开发、协作、沟通和项目管理能力,为学生多渠道就业打下坚实基础。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开设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课程,并增设物联网、智能交通等专业选修课程,更新学科最新成果融入学生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8]。
贯穿立德树人的培养过程,课程体系中融入思政元素。注重通识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开阔视野,提升学生明辨思维能力,使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社会、思考人生,体现“为学先为人”的教学理念。
3. 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3.1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软件工程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培养出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强,综合开发能力较弱,与社会需求脱节。新工科背景下,以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为目标培养卓越的一线工程师,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以案例为引导,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以项目开发为主线,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真实地参与实际项目,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使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突显职业要求。
3.2 以赛促学、促课、促建、促改
为提高学生学科水平,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竞赛,将竞赛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在竞赛中不断提升实践能力。通过课程竞赛夯实学生基础知识模块,促进课程学习融会贯通。技能竞赛和职业竞赛涉及学生的综合软件开发能力,通过竞赛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创新类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工程实践素养,提高学生对软件工程项目分析、设计、理解和剖析的能力。通过竞赛,提供给师生更大的学习、交流平台,快速发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激发主动探索、积极思考,提升学生创新和竞争意识。赛中教、赛中学、学中赛有机结合,促进学习氛围、课程建设,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营造浓厚的专业学习环境。
3.3 践行行业认证体系
职业技能认证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生求职过程中更具优势。同时,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拥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职业技能认证证书,意味着招聘到的员工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为获得职业技能认证,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参加各类技能培训和实践活动,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此外,学生还需要关注行业动态,了解职业技能认证的相关政策和标准,以便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
通过行业认证,提高学生对软件开发的整体把握,提升相应的技能层次。鼓励学生参与“1+X”课程认证,如软件工程师、系统分析师、系统架构师,行业认证包括华为、阿里、腾讯和百度等大数据及人工智能工程师(初、中和高级),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的大数据分析师和人工智能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微软认证工程师、Oracle认证工程师等。
3.4 建设数字资源,采取多元的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线上线下相结合,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学习效果。线上教学作为线下教学的重要补充,学生在线完成课程的小结、检验和反思,帮助学生对学科知识点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完成知识的巩固和提升,保障课堂教学质量。将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和课程教学改革相融合,开展课程上线学习通、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网易云课堂、腾讯课堂、学堂在线等。课程建设过程中,数字教材、微视频、试题库等教学资源得到开发。组织教师参与学院、省级和国家的微课比赛,通过微课,把课堂教学中的教学重点、难点用较短的时间呈现,微课制作的过程也是教师精心设计、不断拓展知识、提升教学技能、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过程。
3.5 健全人才保障和效果评价体系
校企相融,企业参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保证人才的培养和产业发展同步。学院与国内大型软件公司合作,构建学校和企业双向支持的人才培养保障体系。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建设,教学过程中的案例、项目以真实的企业项目开发为切入点,根据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标准对专业课程内容进行优化。
企业参与建立评价、反馈、分析、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理念。由学校、教师、学生自评,合作企业和用人单位多元主体对学生的综合知识、技术能力和实践创新等进行评价和反馈。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同时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帮助学生改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和自我反思,有助于了解自己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合作企业和用人单位通过实习、项目合作等方式,对学生的技术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进行反馈和评价。多元化的评价和反馈机制,不仅帮助学生全面提升能力和素质,为未来的学习和职业生涯做好准备,也有助于学校培养出更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结语
为了适应新工科背景下软件工程类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教师队伍建设、产学研合作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与实践,旨在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扎实的专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型、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优化,重视通识教育,加强实践教学,引入前沿理论和技术。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创新竞赛等活動,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建立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实践成果、创新能力等进行全面评价和反馈。为培养符合新技术发展要求、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质量工程人才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邹开亮,刘祖兵.论类ChatGPT通用人工智能治理——基于算法安全审查视角[J/OL].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13[2023-11-08].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2.1521.C.20231024.0959.002.html.
[2]陈丽,黄启春,杨小虎.特色化、引领式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6):49-54.
[3]符蕴芳,陈永肖,孟惜,等.新工科背景下软件工程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23,25(3):43-47.
[4]荣辉桂,边耐政,欧阳柳波,等.面向产出的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机制与持续改进研究[J].计算机教育,2021(7):107-111.
[5]王健,庄连英,李杰,等.创新创业导向下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22,32(6):54-56.
[6]柳婵娟,臧睦君,邹海林.论人工智能学科群与产业群融合发展——以烟台市为例[J].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6(2):125-129.
[7]杨荣,邓树文,王电化.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22,42(3):127-131,147.
[8]郇正良,禹朴勇,朱向彩,等.新工科背景下软件工程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0(25):158-160,164.
作者简介:张会影,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计算机教育。
基金项目:2023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23SJYB0687);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2022教改重中之中项目(编号:2022JG001Z);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2020重点精品课程《数据库原理与应用》项目(编号:2022JG013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