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书君
摘要:本文针对“通信线路工程”的教学实施进行了研究,以项目二“通信光缆工程的勘察与施工”情境的学习为例,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设计,创新行动导向“四环六步”教学策略,课堂教学实施采用“训学思拓”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并总结了该模式的实施成效和反思改进。
关键词:教学实施;教学策略;任务驱动;训学思拓
随着5G商用以及新基建的快速发展,社会急需大量具备安全意识和规范操作职业习惯的通信工程设计、施工及项目管理等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依据通信技术专业国家教学标准、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通信线路工程”课程标准, 以“工序引领,工学交替”为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执行规范、落实标准,融入工匠精神,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人才。
一、整体教学设计——聚焦5G,培育新基建人才
(一)课程定位
“通信线路工程”是通信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开设于大二第四学期。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承前启后,与前导课程、后续课程,形成三个层次,层层递进,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熟悉通信工程建设的基本流程,能够进行通信光、电缆的直埋、架空、管道光缆线路工程勘测、敷设及接续等工作,同时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质量意识、规范意识、安全意识、服务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为后续参加顶岗实习预就业做好知识、技能和素质方面的准备,为学生从事通信工程设计、施工、监理以及维护等岗位工作奠定基础[1]。
(二)规范引领,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及“1+X”证书对接
该课程是通信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按照高职教育“五对接”指导思想,对照国家通信技术相关职业资格认定条件,结合当前通信新技术发展的现状,制定了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了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将5G基站建设与维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内容有机融入该课程,实现了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的无缝对接[2]。
(三)行动导向,实现教学策略与教学目标匹配
1.学情分析
课程授课对象为通信技术专业大二年级第四学期学生,学生喜欢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对纯理论知识感到枯燥,乐于动手操作,具有良好的探索意识和对新技术的好奇心。在通信线路工程的基础知识和通信光缆工程的勘察与施工等技能方面已经掌握较好,但学生通过到合作企业的实际工程项目中实践,发现在实际工程的勘察、设计、质量标准和安全意识等方面仍需提升能力。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以上的学情分析,确定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及目标,实现学生夯实工程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提升认知与操作能力、内化职业标准与专业技能的逐级发展。“通信线路工程”的人才培养核心目标是培养爱国、敬业、守法、精技的通信線路工程师。以项目二“通信光缆工程的勘察与施工”情境的学习为例,需要完成如下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和思政目标。
3.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分析,该项目的教学重点是掌握“通信光缆工程勘察工具的使用、勘察任务表单的填写、通信光缆工程施工规范、通信光缆的敷设、分析并解决通信光缆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光纤熔接工具的使用、光纤的熔接”等“通信光缆工程的勘察与施工方法”。结合学情分析,本项目的教学难点是学生需要全面了解任务需求并进行勘察与施工,同时要熟悉勘察与施工规范,做好计划决策、规范操作和安全防范。
4.教学策略
(1)案例教学法
在教学中引入实际的通信工程案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情境中。例如,建设一个5G移动通信基站,通过这个案例,可以将通信工程项目二中的重点和难点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让学生深入了解项目的需求、设计、实施、运行和维护等过程。
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项目的需求,包括覆盖范围、信号强度要求、用户数量等,并介绍与之相关的无线通信原理和技术,如调制解调、信道编码、天线设计等。学生可以从实际项目中学习如何选择合适的技术方案和设备,以满足不同地区和用户的通信需求。此外,教学过程还可以涉及通信工程中的难点问题,例如无线信号的干扰与衰减、网络容量与覆盖优化等,引导学生探讨这些问题在实际项目中的影响和解决方法。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通信工程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项目中去。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培养他们在实际工程项目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2)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
加强混合式教学课程建设的管理,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教师依托超星学习通平台,深入开展理实虚立体化的教学改革。同时,利用校内外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实施空中课堂教学,将工作场景与校内课堂对接,实现企业技术人员和技能大师远程授课常态化。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加强学生对于真实工作场景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四)任务驱动,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
课前:教师通过校内超星学习通平台,发布任务,明确本节课的知识难点与重点。
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可以通过学习平台实现互动,促进思考。结合通信线路工程课程内容的特点,教师提出明确每堂课具体的要求。学生根据预习内容,在互动平台提出疑问,以便教师调整教学内容。
课中:教师点评学生课前预习情况,根据学生预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针对重点、难点指导学生开展学习。对于课前掌握不好的知识点,重点设计易于理解、直观的讲解方法。最后利用动画、视频等引导学生归纳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通过教师的示范讲解,学生利用VR仿真软件实战完成工作任务。实现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的有机融合。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对完成的方案进行讨论评价,并完成修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中潜移默化掌握如何用平性思维思考问题,充分展现学生主体及教师主导地位。采用合理有效的信息化手段,体现教学理念先进性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课后:教师发布课后拓展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新知新技。学生根据教师反馈情况进行总结反思。
(五)实施过程性考核方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
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突出过程与模块评价,教师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模式。教师关注评价的多元性,结合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操作、课程测验、项目考核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注重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鼓励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全面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新的考核计划,以能力考核为主,在课程考核中的权重不低于50%。
考核过程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形成性评价按照学习任务和教学过程的考核标准进行过程评估,占总评成绩的70%;终结性评价主要以笔试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占总成绩的30%。
二、课堂教学实施成效——“德技并修”达成育人目标
(一)深度推进产教融合
学校和通信企业合作,共同研定了与通信行业相关的典型工作任务,并设计了相关教学内容。双方共同编写活页式校本教材,并制定评价指标,以深度推进产教融合。这种合作模式有助于将学校的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贴近实际工作的学习体验,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同时,也加强了校企之间的合作关系,促进了双方的共同发展。
(二)利用信息化手段,高效达成了教学目标
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高效达成了教学目标。课程资源平台为自主学习、个性化指导、全程记录提供保障。三维动画解决结构问题;VR仿真平台 解决了架空、管道等光缆工程的勘察、敷设等训练问题,正确率及时间效率均显著优于常规教学,高效落实了教学目标[3]。
(三)任务教学,提高了学生自我效能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教学法,融入游戏问答等环节,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成为课堂中活跃的成员。学生通过完成这些任务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产生对自我能力的肯定,从而增加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从课后问卷中,看出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有了信心。
(四)对接“1+X”证书,全面提升职业能力
教师坚持课证融通,重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5G基站建设与维护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专业教学要求,将5G基站建设与维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内容融入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通信线路工程”课程设置和教学设计,统筹教学组织与实施,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的灵活性、适应性、针对性,真正落实“1+X”证书制度的改革实施。同时全面提升通信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五)“5G”赋能,实现“德技并修”育人目标
对接“1+X”证书,通过以企业典型职业活动为载体,将基于虚拟仿真的实验技能培训和虚拟情景互动模拟训练应用于教学场景中,实现育人與培训相结合,将培养品德和修炼技能融入专业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要将通信线路工程的设计标准、施工技术和验收规范纳入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使学生的技能学习和职业素养达到准员工标准,从而真正实现“德技并修”的育人目标。
三、促进教学模式改革,主要解决的问题
(一)解决课程教学顺序杂乱、教学资源浪费、不知所学为何用的问题
为了解决教学计划表中课程教学顺序杂乱、前后课程关联性不大的问题,可以按照通信线路工程的施工顺序进行调整。首先安排认识通信线路工程的基础知识,包括通信线路的概念、构成要素等内容;然后安排通信线路的施工准备,涵盖工程测量、地质勘察、材料采购等内容;接着安排通信线路的敷设、接续与成端,学生可以了解线缆敷设技术、光缆接续与成端技术等;之后安排通信线路的施工验收,让学生了解工程质量验收标准和程序;最后安排通信线路的维护和防护,包括线路维护管理、安全防护等内容。
通过按照通信线路工程的实际施工顺序调整教学计划表,可以使课程内容有条理地贯穿起来,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了解通信线路工程的全貌以及前后课程的关联性,从而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二)逐步解决毕业生岗位胜任能力弱、岗位升迁慢的问题
在“通信线路工程”课程中,通过打乱章节顺序、重构内容,并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的方式,将通信企业的实际工程项目运用到教学中。以实际工程的施工工序为主线,重构课程内容,完成课程整体设计和单元教学设计,采用校企交替实施课程教学模式。学生在校内专任老师和校外企业技术人员的共同指导下,通过工程实践操作来完成学习任务,岗位实践技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校内实训与校外工序相结合的教学过程,利用企业的工序开展实践训练,按照规范的职业标准开展项目实训,能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能力,缩短他们的工作适应期,使他们更快地适应岗位。
四、反思与改进——“全面复盘”促进教学改革
(一)特色与创新
将5G基站建设与维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内容融入该课程,真正落实了“1+X”证书制度的改革实施,同时全面提升了通信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了学生职业能力。
“通信线路工程”被评为山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库提供了便利,为学生的预习、复习和自学提供了支持,并增强了他们的独立自主学习意识。每堂课都提供直播回放,实现了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从作业完成数据来看,学习效果明显提升。
(二)不足与改进
针对之前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本项目的实施采用引入新课——设疑激探——自主学习——实验探究——理论提升——学生展示——教师点评——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的教学结构,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特点。从高职高专的特点出发,在讲解关键知识点时避免了以往枯燥的知识讲解,采用问题导向的启发式教学。同时结合生动形象的动画、视频,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强调重点、突破难点。对于无法进行实际施工操作的情况,通过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如VR),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重难点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依据现代通信技术专业国家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探索并实施适合高职通信技术专业教学特点的教学模式改革,以“工序引领,工学交替”方式,改变原有教学程序,重塑教学思路,优化课程设置,夯实了学生的理论基础,提升了学生的实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