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新闻传播本科教育的变与不变

2024-05-04 17:10谢伍瑛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7期
关键词:本科教育新文科新闻传播

谢伍瑛

摘要:新文科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关注和研究的焦点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地方高校的新闻传播本科教育应该何去何从?本文以新闻传播学科的教育改革为切入点,着重探讨了地方高校新闻传播本科教育应该坚守的理念与应该创新的教学问题。本文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原则应该坚守,认为不管技术怎么变革,新闻传播学本科教育必须筑牢意识形态之堤,夯实育人化人根基。新闻传播学本科教育在宽口径,厚基础上,继续强化人文素养和基础要坚守;未来的传媒人才要肩负起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与传承重任要坚守;防范学科资源过度整合,学科的学术话语权和学科本体地位要坚守。在坚守这四个原则的基础上,认为本科人才培养方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需要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新文科;新闻传播;本科教育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7.088

2018年中共中央在所发文件里正式提出“新文科”这一概念。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召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标志着国家“四新”建设工程正式开启。自此新文科也成为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关注和研究的焦点话题。

由于受到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影响,整个传媒领域边界不断扩大,跨学科性已经成为了新闻传播学的显性特点,这一特性和新文科的跨学科性,学科融合交叉不谋而合。传统的新闻传播教育遭到了严峻的挑战,很多高校新闻学院都在探讨和实施各种不同程度的教学改革。尤其是清华大学取消了新闻传播学本科招生更是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大震荡。很多高校也在尝试进行各种改革,比如大类招生、大类培养,“2+2”模式,文理兼收和其他学院合作办学,业界导师进课堂等举措。围绕着新文科背景下对新闻传播教育的观念创新与路径转型进行了研究,强调在目标定位上,围绕培养“讲好中国故事”新闻人才这个中心。对整个新闻传播教育如何培养高端的国际传播人才进行了探讨。对新文科背景下某一专业如广告学、影视与戏剧文学等专业如何改革进行了探讨。对地方院校在改革过程中的困难进行了探讨。但是针对地方院校新闻传播本科教育在新文科背景下改革过程中哪些是应该坚守和强化的,哪些是应该大胆创新还有待深入研究。

新文科与传统文科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人文社会科学与理学、工学新兴领域进行交叉融合,新文科背景下新技术应用于传媒领域。近年来,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技术等新兴技术开始应用于传媒行业,甚至改变了信息生产和传播流程。在这样的背景下,新的社会需求、新的国情对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跨学科性是新闻传播学的显性特点。新闻传播学本科教育面临着转型,但是究竟应该怎样转型?在转型过程中,哪些理念和原则是必须要坚守的?本文以我校新闻与传播学院为个案,对地方高校新闻传播本科教育在新文科背景下的变与不变的问题进行探讨。

1应该坚守的原则

1.1新闻传播学本科教育必须筑牢意识形态之堤,夯实育人化人根基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要时刻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我们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不管信息技术怎么发展,媒体作为党的喉舌功能是不变的,传媒行业是离意识形态领域最近的行业。

课程体系不管怎么革新,我们的课程思政领域时刻要坚守和加强意识形态底线思维。培养出来的学生首先要明白从自己手中创作出的文字、图片、图像一旦被媒体刊播,就会为更多的人所知晓,就会产生影响力。如果自身的价值观有问题就会把受众带偏。要时刻牢记、践行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新的信息技术应该是服务于内容的传播,不管内容呈现方式如何变革和创新,内容本身的底色是进一步传承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新的信息技术,创新内容呈现方式和形态,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进一步了解国情、民情、社情,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

1.2新闻传播本科教育在宽口径,厚基础上,继续强化人文素养要坚守

雖然跨学科是新闻传播学的显性特点,尤其是新的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新闻生产流程有了一些变化,甚至越来越多的工程师加入传媒行业,传媒行业也越来越需要技术的支持。但是这不意味着新闻传播学不强调深厚的人文素养。当机器越来越取代人的工作时,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理念,深厚的人文素养可能是未来不轻易被机器所取代的利器。学生不仅仅需要能快速上手,要有为未来职业发展需要的厚基础,如宽广的知识面,深厚的人文底蕴,自主学习的能力。

1.3未来的传媒人才要肩负起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与传承重任不能松懈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党的十九大报告都强调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不管新闻生产流程怎么变化,媒体形态怎么变化,未来的传媒人需要的技能怎么变化,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一要求不会变。这一重任未来的传媒人必须肩负起来。而高校新闻传播学教育必须培养好这方面的人才,满足国情的需求。传媒行业是文化产业的高端产业,生产的产品是信息产品,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我们的内容产品底色是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传媒的一大功能是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坚定文化自信方面,传媒行业要走在前列,充当领头雁和主力军。我们的学生不管以后在哪类媒体工作,都必须坚守这一点。

1.4要坚守学科的学术话语权,防范学科资源过度整合,导致新的学术危机

当新闻传播学越来越与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关联起来时,工程师开始占据了传媒行业的职位时,在强调文理工学科交叉的同时,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学科交叉不意味着学科主体地位的丧失,在交叉融合的同时,注意坚守学科边界。不要融着融着,把本学科融没有了。新文科背景下,跨界融合是常态,但是学术话语权要坚守。新闻传播学的核心地位不能变,其他的学科融合进来只是帮助新闻传播学更好解决行业新问题、研究行业新现象,助力新闻传播学。而不是取代新闻传播学。当人工智能越来越渗透到传媒领域时,新闻传播学的显性地位在逐步弱化。面对行业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学界更要坚守学科话语权,拨开迷雾看到事物的本质。

虽然在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在新闻传播本科教育人才培养上有太多原则需要坚守。但是新的信息技术给整个传媒行业带来的颠覆性变革,尤其是业务流程、管理理念、人才需求、用户习惯等的变化,都迫使高校在新闻传播本科人才培养上要改革。尤其是地方高校本科教育更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直接对接一线。

本文以湖北经济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为例,认为本科人才培养方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需要改革与创新。具体在实践操作层面,如何通过全媒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创新,如何整合学科资源,真正实现跨界融合。如何通过师资结构的创新和研究领域的创新来让融通性理念渗透到课程设置环节。地方院校新闻传播学本科教育如何充分利用地域优势,结合市场需求,找准定位,实行差异化竞争,走创新新闻传播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之路。

2应该改革和创新的具体内容

2.1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厘清新文科背景下人才教育价值与理念,进一步完善专业培养方案和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目前的传媒行业不仅仅需要传统文科人才,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学的人才培养更多的是强调采、写、编、评能力,强调文字功底,强调有思想。但是新文科背景下,机器新闻出现了,虚拟主播出现了。机器逐渐取代人,如果恪守原来的培养方式和目标。那么培养出来的人就会与业界需求相差甚远。不管是“1+3”,还是“2+2”,还是大类招生,还是取消新闻传播本科教育。不同的学校都在探索不同的培养模式。湖北经济学院作为一所省属高校,学校秉承“三有三实”的人才培养理念,强调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实践实干实用。以本为本,我们培养的本科生主要还是应用型人才。所以在新文科背景下,我们是文理兼收,大类招生,大二再分流。同时学校现有的业界导师进课堂,双师型教师,中期实习等都是在强调实践实用实干。鼓励学生自主创业,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等。强调“六个共同”等。学校的虚拟仿真实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深入接触社会实践的平台。

2.2构建全新的全媒化课程体系

在跨界融合过程中,整合学科资源,构建通识课、专业知识技能课和思维课三大课程体系,打造引领型“金课”。推动学生进行跨学科的知识体系习得。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方面,处理好通识课、专业知识技能课和思维课三大体系的关系和比重问题。通过整合学科资源,优化课程群,促进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有机结合。新文科背景下的传媒教育,在宽口径、厚基础上,应当尽可能地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不仅要广泛涉猎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等文科学科门类,也要对理学、工学、农学和医学有所知晓和了解。

2.3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新的课程体系需要优化现有的师资结构,构建协同式学科平台。师资队伍建设是改革能顺利执行的保障力量。新文科背景下要求新闻传播学院的师资绝不是传统的纯文科背景,尤其是技能型和技术类的实验课,更是对老师的要求很高。从现有高校经验来看,如果只是单纯地引进信息技术类的教师,如计算机、信息工程等专业背景的老师,容易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学科话语的陌生导致老师之间无法对话,还有可能出现全程在教学生编程,不仅学生听不懂,和新闻传播学关联度也不强。所以师资结构的优化是必须要做的。

新文科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学院师资一定要有懂信息技术的教师,这个教师最好同时兼具新闻传播学和信息技术类学科背景。这样就不会产生学术话语的隔阂,同时打造协同式学科平台,使得跨界融合落到实处,真正能满足新闻传播学发展的需要。新闻传播学教学与业界有实际距离的问题。这个问题只有通过优化师资队伍来解决。除了业界导师进课堂,最重要的是引进一批具有丰富业界经验的业界精英进高校。地方高校由于平台限制,有博士学位的业界精英很难被吸引,尤其是在新媒体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业界精英。针对这一群体可以适当降低学历门槛,现有的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大部分都是在传统媒体思维下培养出来的,进入高校以后,由于高校的评价体制决定了这些老师也没有太多机会进入新媒体一线挂职。如果教师始终传授传统媒体知识,培养出来的学生又怎能适应新媒体领域。

总之,在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新闻传播本科教育既要保持原则和理念的坚守,也要在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式、师资队伍知识结构等进行创新。参考文献

[1]孙令顺,王晓冬.新文科背景下的传媒教育转型[J].教育传媒研究,2020.

[2]谢石生,吴业青,曹顺霞.高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三个着力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

[3]薛玉成.基于文化自信维度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J].黑河学刊,2018.

[4]常凌翀.“新文科”背景下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新闻战线,2020.

[5]李彪.新文科視域下新闻传播本科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路径[J].青年记者,2021.

[6]王长珍.全媒体时代媒体如何实现对价值导向的引领[J].记者摇篮,2022.

[7]杜骏飞,胡泳,潘忠党,等.清华“教改”与新闻学院的未来[J].新闻大学,2020.

[9]倪佳琪.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树立新时代的教育形象[J].北京教育(德育),2018.

[9]李家祥.试论坚定文化自信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关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解读[J].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

[10]董学文.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J].红旗文稿,2020.

猜你喜欢
本科教育新文科新闻传播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甘肃省本科教育供给与产业结构的对接性研究
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区别
转型形势下地方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的构建研究
自媒体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互补性研究
当传播遇上新技术,媒体人需怎样的新闻坚守?
运用科技手段提升传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