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批判性阅读教学策略探析

2024-05-04 13:23叶全玉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4年5期
关键词:戴嵩画舫游船

叶全玉

批判性阅读作为一种阅读模式,关注的是辨别文本中的事实与观点,明确作者要表达的真实意思与写作目的,指向对文本深层次理解,并形成属于自己的观点与主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批判性阅读,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索,为自己的观点、主张提供有力支持,培养学生成为一个独立的阅读者,充分体现批判性阅读教学的应有价值。

一、在立足文本中重视具体语境

在批判性阅读教学中,文本自然是第一个成为“批判”的目标。有些教师一味地让学生对文本提出自己的“批判”,而不顾文本原生态的价值观,也不考虑编者的意图,这必然会引起小学生的一哄而起而乱了套。如有的学生对《鹬蚌相争》提出的鹬鸟的嘴被河蚌夹住了怎么还能够说话的质疑,就是不顾作品的原生态语境——寓言;有的学生在学习《麻雀》时提出,老麻雀的行为是很冒险的,教师不作引导居然还肯定学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这些都与批判性阅读教学的特质相背离。毕竟,教材的课文都是专家、学者层层严格筛选出来的,是值得教师在教学中尊重的最有效的教学载体,不是小学生仅凭简单阅读就能够发现破绽的。有鉴于此,开展批判性阅读教学,首先需要尊重文本。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选择适宜的文本,即一些具有思维含量的课文,开展批判性阅读教学。如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在儿童生活主题下安排“读课文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就包含了发展学生思维的学习要求。其中,在学习《曹冲称象》时,历来认为曹操称象的方法是最好的,教师在学生学习课文故事后提出“有没有比曹冲更简单的方法完成称象的任务”,既能够激发学生挑战古代名人最聪明的办法,又在充分尊重文本的基础上实现了批判性阅读教学。

二、在把握课文中寻求突破束缚

尊重文本是开展批判性阅读的基础,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真正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不依赖于已有的理解和相应的看法,尤其是一些教辅资料上现成的答案与结论,自主思考探索属于自己的主张,搜集新的资料,找到新的研究视角,形成新的判斷,进而达到对已有理解的突破。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书戴嵩画牛》,学生通过诵读课文,读懂了苏轼通过杜处士收藏的戴嵩的名画《斗牛图》被牧童指出错误这件事,提出“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观点。苏轼提出的观点自然有他的道理,而且被大家认可,文章才得以编入课文供学生学习。但是,学生在搜集文中戴嵩画牛的资料时会发现,戴嵩为了画牛,不仅经常去观察牛的各种生活情形,而且还虚心向老农请教牛的脾气、个性特点,可以说“牛”早就活在了他的心中,所以他画出的《斗牛图》中,牛的尾巴是上翘、摆动的状态,不是他凭空想象的结果,而是来自他悉心观察的结果。由此,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牛在斗角时,尾巴有不同的状态;牧童看牛斗角,尤其是看自己的牛参与斗角,往往只在意胜负,未必能够看到更多的情形;戴嵩多次看牛斗角,根据艺术表达的需要,选择了“掉尾而斗”进行创作,表达了牛的奋勇向前、势不可挡的气势。学生这样的理解,就能够有效突破文本理解上已有的束缚。

三、在生成问题中关注有效启示

提出问题与进行质疑是开展批判性阅读的有效方式,只是无论是问题还是质疑都不是凭空得到的,而是在具体的阅读情境中生成的结果。由此可见,批判性阅读的开展,通常是以生成的问题为起点,通过探究解决问题,获得有益的启示。如学习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例文《颐和园》,有的学生对文中“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一句提出质疑:既然是游船、画舫在湖面,那应该是“划过”才对,怎么能用“滑过”呢?对此,教师应先肯定学生在理解文本词句上很用心,以自己积累的学习经验对课文表达提出质疑;然后让学生回到文本中认真研读,再对这一质疑发表看法。学生发现在“滑过”的前面,作者写湖面的“静”和“绿”时用了比喻句,无论是“镜子”还是“碧玉”都不属于液体的感觉,就为后续用“滑过”打下了基础,再加上“慢慢地”体现出游船、画舫“滑”的状态;在“滑过”的后面,作者补上了结果“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通常情况下游船划过湖面肯定会起波纹,但此处竟然没有痕迹,因而用“滑过”更突出了作者的用心观察和独到表达。由此可见,教师抓住课堂生成的质疑,能够促进学生获得平常阅读中理解不到的表达秘妙。

总之,在小学语文批判性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立足文本,引导学生借助质疑进行探究,让学生进入有意义的阅读之中,并且读有所得。

猜你喜欢
戴嵩画舫游船
乘游船
马车与游船
Promoting Architectural Values in Culturebound Scenery in Tourist Destinations
夜游秦淮河
幻影游船
一艘画舫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
秋临
从戴嵩画牛看中国古代绘画中的误笔
小牧童批评大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