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远成
在汉语语法中,连词“而”属于虚词类范畴。然而,在古代汉语中,连词“而”却是词虚义不虚。从作用上看,连词“而”不仅可连接词,还可连接短语,甚至有时还能连接句子;从功能上分析,连词“而”不仅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还能连接两种不同的行为动作,甚至有时还能连接两种不同的情态;从功用上探究,连词“而”不仅能帮助我们在高考中做好文言断句题,还能帮助我们做好文言实词理解题。此外,连词“而”还能在文言翻译题以及文言文主观题中发挥重要作用。
连词“而”有如此多的功用,我们有必要深入理解并掌握它的用法。
一、“而”的本义、假借义
古代汉语中的“而”为象形字,像人的颊毛。其本义为人脸上的颊毛,泛指毛发类的东西。《周礼·考工记·梓人》:“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郑玄注:“之而,颊 也。”戴震补注:“颊侧上出者曰之,下垂者曰而,须鬣属也。”又借用为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书·洪范》:“而康而色。”孔传:“汝当安汝颜色以谦下人。”又借用为连词,表示并列、承接、递进、因果、假设等关系。
二、连词“而”的词性、词义和基本功用
作为连词的“而”,在古代汉语中的主要功能是连接词、短语和句子,实现语义的连贯与通畅。
1.连接词、短语、句子,表并列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跟”“同”“与”等。
如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一句,连词“而”连接“惊起”和“长嗟”两个词语,表示这两个词语之间是并列关系。
再如2023年高考新课标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一:“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一句中,连词“而”连接“上设其法”和“下无奸诈之心”这两个主谓句,表示两个句子之间是并列关系。
2.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表动作行为的方式或状态,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和中心语之间的“地(的)”“来”等。
如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齐桓晋文之事》中“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一句,“而”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表示“王(天下)”所凭借的方式。
再如2021年高考全国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一句中,“而”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表示“考其成败”的方式,可翻译为“安坐在朝廷上(轻松)地考查其成败得失”。
3.连接两个动作行为,表两个动作行为之间的承接关系或目的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就”“再”“才”“来”等。
如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劝学》中的“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句中的“招”這一动作行为,是继“登高”之后发出的,表示动作行为先后的承接关系,再从句意环境考察,“登高”的目的是“招(手)”。
再如2022年新高考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句中的“而”连接“行数千里”和“助魏”两个动作,表目的关系,“行数千里”是为了“助魏”。
4.表因果,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关联词“因”“因为”“因而”“所以”等。
如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六国论》:“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句子中的“而”表示因果关系,这句可翻译为“诸侯(因为贿赂)所丢失的土地,与因为战败而丢失的土地(相比),它的实际也超过了百倍”。
再如2023年高考全国乙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今穷而出亡过于曹,曹遇之无礼。”句中的“而”连接“穷”和“出亡”,表明前后是因果关系。这句可译为“现在(晋公子重耳)是因为仕途不通达才逃亡,路过曹国,曹国待他没有礼貌”。
5.表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转折连词“却”“然而”“但是”等。
如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句中连词“而”表转折,可译为“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然而它却比蓝草更蓝”。
再如2023年高考新课标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二:“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句中“而”表转折,这句话可译为“这个时候孔夫子已经离世十一年了……但是韩非子却说是(已故的)孔子说的,(韩非子)竟然没有一点惭愧之意”。
6.表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而且”。
如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劝学》:“蟹六跪而二螯。”句中“而”表递进,可译为“螃蟹不仅有六条(可以挖洞穴)腿,而且还有两把(坚硬的)蟹钳”。
再如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文言文阅读材料:“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句中的“而”表递进。这句可译为“那么(楚国)就(形成了)在北面削弱了齐国的势力,又在西面对秦国施有恩惠,而且获得了商于六百里土地的有利局势”。
7.表假设,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如果”“假如”“倘若”等。
如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这里的“而”连接“锲(之)”和“舍之”,表假设,这句可译为“雕刻(木艺),如果中途放弃,即使是腐朽的木头,也不能雕刻成功”。
再如2023年高考全国乙卷文言文阅读材料:“君遇之无礼,彼若有时反国而起兵,即恐为曹伤。”句中的“而”连接“反(返)国”和“起兵”这两种假设情况,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假若”。这句可译为“您对待他(晋公子重耳)没有礼貌,他如果有机会返回晋国成为君主,假若他发兵(讨伐无礼之国),那就恐怕会成为曹国的祸害”。
三、连词“而”在高考文言文答题中的多重应用及其重要性
古人写文章,讲究对称之美,往往表现为词与词对称,短语与短语对称,句子与句子对称。这些对称,常常用“而”来连接,这便形成了以“而”为中心支架、两端平衡的“天平式”结构。利用连词“而”的这种天平结构效应,可以由已知推导出未知,这对于高考文言文答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就是可以推导出正确的断句,还可以推导出词性和词义,甚至能够推导句式及句子翻译等。
(一)掌握连词“而”可以帮助我们做好文言文断句类的题目
在解答高考文言文断句类题目时,除了要运用好日常所学的断句方法,我们还可尝试借助连词“而”的天平效应来加以判断。
1.当“而”连接词与词或者短语的时候,它所连接的前后两部分仍然是词或者短语,因此,“而”前不必断开。
如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两处的“而”连接的只是词和短语,因此,“而”前面不需要断开。
2.当“而”连接短语与短语的时候,“而”前也不必断开。
如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谏太宗十思疏》:“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句中的“而”连接的只是短语,因此,“而”的前面不需要断句。
3.当“而”连接句子与句子的时候,“而”成为断句的标志。
如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这里的“而”连接的是句子,且前后句子结构相对复杂,所以“而”前必须断开。
(二)掌握连词“而”可以帮助我们答好文言文实词类的题目
文言文实词类的题目,重点是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这类题目有一定的难度,除了平时加强文言实词基本知识积累外,还需掌握“而”基本功用,巧用“而”的“天平效应”帮助解题。
1.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推导出词性、词义。
如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 其糟而啜其醨?”这里的“而”分别连接的是两个动宾关系的短语“随其流”“扬其波”和“ 其糟”“啜其醨”。答题时,若无法判断“随其流”中“流”的词性,我们可以利用“而”的“天平效应”来推断。“扬其波”是动宾关系,“波”作为“扬”的宾语,“波”是名词;那么,与之对应的“随其流”也应为动宾关系,“流”也应为名词,从而排除了“流”作为动词的可能性。同理,“ 其糟”与“啜其醨”之间也可用连词“而”的“天平效应”进行前后互相推导,互相诠释。“ ”与“啜”,都是表示饮食类动词;“糟”与“醨”则属于酒品类名词。像这样推导,词性、词义就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了。
2.可以帮助我们推导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进而深入理解文章原意。
如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离骚》:“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这里的连词“而”连接“偭规矩”和“改错”两个短语,我们通过连词“而”的“天平效应”做出合理推断:一是通过名词“规矩”,推导出“错”亦应为名词。在此语境下,名词“错”最可能为通假字“措”,即“措施”。二是通过具有“窜改”“改变”之意的“改”这个动词,推导出“偭”亦应为动词,并且它同样应该具有“窜改”“改变”“违背”“破坏”的意思。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将这句话翻译为“世俗本来就是善于取巧的,肆意违背规矩且任意改变正常的措施”。
再如《中山狼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此句为判断句,句中的“而”连接“生死”和“肉骨”两个名词,组成名词性的并列短语,做“先生之恩”这个主语的谓语。通过连词“而”的“天平效应”,我们可以推断出句子中词语的活用现象。首先,我们分析连词“而”前的“生死”,比连词“而”后的“肉骨”更具有动词特质,故可将其视为动词性词语;其次,根据古汉语常识,两个名词并列且有活用时,通常是前面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由此,可以推导出“生”为动词,为使动用法,“生死”为动宾关系,即“使死去的重新活过来”;最后,再根据“而”的“天平效应”,可轻易推导出“肉骨”亦为动宾关系,且“肉”同样为使动用法,即“使白骨重新长出肉来”。经此推导,整个句子就可以顺利地翻译为“先生(您)救命的大恩大德,就像是让死去的重新活过来,使白骨重新长出肉来(那样深厚)。”
3.可以帮助我们推导出句子中的省略部分。
如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师说》中的“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句子中的“而”连接的是“从”和“师之”这两个动作行为,根据“而”这个“天平”,我们从“师之”推导出“从”就是“从之”的省略,即“从之而师之”。这样既可以轻松地把“从而”看成“从之+而”,又可以把它与现代汉语的“从而”区分开来,避免望文生义、以今释古的现象发生。
(三)掌握连词“而”可以帮助我们答好文言文翻译类的题目
文言文翻译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包括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以及各种句式等,难度相对较大。做好这类题目,需要我们在运用好文言知识的基础上,巧用连词“而”的“天平效应”,以确保翻译时实现“信、达、雅”的目标。
如2023年高考新课标Ⅰ卷语文第13题:“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这里的“而”连接两个句子,表示两个句子之间是承接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来”。此句可译为:“请允许我简略地说出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
牛刀小试
(一)下列句子有三处可以断句,请用铅笔在题目相应字母处涂黑,每涂对一处得1分,超过三处不得分。
1.吾小人A辍B飧饔C以劳D吏者E且不F得暇G又何H以蕃I吾生J而安K吾性耶L故M病N且怠(《种树郭橐驼传》)(3分)
2.故官无A常B贵C而民D无终E贱F有G能H则举之I无J能K则下之(《墨子·尚贤》)(3分)
(二)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句4分)
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2.乃招计然而问焉(《范子计然》)
3.王若欲讲,必少割而有质(《战国策·魏策三》)
4.请问行军袭邑,举错而知先后(《管子·小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