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文言互融”的实践策略

2024-05-04 16:55朱萌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4年5期
关键词:处士鼓琴钟子期

朱萌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不仅将文言文学习提前至三年级,而且安排学习的篇目也增加到十多篇。在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中,“言”主要是指诵读方法和词语、句子等语言方面的积累;“文”是指文章的内容、情感与表达。尽管小学生学习文言文处在起步阶段,在要求上只是接触、了解,不要求字字落实、精准理解,但在整体上需要体现“言”与“文”互融,即兼顾两个方面的学习,学生可以通过理解文言文中的字、词、句来体会文本内容、故事、人物,追求文言文学习中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一、在“言”的学习中促进“文”的理解

小学生学习文言文最大的障碍是课文中有大量的字词,不适合按照已经学习的白话文的意思进行理解。对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解决字、词、句这些基础内容学习方面的问题,再进入理解文本内容层面的学习,保持“言”与“文”学习上的互融性。

1.在熟读成诵中了解故事

小学文言文篇幅短小,多数都是故事类文本;对于初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适宜采用在熟读成诵中了解故事的方法开展学习。这样在文言文学习之初,就兼顾了“言”与“文”两个方面的要求。读好一篇文言文课文,一般分两个步骤进行:一是读准字音,解决能够读起来的问题,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大量存在的异读现象,如通假、多义、多音等,小学教材中只给出了读音,没有作进一步的解释,这是读准字音中的难点所在;二是读准句读,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句读是文言文的内部停顿,需要根据意思表达决定,读对停顿才能清楚、准确地传达句中的情感。不难看出,文言文学习中的读指向的是“言”之顺,同样也是为理解“文”之意服务的。如教学《司马光》,编者在课后练习中安排读的方式是“跟着教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编者抓住学生初读文言文容易出错的问题,指出了解决的方法与路径。那就是先跟着教师读,并在跟读中重视词句间停顿这一关键点;当然教师在领读中需要提醒学生词句间的停顿可以借鉴古诗朗读中的处理方法,即在停顿处用分隔斜线进行标注。学生借助分隔斜线就能够顺利地把文言文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在熟读成诵中了解司马光凭着机智勇敢救人的故事。

2.在析言解疑中感知文意

小学生学习的文言文课文,尽管以浅显的短小篇章为主,但文本中还是有一些古今异义词、独特句式出现,容易与学生已有的学习产生认知冲突,这就成了文言文学习的难点。教师在文言文课文教学中,要抓住这些难点,引导学生对相关的认知冲突进行探究,通过析言解疑,帮助学生感知、理解文意。这一过程自然需要正确朗读提供有效帮助,通过朗读开展析言解疑的活动,达成对文本意义的理解,最终实现“言”与“文”的互融效果。如教学《守株待兔》,这是学生很熟悉的寓言故事,但在文言文中,出现了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字词,如“因”“株”“走”“为”等。其中,“因”“为”属于虚词,学生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还能够大致理解词义;教材给出了“走”的注释“跑”,但是仅仅用“跑”来理解句子和故事的寓言寓意是不够的。对此,教师需要让学生仔细辨析、讨论那只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该是怎样的跑。如有的学生认为兔子在看到人或者认为有危险时,都会尽量跑开,这样的跑虽然也很快,但不会撞上任何东西,说明兔子跑的时候还是很灵活的;有的学生指出,这只兔子撞上树桩死了,只能说明兔子跑得又急又快,课文中没有说原因,可以肯定是被什么追赶的结果,这样的结果决定了我们在读“走”时要体现出急促、躲避不及的感觉。这样一来,学生就认识到这只兔子撞死在树桩上实在是偶然发生的事情,这样理解“走”离把握寓意就近了一步。

3.在辨言体察中把握情感

文言文学习对学生的影响体现在渗透上,尤其是文章蕴含的思想、情感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换言之,学生在反复诵读文言文课文的过程中,才能慢慢从“言”体察出深藏的妙处与智慧。如教学《杨氏之子》,在这篇文言文故事中,孔君平想试试独自在家的杨氏之子是不是真像传说的那样“聪慧”,就在杨氏之子摆上杨梅果待客的时候,不经意中指着杨梅果说“此是君家果”,巧妙地把杨梅的“杨”与孩子的姓混在一起,一是让孩子难以察觉,二是察觉了也不好回答。谁知道杨氏之子张口就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不仅把孔雀的“孔”与对方的姓同样混在一起,而且以“未闻”表达出对对方的足够尊重,这样就非常有礼貌地把球踢还给了对方,轮到对方不知如何作答了。这里的“未闻”充分体现了杨氏之子不仅聪慧,而且在反应机敏中做到有理有节;学生在读的时候需要以稍轻的语气,并在“未闻”之后加以停顿。

二、在“文”的赏析中习得“言”的规律

随着文言文课文学习的增多和年级的提升,赏析自然成为文言文学习的目标任务;而这种赏析主要体现在揣摩、咀嚼、品读文言文中重点词句和关键表达,从本质上看“言”与“文”自然而然地发生了互融。

1.在情感体悟中想象揣摩

文言文自身语言具有凝练、传神的特点,作者的感情就隐含在其中。这样体悟文本情感,就需要从辨析、品味关键语言出发,抓住空白展开想象,体会语言运用的妙处。如教学《书戴嵩画牛》,在这篇谈论绘画的文言文中,苏轼在故事的关键情节上写到了两个人的笑,一是牧童的“拊掌大笑”,二是杜处士的“笑而然之”。尽管写的都是“笑”,但二人的“笑”大不一样,这就是文本中值得学生展开想象的留白点。教师抓住这样的留白点,先引导學生想象牧童是怎样笑的。牧童的笑有“拊掌”做修饰,借助注释理解就是“拍手”,学生由此展开想象——牧童一边拍手,一边用手指着画上的牛尾巴大笑着说:“牛打架,尾巴还摆动不停,那哪能使得上劲呢!”接下来,教师再引导学生想象杜处士是怎样笑的。文中对杜处士的笑以“然之”这一结果做了补充,可以理解为他认同牧童的说法。这样一来,有的学生认为杜处士的笑是点头赞同,觉得牧童很不简单,能看出著名画家笔下的错误,有的学生认为杜处士的笑有些尴尬,毕竟是自己花重金购买且一直当宝贝收藏的名家画作……通过这样的想象,学生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体悟不同人物在同一行为背后的不同情感。

2.在内涵拓展中体现规律

学习文言文,学生难以体会的是文字背后的文化意象。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适当拓展,让学生在发现表达规律中感知文化意象。如教学《伯牙鼓琴》,文中的关键内容“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教师让学生诵读这一段文字,抓住钟子期反应中的感叹词“善哉乎”加上叠词“巍巍乎”“汤汤乎”,感知二人的心有灵犀;再让学生想象伯牙继续鼓琴和钟子期的反应,有的学生说“伯牙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姣姣乎若明月”,有的学生说“伯牙志在春光,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灿灿乎若春光”。这样的拓展训练源于对文本内涵的感悟,学生从中感受到了文本语言表达的规律。

总之,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文言文自身的特点,结合学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以“言”与“文”互融为重要抓手,让学生在乐学、善学中为后续进一步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

猜你喜欢
处士鼓琴钟子期
读,文言文教学的一张好牌
伯牙鼓琴
读出经典的新意
问世间,“琴”为何物
泉水滴答
何谓“知音”
西 湖
《杜牧 题元处士高亭》
高山流水
林则徐梅妻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