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修辞 平中见奇

2024-05-03 16:43徐建华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24年2期
关键词:借代喻体指代

徐建华

议论文写作时,不少文章出现语言风格固化,用词高度趋同,呈现同质化表达的情况,正如朱光潜所说的陷入“套板反应”。诚然,高考作文提倡写平常事,说平常理,思想观点上不可能石破天惊,但在语言表达上,还是应追求陈言务去。

那么,如何在高考作文中,避开同质化表达,使语言表达相对陌生化,写出“属于自己的句子”(陈忠实语)?

什么是语言陌生化?绝非表达时故弄玄虚、令人费解,绝非生僻艰涩,佶屈聱牙。语言陌生化,体现了表达的艺术智慧。语言陌生化,要求以人所未言的原创语句,来表达人们熟知的常识、常理和共情。因此追求语言陌生化,不是一味求奇求险求怪,而是指文章表达时,在充分表情达意的基础上,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组织,使遣词造句与众不同,语言表达独具个性甚至像作家一样成一家之言,或是富含哲理,启迪思考;或是见识高卓,精警深刻;或是文采斐然,妙语连珠。

那么,如何使文章语言平中见奇?巧用修辞,无疑是语言陌生化处理的不二法门,大凡名家作品和高格作文,无不如此。

方法一:巧用比拟,无胜过有

比拟与比喻的区别,在于喻体是否出现。喻体出现,则为比喻,喻体隐藏,则为比拟。如《荷花淀》中的水生等游击队员“半截身子长在水里”,是为比拟;而“半截身子像荷花一样长在水里”,则为比喻。比较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显然原文运用比拟,较比喻更胜一筹,不仅表现了游击队员的娴熟水性,而且“长在水里”,更体现了留白的艺术,令人遐想:或是像芦苇一样,或是像树一样,或是像挺立的荷花一样,总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表达相对陌生,没有固化的喻体,有着“无”胜过“有”的丰富、蕴藉之效。

许多作家在写作时,往往大量运用比拟,甚至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比拟修辞手法的语言现象,也俯拾皆是。如“收获梦想”“播种希望”“歌唱青春”等,使“梦想”“希望”“青春”等抽象的话题有形,富有质感,这要比“心怀梦想”等表达形象蕴藉。

如何运用比拟呢?一般说来,面对某个话题、某种情感时,首先要尽情想象,不是将之比喻成某种具体的事物,然后故意欲说还休、语焉不详,而应精心选择一个最能契合喻体事物特质的动词,使人在惊诧之余,唤起丰富的联想,而恰当使用动词,还具有化静为动的表达效果。

文段示例:

1.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慢慢地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余秋雨散文《蘇东坡突围》

2.人生不可彩排,清晰明确的设计,才是书写人生华章的如椽大笔。

毛泽东雄才大略的一生,其实早已从“人生何处不青山”的誓言中出发,早已从橘子洲头的闻鸡起舞、击水中流中起笔,早已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勾勒。习近平主席的家国情怀,同样在梁家河的知青岁月里萌生,从燕赵大地(河北正定)的田间地头、民生桑麻中经纬,从福建的风尘跋涉中激扬升腾。他们的每一步,都留下了深深的脚印。每一次人生的十字路口,他们都能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审时度势,审视自我,做出重大的人生抉择,成就恢宏博大的人生境界。

——2023年模考作文“人生设计”

运用点拨:

文段一,一般文章论述苏东坡被贬黄州对于其人生的意义时,往往运用因果论证,如“苏东坡被贬黄州,使其深入思考人生,观照万物,涵养心性,故而超脱物外,宠辱不惊,超越了原来的自我,对于人生有了更为通透的观照”,或是很自然地引用名句加持,如“艰难困苦”“穷而后工”等,虽然说理清楚,但在陌生化上有所不足。

而作家余秋雨,竭力追求语言的陌生化,颇有陈寅恪的“三不讲”意味——前人讲过的不讲,书上已有的不讲,自己讲过的不讲。

作家没有陷入“艺术才情激发、提升”等常规表达,而是仅用“蒸馏”“升华”“发酵”几个物理和化学术语,出人意表地选用几乎与文学表达绝缘的学科术语,来表现苏轼在黄州四年的人生蜕变。

这种表达,首先给人一种惊愕的感觉,但掩卷深思之后顿觉会心赞同。苏东坡在黄州四年,从原来“拣尽寒枝不肯栖”的惶惑愤懑,到最后“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蓑烟雨任平生”的通透达观,确实如蒸馏、提纯一样,内心愈发清明澄澈;这种表达绝无仅有,言简义丰,还使人联想到苏轼在黄州的艰难经历,恰如酒曲在暗无天日的幽深窖藏中,逐渐变得甘醇,心性也由狂狷变得平和,也可理解为苏轼的才情,俨然从粮食到酒的发酵,经历了一次质的提升和飞跃。

文段二,叙写毛泽东、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例证时,往往运用因果论证,习惯性表达为“他们正是因为在青年时代有了明确的人生设计,才有了日后的辉煌人生”,而小作者力求避开这种同质化表达,精心选择“出发”“萌生”“勾勒”“经纬”等词,将他们的宏图伟业当作“征程”“画卷”“参天大树”“大地山河”来写,揭示出青年时代人生规划的重要性,而且颇具画面感,俨然党和国家领导人风华正茂青年时代的剪影。

方法二:巧用比喻,出人意表

毋庸置疑,比喻是给文章润色增彩的重要方法,似乎不用赘述。但一般运用比喻,往往追求“形似”,以求形象贴切,符合认知,合乎常识,如赞美叶嘉莹的文章,“她如凌霜傲雪的梅花”“历久弥坚的翠竹”等比喻,充分表现其人格魅力。但在众多比喻句中,“她站在那里,就是一首诗”这一比喻,相较之下,虽显陌生,却更为新奇。一般运用比喻,往往化虚为实,而“她站在那里,就是一首诗”,则化实为虚,更能体现叶嘉莹的卓绝才情和诗性品格。

那么如何选用喻体,使比喻超凡脱俗、高标出尘呢?运用比喻时,可不必拘囿于形象思维,只求“形似”形式,而应力求“神似”与“理同”。因此选用喻体时,要敢于大胆跨界,于历史与现实之间破壁,于文学与科学之间穿梭。选用喻体时,不一定非要选取唯美清新富有文学意蕴的意象、形象作为喻体,可大胆运用科学术语、甚至毫无美感可言的普通事物作为喻体。

运用比喻时,不一定非要由本体顺势联想喻体,可运用悖反思维,敢于“小物大喻”“大悟小喻”“美物丑喻”“深入浅出”,要敢言敢断,敢为“雷人”之喻。

文段示例:

一块中华大地般宽厚的脊背,针针见血地负起母亲的叮咛和沉雄的神州:“精忠报国!”……可你忙于出征,忙于布阵,忙于厮杀,便不曾留心,天子的夸奖,是一种带回钩的暗器;你醉心于把战表化为捷報,便不曾注意,金銮殿不露声色的檐角,已勾勒出风波亭的雏形……

阴谋出笼,出皇城,十二道金牌,十二个夜叉——将忠良捉拿。昨日的猎人,今日的猎物。你角色的转换过于险陡,连看惯沉浮的黄河,事先都毫无预感。手上的拷子,脚上的镣子,颈上的枷子,最重要的驮在背上那母亲的至嘱,如今成了要命的包袱。不归路上,当竖着的生命同一柄横着的利刃勃然遭遇,你才晓得《满江红》的写作,是从校场熟悉的枪尖上起笔,而在一块陌生的磨石上结束的。亭间是佞臣一个人的狞笑,亭外是满天下无数人的痛哭。屠刀下落,宏文顿成断章!被喷染的夕阳涂制页页血帆,浪踉跄,船蹀躞,黄河倒吸一口凉气,刹那改道……

滚烫的座右铭一下子变成了冰凉的墓志碑……你八百五十年前的一腔热血,化作历史的一把冷汗。宫殿里,龙书案后昏庸的半径,量得出民间黑暗的周长……肯为良知执言的,只有暴死的良知;能够给邪恶张目的,还是活着的邪恶。莫认为前朝才有怪胎,邪恶也并非偶然的宫外孕。

我总梦见影影绰绰的亭上,有蚊虫剔牙,有苍蝇打嗝。醒来不由惊问:风波亭在哪?它是一颗悬于神州大梁的苦胆,让有志有为的卧薪者品尝,明目明心,以认清忠奸。

哦!你名字的背面是民族的疮疤,你名字的正面是历史的勋章。

——李涛散文《岳飞》

运用点拨:

该文段堪为运用比喻使语言陌生化的典范。文段大量运用比喻,在喻体选择上出人意表,作者没有直接议论,发表对岳飞的评价,而是通过一连串比喻,暗含对历史人物岳飞的痛悼叹惋之情,对世道人情的冷峻观照及对历史洞若观火的理性思考,见解高卓,笔法犀利。

如将岳飞的脊背,比作中原大地,夸张之中有比喻,可谓小物大喻,意为岳飞慨然以恢复中原、还我河山为己任,同时对其膺寄“历史的脊梁”的重任。一个比喻,一石二鸟,堪为绝妙。

如“母亲的至嘱,成为要命的包袱”,这一比喻,看似奇崛突兀,似与人之常情悖反——世上哪有陷害儿子的母亲,使人在瞠目惊愕之余深思:母亲忠孝传家的家风和精忠报国的嘱托,使岳飞忠君爱国的思想从小深入骨髓,殊不知,在封建专制时代,这种忠君爱国思想有时会成为一腔孤忠甚至愚忠。这一比喻,一语中的,揭示了岳飞悲剧人生的一个重要方面——道德悲剧。

又如“历史的宫外孕”这一比喻,初读之,觉大煞风景,但似拙实巧,作者借用医学术语,意在表明,在封建专制时代,仁人志士,屈心抑志,赍志而没,绝非偶然的个例,封建专制是滋生邪恶的母体。 文段看似缅怀先贤为其明德立传的写人记事类散文,实则不啻为一篇讨伐封建专制的历史檄文、一把解剖人性的手术刀。

除了喻体选用的大胆、夸张、出人意表外,文章在运用比喻时,还以极尽悖反思维为能事。

如“座右铭变成墓志铭”,一生一死,一正一反,充分体现辩证思考,揭示精忠报国是岳飞流芳百世的原因,也是其悲剧人生的根源;“正面是历史的勋章,背面是民族的疮疤”,两个喻体,一个熠熠生辉,一个不忍直视,美丑并举,使语言表达呈现陌生化风格,同时蕴含作者深沉的历史思考。

总之,作者在运用比喻时,思维大起大落,思绪忽高忽低,行文跌宕起伏,使语言充满张力。

方法三:巧用借代,立异求新

借代作为常见的修辞手法,一般可以部分指代整体,以事物特征指代事物本身。

议论文写作时,巧妙运用借代,往往可使语言形象生动,以简驭繁,并富有文化底蕴,唤起读者新鲜、真切的感受。

如何妙用借代,让文章活起来呢?

可以小代大,如学生作文《华表千年,流光一瞬》,用“华表”代指中华民族。可以实代虚,如学生作文《小我与大我》中,“不再只是关注自家的粮食和蔬菜、柴米油盐,只是看见六便士,只在意是否多收了三五斗,选择职业时,不落稻粱之谋”,连用借代手法,分别以“粮食和蔬菜、柴米油盐”指代家庭生活,以“六便士”指代物质追求,以“多收了三五斗”指代经济利益,以“稻粱之谋”指代生计,文章大量运用借代,不仅语出有典,颇有“六经注我”的旁征博引、顾盼自雄,而且远比“不要只关注自身、小我利益”之类的直白干瘪的表达,丰富蕴藉得多。

可以典代事,以古代今,如宏大主题作文中,常用“庙堂之声”,指代近年来中国的重大决策。这样运用借代,是文章语言,力避俗滥,庄重庄严,典雅厚重,语言风格与宏大主题和谐统一。如作文《师生情》中,学生用“绛帐多情,芸窗可亲”,以古语文言,形容师生之间的默契,颇有几分古风古韵,而且使文章语言远离“三点一线”的校园学习生活的单调琐屑。

还可以典型形象指代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如学生作文《为孤勇者鼓掌》中的文段,“但愿这个社会,多一些堂吉诃德,为梦想而战,特立独行;也愿这个社会,少一些别里科夫,开明包容,宽容异类”,分别用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形象“堂吉诃德”“别里科夫”分别指代现实生活中的类型化人物、群体,为其画像。

文段示例:

1.同学们,诚然,在这大有可为的时代,在这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滂滂大潮里,漫漫征途,唯有奋斗,拼搏为荣,躺平可耻,但我们别忘了:我们的青春奋斗,不该只有26度的恒温。

闻鸡起舞、披星戴月之余,也不妨“暂停自习,去窗外看看晚霞”;“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考场上奋笔疾书,下课后,“何妨吟啸且徐行”,安步当车;暮春者,春服既成,陌上花开缓缓归,适当放下书本,走出26度的空调房,去户外细嗅蔷薇,学会诗意地栖居……

我们的青春奋斗,不该只有45度的埋头。

网络时代,不少人成为低头一族,目光向下呈45度角,手指在屏幕间滑动的距离,或许比脚走的路更远。我们不敢小憩,吃着饭、走着路、排着隊、开着会……手指仍然在滑动屏幕,或读书,或看资讯,或发朋友圈,或忙着点赞投票。996、白加黑、亚健康……已成为新常态。总之,我们行色匆匆,马不停蹄,生怕成为贾樟柯导演所说的“被时代匆匆撞倒的人”。

适度小憩,学会停顿,试着放下手机,你会发现,远离喧嚣,远离浮躁,耳根清净,内心清明,你将以满格电的姿态,迎接新的一天。

——2023模考作文“张弛人生”

2.一个人即使再博闻强记,精力过人,也无法浏览所有网站信息。因此,只需结合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如果不从信息焦虑中突围,我们就无法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用于高质量的学习和工作。生活中,不少人有“小红点必消”强迫症,“三分钟不晒朋友圈就不舒服斯基”,微信、QQ、钉钉频繁响起,我们的学习、工作被其分解得支离破碎,何以能沉潜深思,心无旁骛?

另一方面,一个专注学习、沉潜思考的人,哪怕“躲进小楼成一统,不管春夏与秋冬”,也永远不会被时代放逐。袁隆平,“除了稻田,就是在去稻田的路上”,他的眼里没有今日头条、快报,只有“天下苍生俱饱暖”的一生宏谋,没有晒朋友圈,没有“说说”,但他何曾被遗忘?

海量信息,不是洪水猛兽;被字节俘虏,才是洪水猛兽。新时代的青年,应该以理性之光,驱逐浮躁之心、猎奇心态,运用思维,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学会做减法,远离信息焦虑。

——2023年模考作文“信息焦虑”

运用点拨:

文段一,堪为运用借代使语言陌生化的典范,“我们的青春奋斗,不该只有26度的恒温”“我们的青春奋斗,不该只有45度的埋头”两个句子,在内容上,警策立骨;在结构上,遥相呼应;在语言上,重复中有变化;在语言陌生化策略上,没有按照习以为常的表达,如“青春不能局限于一室之内”“不能一味埋头苦学”,而是巧妙捕捉日常生活中熟视无睹的场景,巧用数字“26度”“45度”,指代“疏离自然”“养尊处优”“手机依赖”等现象,这样表达,使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如历历在目,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又使语言表达别具一格。又如“996”“白加黑”,运用借代,以时间表来指代现代人们忙碌、满负荷的工作方式。

文段二,也大量运用借代修辞,使语言表达陌生化。如“小红点必消”强迫症,“三分钟不晒朋友圈就不舒服斯基”,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的“网络热梗”来指代频频刷屏,唯恐遗漏重要消息,陷入社交焦虑等现象和心理。

写作,“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而巧用修辞,无疑是文章语言别出机杼的妙手。修辞润其色,修辞博其彩,在议论文写作中,若能巧用比拟、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可使文章语言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简约之中透出反复之美,使常语出奇,平语见新。

猜你喜欢
借代喻体指代
比喻让描写更形象
Let’s Save Food To Fight Hunger
精练幽默用借代
奥卡姆和布列丹对指代划分的比较
初识借代手法
借代句
从喻体选择对比哈萨克语和汉语比喻的民族差异
“不一而足”话讨论
喜马拉雅
自然语言中的指代技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