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蕾 路云生 刘旭光
关键词:文旅融合;文化遺产;孟府档案;孟庙;孟母;保护;档案开发
作为“十四五”期间我国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点方向,文旅融合发展在利好政策环境与巨大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推动旅游与各种文化类型结合,催生多种新兴业态,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文化遗产是一种文化形态终结之后或一种文化传统延续至今的具有年代价值、经典价值和稀缺价值的人类行为及其创造物的遗留,[1]主要通过整理典籍文献、保护物质遗存、传承非遗事项等方式进行保护与传承。旅游与文化遗产融合可以促进文化遗产活化,加快完成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相关研究表明,有历史文化名城经济起飞战略研究[2,3]、有对比孟子与孔子思想和“三孟”与“三孔”的异同,形成思想家故里个性化文化传播研究[4,5],以及协调文物资源保护与旅游混合制的管理模式和问题研究[6-10]等。本文在总结孟府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优化建议。
1 孟府文化遗产概况
“亚圣”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创始人,与“至圣”孔子并称孔孟,儒家经典著作《孟子》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两千多年来,孟子家族继承与弘扬家族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并积累了大量文化遗产,包括孟府孟庙古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与孟母教子传说、祭孟大典、孟氏家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1.1 物质文化遗产。孟府孟庙是国内宋元至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代表作,为山东省现存历史最久远、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两座建筑仅有一街之隔,相伴相依。二者始建时间不详,据明洪武六年(1373年)“孟氏宗传祖图碑”的记载,北宋景祐四年已建成。宋宣和三年(11 21年)迁建孟庙时,孟府新建于孟庙西侧。明清时期遭受过人为与地震破坏,自清代至今经过多次重建、重修、修缮与保护。孟府院落沿用中国古代衙署建筑建造的传统建筑布局,孟庙在建筑形制与布局上承袭儒家祭祀体系建筑的风格,营造技艺受南方建筑与地方习惯性做法影响较大,充分反映了封建宗法制度与伦理观念,也体现了尊师重教的家族优良传统。[11 ]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邹城与孟子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13项,涉及民间传说、民俗礼仪、烹饪技艺、酿造技艺等多个类目,自2014年起有3项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
其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孟母教子传说》,主要内容包括“三迁择邻、断织喻学、杀豚不欺子”等,通过口耳相传流传至今,人人学之、家家效仿,孟母因此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母教第一人。
其二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祭孟大典,自2014年起于每年冬至日举行,在祭祀程序、祭品、礼器、礼制等方面遵照宋代《政和五礼新仪》记载的礼仪古制,使用首次祭祀孟子的十一篇律吕谱,并不断挖掘与创新祭祀礼仪,以完整还原宋代邹鲁礼乐的方式深刻表达后人对孟子的敬仰尊重与追思怀念。
其三是《孟氏家谱》,它是孟子后裔集体的劳动与思想结晶,也是孟府档案中的典型代表,记载了两千多年间孟氏后裔由宗到派、从派到户的繁衍、迁徙及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增强了孟子家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对研究人口学、社会学与谱牒学具有弥足珍贵的研究价值。此外,传统孟府饮食在孟府祭祀与对外交往的接待宴请中扮演重要角色,已于2021年正式启动申遗。
应当重视的是,孟子及其后裔在孟府内部管理、主持祭祀仪式与对外交往等历史活动中形成了孟府档案文化遗产,最初保管于孟府赐书楼中。这是研究孟子和孟子家族的一手史料,对于保护与开发孟府文化遗产具有极为重要的凭证与参考价值。
2 孟府文化遗产在文旅融合发展中的价值阐释
2.1 旅游者视角:满足高品质旅游需求。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在促使个人产生旅游需求的多种主客观因素中占主导作用,文化遗产恰恰是文化旅游最具特色的文化吸引物。建筑碑刻、祭祀礼仪、母教文化、古籍档案等孟府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文化欣赏价值与学术研究价值,让游客在游览中不仅能欣赏幽静古朴的景色,还能学习儒家礼仪,感悟孟子思想,陶冶情操,放松身心。孟府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的融合催生了许多文旅新业态,如研学产品、节庆活动、非遗展览、特色餐饮、主题酒店等,有效增强旅游的审美体验、娱乐体验与教育体验,满足游客高品质文化旅游需求。
2.2 旅游地视角:推进文旅地域融合。邹城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之美誉,有着丰富的文旅资源。二十年前,邹城市是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因缺少长期投入、旅游观念落后、管理体制等问题,孟府、孟庙游客较少,门可罗雀。
近年来,邹城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强文旅融合发展规划,立足资源内生型文旅城市的定位,发挥“山水圣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旅游发展轴”的区位优势,开发具有孟府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孕育极富竞争力的文旅产品“孟子修学游”,打响“孟子故里,儒风邹城”旅游品牌,成为国内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2.3 旅游产业视角:提振文旅产业发展。通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整合文旅产业链,促进价值链升级,带动文旅产业集群发展。邹城借助社会资本、数字技术、民间文艺等力量,通过孟府文化遗产“+项目”“+研学”“+演艺”“+展览”“+节日”等模式,将文旅产业与金融、传媒、教育等行业紧密结合在一起,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2022年,邹城旅游总收入突破79亿元,占全年GDP比重约7.83%,[13]远超国内同期比重1.69%。[14]
3 孟府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现状
3.1 创新管理,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管理落后曾是限制邹城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破除落后管理方式带来的体制机制障碍才能释放孟府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的文化动能。第一,加强文旅融合顶层设计,明确战略目标。2020年山东省文旅厅出台的《山东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明确了邹城市在全省文旅空间格局的位置,将持续致力于打造国家级文旅融合发展的核心区和研学旅游的样板区。第二,完善工作激励机制,确保战略目标实现。制定《济宁市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邹城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绩效考核办法》等政策制度,明确工作任务、考核标准、奖励措施,充分激发文旅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干事创业热情。第三,大力发展文旅市场主体,补充战略实施力量。邹城在保护与开发孟府文化遗产时,不仅注重联合政府部门与公共文化机构,建立孟子研究院,还积极培育文旅企业,加大对文旅企业的政策扶持,强化资金奖励,帮助企业提质提档。例如邹城市圣城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坚持以项目建设为引领,旗下的“孟苑”文旅项目集文化研究、教育培训、互动体验、休学旅游、博物展示于一体,与孟府孟庙在地理景观上遥相呼应,已然成为崭新的城市地标。全新的管理方式可以促进文旅市场要素的活力全面迸发,为孟府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获得充足的资金、人才、土地等资源创造制度保障。
3.2 多点發力,全面保护孟府文化遗产。保护孟府文化遗产就是在守护城市的历史根脉与文化底蕴,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旅游发展为保护孟府文化遗产提供坚实的资源支撑,提升文化遗产保护能力,能够更好地平衡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孟府文化遗产资源丰富,邹城市通过系统梳理与分类,采取针对性保护措施,为促进文化遗产旅游化奠定扎实基础。第一,争取价值认证与身份认可。邹城市将“三孟”推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积极进行国内各级别遗产申报,提升孟府孟庙的基础设施与服务水平,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努力获得国家与公众的认可。第二,有序规划孟府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21年制定《邹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将孟府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纳入保护范围之中,建立亚圣庙街、文庙街西一巷2处历史文化街区,进一步推动孟府文化遗产依法合理保护利用。第三,全面保护各类孟府文化遗产。一是修缮与保护孟府孟庙孟林,编制“三孟”保护规划与古建筑修缮方案,有条不紊开展孟府孟庙各期次修缮保护工程,不断提高消防安全水平。二是加强孟府档案整理与编研。抢救散乱保存在“三孟”的各类档案文献遗产,编辑出版《孟府档案全编》《孟府孟庙碑文楹联集萃》《孟府孟庙孟林石刻碑文集》等书籍资料,为孟子研究提供原始研究资料,增强孟氏子孙的家族归属感与认同感。三是加强孟子及其思想研究。以孟子研究院为学术阵地,研究宣传孟子思想,收集整理共享孟子文献,开展国际孟学文化交流,推动孟子与孟府文化遗产走向世界。
3.3 多措并举,丰富文旅融合产品供给。只有充分运用孟府文化遗产,依托先进科技、时尚艺术、文化创意等方式,深化文化遗产与文化产品的融合程度,才能为公众带来满足旅游心理需求的文旅产品,优化出游消费体验。第一,采用“研学+旅游”模式,丰富研学教育产品。一方面,针对中小学生群体,在“四孟”、峄山、邹城博物馆等地建设研学基地,根据不同学段学生开发专题研学线路与课程,融入礼仪展示、手工活动、传统游戏等传统文化体验项目,寓教于乐,厚植文化自信。另一方面,针对国家工作人员,建设国家级政德教育基地、全国廉政教育基地,运用孟子政治思想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增进党员干部的为政之德。第二,采用“节庆+旅游”模式,举办节庆活动。连续16年举办孟子故里(邹城)母亲文化节,将母教文化作为开发重点,融纪念感恩、风景观光、商贸洽谈、文化研讨于一体,赋予旅游活动丰富涵义。第三,采用“艺术+旅游”模式,创作精品文艺作品。挖掘孟子思想、母教文化的时代价值,运用多种艺术形式创作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舞台艺术作品,如电视剧《孟母教子》、豫剧《继机教子》、渔鼓戏《孟母三迁》、音乐剧《礼门义路》、话剧《青春孟子》、儿童剧《追“孟”之路》等,在景区、公园、剧院等地进行剧目展演,扩大孟府文化遗产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德政教育、家庭教育中的传播力与影响力。第四,采用“科技+旅游”模式,赋能陈展工作。在运用先进的声光电陈展手段的基础上,尝试新兴陈展方式,如孟苑综合运用多媒体、图版、书籍文献、场景复原等方式,邹城市博物馆运用VR技术将孟子馆陈展内容搬到了微信公众号“邹城文博”,让孟子文化遗产跨越时空,拉近与公众的距离。第五,采用“创意+旅游”模式,开发售卖文创产品。设计制作蕴含孟府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如孟府文房四宝、仉盟人系列生活用品、孟府花糕等,并在旅游商店内展览与售卖,深受年轻人喜爱。
4 基于文旅融合的孟府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优化建议
文旅融合背景下,孟府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具有较为清晰系统的发展规划,在理念、产品、品牌、交流等方面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融合,仍要把握好与人、与技术、与现实的关系,加快推进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补齐保护与开发短板,让孟府文化遗产焕发生机、绵延永续。
4.1 增进孟府文化遗产与人的联系
4.1.1 孟府文化遗产相关人群划分。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实践中,文化遗产和人的关系经历了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变,日益重视文化遗产对人的价值与意义。与孟府文化遗产旅游化相关的人包括两部分,一是供给侧人群,即承担保护与开发主要责任的政府、国有企业、社会组织、专家学者、媒体人士、普通市民;二是需求侧人群,即享受保护与开发成果的游客。当前国内文化遗产保护的公众参与是不完善的,往往政府占据主导作用,国有企业承办,社会组织、专家学者、媒体人士发挥专业力量,公众进行自上而下式的选择性参与。[15]在孟府文化遗产保护中,普通市民尤其是孟氏宗族成员与之共生共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却是容易被忽视的群体。因此在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时,不仅要思考如何为游客提供高品质的旅游体验,更要强调如何将孟府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融入普通市民的思想理念与生产生活中。
4.1.2 引导公众增强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国内外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公约等已经将公众参与纳入管理体制中,保护公众的参与权,保障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科学化、法治化与民主化。一是政府坚持包容性和参与性原则,寻找适合公众参与的形式、内容、途径,因地制宜建立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模式与机制。二是加强文化遗产教育,可以利用“文化与自然遗产日”,邀请文保专家为修缮工人作专题讲座,举办文保知识竞赛,举行文保进校园活动,传授文保技能、科普文保知识、增强文保意识。三是号召志愿组织参与文保工作,明确孟府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划分分管区域,发掘保护点,监督游客不文明行为与古建筑修复,定期向政府动态反馈保护情况。
4.1.3 鼓励公众深度参与孟府文化遗产开发。狭义的“公众参与”往往是指普通公众,而非专家学者、民间组织,浅层次参与保护规划决策、文化遗产展览、研讨会等活动。高手在民间,要鼓励有特殊艺能的市民深层次参与孟府文化遗产开发,创造出更具文化内涵、更生动的旅游产品。孟府内开设的“孟府非遗工坊”制作了大量孟子名言系列面塑人偶,但面塑人偶的形象设计与孟子名言内涵的关联度较低。因此可以运用“非遗+旅游”模式,组织在传统音乐、舞蹈、美术、戏曲与技艺等领域造诣深厚的非遗传承人利用孟府文化遗产资源创作文艺作品,在孟府景区附近设置摊位售卖,既能产生经济效益,又能传承非遗文化与孟府文化遗产。此外也可以面向社会公众举办专题旅游商品创意大赛,践行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征集符合现代审美与生活场景的文创产品,挖掘优秀文创人才。
4.2 紧密孟府文化遗产与技术的链接。应用前沿技术能够赋予文化遗产新的生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修复、研究、传播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既可以增强文化遗产的文旅吸引力,也有助于实现文化遗产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
4.2.1 借助数字技术,活化孟府文化遗产。文物三维数字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动作捕捉技术等数字技术已逐步应用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领域,如“数字敦煌”项目、故宫博物院“养心殿 VR”体验项目、Versailles VR主要通过获取与呈现文化遗产的历史信息,达到永久保留文化遗产信息与扩大文化遗产信息传播范围的目的。[16]运用数字技术保护利用孟府文化遗产尚在起步阶段,可以采取项目引领的方法逐步对孟府文化遗产进行数字还原与呈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第一,构建孟府文化遗产的虚拟信息呈现叙事空间方案。可以以“祭孟大典”为主题,将孟母教子传说、孟府档案文献、孟府菜等叙事要素与孟府孟庙古建筑群结合起来,让公众在了解祭孟大典仪式的基础上全面了解孟府文化遗产。第二,开展数字化保护。例如,利用摄影采集、3D建模、构建智能知识库等形式记录孟府孟庙古建筑群的全貌,整合孟府档案文献与相关研究文献打造孟子文献共享平台,运用动作捕捉技术记录祭祀数据,结合实时角色动画技术实现了祭祀礼仪的动画仿真。[17]要建立孟府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重视留存数字化保护过程中形成的海量数据,并将此前的修缮与保护档案进行数字化归档。第三,开展数字化应用。运用数字化保护过程中采集的数据、图像、音乐等,整合孟府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成果,以全景漫游、动漫游戏、共享数据库等形式搭建既定的虚拟信息呈现系统。
4.2.2 巧用新媒体宣传,突破用户“信息茧房”。新媒体时代各类手机软件占领了大多数人的休闲生活,而过度利用算法技术的互联网平台运营导致“信息茧房”产生,将用户围困在内容同质化的信息高墙之内,难以接触到高墙外多元世界,增加了异质信息的传播渗透难度。当前关于孟府文化遗产的官方新媒体宣传作品较多,注重活动报道,但缺少趣味性和吸引力,账号粉丝数量少,转评赞数量较少,难以突破“信息茧房”触达广大社交媒体用户。一方面可以尝试运营“孟子”IP自媒体账号,增强选材的专门性、文化性和科普性,提高视频拍摄与剪辑的生活化、娱乐性与趣味性,推出系列短视频,如《孟子》七篇讲解系列、孟府孟庙古建筑系列、孟府菜系列、孟母教子传说系列、孟府名人系列、研学活动系列等等,吸引用户长期关注与互动,争取互联网运营平台的投流推广。另一方面可以在关键时间节点尝试合作宣传,或邀请各大社交媒体的网红前来打卡体验制作宣发短视频,或举行邀请游客制作宣发短视频活动,根据转评赞数量相应减免门票,或邀请知名度高的官方媒体对重要活动进行大篇幅报道。越来越多的爆款新媒体作品将粉丝流量转化为游客数量,因此在提升游客旅游体验的同时,要重视新媒体账号运营,破圈传播孟府文化遗产,不断提升旅游品牌影响力。
4.3 缓解历史与现实的冲突关系。孟府文化遗产背后深厚的传统文化意蕴长期影响与塑造着中华民族的道德情操与理想人格,对现代人的性格情操与工作生活仍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其中部分内容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需要以现实问题为导向进行创造性转化。
4.3.1 历史与现实的冲突表现。伴随着经济基础的快速变革,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开始发生碰撞,历史与现实的冲突主要表现在生活、女性和政治三个方面。一是生活观念,孟子的“义利观”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把追求物质利益视为小人行径,而现代社会追求物质财富,把社会利益的增减作为衡量道德标准,道义与功利并举。[18]二是女性观念,在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较低,遵守“三从四德”的道德标准,以“淑女、贤妻、孝媳、良母、贞妇”等为理想人格的基本范型。[19]现代女性权利意识较强,从家庭走向職场、走向社会,追求男女平等,努力实现自我价值。三是政治观念,孟子强调“仁政”,与人本观念有契合之处。
4.3.2 以现实问题为导向赋予孟府文化遗产以时代内容。“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20]一是要结合现实问题明确孟府文化遗产可以回答的问题,[21]如如何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领导干部德政观念与廉政观念、现代女性母亲教育观念等等。二是要诠释孟府文化遗产的内涵、历史意义、现实价值,清晰展现碑刻、书画、匾额与《孟子》等文物与传统文化的内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筛选出具有现实教育意义的文化内容,引导公众反思自身思想与行为。三是运用历史与现实的冲突寻求缓解社会现实问题的方法。戏剧创作可以成为破解这一问题的钥匙,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冲突是戏剧的灵魂”,因此可以利用孟府文化遗产中的冲突,连接传统社会与现代生活,创作观照社会现实问题的戏剧。例如,在激进女权主义盛行与家庭结构稳定性减弱的社会背景下,不少现代女性面临与孟母仉氏相似的生存处境,可以通过史料研究丰满孟母仉氏的艺术形象,以传统与现代对话的形式,尽力刻画与化解现代女性在个人成长与家庭教育中的困难,引领现代女性自我成长与提升。
5 结语
孟府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人们的一笔宝贵文化财富,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地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化解社会矛盾与人生困惑的宝贵资源。如何让孟府文化遗产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中焕发生机,是新时代摆在文旅工作者案头的必答题。文旅部门不仅要推进孟府文化遗产与旅游的全方位、多层次融合,平衡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深入挖掘与活化利用孟府文化遗产,还要加快推进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助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1.山东艺术学院 张蕾,硕士,助理馆员;2.山东大学校史办公室 路云生,硕士,讲师,办公室副主任;3.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刘旭光,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 来稿日期:2023-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