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视野下靳家彦小学语文导读法的学理探寻与实践意蕴

2024-04-30 04:39:24丰向日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4年2期
关键词:课程改革

丰向日

【关键词】小学语文导读法;课程改革;学理探寻;实践意蕴

进入新世纪,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强国建设,我国自2001 年就启动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伴随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数字时代的到来,课程改革迭代发展,2017 年新一轮课程改革自高中阶段开始,2022 年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铺开。新世纪的课程改革,总的趋势是由学科本位转向以人为本,由以教为主走向以学为中心,更加关注对学生在真实生活、特定情境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导读法(以下简称“导读法”)是我国当代教育家靳家彦在20 世纪80 年代提出的,融理论与方法为一体的语文教育流派,它以素质教育思想和语文教育改革思维为基,在新世纪课改的浪潮中得到创新与发展。以课改视野审视导读法,既要探寻其内在学理,又要借助其破解新一轮课改中的难点、堵点。

一、导读法之本

从表面上看,导读法指向的是教学方式,实际上,靳老师非常重视语文学科的性质与语文课程的育人目标。

1.导读法要贯彻“语思统一”的原则

导读法坚持十六字原则,即“语思统一,口书并重,内外相通,以读为本”,首要的原则是“语思统一”。语文学科与思维、思想密不可分,“思想是思维的内容,思维的结果。思维是思想的形式,思想的过程”[1]。学生的阅读是通过语言文字,经过思维加工获取作者表达的思想,而口语交际与习作是通过思维形成思想,并借助语言有逻辑地表达。在靳老师看来,导读法必须贯彻“语思统一”的原则,一定要抓住语言这个核心,实现“语言文字的训练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语言文字的训练与思维能力训练相统一”[2]。靳老师的教学始终能基于文本的特点,以语言为核,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思想教育。在执教《一定要争气》一课时,靳老师没有通过气氛渲染或激情演讲对学生进行“一定要争气”的思想教育,也没有让学生自己联系生活实际去感悟童第周的努力勤奋、自信不服输的精神,而是以导的方式让学生走进语言文字,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才”“或”“再三请求”“勉强同意”等,从读中悟出作者的思想逻辑,获得思想教育。

靳老师多次强调,语文课要“务本”,要知道自己该干什么。[3]他说语文教学中常常出现忘掉根本任务是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的情况,出现以对语言文字所负载的思想内容的学习代替学生对语言本体的学习,以对语言材料的全面分析练习代替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和领悟,以对篇章结构内部关系的详尽剖析代替学生对语言本身的深入领会,以语言知识的静态灌输代替学生的语言实践和情意体察,以技法的传授代替学生自己的语言积累。[4]语文教学中这些不务本的表现都是因为没有处理好语言、思维、思想三者的关系,没有贯彻好“语思统一”的原则。导读法之本在于教师帮助学生走进语言文字,获取意义,经历审美体验,受到文化熏陶,获得思维训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义教新课标”)围绕核心素养确定了课程目标。与三维目标相比,核心素养不是单纯强调主体学习过程、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是基于文化、语言、思维、审美等,着力培养学生在真实语言运用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5]导读法启示我们,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要始终基于语文学科性质,处理好语言、思维、人文之间的关系,牢记语文教育之本。如果忘掉了语文教育之本,语文学科中的活动和任务就会失去目标,文化、语言、思维、审美会相互割裂,学生的核心素养也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2.导读法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靳老师特别重视语文教育对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他认为创造精神的培养要抓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重视学生思维特别是批判性思维的训练,二是让学生开动脑筋、灵活运用已学知识探索新知。[6]导读法由引导预习、指导细读、指导议读、辅导练习四个环节组成,从感知、理解、评价到运用。引导预习、指导细读,是感知性、理解性阅读,学生走入文本,获取信息,建构意义。指导议读是评价性阅读,学生走出文本,对文本的内容、语言、结构等进行审视和鉴赏,对获取意义所采用的阅读方法、策略进行反思,对阅读过程进行认知、监控。辅导练习是创造性阅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技能进行阅读与表达。在靳老师看来,综合运用既是培养的途径,也是目标,语文教育就是要培养善听会说、善读会写、善思会做的人,这样的人一定具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7]靳老师对思维训练和综合运用的重视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上,更反映在课后作业上。他认为除基础性作业、巩固性作業外,还要增加思考性作业、实践性作业、创造性作业。思考性作业重在阅读思考而不在笔答,不必以书面形式检验思考过程与方法。实践性作业要让学生亲自去做,亲身体验。创造性作业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认识、体验、经验进行创造的作业。[8]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是“让学生创造着长大”[9],培养学生会做事、能做事的能力。为此,特别强调知识点从理解到应用,重视知识点之间的联结及其运用。[10]如何处理知识理解和应用的关系,可以从导读法受到启发。靳老师反对机械、简单地运用,强调运用所学的知识应加以综合,进行选择、创新。[11]下面是靳老师执教《陶罐和铁罐》时确定的教学目标。[12]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自学或互助掌握生字、新词、好句。

(2)自编、自导、自演《陶罐和铁罐》课本剧,用独特的语言及形体动作演绎这个故事。

(3)将《陶罐和铁罐》这则寓言进行改写,逆向表达,使陶罐和铁罐品行互换,变成《铁罐和陶罐》。

(4)编写一则寓言故事,进一步掌握寓言的特点,在读写结合中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

靳老师把语言综合运用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第二个目标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复述故事内容,而是以课本剧的形式演绎故事。第三个目标不是机械地对学生进行人物品质教育,而是渗透了批判性思维训练。学生在改写寓言的过程中,对人物特点有了更深刻的认知。第四个目标则在前面两个目标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编写寓言故事。可以看出,靳老师所倡导的语文综合运用,不是简单的方法迁移、技能运用,是学生在分析、评价、综合等思维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理解后再加以运用。

二、导读法之核

导读法的提出主要是针对语文教学长期以来“重教轻学”“重讲轻读”的弊端,关于教与学、教师与学生关系的论述是导读法的核心。

1.学生是阅读活动的主体

靳老师认为小学阅读教学存在“三少”的问题:学生课上读书时间太少、思考的机会太少、动笔的时间太少。他指出,阅读是学生自己读书、思考、探索、表达的过程,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充分读书、充分思考、大胆质疑、表达见解的机会。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兴趣的培养、方法的习得、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自己的阅读实践。导读法的第一个环节是引导预习。预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自己独立读书,思考探索,进入文本。预习可以通过“三问”来实现:一问自己,即在读书时圈、点、画、批、注,边读书边思考边动笔;二问字典等学习工具,即学会借助学习工具自己独立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三问他人,主要包括同伴、老师、家长等。通过预习,学生对文本进行了充分思考与探索,既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需求,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又能为有效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奠定基础。

导读法教学主张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教学就是解决学生想解决的问题。靳老师非常重视预习预读环节,他鼓励学生充分阅读、积极思考,提出一些值得探究的问题。如在教学《跳水》一课时,学生提问“孩子为什么非要抢回帽子”“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着孩子跳水”。接着学生的问题,靳老师追问道:“是不是帽子特别珍贵、值钱,孩子一定要抢回来?”“如果孩子不跳水,船长会不会开枪?”围绕这些问题,靳老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细读、议读等方式解决问题。靳老师认为阅读是学生自读自得的过程,自读自得从疑开始,有了疑问才能促进深思,有了深思才能有所得,阅读的基本路径是“读—疑—思—悟—读”反复循环的过程。在靳老师看来,对答如流的教学不是好的教学,好的教学应是读思结合,是学生不断阅读、思考,寻求答案的过程。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要促进学习方式变革,任务型、项目化、合作式等学习方式在小学得到大力推广。从靳老师关于学生主体的论述与实践可知,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首先是让学生学想学的东西,解决学生想解决、值得探究的问题。不管运用何种新的学习方式,阅读教学都不能脱离文本,置学生疑问于不顾。新学习方式的实施要从学生走进文本、产生疑问开始,阅读、思考、表达应伴随学习始终。只有深入文本,聚焦学生思维,新的学习方式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实现深度学习。

2.教师的“导”以学为中心

靳老师认为“以学生为主体并不能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相反,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其目的是使学生这个教学主体得到最切实的收益”[13]。教师的“导”,一要建立在学生充分学的基础上,二要指向学、促进学。教师的“导”不同于“讲”,“讲”经常是把学生作为容器去灌输,追求的是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导”则不同,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学会的,不是听会的,“导”更强调指点,不同于传统讲授法的“讲”。小学阶段是学生阅读素养形成的起步阶段,也是关键阶段,既需要教师的点拨、激发、引导、反馈,更需要学生自己的阅读、反思、内化、提升。在教学中,靳老师主要运用“问”和“评”的手段对学生的“学”进行“导”。他的“问”能充分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给学生指明“学”的方向、重点,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在阅读中受到思想教育。在《跳水》教学的归纳总结阶段,靳老师和学生有这样一段对话。

师:这一课的课题是什么?

生:跳水。

师:谁跳水?

生:孩子。

师:还有谁跳水?

生:水手。

师:水手跳进海里把孩子救上来,如果没有二十名勇敢的水手,孩子会得救吗?

生:不能。

师:所以,不要忘记大家。(板书:水手)

靳老师通过提问课文的主题和人物,让学生关注人物与主题、人物与人物的关系。他一字一顿地说完“不要忘记大家”并板书“水手”后,目光注视全班学生至少3 秒钟。短短的停顿带给学生的是思想的冲击,心灵的滋润。除“问”的手段外,靳老师还非常善于抓住恰当的时机,以个性化、激励性、示范性、启发性、对话式的评价语,促进学生的言语实践,鼓励学生质疑创造。

新世纪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感悟表达,但課堂上缺少一些有深度的问题的引导和对学生表现的适时评价。学生之间的感受无法关联起来,学生的感悟思考仅停留于浅层次。导读法提示我们: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多边活动,“导”与“学”双向互促,是渗透交融、相辅相成的统一体。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任务、活动教学,但任务、活动教学不会自发地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需要教师基于学生需求设计链条式、嵌入式的任务、活动、问题,并在教学实施中注重示范、引导、评价。教师能否在课堂上通过“导”为学生的“学”赋能,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具有深厚的学养。如靳老师所言:“教语文,学养是第一位的,技术是第二位的。教师只从‘术的方面去研究教学,而不从‘学的方面去积淀自己,是舍本逐末。”[14]

三、导读法之态

导读法认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指导学生学习运用语言,语言的学习运用离不开真实的生活情境,需要大量的、反复的实践。情境性、实践性是导读法的主要样态。

1.语文课堂要注重情境的再现与创设

语言文字与生活联系密切,无论是一个词语、一个句子,还是一篇文章,都是生活的反映。作者创作作品离不开生活情境,每一篇作品都是作者与生活情境碰撞后形成的对主体情境的记录。导读法基于语言文字的特点,强调语言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通过语言进入作者的表达之境,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意义。例如,靳老师在执教《有这样一个小村庄》时,抓住村庄前面“清澈”的河水、村后“郁郁葱葱”的树林、空气格外“清新”等词句,运用边“画”边“话”的方式,即以想象、画画、交流的方式来形成画面,体会作者所描绘的未被破坏的小村庄的美丽富饶。下面是执教的片段:

师:你们看,小村庄的前面是怎样的河水?

生(齐):是清澈的河水。

师:怎么画清澈的河水?

生1:画上小鱼在游动。

生2:画上砂石、小虾和水草。

生3:微风吹过,河水会有一圈一圈的涟漪。画上一圈一圈的涟漪。

生4:还可以画上房屋的倒影。

(教师请几名学生在黑板上画清澈的河水,其他同学读课文)师:这就是想象、创造。同学们真聪明,画得这么好。这样的河水非常……

生(齐):清澈。

师:清澈的……

生(齐):河水。

师:河水很……

生(齐):清澈。

师:这是村前。村后呢?

学生通过想象理解了“清澈”的意思,这样的理解结合生活、结合语境,服务于整体情境的建构。理解之后,又让学生去读词语、句子,进一步还原作者所写之境。靳老师不仅善于引导学生聚焦关键字词建构作品之境、理解作品意义,还特别注重结合课文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语言运用。例如,《有这样一个小村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靳老师紧扣课文内容,结合现实生活,安排了一次记者招待会。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村支书、当初砍树最多的人、当初反对砍树且积极植树的人,其他同学扮演新闻媒体记者。这样的情境既检查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又展现了他们在环保方面的認识,更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2.语言学习运用需要课外的综合实践

靳老师认为语文教材容量、教学课时都很有限,学生仅依靠教材、课堂难以提升语文能力。导读法的一个原则是“内外相通”,“内”主要指课堂教学,“外”主要指课外学习,“内外相通”指语文教学、语文活动和语文生活相联通,课内外有机结合。例如,执教完《田忌赛马》,靳老师安排了一道题:有十二个乒乓球,外观一样,只有一个略轻,重量不合格。用天平称三次就要找出这个轻的乒乓球,每次每边放几个为好?围绕问题,学生分组进行了热烈讨论,大家想出多种办法。最后靳老师说:“请同学们下课后亲自动手操作实验一下,或者通过画图策划一下,看看哪种办法最好。做完之后,写一段话,把操作的过程记录下来。写时运用刚才学过的第二次赛马的叙述方法,先总起,再分述,最后总结。”这个问题看上去是个数学、科学问题,但里面融入了语文学科的内容。通过多学科结合,解决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这体现了语文是生活的重要工具。为了能够成功操作并记下操作过程,学生会更好地思考、计算、观察,这体现的是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互促进。课堂学习的叙述方法,不是简单的读写结合运用,而是提供问题解决情境,使读写结合得更自然,学生更感兴趣。

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特别重视社会实践,强调创设真实情境、解决真实问题,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义教新课标多次提到“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导读法启示我们:实践性、情境性是语文课程本来的样态,应以语文实践统整语文知识、技能,以语文情境提升学生真实的语文能力素养。语文课程的情境再现、情境创设不能脱离语言文字运用,应该在语言文字与生活之间架起桥梁。语文的课内外联通、读写结合不是简单的、回忆式的知识技能运用,应该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有意义的活动和任务,开展多学科、跨学科实践活动。当然,作为学习活动,综合性实践活动不能脱离语文学习的目标、内容。

靳老师于2023 年12 月22 日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先生在《靳家彦从教60周年暨靳家彦教育思想研讨会贺信》中写道,“家彦一生倡导‘导读,其实他的语文教学特色不是‘导读二字能概括的”。他的课堂所展现的“点拨开窍之功,穿针引线之巧,灵活变通之妙,不禁令人叹服”。在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我们应从靳老师的导读法、教育思想中汲取更多的智慧。

猜你喜欢
课程改革
《财政与金融》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研究
《建筑装饰施工组织与管理》课程改革之初探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双证融通”课程改革与探索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商业会计(2016年13期)2016-10-20 16:18:54
项目教学法在微电影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3:02:20
浅谈少学时专业的《工程制图》课程改革
科技视界(2016年22期)2016-10-18 16:29:27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试析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思路
基于微课视角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改探讨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