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历史方位,开启教育新篇

2024-05-03 12:43马仁杰李博文
档案管理 2024年1期
关键词:安徽省委安徽大学芜湖

马仁杰 李博文

关键词:安徽大学;毛泽东;安庆;芜湖;合肥;档案;高等教育;教书育人

民国时期创设的安徽大学,开启了安徽现代高等教育之先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期在安庆办学的安徽大学,几经辗转最终迁建合肥,在续写昔日辉煌后又翻开崭新篇章。

安庆在安徽有着独特而显著的地位。从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至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安庆一直是安徽省会驻地,是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国较早接受近代文明的城市之一。[1]历史上的安庆长期是全省的政治、文化中心,安徽大学在此办学亦是“中心”的外在标志之一。作为全省唯一一所综合性大学,安徽大学在安庆办学时设有文学院、法学院、理学院和农学院。刘文典、陈望道、王星拱、陶因、齐坚如、吴锐等一批著名学者执教于此,培养了一代代优秀学子献身于革命和建设事业。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安庆,安徽大学被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万象更新之际,安徽大学重获新生。1949年6月中旬,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事管制委员会派遣靳树鸿、黎洪模、郑玉林、朱全接管学校,标志着安徽大学回到了人民的怀抱。[2]正当学校事业革故鼎新之际,一场极端的自然灾害呼啸而来。1949年7月,持续的暴雨导致长江水位猛涨,靠近安庆的广济圩危在旦夕。虽然安大师生奋力参与抢救,广济圩终因水势太大而不幸溃破。肆虐的洪水侵袭了安大校舍,数月后校内积水仍未退清。[3]不久,华东局决定将安徽大学搬至芜湖,并将先期已迁至芜湖的安徽学院并入安徽大学。南京军管会派出高等教育处副处长孙叔平赴安庆,传达将安徽大学搬至芜湖的决定。对此,安徽大学一些老教授希望仍继续留在安庆办学,还有的明确表示反对搬家。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张效良提出,芜湖距离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的南京很近,而江北安庆一带只有这一所大学;安徽大学应“在原有基础上发展”,希望予以重新考虑。孙叔平代表南京军管会,坚持安徽大学应搬至芜湖。[4]1949年12月4日,安徽大学正式启动搬迁工作。[5]为落实搬迁事宜,南京军管会派来登陆舰将学校的人员、图书、设备等悉数运抵芜湖。

安徽大学这次搬迁,洪涝灾害只是导火索,深层原因是政治形势的急剧变动。渡江战役前夕,安徽的解放区和待解放区大致以长江为界。1949年4月3日,华东局基于这一情况决定暂不成立安徽省委,而以长江为界分别成立皖北区党委和皖南区党委。4月6日,皖北区党委成立,区党委机关驻合肥。皖南区党委于1949年5月上旬在屯溪成立,区党委机关于7月由屯溪移驻芜湖。[6,7]可以看出,在皖南区党委治下,芜湖取代了安庆成为新的政治中心。与之相适应,安徽大学由安庆搬迁至芜湖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这亦可以解释,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张效良提议在安庆继续办学的方案,缘何最终未被采纳。安徽大学搬至芜湖后,废除了学院制,改设文艺系、历史系、教育系、法律系、经济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农艺系、园艺系、森林系、土木系,仍是一所系科比较齐全的综合性大学。1950年9月,根据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的指示,安徽大学的土木系、艺术系并入南京大学。1950年9月4日,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的许杰、潘菽分别代表安徽大学、南京大学,共同签署《安徽大学土木、艺术两系并入南大协议书》。“协议书”对教员、学生、设备等问题都作了详细的规定:“一、教员问题:土木系余立基、丘侃二先生来南大后,余先生薪额为640元,丘先生保留原来名义和待遇,助教先生(三位)则根据其毕业年月依南大标准决定。艺术系宋徵股、金若水、赵济民三先生来南大后,名义薪额均依南大标准,葛康瑜先生到校后应即开课。是否能来,应征求其本人同意再作决定。二、学生问题:土木系四年级来校学生必须按南大课程标准适当补课,始得承认学籍,否则算作借读,二、三年级学生则均依南大标准补课,学生有志愿降低年级者可以准许,但不勉强。二年级学生可不限名额地转入水利系。艺术系学生来南大后,须经过编级考试,并将其平常作业带来。三、设备问题:两系的设备应全部随系带来南大(但安大仍需应用者得酌情留一部分)。四、学生复学问题:来南大复学之学生均需参加考试,视其成绩及南大名额容量决定。五、教员薪给由安大负责发9月份上半月,下半月由南大负责,诸先生聘书暂缓发给,由南大去信邀请,俟诸先生到校后再决定。” [8]

这是安徽大学系科的第一次变动。安徽大学系科的第二次变动,其历史背景是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始于1951年11 月3日至9日召开的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这次会议原则上通过了全国主要工学院的调整方案草案,开启了高等学校院系的大规模调整。1952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明确提出了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的原则和计划,其方针是“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明确主要发展工学院,尤其是单科性专门学院。调整的方式是根据苏联大学的模式,取消大学中的学院,调整出工、农、医、师范、政法、财经等科,或建立专门学院,或合并到已有的同类学院中去。调整的原则是:高等学校的内容和形式,按大学、专门学院及专科学校分别调整充实。[9]

安徽省委高度重视安徽大学的院系调整工作。1952年8月11 日,省委书记曾希圣[10]亲临安徽大学作报告。他指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是为了配合新中国建设的需要,它是国家建设和国防建设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项建设都需要大批干部,高等学校必须经过各方面的改革,才能担负起为国家培养大量建设人才的任务,保证国家建设计划的顺利完成。”曾希圣号召,“全体师生员工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愉快地服从院系调整和统一分配”。[11 ]364-3651952年9月4日,在华东调整委员会和中共安徽省委的直接领导下,安徽大学开始院系调整工作。根据华东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方案,安徽大学首先成立了院系调整委员会,其主任委员为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部长桂林栖,副主任委员为安徽大学主任委员许杰、安徽大学副主任委员方向明等。9月7日,桂林栖在全校大会上作动員报告,宣布调整工作计划。针对部分教师“想离开安大”“怕调出安大”等思想动态,学校通过召开“教师座谈会”“师生员工大会”等办法,解决“片面看问题”“工作不安心”等问题。这次调整,安徽大学的系科发生很大变化:经济系调至复旦大学,园艺系调至浙江农学院(该校后并入浙江大学),法律系调往华东政法学院;复旦大学茶叶专修科、南京大学蚕桑专修科和金陵大学蚕桑专修科调至安徽大学。

1950年10月,安徽师范学校专修科(包括附师、附中和附小)并入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学校专修科是由原皖北师范专科学校、皖南师范专科学校、巢县师范专修科于1952年5月合并而成的。[12]11 9经过这次调整,安徽大学下设农学院和师范学院。农学院有农学系、林业系,林业专修科、茶业专修科、蚕业专修科和中等林业技术班;师范学院有中文系、外语系、历史系、教育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中文、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艺术等八个二年制的专修科,国文、史地、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体育等七个半年制或一年制的师训班。另附设有工农速成中学、附属师范学校、附属中学及小学。1952年10月中旬,安徽大学的院系调整基本完成。

安徽大学院系调整前,安徽的政治形势发生新的变化,重新恢复了安徽省建制。应当看到,从康熙六年(1667年)正式建省,到1949年解放军进驻安庆,280余年间安徽一直是稳定而完整的省份。将安徽划为皖北区、皖南区并分而治之,只是特殊时期的应急之策。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通过土改、镇压反革命等,中共在皖北区、皖南区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皖南区和皖北区合二为一成为大势所趋。1951年12月19日,皖南人民行政公署、皖北人民行政公署联名发出通知:根据华东军政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皖南人民行政公署与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合并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的决定》,在省政府成立前两行署先行在合肥合并办公。1952年1月2日,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共安徽省委员会由委员12人组成,原皖北区党委书记曾希圣任省委书记,原皖南区党委书记牛树才任省委副书记。[13]3921952年8月25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召开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宣布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省会驻合肥。[14]396

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合肥在安徽的权重进一步增大,跃升为全省的政治、文化中心。坐落于芜湖的安徽大学,在经历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后,最终迁建合肥。

其实,早在安徽大学院系调整前,安徽省委便着手将学校迁建合肥。1952年9月2日,安徽省委向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三书记谭震林、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曾山和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舒同等发出电报,请求将安徽大学校址由芜湖迁至合肥,其主要理由有三:(1)为“较有保证地完成中央给予安大的教育任务”,实现“加强经常领导,充实政治生活”目标,继续在芜湖办学显然“欠缺这个条件”;(2)芜湖缺乏空地,不能很好地解决“安大农学院所需的农场土地”;(3)芜湖校舍和办公用房主要是利用抗日战争期间侵华日军所建的营房改建而成[15]44,“不适合大学需要”。安徽省委估计,“所需经费据初步计算约需三百亿左右(基本校舍尽量合乎正规,宿舍从简,如中央不能补助,则拟在省款支付)”。为打消上级建造新校舍花费甚多的顾虑,安徽省委还作了进一步解释:“按中央规定的数目,在芜湖地区明年即需增建九个中学始能勉强维持,如果安大迁至合肥,将原芜湖安大校舍移作中学校舍,即可少建五个中学。因此,在合肥新建安大校舍,在目前来说亦不属于浪费。”安徽省委要求在合肥新建安大校舍,“并于秋后动工,争取明年暑期完工”。面对安徽省委的这一请求,华东局很快作出了“原则上同意”的决定。9月3日,华东局向中央发出电报阐述支持的缘由:“安徽全省仅有这样一个大学,移到合肥,一则可以加强领导,二则有利于将来发展。在有计划地通盘调整的情形下,不至于造成浪费,所需经费请中财委予以核准或由地方经费中支用。”[16]对华东局的这一电报,政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于9月6日首先作出批示:“安大迁合肥,似应予以同意。请文委考虑并对经费问题商财政部后提出意见,并拟复电。”[17]9月23日,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副主任薄一波批示:“同意。请送少奇同志。”在拟给华东局的复电上,国家副主席刘少奇、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中宣部部长陆定一等人圈阅同意。刘少奇还批示:“发”。9月24日,中共中央复电华东局:“九月三日电悉。原则上同意安徽大学由芜湖迁至合肥,所需经费已商请中财委准予由地方经费中支用。”[18]

有了中共中央、华东局的支持,安徽省委将安徽大学从芜湖迁至合肥的决定势在必行。为落实省委迁校工作的指示,安徽大学成立了基建领导小组,在合肥开展新校区的基本建设工作。[19]52从勘察、选址、再勘察、再选址,安徽大学最终选定了合肥西郊的一处校址。学校的《基本建设设计任务书》显示,整个校园的规模宏大:“校址已选定在合肥西郊,丘陵地带,距城约五华里。……计有土地面积70余公顷。”[20]125-126安徽大学的这一校址,即今日安徽大学的龙河校区。

1956年,是学校发展振兴的关键之年。因为经过几次调整,1954年时安徽大学仅存的师范学院和农学院分别独立——农学院迁往合肥,成立了“安徽农学院”;师范学院继续留在芜湖,成立了“安徽师范学院”。这样一来,安徽省内的综合性大学不复存在。而高等教育部1956年制订的高等教育事业十二年规划中规定,安徽省于1959年建成综合性大学一所,并规定先办专科到1963年再办本科。[21]对这一规划,安徽省委并不赞同。1956年5月19日,安徽省委致电中央并转高教部党组,指出:“根据这个意见,我们作了专门讨论,认为从全国学校分布来看,我省高等教育过少,为适应建设需要,我们赞同在我省筹建综合大学,并提出如下两点意见:一、综合大学希提早到1958年建成,一开始就办本科,不要先办专科再转到办本科;二、综合大学所需师资,希望由复旦大学代为培养配备,请高教部通知他们,并介绍我们直接与之联系。”[22]安徽省委的意见,最终得到高教部的认可。1956年6月28日,安徽省人民委员会文教办公室批复省教育厅最终确定校址,并指出与合肥市“办理征拨土地和基建手续”。[23]1271956年10月12日,学校正式开工建设。经过近2年的施工,至1958年6月,学校的教学主楼、学生宿舍、风雨操场等主体工程基本竣工。对安徽高等教育史上这样一件大事,安徽省委机关报《安徽日报》给予高度关注。1958年6月18日,《安徽日报》刊发《我省创办综合性的合肥大学》,报道合肥大学是“綜合性的五年制的大学,着重培养具有一定马列主义水平、忠于社会主义事业、体格健全、掌握先进科学理论知识的科学研究人员和高等、中等学校的师资。该校今年暂设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包括动物学、植物学两个专业)、外语(包括俄语、英语两个专业)等五个系七个专业,决定今年暑期招生五百四十人。从明年起将增设中文、历史、地理、哲学、新闻等五个系,今后五年内在校学生将达到四千余人”。[24]

1958年6月21日,《安徽日报》刊发《合肥大学介绍》,盛赞学校建成的意义:“我省刚刚成立不久的第一所综合大学——合肥大学。她的诞生,对我省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将起着重大作用。合肥大学建筑工程的规模非常宏大,全校占地面积共四十九万多平方公尺。……这些教室、实验室都相连在一起,使教学和科学研究互相配合,非常方便……几年以后,这里不仅成为绿树成荫、百花齐放、風景优美的地方,而且将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大批的具有一定马列主义水平、忠于社会主义事业、体格健全、掌握先进科学理论的优秀人才。”[25]

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对学校建设发展高度重视,不仅亲自兼任校长,还对学校事务作了很多具体指示。比如,他主张校名为“合肥大学”。“合肥大学”之名,随后使用了三个半月。1958年7月5日,由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签发国务院任命书,决定由国务院外国专家局副局长张行言任学校副校长。张行言到任后出任安徽大学党委书记,实际主持学校党政工作。学校的教师、学生,也紧锣密鼓地陆续就位。原安徽师范学院物理系戚作钧率35名教师及二、三、四年级的327名学生,成建制地调入,充实了学校物理系的力量。此外还有中文、外语、生物、化学、体育教研室的部分老师一并调入。[26]120外省调入的教师,主要来源于复旦大学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原复旦大学外语系教员姚企文、生物系讲师金德荪、化学系讲师邓蕙姑、数学系讲师许义生、体育系讲师蒋浩泉,分别被校党委任命为外语系、生物系、化学系、数学系、体育教研室主任,实际主持各单位行政工作。学校行政管理队伍,大多来源于解放军第二十一文化速成中学、解放军第六步兵预备学校等军事院校。加上从上海、安徽等地招收的新生,此时的学校可以说是“万事俱备”。

1958年9月,在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的亲切关怀下,学校正式恢复了“安徽大学”的校名。9月中下旬,毛泽东巡视长江流域数省。9月16日,毛泽东乘“江峡”轮抵达安庆。从合肥到安庆的路上,曾希圣向毛泽东汇报了安徽的工业、农业、文教等方面的情况,并特别提到安徽兴建了一所综合性大学。毛泽东表示:“一个省很大,需要有个综合大学。”[27]当天,毛泽东下榻稻香楼西苑。简单的晚餐后,曾希圣拜会毛泽东,并请示两件事:一是请毛泽东为这所综合性大学题写校名,二是安徽省会是否要搬迁至芜湖。[28]毛泽东展纸挥毫,写下四幅“安徽大学”,并致信曾希圣:“曾希圣同志:校名遵嘱写了四张,请选用。沿途一望,生气蓬勃,肯定是有希望的,有大希望的。但不要骄傲,以为以为如何?合肥不错,为皖之中,是否要搬芜湖呢?从长考虑,似较适宜,以为如何?”[29]毛泽东的题字一锤定音,学校正式恢复“安徽大学”的校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安徽大学是安徽省内唯一一所由毛泽东亲笔题写校名的高等学府。放眼全国,由毛泽东亲笔题写数张校名并供其“选用”的大学极少。毛泽东命名“安徽大学”并题写校名,不仅赓续了学校的光荣历史,也是全体安大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1958年10月6日下午,安徽大学在学校大礼堂举行了盛大而隆重的开学典礼,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兼安徽大学校长曾希圣作题为《后来者居上》的重要讲话。他说:“我们安大要后来居上是完全可能的,问题是看我们努力不努力。我希望,连我在内,和大家一齐努力,我们要争取后来居上!”[30]安徽省委书记处书记、副省长张恺帆,省委书记处书记桂林栖,省委书记处候补书记、组织部部长宋孟邻,副省长余亚农等出席了大会。安徽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张行言主持开学典礼,并发表热情洋溢的演说。张行言阐述了学校的主要任务:“安徽大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呢?我想主要任务应当是:在省委的领导下,为发展安徽的科学研究和文化教育事业,为加速安徽的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培养又红又专、能文能武的科学研究工作者和人民教师。为了完成这样的任务,我们就必须把安徽大学建设成为一个人民的、共产主义的大学。我们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无产阶级的面貌,按照共产主义的需要,培养既有政治觉悟,又有文化,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的共产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新人。”[31]合肥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孙宗溶代表安徽农学院、安徽师范学院、安徽医学院、合肥师范学院等高校向安徽大学表示祝贺。

此后,安徽大学正式在合肥办学,并在“后来居上”的激励下不断勇攀教学和研究的高峰。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 马仁杰,教授,校史办主任;李博文,校史办特聘研究员 来稿日期:2023-10-17)

猜你喜欢
安徽省委安徽大学芜湖
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武警部队司令员王宁赴淮委调研淮河防汛工作
芜湖滨江天际线
读《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札记
芜湖枢纽GSM-R覆盖方案设计
小小书画廊
秦晓玥作品
L'examen dans l'antiquitéet de nos jours
芜湖:社区卫生机构公办民营
芜湖药改的底气是“接地气”
第七届语体风格学学术讨论会在安徽大学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