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情感共鸣的小学古诗词教学路径

2024-05-04 16:55张诗韵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4年5期
关键词:梅花意境古诗词

张诗韵

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情感共鸣,是指学生在阅读中设身处地地感受诗词所描绘的情境而产生与诗人相同的情感体验。这样的情感体验在古诗词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它不仅能够引领学生走进古诗词描绘的精彩世界,而且能够领悟诗人寄托在文字中的精神、品质与追求。因此,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需要在把握形象特点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方法体悟诗人赋予的思想感情,探索促进学生阅读古诗词时产生情感共鸣的路径,有效拓展古诗词教学的深度与广度。

一、在创设情境中激发情感

小学古诗词教学指向情感教育,教师需要根据古诗词的意境,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顺利走进古诗词营造的情感世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古诗词的信心,帮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情感共鸣。

如教学《乡村四月》,这是诗人翁卷以白描手法描绘的一幅江南乡村初夏风光图:“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诗中四月的乡村里,既有诗情画意又有忙碌的农人,诗人以清新明快的笔调,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无比热爱之情。这种乡村生活是儿童都很熟悉的场景,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曾经的农耕文化已经淡出了学生的视野。对此,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借助图片、视频,创设真实的情境,呈现诗歌中描绘的乡村自然景色和农耕活动。学生通过观看,对江南四月的乡村里,绿意盎然、烟雨如画、布谷声声的立体画卷,心生向往之情。有了这样的情感激发,学生再读诗句,便能够在脑海中勾画出诗人描绘的画卷,如读诗的第一句,在“绿遍山原”中,学生感受到江南的山是绿的,田野是绿的,树是绿的,禾苗是绿的,满眼都是绿意主宰的世界;在“白满川”中,学生感受到山间的小溪是白亮亮的,田间的沟渠是白花花的,远处的江河是白茫茫的。就这样,学生跟随着诗人行走在乡村四月的脚步,尽情欣赏乡村美景,用心体悟闲人少背后农人的热情投入;学生能够读出如此的诗意美、生活美,顺利走进诗人的内心,这正是教师创设情境引导的结果。

二、在诵读表演中体会情感

小学生受年龄和认知能力所限,对诗人在古诗词中描绘的时代风俗、人物情感等都有距离感和陌生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选择讲解的策略,往往是隔靴搔痒,学生难以真正进入诗词蕴含的情感世界。对此,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特点,采取诵读和表演的策略。诵读作为传播思想、体悟精神情感的重要手段,是学生理解古诗词意境的有效路径。针对古诗词中含有人物动作、神态和内心活动的内容,学生可以借助表演加以体会与感悟。这样的诵读与表演,能够让学生在自主体悟中慢慢理解诗词的情感。

如《长相思》是纳兰性德的一首词,作者在词中以简朴清爽、真切自然的笔法表达将士在外深切思念故乡的真挚情感。这种情感对于小学生来说自然是陌生的,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就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琵琶语》一曲进行伴奏,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与表演进行体会。如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诗句中出现了两个“一”,通常可以看作容易达成的目标,读起来好像有轻松感;但是这里的“一”前面出现的是“山”和“水”,又是在行军路上,从后面看还是离开家乡向边关去的路上,这样的“一”读起来不仅没有轻松感,步履还是很沉重、很艰难的,更沉重的还有心情。学生在反复练读后,教师让学生上讲台前表演读,有的学生读“山一程”时,身子前倾呈向上攀爬的态势还夹杂着喘气的感觉;有的学生读“水一程”时,或者高抬腿一步一步走,或者摸摸索索向前行。这些都显示出学生与诗人通过诗句的诵读在情感上找到了共鸣点。按照这样的模式,学生在后续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时,就能突出诗人的情感——对狂风暴雪的极度厌恶,更加思念家乡和亲人。

三、在善于想象中领悟情感

古诗词篇幅短小,具有语言简洁凝练跳跃的特点,这就导致诗人的情感往往以隐含的方式呈现在文本中,给学生理解和把握带来了难度。对此,教师需要找到古诗词中感情的隐含点进行讲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想象中学生可以进入诗人创造的神奇意境,去推敲诗词意象的内涵,领略古诗词的意境美,把握诗词的思想感情。通过想象,学生能够架起与诗人情感相通的桥梁,实现情感共鸣。

如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被誉为杜甫平生第一快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诗人在得知唐军在洛阳附近打了打胜仗后无比喜悦的心情。尽管七律诗看上去比五言绝句篇幅上要长得多,但对于表达这样在长期压抑后,能够快意当前兴意飞的情绪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诗句的跳跃、省略处处可见,学生阅读这一古诗,就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力才能跟上诗人的节奏,一起歌一起舞,一起飞向家乡所在的方向。以阅读该诗的最后两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为例:两句诗本身就是诗人想象的情形,通过巴峡、巫峡和襄阳、洛阳四个地名依次呈现,把诗人归心似箭,恨不得一步跨到家的心情形象地表达出来。但是,这种表达显然又是带有抽象意味的,点出的四个地名是归乡途中的必经之地,也是旅程中的转换之地。学生读这两句诗可以想象的内容有很多,从诗人想尽快到家这一理念出发,则可以想象:诗人站在从巴峡到巫峡顺流而下的船上,一会儿对船工喊“用力撑啊,快点行啊”;一会儿对着风祈祷“风啊,再大一些吧!把船吹得更快些”。詩人坐在从襄阳向洛阳的马车上,自己扯过鞭子挥舞起来:“驾!驾!马儿你快跑啊!你飞起来吧!”这样的想象,与诗人急切想回到家乡的心情很匹配,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诗人急于回老家的喜悦之情。

四、在品析意象中渗透情感

在古诗词中,意象作为作者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诗人心中的物象,也是学生理解古诗词的重要抓手。古人喜欢将多变的情感赋予某些单一的意象,形成很深邃的意境。学生通过意象理解和把握诗人抒发的感情,就应重视“由象入情”。学生只有清晰、深刻地品析意象,才能领会由意象组成的意境及其蕴含的思想感情。

如《墨梅》一诗,诗人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所画的梅花上,将池边的梅树与画上的梅花合二为一,让梅花具有了劲秀芬芳、卓尔不群、清新高雅的独特风姿,也将诗人追求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情怀注入了梅花这个意象中,形成了深邃的意境。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诵读诗句,品析诗人笔下梅花的意象。学生读着、想着,觉得画中梅花的淡淡墨痕就是梅树吸收洗砚池水中墨色的结果。这样的想象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举目所见都是梅花,仿佛诗人也化作了一株开满梅花的梅树,让梅花独有的气味充满整个教室。很显然,学生在触摸诗人情感脉络的过程中,用心灵与诗人对话,形成了美妙的感觉,巧妙地将诗人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一一还原出来,诗人对梅花具有的不愿媚俗的理想人格也就渗透在学生的感悟之中了。

总之,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路径,对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梅花意境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梅花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梅花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