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实践中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2024-05-08 18:06丁杰张涛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双减家长评价

丁杰 张涛

摘      要 在“双减”政策实践中,中小学教师是深化改革的重要力量,“双减”政策的提出,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给中小学教师的行动带来挑战。在“双减”背景下,中小学教师担负的责任发生了多方面的改变,准确把握中小学教师角色,探索其在课程开发、课堂创新、评价改革、课后服务、家校社联动中的责任变革。从强化教育价值观念,提升教育实践能力,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反思教育教学行为,完善自我和家庭交往渠道着手,引导中小学教师积极的履行担当,深入贯彻“双减”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引导教育回归学校,回归课堂,重构良好教育生态。

关 键 词 “双减”;中小学教师;课后服务;家校沟通;教师责任

引用格式 丁杰,张涛.“双减”政策实践中教师的责任与担当[J].教学与管理,2024(12):52-55.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对教师进行重新定位,并且对其教育教学行为提出新的要求,旨在引导教育回归学校主阵地,注重课堂本位,着眼于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重新构建良好教育生态,这也对中小学教师的责任意识与担当行为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有效落实“双减”政策,中小学教师在其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作用[1]。

一、“双减”政策实践中中小学教师面临的新挑战

1.教师课程创新普遍乏力

“双减”旨在建构高质量教学新体系,重构良好教育生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才能,落实核心素养。

中小学教师要意识到过去的“填鸭式”教育现状亟需改变,传统课堂逐渐不利于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小学教师应从课程开发着手,开发卓越型、创新型的新课程,利用数字信息技术,贯彻数字教育素养,综合培养学生的思维[2],促进“五育并举”,达成知识体系的深度迁移,打破传统,摆脱“同质化”现象,利用跨媒介、跨学科等手段,开发创新课程。受传统教育体系影响,目前仍有许多教师缺乏数字教育素养,无法正确使用现代化信息教育手段,课程创新的能力匮乏。

2.教师课堂教学压力骤增

“双减”政策指出:学校要严格实行零起点教学,并要求分类明确作业总量,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可在校内适当安排巩固练习;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学生课外学得少了,课后作业时间也少了,意味着教师要将授课内容与练习时间融为一体,聚焦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真正达到“轻负高效”[3]。这种高质量课堂教学区别于过去“你讲我听”“布道灌输”式的传统课堂。为减轻课外作业,教师必须提升课堂教学的成效,这意味着教师传授的知识结构要与学生大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形成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4],不仅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还要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和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体,不仅要让学生“吃得饱”,还要让学生“吃得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3.教师课后服务负担显著

课后服务的提出,延长了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时间,增加了其工作负担,中小学教师不得不在工作中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研究表明,有68.3%的教师每日工作时长超过了法定时间,大部分集中于9~10小时[5]。由此可见,教师的可自由支配时间越来越少,个体生活空间受到挤压,这增加了他们的工作任务与负担。教师在课后服务期间,不仅需要对学生进行学业上的查漏补缺,同时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活动,满足学生多样化的素养发展需求。

4.教师课后作业设计与评价创新能力不足

为了减轻学生家庭作业与课业负担,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身心发展规律,从学生的经验、兴趣、需要出发设计作业,使教学评价发挥其反馈与反思的功能,成为教学中重要的一环。为了避免“低质量”“高重复”的机械性作业,设计高质量弹性化、分层化、个性化、多样化、实践化的作业,使作业更加合理,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有效发挥作业的评价功能,也需要正确发挥作业的教化功能。可见,如何正确设计作业,把握“质”与“量”的平衡,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异化与多样化的需要,逐渐成为一线教师工作生涯中新的挑战[6]。

5.家校社协同育人观念有待提升

共繪家校协同育人新画面,调动家长积极有效参与,是“双减”背景下教师面临的一大挑战。而今许多家长教育意识淡薄、缺乏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念。“双减”政策提出以后,教师要帮助家长认识到“家庭是子女的第一学堂”,帮助其更新过去陈旧的教育观念,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引导家长带孩子参与家庭活动,培养子女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教师还要积极与周边社区互动,借助社区教学资源,将学习从教室拓展到自然、社会当中,引导学生学习多方面的智慧和才能,避免“死读书、读死书”的情况。

二、“双减”政策实践中中小学教师的责任

1.开发卓越课程的“探究者”

“双减”政策要求“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这意味着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随着改革的深入与政策的落实,中小学教师课程开发设计的能力亟待提升[7]。传统课程开发实行“国家研制—开发—推广”模式,其中专家研讨起着主要作用,中小学教师却被逐渐忽视。因为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与习俗差异较大,不同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发展有着显著差异,所以各地区对课程开发设计具有不同需求,既要有一元性也要具备多元性,以适应及反应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阶级的发展需求。这就要求中小学教师能根据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与需求,能根据学生个性差异有针对性地创建卓越课程。

泰勒提出课程开发的四个问题:学校预期要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标,选择组织什么样的教育经验才能达到预期目标,怎么有效总结教育经验,怎么才能确保这些目标能够真正的得以实现。立足于泰勒的课程目标模式之上,中小学教师要更加深入地思索与探究,从理论与实践、定量与变量、个体与整体、社会与学校、发展与需求、规范性与灵活性等出发寻找卓越课程设计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

2.创新课堂教学的“探索者”

“双减”政策带来教育生态的变革,关注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强调高质量教学。高质量教学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创新,而课堂教学创新的关键在于教师。中小学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中的构成要素,担负着重要责任[8]。中小学教师要为学生建构真实的教学情境,拓展数字化教育视野,借助多媒体技术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实现课程目标的教育要求,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

第一,课堂教学应当发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中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重教学的建构性、情境性与互动性。中小学教师需要主动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例结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其逻辑性思维。第二,中小学教师要拓展数字化教育视野,政策强调“做强做优免费线上学习服务”,正确运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创设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课堂、依托“互联网+”的远程课堂,基于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要,合理利用数字平台提供的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发展多方面的才能。第三,在数字资源共享的基础之上,中小学教师要正确使用多媒体教育资源,以视、音、图等直观形式表达教育教学内容,让课堂教学不再枯燥乏味。

3.学生发展评价的“自觉研究者”

受“应试教育”“升学考试”的影响,中小学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考试高分”“正面反馈”当中。“双减”政策的提出,对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重点在于学生发展评价的改革。

在教学评价中,中小学教师不仅仅是“作业布置者”“试卷批改者”,更是学生发展评价的“自觉研究者”。“双减”要求全面压减作业的量与时长,杜绝题海战术,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进行兴趣及成长方面的实践学习。多元智能理论中指出人的智能有多个层级,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从学生的多元智能出发,使作业弹性化、分层化、个性化、多样化、实践化,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智能。其次,教师要在“双减”政策的引领下,积极探索考试评价改革,通过综合素养评优,过程性评价,档案袋评价等方式创新学生发展评价体系,克服“唯分数论”倾向,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4.课后服务的“家长代理人”

“双减”政策的总体要求中指出“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足学生需要,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通过提供多样化的课后服务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并对课后服务提出几点要求:“保证时间”“提高质量”“拓展渠道”和“免费线上学习”。中小学教师在课后服务中担任的角色身份是“家长代理人”,要求中小学教师要能够从生活、交往和学习等多方面对学生施加教育的影响[9]。当课后服务导致中小学教师工作时长与个人生活时间产生冲突时,中小学教师要端正教育价值观念,积极承担起教师责任,扮演好自身社会角色。

在教育减负持续进程之下,“课后三点半”等问题逐渐涌现,成为困扰家长与学生的一大难题,“双减”政策的提出,经过研究表明是有效解决策略。学校的课后服务要求从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与实践性出发,由教师作为课后服务的实践主体,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根据学生的兴趣、经验、能力与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措施,贯彻落实“双减”要求,主动承担教师责任。

5.家校联动积极的“中间人”

家校社协同联动是“双减”政策落地以后又一重要举措,建立多元治理平台,创新协同方式,鼓励多主体共同参与,减轻学生负担。家校社联动要求进一步明确家校社育人责任,密切开展家校沟通,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调动教育资源。

作为“中间人”,中小学教师在其中担负着重要责任[10]。第一,要调动家长的教育积极性。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双减”在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同时,也减轻了家长的精神负担与经济负担,中小学教师要积极与家长沟通,激活其教育意识,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宜的家庭生活情境,激活家校共育磁场。第二,正确使用社区资源。“双减”政策要求“推动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服务站点建设”,中小学教师要结合学校、家庭、社会的多方面教育资源来引导学生学习,如社区公益宣传指示牌、社区图书馆、社会实践活动等。作为家校社联动积极的“中间人”,教师要打破传统学校枷锁,重视与强化家庭教育,拓展社会社区教育,在实践生活中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建构,培育核心素养,推动“双减”政策的落实。

三、“双减”政策实践中中小学教师的担当

1.强化自我的正确教育观念

强化自我的正确教育观念是中小学教师承担责任,履行担当的先决条件。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是中小学教师有力推动“双减”的前提。伴随着“双减”政策的提出,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一线教师要不断地深入理论知识学习,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全面贯彻党领导下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习“双减”政策要求、实施路径、政策目标及措施手段,更新自身的教育觀念,转变传统教育思维[11],为深化“双减”助力。

“双减”背景下中小学教师担负的责任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课后服务的提出直接延长了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时间,私人生活空间缩小了,工作负担却增大了,这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减”政策提出后,要求教师接受并且认真履行自身的责任,同时将教师行动纳入考核、评价、绩效当中,要求中小学教师转“被动”接受为“主动”执行,精准定位。中小学教师需从思想上率先着手,认真思考自身职责与学生成长成才之间的关系,选择合适的方法,承担责任,履行担当。

2.提升自我的教育实践能力

提升自我的教育实践能力是中小学教师承担责任,履行担当的必要保证。“双减”政策要求“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效率”。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指出:7至19岁的青少年,正处于人生成长的童年、少年与青年阶段,正由前运算阶段过渡到具体运算阶段再到形式运算阶段,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具有自我意识。这决定了中小学教育特定的性质,要求中小学教师具备较高的教育实践能力,其中包括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等。

首先,中小学教师要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从课程着手,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创建卓越课程,实现高质量教学。其次,教师要及时革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的内容与形式,把握“质”与“量”的平衡,进行教学设计。再次,要不断地钻研教材、鉆研学生、钻研学情,多方面考察不同的教学案例,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提升教学实施能力。最后,中小学教师要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积极探索学生发展评价改革,鼓励学生加强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注重评价指标多元化、个性化、差异化。

3.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创新高质量课堂教学方式是中小学教师承担责任,履行义务的关键路径。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革新,创新课堂逐步兴起,“翻转课堂”“智慧课堂”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与传统课堂不同,“翻转课堂”“智慧课堂”在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等方面有所创新变革。“双减”背景下,中小学教师要利用好数字技术手段,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积极创设教学新环境,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主体地位,为课堂教学注入新鲜血液,向创新型、实践型教师发展。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中小学教师要着重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开展科学性和思想性、主导性和主体性、实践性和启发性、综合性和多样性并存的全新课堂。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满足学生多元需要,培养其多方面的才能。运用跨媒介、跨学科教学模式,有效落实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以及综合实践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并且适应社会发展的人。

4.加强教学行为的反思能力

加强教学行为的反思能力是中小学教师承担责任、履行担当的应然作为。立足于“双减”之上,需要重新审视教师教学行动,反思教学行为。中小学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需要不断反思自身,不断追问自己:能否用系统化、结构化思维来理解课标;开展教学设计之前是否认真钻研过学生与学情;是否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否注意到了知识结构之间的联系;是否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是否根据教学实践为学生创设真实可感的教学情境;采取的教学方法能否最大化教学效率,是否真正被学生接受;教学是否成功指向核心素养,落实核心素养……反思教育教学行为,不只是在课堂上提质,也包括作业评价与自身教育素养,“双减”政策对教师核心素养提出新的挑战,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积极承担教育责任,履行教育担当,充分发挥教育作用。

5.完善自我与家长交往渠道

完善自我与家长的交往渠道是中小学教师承担责任、履行义务的必然选择。“双减”政策出台以后,教育改革进入“后减负”时代,教育内卷化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学生的“负担”减轻,但是家长焦虑仍然存在。课后辅导从地上转入地下,校内内卷转为校外内卷。针对此现象,中小学教师要完善自我与家长交往渠道,帮助家长认识学生成长规律,提升家长家庭教育能力,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数字媒体时代的进步,拓展了教师与家长的交往渠道。从传统的家长会、家访等线下交往形式转变为微信、钉钉、腾讯会议等数字交往形式,利用多媒体手段,中小学教师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同时与多位家长在线沟通,有效缓解时间与距离带来的交往困难问题。教师与家长沟通交往要建立在平等友好、客观公正的基础之上,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避免高高在上或一味讨好。同时,中小学教师也要具备移情能力,设身处地的从家长角度出发,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利用好信息技术这座桥梁,拉近家校距离。

参考文献

[1] 周洪宇,齐彦磊.“双减”政策落地:焦点、难点与建议[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01):69-78.

[2] 杜友,张文彦.培养创新思维与教师的责任意识[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02):13-14.

[3] 马开剑,王光明,方芳,等.“双减”政策下的教育理念与教育生态变革(笔谈)[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6):1-14.

[4] 卢乃桂,王丽佳.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教师专业性与教师责任[J].教师教育研究,2013,25(01):1-5.

[5] 朱红月,李广,梁红梅,等.中小学教师工作强度调控要素及标准研究——基于全国48874名教师的调查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23(12):36-43.

[6] 杨小微,文琰.“双减”政策实施研究的现状、难点及未来之着力点[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04):25-38+2.

[7] 周宏伟.农村中小学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4(06):5-8.

[8] 姚计海,张蒙.“双减”政策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机遇、问题与对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6):41-49.

[9] 储朝晖.“双减”需要教师的担当与能力提升[J].中国教师,2021(09):6-10.

[10] 宋广文.新时代教师的角色意识与角色担当[J].教育科学论坛,2022(16):59-61.

[11] 杨馨程,雷丽.“双减”背景下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角色担当[J].教育科学论坛,2022(22):68-71.

[作者:丁杰(2000-),男,江苏盐城人,南通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生;张涛(1978-),男,河南鹿邑人,南通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    王泽华】

猜你喜欢
双减家长评价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家长请吃药Ⅱ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