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飞
摘 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始终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和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成为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深入踐行新的文化使命,要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当代实践,在文化自信、开放包容和守正创新中坚定不移走自己的文明再生之路。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三重维度:一是在文化主体上要坚持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二是在文化功能上要注重塑造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品格,三是在文化使命上要努力创造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
关键词 文化自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1]明确以“现代文明”的文化担当和勇气,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加凸显了文化自觉的重要性,更加强化了民族复兴精神力量支撑的重要性,更加坚定了要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发展信心。着眼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更好地推动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贯通,在自信自立、守正创新中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历史文脉,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中积极发展反映时代要求、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文化。要广泛培育和践行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增强对外文化交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完善中华文明的对外表达中不断提升中国文化感染力和中华文明影响力。
一、在文化主体上要坚持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2]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提出“两个结合”的新论断,可以说是从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角度更加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我们所走的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的现代化之路,是旨在以文化的繁荣兴盛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去努力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代化之路。
(一)在“两个结合”中巩固文化主体性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1938年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号召,毛泽东同志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发表讲话:“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3]毛泽东同志在1940年1月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体现了鲜明的文化历史观和文化创造性,他明确指出:“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成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4]
应当看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非常重视和强调马克思主义要与具体国家的实际相结合,也强调要反对教条主义,但是他们都没有明确提出要与本国的历史文化相结合,更没有讲要民族化、本国化。中国共产党人鲜明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以说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不断推动着中国共产党自身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西方,但是在东方落后的中国却能够开花结果,这也充分说明最好的种苗在贫瘠的土壤难以长成参天大树。五千余年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提供了肥沃土壤。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尊崇历史和重视文化建设,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开辟新境界,并从“两个结合”的理论高度强化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阐释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性根据。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可以说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高度的文明自觉。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只有植根我国的历史文化沃土,才能茁壮成长、根深叶茂;也只有在文化主体上坚持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赓续历史文明,推动传承发展,中华文明的现代创生才有可能。正是有了文化主体性,才有了文化意义上更为坚定的自我,让现代化道路有了更为宏大深远的历史视野。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不仅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而且能在更广阔的历史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文化的优秀价值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更多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
(二)在“明体达用”中把握发展规律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讲话提到,“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个重大问题”。[5]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需要一种大历史观、大传统观、大文明观,涉及到正确认识自身的文明传统,涉及到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的关系等深层次问题。从“第二个结合”的提出,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大命题的阐释,标志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成果已经成熟,标志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正式形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体现了党对自身发展道路的规律性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体现了高度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更表明了党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推动文化创新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度。
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在理论层面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继承和创新,也在文化实践层面部署了总体推进路径,可谓“明体达用、体用贯通”。这里的“体用”强调的是在回应时代之问中彰显文化思想的新高度,既有认识论也有方法论。要很好地回答时代之问,就要从历史和文化的深层次去把握当代中国的文明角色和文化使命,就要从实践路径和方法论层面去推动当代中国的文化创新与文明复兴。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的特质中,“明体”是关键、是根本。这里的“明体”,更加强调的是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中把握文化发展之道,凸显了文化主体性。对于新时代文化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的一面,其核心要义就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中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明体达用”确立了文化主体性,体现了对中华文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科学把握了现代化与传统的辩证关系。传统不是陈旧的、落后的东西,而是民族中具有生命力的、一直在起作用的因素。正如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所指出的:“文化遗产不能在丢掉之后再重新建起,而应从现在就加以保护与清理。不能把文化因素仅仅看成推动经济增长的补充要素,它本身就是现代化的必备要素,在转型期中要努力促进它转换功能,与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为探索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做出贡献。”[6]
二、在文化功能上要注重塑造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品格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不断在中华大地实现了真理与思想的磅礴伟力,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重大问题也是回应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发展,特别是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任务,其价值功能正是要推动古老的中华文明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努力塑造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品格。
(一)以“综合创新”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近代以来,在对待古今中西文化上有不少探索: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东西文化调和;全盘西化;现代新儒学;中国文化本位等。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走向复古守旧、全盘西化、调和折衷,而是主张坚持“综合创新”。“综合创新论”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同时主张要兼取中西文化之长,既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要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在中西融会贯通中创造新的中国文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创生正是基于“综合创新”的辩证法,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资源,从而在开放包容中不断实现古老文明的再生。
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中国问题》中预见中国文明前景:“如果给中国人自由,让他们从西方文明中吸收想要的东西,拒绝不好的东西,他们就有能力从自己的传统中获得有机生长,综合中西文明之功,取得辉煌成就。”[7]这里的“综合中西文明之功”,正是体现了综合创新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价值基因,推动中华文明走向现代世界,实现了文明连續体的生命更新与现代转型,在“综合创新”中彰显了中国道路的理性自觉与精神自主。
在新时代,面临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可谓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在这样的关键时期,必须回答:走向大国崛起的中国,在世界上展示什么样的文明形象?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价值多元化态势,如何更好凝聚人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进程中,如何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要在“综合创新”中更好凝聚起当代中国精神,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真正构建文化上的“精神自我”,真正在价值层面实现古代传承和现代建构的统一,从而以现代文明的力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强大支撑。可以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提出很好地回答了时代之问,在价值功能上有力塑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独立性。
(二)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超越性”
从文明塑造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中华文明和民族精神重塑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实际上创造了一种新的文明样式。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展示了新时代中国的“现代化之问”,即我国的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追求人民中心、共同富裕、文明进步、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主张摒弃西方世界的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反对走向两极分化的现代化,也拒绝物质主义膨胀和对外掠夺扩张的现代化,这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超越性”所在。
以中国精神和中国智慧展示国家软实力,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发展中华文明现代形态的强烈诉求。为此要更好地践行当代中国发展理念,展示当代中国发展成就,构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和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力量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要真正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真正践行“两个结合”的新要求,在赓续中华文脉中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开辟新境界,努力以“中华文明之新”彰显“人类文明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彰显了一种文明型崛起,既体现了现代化的普遍性,也体现了中国式的特殊性;既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也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化。因此,要更好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从中华文明现代发展的高度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结合”,真正以精神的独立自主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品格,真正把这样的文化自信和价值特质融入到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与国民品格之中,从而养成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不断赋予现代化建设的中国特色和文明价值,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不断夯实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
三、在文化使命上要努力创造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
更好地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成为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践行新的文化使命中,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更好发展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在文化实践层面涉及构建现代精神形态、现代传承形态和现代传播形态等诸多方面。[8]在现代精神形态上,要通过不断深化“两个结合”,努力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性,在阐扬中华文明价值基因中努力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系统。在现代传承形态上,要更好地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赓续历史文脉,切实把文化资源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努力建构中华文明的标识体系。在现代传播形态上,要扩大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展示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提高当代中国的国际话语权,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
(一)努力构建中华文明的现代精神形态
坚定的文化自信离不开“精神自我”的构建,发展中华文明现代形态首先要确立精神维度的文明属性,要重视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塑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关于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推动公民道德建设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明确提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和强基固本,强调要重点推动体现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和行为规范,挺立起中国人的精神大厦。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指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9]从文明传承发展的高度更加赋予了现代精神形态构建的重要性。
总结当代中国推进核心价值构建的主要逻辑,凸显了“精神脱贫,文明再造”的意义,更加强调要以民族复兴为纲,以信仰、精神、伦理、秩序、规则重建为中心,追求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的协调发展,这些都有力推动着中华文明现代精神形态的构建。发展中华民族的现代精神形态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体现到人民对政治社会的认同中,落实在百姓日常生活的制度中,还要最终影响到西方对中国文明的正确判断中。当前,在文化的不自信方面还存在诸多表现,如不少领域还存在着精神上被征服和被殖民的现象,缺失“精神自我”。如不少人对待西方的态度,还存在着“精神殖民”,对西方的新闻报道等充满盲信。
在现代精神形态构建上要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激活中华文明的价值因子,不断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价值生成的深厚底蕴。要大力弘扬自立自强的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大力推动理想信念教育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话语的契合度,增强民族复兴的历史自觉。同时要不断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更好发挥强大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更好地在核心价值的引领中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二)努力构建中华文明的现代传承形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大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和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和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我们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10]面向未来,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遵循,在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传承创新中努力创造文化新形态,践行文化新使命。
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看,传统文化彰显了历史的独特性,赋予了现代化的厚重底色。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传承下来,其背后都离不开深厚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承载着文明传承与更新的精神密码。所走的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推进进程中要更好彰显历史文化遗产的独特人文价值,在全面修复文化生态中充分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韵味。为此,要处理好经濟发展与文化保护的辩证关系,从更为长远的角度推动文化保护和文化创新。要通过激活文化基因,全方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要加快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构建,大力推动国家文化公园、国家文化地标、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及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等建设,多维度、活态化展示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展现永久魅力并焕发时代风采。
文化的传承发展要做到“目中有人”,要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熏陶人,在文化产品塑造中影响人,要以文化的力量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为此,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让文化传承更有生命力,更有引导性,努力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目中有人”,关键就是要突出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对人的熏陶作用,要通过文化传承与创造转化,积极发展反映时代要求、具有时代特点的新文化,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着力增强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前,还要积极发挥文化与经济的融合作用,推动文化经济共荣共生,在经济繁荣和发展中实现文化的繁荣发展与创新创造,积极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经济学。
(三)努力构建中华文明的现代传播形态
党的二十大着眼于国家文化软实力,更加凸显了中华文明的整体文化影响力,更加强化了整体的中国国家形象建设与对外交流的重要性。要努力构建中华文明的现代传播形态,在传播理念、传播内容和传播效能等方面充分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发展要求。新时代的文化传播理念要更加突出中华文明的传承性与发展性,展示基于古代文明但又创新发展的现代新文明;在传播内容上要注重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独特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要重点向世界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在传播效能方面要着眼于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创新传播机制和方式方法,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努力形成同我国大国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当前,我国在文化影响力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相比较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我国文化形象塑造和对外文化影响力还有待提升。不少学者也指出,我国已经是论文大国、出版大国和影视大国,但还不是话语权强国和文化强国。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更好地提高我国的国家文化软实力,传播好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在提高国际话语权中力求全面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但仅仅了解美食美景还不够,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这样才能展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世界价值与贡献所在,才能真正在文化自信自强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在开放包容中积极融入到世界文化交流中,彰显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一方面,要重点展示中国道路的文化基因,如“大一统”的国家观和民族观;“民为邦本”的价值导向;选贤任能的治国传统;自强不息、实事求是的传统精神;礼法合治的治国文化;协和万邦的天下情怀。另一方面,要重点展示当代中国的大国国家形象,展示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和“重焕荣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11]在提升对外文化影响力方面,要重点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开展多层次的文明对话,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介绍阐释中国理念、中国道路和中国主张,展现真实、立体和全面的中国。要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坚持贴近中国实际、贴近国际关切、贴近国外受众,多运用对方听得懂和易接受的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搭建起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有效互动交流的桥梁,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
参考文献:
[1][5]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10.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7.
[3][4]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663.
[6]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418.
[7][英]伯特兰·罗素.中国问题[M].田瑞雪译,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9:10.
[8]沈小勇.明体达用以致远[N].中国组织人事报,2023-10-18(8).
[9]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11.
[10]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J].求是,2022(14):8.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2.
本文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一战线高端智库 2022年度课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明价值研究”(编号ZK2022021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