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五唯”背景下“双师型”教师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

2024-05-04 03:15曹婷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7期
关键词:教师评价双师型

曹婷

摘要:CIPP评价模型继承了目标评价模式,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统一,包含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突显了评价的发展性和动态性。基于CIPP评价模型构建持续改进的教师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完善职业教育教师综合素质的测量评价体系,发挥体系中评价内容、评价维度、评价方法及“教师数据画像”状态数据采集各部分的作用。把教师数据采集和教师综合素质评价高度集成,为帮助“双师型”教师个性化发展,指导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实践与教师提升过程,高职教师综合素质评价均提供理论指导和操作指南。

关键词:“破五唯”;双师型;CIPP;教师评价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7.047

1研究背景

1.1高校教师评价体系改进的新导向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随后,国家及各部委出台了很多教育评价改革的相关文件,见表1。表12018-2021 年国家科研评价改革及“破五唯”相关文件(部分)年份文件名发布机构20182020《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科技部教育部2021《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人社部教育部中共中央、国务院2020年10月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系列改革意见,明确要求切实破除“五唯”顽疾,不断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增加“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这些纲领性文件的颁布,表明了我国对于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及人才评价改革的决心。同时,也对各级教育部门和高等院校提出了“破五唯、立新标”的挑战和要求。

1.2高职教师师资结构发展的新变化

各类文件还多次提出优化评价方式坚持分类评价,鼓励不同类型高校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师制定不同评价指标。“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1985年就提出了可以聘请兼职教师来弥补师资不足的问题,“职教20”明确指出,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原则上要求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这意味着职业教育开启“双师型”師资时代。数量充足、优势互补、专业过硬、协同发展的结构化师资队伍的培养,亟须差异化评价体系的同步建立。

1.3原有教师评价与高职教育工作需求之间的矛盾

当前,在双师型教师评价体系建设中仍存在有待提升与改进的地方。如,评价内容过于重视结果而轻视其过程,单纯地查看教师的科研成果、职业技能成果等,忽略了教师的日常工作成绩;缺乏评价结果的反馈,教师无法充分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该评价体系只是单纯地为了评价而评价,没有起到促进、提升的作用;评价形式、评价主体、评价标准均较为单一,“双师型”教师工作特点(如社会服务)被忽略;缺乏动态化考核,没有考虑不同类型教师的基础,忽略了增值评价。

2研究现状

2.1高校教师评价指标研究现状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激励高校教师,完善评价体系,学者进行了不同的尝试和研究,如表2。张雷洪等(2019)从高校教师基本工作内容入手,将科研、教学、思想品德作为一级指标进行延伸;蔺洪全和王国武(2013)考虑到了高校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形成了师德、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社会服务为一级指标的评价体系;李颖和吴洪波(2006)从素质、职责、绩效、教育影响评价构建四维评价体系。谢飞等(2014)针对高职学院教师的特点,制定了思想政治表现、职业道德、工作态度、社会服务、专业技术水平、教育教学能力、科研能力7个一级指标。表2高校教师评价指标研究现状出处指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顿祖义、高寿斌

(2010)德思想道德、师德师风、职业道德能知识素质、基本技能勤教学准备、课堂教学、实践(验)、教学、业务档案、下班辅导、工作量、授课门次、考勤绩科研能力、学生培养、教学评估刘晓娟、付立军

(2021)科研成果论文、学术著作、专利科研项目初级评审、中期报告评审、结题报告评审李颖、吴洪波

(2006)教师素质指标品德素质、文化理论素质、能力素质、身体心理素质职责评价指标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绩效指标教学绩效、教育成果教育影响评价指标教学反馈郑文昭(2013)背景教育背景、目标理念输入职业道德、能力素质、教学准备过程教学环节、专业建设成果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谢飞、周积科等

(2014)思想政治政治素养、思想品德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工作态度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合作意识社会服务自己参与的社会服务活动、培养学生参加社会服务活动专业技术水平专业知识、专业实践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效果、教学反思、业务学习和培训科研能力教研论文、课题参与蔺洪全、王国武

(2013)师德思想表现、职业道德、师德获奖教学教学工作量、教学质量、教学改革、教学成果科研科研项目、论文论著、成果奖励、专利人才培养指导博士、博士后、指导硕士生、指导本科生学科建设学科发展、学术交流、人才队伍社会服务校内服务、校外服务张雷洪、叶华龙、

孙琳源(2019)科研论文著作、科研项目、成果获奖、专利授权、学术职务教学出版教材、教学工作量、教学成果奖、学科建设思想品德政治表现、师德师风、工作态度、团队协作郑卡莉(2007)教师素质思想道德、知识素质、基本技能教学质量教学预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考试与评价科研成果学术论文或成果应用、科研立项、教学成果、科研获奖工作成绩工作量、授课门次、试卷分析、教学评估意见汇总、表彰奖励2.2基于CIPP模型的教师评价研究现状

CIPP理论模型是教育领域得到普遍认同的一种评价模式之一,该评估模型是1965年美国最早应用于教育的评估,此后逐步推广到教师评估中,其特点是将计划、决策、实施、结果四个层面与教育规律相结合,将评价分为四个环节贯穿于教育的各环节。

利用CIPP模式进行评价突出评价的发展性特点,传统的教育评价多注重检测评价对象的活动结果,而CIPP 评价理论更加关注总结性和诊断性的相关功能,同时也更加关注评价对于结果的改进。把奖惩制评价向发展性评价进行转变,突出评价对象自身的自主发展性,主要目的在于发现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瓶颈,提升其发展潜力,促进其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关注其持续高质量发展。

CIPP理论模型在我国教师评价中同样得到广泛运用,国内学者将CIPP四步评价具化为不同的一级、二级指标。魏宝武和佟维妍(2015)将CIPP模型应用于高校教师能力评价体系,强调以人为本的评价原则,摒弃传统“一刀切”对所有学科教师评价的做法。郑文昭(2019)根据CIPP教育评价模式的四个维度,构建了高职院校兼职教师评价体系。黄洁和李臻颖(2020)在设计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时,明确评价内容有开放性和可伸缩性,评价者可根据具体的情况调整评价内容。吾超等(2021)在借鉴CIPP评价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高职教育护理学的学科特点,构建了高校护理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对于现有文献的回顾,得到以下两个结论:

(1)各高校已经意识到当前教师评价体系,尤其针对高职院校中“双师型”教师的评价尚不完善,尝试探索更加系统化、全面性、针对性的评价体系。

(2)基于CIPP评价模型的内涵与特点,结合教师职业经历、教育背景、发展路径需求、岗位性质、专业领域和面向教学群体等差异性,能够应用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研究。在“破五唯”背景下,基于CIPP评价模型可以构建出“双师型”教师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既可以兼顾多元评价主体,亦能够坚持质量导向,增强“双师型”教师评价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基于 CIPP 评价模式的“双师型”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研究方法

3.1构建“双师型”教师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框架,设计评价体系的指标

本文基于CIPP评价模型,在“破五唯、立新标”思想指导下,充分考虑“双师型”教师岗位特点、发展路径等因素,搭建评价指标多维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的教师评价体系框架。基于理论的基本逻辑,具体把评价过程分为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四个环节贯穿于评价全程,分别设计新指标,以达到激励教师发展的目的。如下表3。表3基于CIPP模型“双师型”高职教师评价体系与实施方法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一级指标学科基础能力资源配置能力育人行动能力绩效产出能力二级指标

解析方向教师多维基础水平:学科背景、职业经验、发展路径需求、岗位性质、专业领域和面向群体特征等

教师综合素质素养水平:

政治立场、师德师风和职业认同感、知识技能等。教学资源获取能力:取得教学资源、个人能力提升,新技术新知识学习能力,以及参加培训和实践资源是否充足

教学资源输入能力:教师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与技能、承接科研项目与社会服务能力。育人能力 :课程思政育人能力,专业需求与教学结合能力、课堂管理与组织能力

教科研能力 :教学方法改革创新能力;科研水平

技能能力 :行业新知识新技术掌握水平、操作讲解示范与指导能力;

社会服务能力:承接真实企业项目的能力,承担智库的能力 。素養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素养提升情况;

教育效果:育人成效、学生发展等

社会效益:教科研成果的辐射情况评估方法系统分析、调查、对教师评估报告的研讨等。将现有的人力及物资资源、评价程序设计等列出清单,并分析其合适性、有效性。追踪活动中可能有的障碍;提供详细的过程记录,以便日后用以解释结果;积极与教师互动,并观察他们的活动。对结果赋予操作型的定义,形成“教师数字画像”,要运用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方法 。背景评价,旨在根据评价对象的发展需求,评价现有条件和水平,以期能够衡量既定的发展方案是否与评价对象的发展方向相匹配。在针对“双师型”高职教师评价体系中,该层次集中评价教师的学科基础能力。考虑到“双师型”教师来源多样,包括企业兼职教师和行业能工巧匠,故此指标重在评估教师学科背景、职业经验、岗位性质等教师的多维基础水平,以及政治立场、师德师风、职业素养和知识技能等综合素质素养水平。在输入评价阶段,是在明确背景水平的基础上,评估各项资源支持、设施储备、人才素养是否能够保障方案的有效推进和实施,故在此阶段重点评价资源配置能力,包括教师在发展过程中,为个人能力提升获取学习资源、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机会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主动输入资源的能力。过程评价则指全程监控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的细节,发现实施过程中的障碍和不足,以便后续的修正。该环节将育人行动能力定为一级指标,具体又分为育人能力,教科研能力、技能以及社会服务能力。最后是结果评价,即对成果产出的搜集和评价,并依据结果回溯到背景评价、输入评价和过程评价各个环节进行核对和评估。在此环节,重点考查“双师型”教师的绩效和成果产出的能力,包括教师个人综合素质素养提升情况,育人成效和学生发展等教育效果,以及社会服务的成果。

3.2针对性细化评价指标和权重,保障教师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性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科的特殊性,教师的个性化和方法的科学性。

首先,不同学科在二级指标的侧重有所不同,例如思政类教师应进一步细化政治觉悟、政策解读等方面的指标,并酌情增加其权重;商科类教师可更加关注教师将企业真实项目进行教学化改造的能力。

其次,在面向不同评价对象时,需要充分考虑教师的个人发展规划和职业发展路径,例如科研型教师侧重科研成果转化的考核,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可侧重其在社会服务或者对于学生实践指导方面的评价。

总之,面对“双师型”教师的考核,要以个性化、动画化为原则,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指标的细化和权重的调整。

3.3基于过程性数据的采集和分析以及教师画像的呈现,实现过程性评价,探索增值性评价

针对不同阶段的评价特点,可选取科学的实施方法,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建立数字化教师数字画像,过程性、数字化跟踪记录教师发展。采集教师教学、科研、技能、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信息,形成“双师型”教师大数据建设行动,建立”教师数据画像”,进行教师大数据挖掘,使教师评价结果体现增值效能,支持学校决策,改进教师管理,优化教师服务。

4结语

从理论上看,基于CIPP评价模式针对“双师型”教师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符合新时期对职业教师评价新要求。充分發挥CIPP全程性、过程性和反馈性等优势,构建新的维度量表,进一步深化和扩展基于CIPP评价模型的教师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丰富发展“双师型”教师评价的理论基础。

从实践上看,针对“双师型”教师建立起一套兼具系统性和灵活性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充分考量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兼顾到“双师型”教师评价的特殊需求,以达到优化“双师型”教师评价标准、完善激励制度、促进队伍建设的目的。

同时,此体系又具有可操作性,在综合考虑相关因素的基础上,改进结果性评价,强化过程性评价,探索增值性评价,健全综合性评价,构建以师德师风和教学实绩为导向的高职教师多元化、差异化、质量导向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顿祖义,高寿斌.高职院校教师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0,0(11):8586.

[2]黄洁,李臻颖.基于CIPP模型的现代学徒制服装智造岗位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20):253255.

[3]李颖,吴洪波.高等学校发展性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6,8(5):144146.

[4]蔺洪全,王国武.基于AHP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理论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7):3842.

[5]刘晓娟,付立军,范玥,等.“破五唯”背景下高职科研评价画像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1,(21):1518,24.

[6]魏宝武,佟维妍.基于CIPP模型的高校教师教育能力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市场,2015,0(40):7677.

[7]吾超,杜艳玲,李爽,等.基于CIPP评价模式构建高校护理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21,28(8):4750.

[8]谢飞,周积科,宁苗,等.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评价体系研究[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4(3):14.

[9]张雷洪,叶华龙,孙琳源,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研究[J].数字印刷,2019,(3):131142.

[10]郑卡莉.高职院校的教师评价体系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230912].

[11]郑文昭.高职院校兼职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3,(6):2831.

猜你喜欢
教师评价双师型
美国核心课程标准实施后教师评价的困惑及启示
一种基于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模型
论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关于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中有效教学评价的探讨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促进学生课堂有效思考的几点做法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