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红色资源融入地方高校外语课程思政路径审思

2024-05-04 17:10王晓露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7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

王晓露

摘要:成渝红色资源是川渝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积累的富有教育意义的先进文化资源。红色资源与外语课程思政内涵联系紧密,在引领培根铸魂育人导向、严守意识形态阵地,赋能深推崇德力行方面具有重要价值。采取“上下合力+三位一体”完善顶层设计、深挖整合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库、逐层逐级组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融入路径,有助于推动成渝红色资源融入外语课程,实现协同育人。

关键词:成渝红色资源;外语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7.085

0引言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华民族进行百年奋斗伟大征程的历史长河中,在18.5多万平方公里岗峦稠复的成渝革命热土上留下了数量众多的红色印记。

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战略举措下,在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下,课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外语人才作为中国故事对外宣传的中坚力量,充分利用红色资源活教材,把这抹“红”贯穿于地方高校外语课程思政,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理想信念支撑、文化自信增强、红色经典对外传播能力提升至关重要。

1成渝红色资源与地方高校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联系

1.1成渝红色资源引领地方高校外语课程思政培根铸魂育人导向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文学、历史学、哲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维度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红色资源则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推手。红色资源是“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所形成的具有历史价值、纪念意义、教育意义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以成渝双圈为核心辐射的巴蜀文化走廊上铺陈着红岩精神、长征精神、三线建设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这些革命印记扎根于成渝红色土壤,坚实温润地滋养着新时代的青年力量。红色资源与课程思政都流淌着理想信念、矢志初心,秉承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价值取向,二者互生互长、生生不息。成渝地区特色鲜明的红色血脉为地方外语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引领青年学子厚植家国情怀和民族擔当、续写成渝革命英雄奉献拼搏故事。

1.2成渝红色资源支撑地方高校外语课程思政严守意识形态阵地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高校汇聚了担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青年学子,各类社会思潮在这里碰撞、产生、接受和传播。而外语因其学科特点,既是学子接触外国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主要途径,又是传播中国智慧的重要载体,因此做好外语课程思政是守好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的必由之路。

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列强持续侵略中国,导致国家蒙辱、人民蒙难,中华民族遭受前所未有的劫难。大批中国青年为救国奔走呼号,寻求救亡图存方案。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就此拉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身处西南内陆的巴蜀青年人也积极响应时代的号召,在动荡时局中勇担历史使命与责任。为响应“五四运动”,六千余名学生在成都少城公园召开学界外交后援会成立大会,同一时段,重庆各学校联合成立川东学生救国团。此后,川渝先进青年不断学习和吸收各种新思潮、新文化,认识到马克思主义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踊跃投身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成立至今,川渝青年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急流勇进的时代潮流中不断锤炼自身品格,修正自身认识,坚守矢志初心,为成渝地区发展贡献了青春力量。成渝地区红色资源以伟大实践向青年人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成渝地区高校借力区域红色文化深耕外语课程思政意识形态建设,能够有效提升育人过程中的亲和力、信服力和感召力,在充满严峻性、复杂性、尖锐性的意识形态浪潮中铸牢信念之堤。

1.3成渝红色资源赋能新时代地方高校外语课程思政深推崇德力行

如何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是高校课程思政坚持守正创新必须明确的关键内容。纵观川渝地区红色史,为解答新时代教育根本问题,促进崇德力行贡献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万水千山长征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四川西线留下了不畏艰险、坚持革命理想的精神丰碑;铁骨铮铮红岩魂,老一辈革命志士为实现共产主义展现出了崇高的思想境界、浩然的革命正气。投身于波澜壮阔三线建设的英雄志士,在巴蜀城市化进程中闪耀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在遭遇汶川特大地震时,灾区人民迸发出了百折不挠、共克时难的抗震救灾精神。面对茫茫废墟,依靠顽强拼搏精神实现了高质量的经济社会文化重生。

成渝红色资源史既在理论上回应了新时代教育三问,也在实践上起到了“崇德力行”教育示范作用。与成渝红色历史文化有机联动,外语课程思政能更好地实现凝心聚力,促进青年学子为新时代新征程踔厉奋发、励志敏行。

2成渝红色资源融入地方外语课程路径

2.1架设顶层设计:“上下合力+三位一体”

成渝地方高校外语课程思政在顶层框架创建上应遵循“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合力的模式,在顶层教学方案确立中应把握“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原则。

首先,顶层框架搭建应符合国家发展需求,同时也要考虑学生学习诉求,做到上下结合,有的放矢,内容应涵盖: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对党创新理论的融会与认同,坚定四个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与传播中国智慧,用外语讲好成渝地区红色故事;强化外语学科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素养,结合国家战略与成渝地区发展需求进一步深化职业理想与职业精神。

此外,在顶层教学方案制定思路上要关注激活“外语知识+思维能力+价值理念”三维联动。统筹安排课程开设计划,教学目标的设定既要考虑三个维度,更要考虑其侧重点和配合度,灵活开展教学活动、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改进教学模式,促进多维育人目标的有效达成。

2.2完善资源整合:突出区域特色、创设课程思政锚点

要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外语课程思政,就必须结合专业育人目标,挖掘拓展红色资源育人元素,搭建语言学习与红色文化育人功能的桥梁。

首先,红色资源教学素材要突出区域特征,形成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库。教材是传播知识、价值的主要载体。近年来外语教材不断推陈出新,在体系安排和课文选编上不仅考虑语言知识的提升,也愈发关注育人效能。但在活用各地本土红色文化、赓续本土红色文化精神方面发力不足。因此地方高校一线教师需深入学习、理解相关理论知识,搜集挖掘和优化调整本土红色素材,做到有备而教。

此外,要创建外语课程思政与红色育人元素的链接锚点。本土红色资源呈现形式多样,包含了人物、事件、文艺作品、思想理论、革命遗迹等,其意蕴价值之丰富、育人元素之繁多。因此,要根据教材内容提取课程思政育人关键词,延伸和抓取相合的本土红色育人元素,精准创设锚点完成二者之间的超链接,打通本土红色文化通往外语课堂的“最后一公里”。

2.3深入课堂实践:落细落小、多维多样

如何将缜密周详的顶层设计和充分挖掘的红色资源素材落地到教学实践过程是解决课题的重要一环。课堂教学始终是立德树人教育的主渠道,用心做好教学设计,提升课程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是打造课程思政“金课”的关键。

第一,从产出视角设定课程目标,建构各教学要素逻辑链条。为提高育人成效,需要善用逆向倒推思维从成果导向的角度来考虑目标定位,即本土红色文化融入外语课程思政所要求达成的教学目标必须指向学生学习效果,成为学生终生的精神力量和行动指南。除课程目标外,课程环节还涉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反思等要素,要发挥课程目标的“掌舵”作用,还须依次细化与各个环节的内在逻辑链条,促进关联互动、齐头并进。

第二,以学生为主体组织教学活动,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开放以来,外语教育已为我国的国际化和外语的普及化作出突出贡献,但离当今文明交流互鉴的要求和期待尚有较大距离,仍难以完全胜任时代赋予的使命,需引起高度关切”。外语课程的知识体系和文化生态需要一场革命性的创新,除了要向外观望世界,还要向内重视自身,更要由内向外蓄势发力。例如,成渝红色文化资源中的红军长征、红岩精神、三线建设、

基金项目:2023年度广州市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产教融合背景下轨道交通类专业人才协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研究”(2023QTJG082);轨道交通装备动力学破坏测试及材料修复应用技术创新团队。

作者简介:伍世英(1989-),女,汉族,湖北黄冈人,硕士,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李哲(1986-),男,汉族,湖北仙桃人,博士,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教育(通讯作者)。抗震救灾都体现了中华民族重家国大义的伦理传统,这与西方强调个人、尊重个性发展的观念有所不同。从促进跨文化比较、激活价值思辨、讲好中国故事三个角度运用类似红色育人素材,因课制宜选取自主探究式教学法、任务教学法、混合式教学法等安排课堂活动,有利于增强课堂互动性、实操性、趣味性。

第三,建立多维度多主體多阶段评价机制,形成良性教学闭环。只有目标和过程,却没有最终的验收评价环节,则难以评估教学效果和目标达成度,也难以保证教学生态的持续完善。对红色资源融入外语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评价,既要重视知识的深度又要强调人文的温度,既要体现学生主体的广度也要保留教师主体的高度,既要考虑结果的信度又要突显过程的刻度。首先,评价要关注语言、能力和素养多维度的协同,除了知识的习得,也要关注红色精神是否入脑入心;其次,采取多主体的评价模式,基于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等,获取覆盖多主体视角的反馈信息;最后,在传统的学习效果评价中多采取期终诊断的形式进行检验,难以体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和阶段性成效,因此形成过程性评价有利于形成个体的完整学习档案,并能及时调整教学方式。

3结语

成渝红色文化是川渝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血脉轨迹,亦是青年学子奋力谱写新征程的内生动力。其核心价值中的追求真理、开拓进取、团结协作、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涵高度契合,与外语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吻合。健全科学系统的顶层设计、搭建深入细致的课程资源库、创设成果导向课堂实践模式,有利于推动本土红色文化真真切切融入外语课程思政,实实在在春风化雨育桃李培栋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用好红色资、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J].共产党员,2021,(22):46.

[2]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20200528.

[3]四川省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N].四川日报,20210627.

[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20221016.

[5]王文斌.文明交流互鉴呼唤外语教育的时代担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0328(08).高职院校“10个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伍世英李哲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
卓越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与实践
以协同育人理念推动高职校企合作探索
浅析高职院校多元协同育人的实现途径
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协同育人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基于“互融?互建?互赢”理念的土木工程专业协同育人改革与实践
物联网工程专业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