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艺文 王艺霖
关键词:档案学;红色档案;红色基因;思政元素;课程思政;案例教学
1 档案学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9年4月,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育人。2020年,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和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中提出“将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考察标准”。2020年教育部发布的《新文科建设宣言》中,强调了新文科建设对于文科教育创新、培养新时代文科人才、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档案学作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适应新文科建设趋势,加强并注重思想政治教育。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做出的重要批示,明确了档案工作的重要性,为档案学专业赋予了特殊的社会责任:培养出具有专业素养与道德品质的档案人。2022年,研究生教育目录的调整使得档案学领域迎来了学科名称的更新。这一变革的背后,是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根本问题的重新思考,也为档案学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提升档案学课程思政建设质量和水平,需要业界加大关注和研究力度。基于此,本文对我国档案学领域的课程思政研究进行分析与归纳,力图准确地刻画出这一主题的研究全貌,并客观总结其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探讨了提升的建议和对策,以期对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和“双一流学科”建设有所参考或启发。抓住机遇,跟紧政策变化,打造档案思政特色资源育人,提升软硬件实力,力争在“双万计划”中占据一席之地。
2 档案学课程思政建设研究现状
本文以2023年7月20日为截止点,进行相关国内文献分析。在2016年末,学界开始提出“课程思政”这一概念,并对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进行了探讨。以“课程思政”为检索词,以“篇名”和“关键词”为检索项进行检索,各个领域研究方向的文献超过2.7万篇。在检索结果中,主要的三个主题是“课程思政”“思政建设”和“思政教学”;学科涵盖了绝大多数领域,按研究层次来看“学科教育教学”占绝大部分,“技术”“实践”和“应用研究”相对较少;从文献来源来看,教育类期刊的发文量更为集中。以“档案+课程思政”或“档案资源+思政教育”或“红色档案+思政”为主题进行检索,整理得到60余条有效文献,其中包括40余篇核心期刊论文和6篇学位论文。
相对于其他学科,档案学领域在课程思政方面的研究滞后,直到2020年才开始系统地探讨这一主题。其相关领域的文献相对较为有限,主要研究者集中在高校教师和档案馆从业人员,研究成果中的总体趋势和共同关注点聚焦在档案资源如何融入高校学生思政课程中。笔者将文献的主要研究分为宏观方面、课程建设、教学案例和利用档案资源推进高校思政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探讨。
2.1 宏观方面。当前档案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趋势在于强调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员育人,要求充分挖掘、梳理档案资源里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研究者们一致强调在档案学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各门课程中,以实现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1,2]。共同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深度挖掘并提炼档案学理论体系中的思政价值与精神内涵。研究者们提出要找准各门课程中思政映射与融入点,通过在档案专业课程中突显“育德”功能[3],并在通识类和专业特点的基础上,精准地融入思政元素[4],实现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在思政元素的融入过程中,研究者们建议深度挖掘和提炼档案学理论体系中思政价值与精神内涵,包括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5],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责任担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色基因”“红色档案”等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6,7]。有助于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理解“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等档案工作人员的神圣职责,从而在新时代培养出专业素养与道德品质俱佳的档案人[8,9]。
2.2 档案思政课程建设方面。当前档案学课程教育所处的环境要求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向全面培养人才的方向发展。这一趋势体现在对专业课程的全面性理解和运用,既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又注重学生综合素养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此背景下,档案学课程作为培养档案事业人才的关键环节[10],研究者们强调准确把握专业课程特色和特点,通过科学而系统的建设使教学与育人相辅相成。在思政教育方面,突出从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多个角度[11 ],进行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植入[12],全面贯穿于课程各环节,包括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用好“马工程”重点教材,将教材内容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教案课件和考试[13]。在课程设计上,强调红色档案资源的利用,重视发掘和建设红色档案资源库,以有效融合专业课知识和课程思政素材[14]。通过专业教育和红色档案文化深度融合,加强学生的家国情怀、专业认同和价值感[15]。在课程实践应用方面,倡导采用案例集、微课堂、翻转课堂等学生参与感更强的教学方法[16],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社会实践活动[17]。以丰富的课程内涵,使课程思政更具有实际应用性和社会责任感,力图实现一流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双一流”专业课程体系。
2.3 教学思政案例设计方面。当前,研究者们普遍认同将档案学教学思政案例设计与课程思政实现无缝对接和有机互融,以情境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兴趣[18],并通过案例教学法显著增强教学效果[19]。这一趋势体现在专业课程的案例设计中,以专业课程《档案管理学》[20]《科技档案管理学》[21]《档案学基础》[22]《档案文献遗产保护》[23]和“手工纸的制作及其耐久性”教学单元[24]为例,展示如何在档案思政案例设计中有机融入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这种有机融合产生的教育效果会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科技创新和探索求知精神[25];引领学生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觉以及文化自信[26];引导学生产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27],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部分研究者也提出档案案例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应具备多样性,如话题讨论、课堂辩论、案例分析、影视短视频等方式[28,29],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30],如“O2O智慧教育模式”[31]、智慧型学习服务平台[32]、“延安时期红色文獻数字研究平台的建设”[33]等。当前档案学教学思政案例设计的研究呈现出一种注重实践、注重学科特色与思政内涵相结合的趋势,为培养具备专业素养和思想政治素质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2.4 档案资源推进高校思政建设。《“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指出,深入挖掘红色档案资源,建立“四史”教育专题档案资料库,传承红色基因,充分发挥档案资源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档案学界积极响应规划内容,对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也渐次深入。在这一研究进路中,研究者们研究红色档案文化在高校课程思政中的传播路径,其中特别关注文化的传承与教育功能[34]。其探讨了红色档案资源如何有机地融入课程思政,以提升思政效果[35,36],同时提供了红色档案资源在高校思政课中协同开发利用的实例[37]。高校档案馆也积极参与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将校史红色人物的先进事迹纳入《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专题教学中[38]。同时,他们挖掘档案馆中展品、展览的思政元素,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课程思政教学环境[39]。结合地市档案资源,研究者们致力于将地方革命历史、红色遗址、红色人物等资源整合,创造具有地方特色贯彻全民教育的鲜活教材[40]。且契合教学内容的现场教学素材,可应用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中[41]。另外,研究也聚焦于抗疫档案如何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中[42],并通过实例分析这一实践的意义和路径[43]。综合文献,高校思政工作与档案资源之间存在紧密的结合。研究者们关注档案资源在高校思政工作、课程建设、专业领域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并通过创新的途径将档案蕴含的红色基因融入全民思政教育中。
2.5 既有研究成果简评
2.5.1 研究思路方面。纵观既有研究成果,研究者们采用了多种方法来探讨档案学课程思政教育的相关问题,涵盖了档案学专业在课程思政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强调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以及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中,研究者们通过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深入研究了档案学课程思政教育的基础理论,根据专业特点精准融入思政元素,将“红色基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全育人”等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此外,部分研究者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调查、实地观察和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以全面了解将档案资源融入课程思政在实际教学中的情况,并通过案例分析如何融入。同时,研究者们提倡改良教学设计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及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另外,研究者们还讨论了在红色档案中深度挖掘思政元素的方法,并运用在其他学科的思政教育中。最后,部分研究者引入新媒体技术,将其应用于思政教育,以更好地适应年轻人碎片化学习习惯,强调了新兴技术在思政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反映了研究者对于新型教育技术和在线平台的关注和应用。
分析并总结上述研究思路后,针对如何更有效地将课程思政与档案资源结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进一步研究:①深度融入思政元素,进一步研究在档案学专业课程中如何深度挖掘红色档案的思政元素。②探讨红色档案资源中的“红色基因”如何与专业知识结合,培养学生的爱党爱国之情,以及在实际工作中践行红色精神。③加强地方红色档案的研究与应用,针对地方性红色档案资源,研究如何整合、开发,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使之能够更好地贯彻全民教育,激发学生对本地红色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2.5.2 研究方法方面。通过整理研究者们的研究成果并进行深入分析,上述文献涵盖了多种研究方法。首先,部分研究者采用了理论分析法,通过深入研究档案学的基本原理、概念和理论,揭示其与思政教育的内在联系,为档案资源融入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其次,部分研究者通过实证研究法,收集和分析专业教师的实际工作案例,以及在思政教育中的需求、问题和效果,对档案资源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的方法论进行检验和优化。同时,研究者们通过教育实验法,设计和实施档案资源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实验,积极探索和改进课程思政教育的途径和手段。再次,一些研究者通过案例研究法,对红色档案融入专业课程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旨在总结经验和教训,以进一步完善思政教育的教案。一些研究者采用制度研究法分析课程思政教育的制度背景、历史逻辑和制度诉求,以期为档案资源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持。最后,少数研究者通过比较研究法对不同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比较,并发现了档案课程思政教育的独特优势以及可以改进的方向。以上研究成果为人们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课程思政建设和人才培养问题提供了文献积累。
经过对上述研究方法的分析与总结,接下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①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调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设计针对学生、教师和档案从业人员的问卷,通过量化数据获取他们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认知、期望和评价,以揭示整体的态势和潜在问题。针对少数代表性受访者,进行深度访谈,探讨其对档案资源课程思政建设的看法、体验和建议,以获取更为详细和深入的信息。②实证研究与案例分析。采用实证研究方式,收集各高校利用档案资源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实际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方法,比较不同学校、不同课程的思政建设情况,发现其中的优势与不足,为进一步改进提供依据。通过案例分析,选取几个代表性高校或课程,深入分析其利用档案资源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成功案例,挖掘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为其他学校提供借鉴。
3 档案学课程思政建设问题分析
3.1 宏观问题方面。目前,研究者普遍认为档案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发展尚不成熟,与哲学、历史学、法学、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相比存在较明显的滞后性[44]。档案学课程思政建设更多依赖于学校的总体规划部署,缺乏学科层面的指导方案和实施细则[45]。在专业层面上集中体现为实施广度充分但深度不足;在教学层面上主要体现为广泛的教学融入但尚未形成成熟的推广模式[46];在师资层面上体现在现有的档案学师资队伍难以支撑新文科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47];在学生层面上主要体现为课程思政教育周期长、起效慢、影响久的特点[48]。档案学课程思政还有很多尚待研究与实践的领域,包括对已有教材的再次深度挖掘、对现有大纲的再次调整和修订,以及进一步拓展和补充已掌握的资源等[49]。在高校档案资源应用于课程思政方面也存在问题,如档案利用意识不足,檔案资源发掘不够完善,以及基于思政教育的档案编研成果相对匮乏[50]。当下,相较而言,对于档案资源运用于课程思政相关研究成果数量尚较少,现有成果缺乏对其整体模式的搭建。
3.2 课程思政融入问题方面。研究者们通过调研发现,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课程思政融入方面。这一问题的根源涉及多个方面,包括思政课要素与课程内容整合不足、教师融入手段和方法有待提高等因素[51];教学上出现的“两张皮现象”“生搬硬套”“牵强附会”的硬切入[52,53];以及“机械灌输知识”“冷漠课堂”“跟风”等现象[54];同时,存在思政元素挖掘困难、教师之间沟通不畅、不同课程频繁使用相似素材、课程思政元素内容僵化以及容易导致学生疲劳等多重问题[55]。研究者通过对样本高校调研显示,超过65%的高校反馈在档案资源与专业课程思政资源融合方面相对薄弱,尚未达到预期的成效[56]。其主要问题在于高校内部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不高,档案共建共享机制不健全,同时缺乏将档案建设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意识[57]。多数研究者认为,红色档案具备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生动历史教材的潜力[58]。然而,红色档案资源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往往表现为物理叠加、知识结构失调、课程内容滞后,未能有效找准红色档案资源与培养人才政治素质的联结点[59]。同时,研究者们认为教师缺乏对思想政治相关内容的系统学习与掌握,导致课程思政在教学过程中“难深入、难融入”[60]。
3.3 教学方法问题方面。课程思政建设中一个显著的问题涉及教学方法,研究者普遍指出,档案学与思政教学领域存在着教学方法和途径相对单一的问题。教师往往过于简单地从教材文本提取思政要点,仅涉及表层而未能深度挖掘。这一问题不仅贯穿于教学组织、内容、教师、评价等多个层面,并且构成了当前教学中的一个实际难题[61]。具体而言,如档案基础理论课程《档案学概论》,容易陷入照本宣科的境地,过于强调理论灌输而轻视互动参与[62],导致课堂内容显得乏味。为调动学生学习热情,需要丰富授课内容和拓展授课载体,然而当前的教学形式缺乏新时代青春化和活力化的元素,对学生吸引力不足,育人效果不佳[63,64]。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及模式方面也存在不足[65],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之间缺乏密切的沟通交流,导致课程思政教学变得机械化[66]。此外,部分老师仅对教材中包含的红色档案资源进行简单的理论讲解,未能将其中潜在的德育元素有机地应用于教学实践[67]。这表明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们亟须深度挖掘和灵活运用档案资源,创新教学形式,使教学更具吸引力和实践性。
3.4 档案资源运用问题。在我国现阶段的高校中,红色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形式相对单一,[68]育人功能发挥受限。[69]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红色档案资源的利用意识较为薄弱,教学方式多以灌输式课堂教学为主。[70]如“红色档案进校园”的讲座和宣传活动较为稀少。部分档案馆、纪念馆和革命博物馆在服务思维上较为保守,主动参与高校思政课活动的意愿不足,导致红色档案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红色档案管理部门与高校之间较少建立协同合作机制,未共同开发红色档案资源,也未主动联系、邀请和吸纳大学生参与红色档案的搜集、整理、讲解和宣传工作,导致大学生缺乏在档案馆、纪念馆深入学习了解红色档案的机会。红色档案在服务高校思政课方面的程度整体上较低,其育人价值未能得到充分发挥。[71]此外,部分高校档案馆馆藏资源较为有限且开发不尽合理,[72]红色文献数据库的现状亦不理想。许多图书馆主页显示的数据库资源种类有限,42所“双一流”高校图书馆中仅有10余所开发了红色文献数据库,[73]多数高校对红色文献育人的重视程度仍然不足。并且在红色档案资源的协同开发利用过程中,整体规划不足,档案、党史研究、教育、文化等部门尚未构建起高效的协同机制。[74]在多数地方档案部门中,利用红色档案资源的宣传方式相对较少,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平台如抖音、B站等并未得到充分运用,官方微信、網站的更新频率亦较低,从而导致高校思政课程中难以直接引入地方档案资源,难以在青年学子中形成共情共鸣。[75]由此可见,档案资源运用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
3.5 既有研究成果分析。学界就档案学领域课程思政建设
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形成了一定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然而,研究者普遍认为,与其他专业相比,档案学领域课程思政建设相对滞后,存在多方面的问题。综观现有研究成果,在对其系统分析、整体论述、研究深度与广度上还有深入研究的空间。上述研究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包括:缺乏针对具体课堂思政内容吸引力不足的改变方法的研究,对教学模式相对单一的具体建议,对档案里蕴含的思政元素的开发较为单一,对已有教材的深度挖掘不足,缺乏先进的教学手段融入,缺失跨学科和跨部门如何多主体联合实现合作共赢的具体案例。
由此来看,档案学领域课程思政研究整体模式尚未形成,存在尚待研究与实践的领域,如:①关于利用红色档案案例融入思政教学的教学效果方面,目前存在一定的研究空白。在其具体应用效果方面,对于思政案例在引发学生兴趣、激发思考和提升学科综合素养等方面的具体应用缺乏深入的探讨。因此,需要展开更为精细化的研究,以更全面地了解和评估教学的实际效果。②缺乏跨学科如何合作共赢的研究,从现有知网文献来看,“互联网+”时代下利用红色档案元素开展人才培养创新育人模式的研究相对较为有限,因此,这一主题仍需要更深入地研究和实践。这一建议也契合档案学一级学科更名后对学科教育的进一步解析,以及对其未来发展方向和应对策略的重新思考。③目前,关于将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细分、归类融入对应的档案专业课程中和对红色档案资源提炼融入其他学科课程思政中的相关研究与实践仍显不足。
据此,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可以从课程思政的具体实践模式构建入手,对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并通过实践验证其有效性。
4 档案学领域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4.1 提高课程规划水平
4.1.1 融入“三全育人”课程目标设计。在教育部“双一流专业”计划背景下,以“三全育人”为课程设计目标,围绕全面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为实际行动的指导原则,打造特色课程思政体系。在构建专业课程思政总体目标时,需要与国家和行业的时代发展需求相结合,保持与学校定位及专业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4.1.2 优化课程体系设计。结合案例教学,对档案中蕴含的隐性思政基因进行提炼设计,深刻挖掘思政中所蕴含的隐性价值引领和精神内涵,以实现档案内容与思政资源的内在契合。实施过程中,以特定节点巧妙融入档案思政元素,以引领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讨论。通过“讨论+分享+互动”的沉浸式课题体验,实现了学生从静态听课向动态互动讨论的转变,打破传统由教师单向传输的课堂教学的枯燥模式,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使课程更富有活力和互动性。以“档案学概论”课程为例,通过《国家记忆——档案背后的秘密:特殊使命》经典案例的引导,以档案文物等红色资源作为生动教材,着重引导学生关注各种档案理论的形成背景、演进历程以及彼此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将课堂转化为档案史料的展示现场,让学生零距离感受先辈初心[76、77]。
4.2 实践活动融入思政教育
4.2.1 开展第二课堂建设。在第一课堂,教师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结合思政案例展开教学。在第二课堂,学生得以将在课堂内获得的知识在实践中转化。课程思政亟须从第一课堂延伸至第二课堂,诸如带领学生参观各级各类档案馆、图书馆、科技馆、文化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78],深入体悟红色档案所蕴含的厚重的红色文化和丰富的思想内涵以及崇高的革命精神。[79]通过实践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第一课堂课程思政内容的理解,同时在主动思考与实际操作中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不仅在学科专业上取得了进步,也增強了学生的社会经验和社会责任感。
4.2.2 积极开展社会调研。将思政教育课堂由校内拓展到校外,让学生通过参观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用聆听文物故事宣讲等形式触摸历史、感悟历史。例如,引导学生参观档案馆以进行实践教学,深化其对档案管理各个流程的认知,提升其对档案职业的认同感与融入感;通过考察当地城市博物馆,了解城市的演变与发展,让学生用自己的视角观察和感悟,唤起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借助于重大历史事件、重要节庆,如“五四青年节”“国际档案日”“12·9”运动等,策划多样化的档案实践活动,扩展档案利用的社会影响,激发学生的爱校、爱党、爱国之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挑战杯”“互联网+”等竞赛项目,深入展开多元形式的调研,参与档案保护修复实践和档案馆志愿服务活动,在实际操作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4.3 开展创新性教育
4.3.1 激发学生思政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设计多样的教学方法融入课堂中。例如:①实际案例引入。将档案思政内容嵌入实际案例中,特别是与红色历史、社会发展等有关的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能够更生动地理解和感受档案中蕴含的思政元素。②多样化教学方法。制定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地考察等。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③互动性课堂。营造积极互动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观点,促使学生在思政学习中积极参与,增强学科的吸引力。④档案馆、博物馆参观。定期组织学生参观档案馆、博物馆等相关场所,亲身感受档案蕴含的伟大革命精神和历史文化的底蕴。⑤引入影视资源。利用相关影视资源进行档案方面思政学习,通过生动的影像和故事情节,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和体会红色档案的精神内涵。⑥实践教学活动。安排实践教学活动,如红色档案读档、档案展览策划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参与,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传承红色基因。
4.3.2 提升教师思政水平。健全课程思政教师联合教研机制,鼓励专业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合作教学研讨,利用红色档案共建课程思政示范课;积极邀请学界、业界资深专家学者对专业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和系统指导。积极组织各级部门系统学习思政理论,让专业教师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涵养、道德修养等内容充分理解和实践。通过主题培训、教师沙龙、校本研训等方式,创新培训体系,提升课程思政育人的能力。通过进行集体备课和深度研讨,研讨出“思政内容”与“红色档案”的有机结合点,将时政、档案名人事迹、社会实际案例等元素建立课程思政素材库。素材库的建立能有效避免在各专业教学中生硬地、强行地植入思政教育,使思政与专业知识的结合更加紧密。
4.4 开展创新融合模式
4.4.1 运用“互联网+”思维育人。在数智时代,新技术正颠覆传统课堂的地域、时间和资源限制,为学生提供沉浸式、高度互动的实践体验。运用“互联网+”思维,推动了档案知识、资源和数据的共享,通过新媒体、短视频、慕课等手段,成功将红色档案资源融入课程思政中。借助新媒体和新技术,创建校园融媒体,利用红色档案资源进行云直播、云展览,创作具有正能量和传播力的短视频。同时,在实训课程教学中应用虚拟平台和虚拟仿真技术,激发学生对前沿思想的接触,培养出跨学科的人才。引入VR和AR技术丰富课程内容,通过逼真的三维空间还原历史档案场景,打造线上档案展览的沉浸式体验课程,让学生在虚拟的世界中亲身感受历史的厚重。
4.4.2 培养档案学交叉融合人才。“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更名为“信息资源管理”,标志着档案学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变化与调整。这一变革背后蕴含着对档案人才培养目标、理念、体制机制、方案、途径、方式和方法等方面的全新要求。档案工作将面临更为复杂和多元的问题,因此,建立跨学科人才培养机制成为必要之举,旨在培养跨学科、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积极实现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交叉融合。首先,强调培养人才视野、素质,重视知识、能力、思维的复合发展。其次,课程设计要打破专业、学科壁垒,整合多学科内容,构建兼容科技、经济、文化、社科的课程结构。再次,教师队伍建设注重跨学科知识培养,促使教师能够跨领域交流。最后,教学方法要以学生为中心,学业指导强调跨学科导师联合指导学生[80],以充分调动其主体性和积极性。
4.5 规范课程质量监督与反馈
4.5.1 建设质量监督体系。为全面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结合“双万计划”的要求和标准,“课程思政”质量监督体系应以立德树人为基础,建立科学客观的考核标准,以全面深入地评估其实施效果。通过质量监督体系的有效运行,来促进思想政治工作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工作更好地融合。①对教学常规监督。成立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和推动思政课的建设工作,定期进行考核评估。②对课程思政质量监督。组织专业教师与相关思政课程教师共同参与听课,从质与量两个层面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监督。③将教学质量与教师个人成长挂钩。把德育能力加入绩效考核、职称评定和评优评先的判定标准,全面促使学科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
4.5.2 建设师生反馈机制。将档案资源融入课程思政结构设计的完善过程不仅需要教师深入构思,还必须整合学生和其他专业教师的反馈信息,形成一个循环性、互动性的评价机制。教师从学生考试和作业中对学生的错题进行分析,使教师了解學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师生之间的互相考评应贯穿整个课程始末,采用多样的方式收集反馈信息。于课程进行中段向学生发放问卷和利用“期中师生教学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意见,进而对课程设计进行实时修正。同时,通过“毕业生座谈会”等形式,及时获取毕业生对整个课程体系的反馈信息,以全面的视角了解学生学业发展过程中的感受和认知。这一监测与反馈机制有助于教师及时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更能够有效促进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参与思政学习的兴趣,提升教育的实际效果。
5 结语
建设“双一流大学”和“双一流学科”对高校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领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当前高校档案学领域课程思政研究的国内文献分析,综合宏观与微观视角,系统梳理了其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设路径。通过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同向而行的理念,构建健全的课程思政体制,提升教师思政素养、提高育人效果。本文对国内研究进展的某方面可能存在遗漏,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将进一步拓展本文的内容,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更具体、可行的建议和指导。
(作者单位:郑州轻工业大学 宋艺文,硕士,讲师;王艺霖,硕士,讲师 来稿日期:2023-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