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红东 黄伟
【关键词】语段;时间结构;空间结构;语段教学
在小学阶段,语段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所谓语段就是指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中,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句子构成的,在形式和内容上与上下文互相关联而又相对独立的一段话,即一个语言片段。这种语言片段,句子与句子之间在意义上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在结构上有较为密切的语法联系,在形式上常以一定的语言手段作为组合的标志。”[1]一个有效的语段应该具有以下特点:明确的主旨、合理的顺序和连贯的逻辑。通过井然有序地组织句子来构成语段,才能清晰地传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并使读者理解和接受。如何理解一个语段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一个语段,这是小学阶段特别是低中年段学生语文学习中较为重要的内容,因为它既是阅读理解的基础,也是表达交流的基础,学生不会阅读、不会写作,问题就出在语段上。
语段的结构类型有很多,如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变化结构、解释结构、因果结构、对比结构、类比结构、问答结构,等等。不同的结构类型体现了不同的顺序和逻辑关系,也具有不同的表达功能。比如,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常常用在记叙性文体中,解释、因果结构常常用在说明性文体中,对比、类比结构则常用在议论文体中,问答结构在各类文体中都会出现。在小学阶段,随着文体学习的多样性增加,语段学习的丰富性也在增强。第一、第二学段,在阅读与写作教學中,我们要特别关注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变化结构语段的学习;到了第三学段,在阅读与写作教学中,我们就要重点关注解释结构、因果结构、对比结构语段的学习。
语段的结构类型远不止上述几种,本文仅以时间结构、空间结构的语段为例,具体谈谈这两种语段的阅读理解与习作建构。
一、时间结构的语段
时间结构也叫时间顺序,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组织语言而构成的语段,通常描述事件发生的过程或事物变化过程中各时段的特点,这样的语段为时间结构语段。
以时间安排顺序,教材中有很多这样的范例,需要我们好好学习和体会。比如,二年级上册《日月潭》中的以下语段,就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描写日月潭的美丽景色的。
清晨,湖面上飘着薄薄的雾。天边的晨星和山上的点点灯光,隐隐约约地倒映在湖水中。
中午,太阳高照,整个日月潭的美景和周围的建筑,都清晰地展现在眼前。要是下起蒙蒙细雨,日月潭好像披上轻纱,周围的景物一片朦胧,就像童话中的仙境。
以上语段先写清晨日月潭湖面上飘着薄薄的雾;再写中午太阳高照日月潭清晰地展现在眼前,接着写蒙蒙细雨下的日月潭宛如仙境。突出了日月潭不同时间、不同天气的状态及美感。
学生如果学会了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也能写出条理清晰的语段,如:
宁波是我的第二故乡,它是—个著名的海滨城市。每到休息日的时候,我常常去海边玩耍。早上海边雾蒙蒙的,十分安静,有几只海鸥叫着飞向大海,这是要去捕鱼吧?中午海边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一下子热闹起来。原来是大人带着小朋友们来沙滩上玩耍了。小朋友们一手提着木桶,一手拿着铲子,有的在用铲子堆沙堡,有的在用木桶做城池,还有的在用水枪打水仗……他们玩得可开心了,笑声撒满了整个沙滩。海浪娃娃好像也要冲上沙滩,和他们一起玩耍呢!过了好一会儿,大家都玩累了,一个个意犹未尽地回家了。到了傍晚,夕阳挂在水天相接的地方,阳光洒向海面,好像给大海铺上了红红的毯子,可好看了!此时我感觉太阳马上就要掉入海里了。
以上语段按照早上→中午→傍晚三个时间点来写,写出了故乡宁波休息日海边的景象,展现出一天不同时段的海边美景。按照时间顺序写,能脉络清晰地呈现出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有的学生写作时不会按时间顺序来组织语段,而是笼统地叙述,有的不知道分割时间,有的没有把时间交代清楚,这样写出来的语段就缺乏条理性。
写事、写景时,常见的是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进行记叙。可以按一天早、中、晚的顺序,也可以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还可以按首先、然后、最后的时间顺序来写。用表示时间的词语把句子连接起来,能使表达的意思前后连贯。当然,也有直接描写景物特征以体现不同的时间的,因为在不同的时间里景物会有不同的特征。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景物构成了相互对应的关系。对此,我们要在阅读和写作时细心体会与感悟。
我们写作时要有侧重地挑选某个时段最有意义、最有意思的典型事例来写。比如,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抓住这个季节最有特征、最富美感的景物来写,而其他季节可以略写,不要面面俱到。又如,写一天的景色,要侧重写一个时间段的变化,要写清楚时间节点,以时间为线索,写出各个时间节点变化的景物特征,不能将时间顺序写乱,颠三倒四。可以用明显的时间标志词交代时间的变化,如《日月潭》中的“清晨”“中午”。也可以用描述性的语言说明时间的变化,如三年级下册《我们的奇妙世界》中的“我们能看到植物生长的奇迹——极小的一粒种子种到地里,生根,发芽,不久就开花了,花很漂亮”。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所记叙的事情会有所发展,所描写的景物也会发生变化。
二、空间结构的语段
空间结构也叫空间顺序,按照空间位置来组织语句而构成的语段,通常描述场景、建筑、物件的位置和关系,这样的语段为空间结构语段。
例如,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有一段描写,就是按照游览双龙洞的空间顺序写的。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两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按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空间顺序,记叙金华双龙洞的总体情况和主要特征。以上语段按外洞→孔隙→内洞的空间顺序写作者游览金华的双龙洞,从外洞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情形,突出了孔隙的狭小。
学生如果学会了按照空间顺序描写,也能写出逻辑清晰的语段,如: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北部,以有九个村寨而得名。我们坐上观光车,经过“箭竹海”,绕过“熊猫海瀑布”,直奔“五花海”。一听“五花海”这个名字,你一定就会想到这是个有许多颜色的湖泊了,但你绝对想象不到,湖面上鹅黄、墨绿、藏青、孔雀蓝……斑驳迷离,是那样的绚丽奇幻。在清澈见底的湖水下,一些臥倒的粗壮的树干在阳光的映照下,又是那样的美丽夺目。“五花海”旁的“珍珠滩瀑布”更是壮观了!一股股水流直泻而下,经过凹凸不平的浅滩,溅起无数小水珠。颗颗水珠仿佛是扇贝里的颗颗珍珠,一颗颗珍珠撞击着岩石,在阳光的照耀下,晶莹闪耀!走近瀑布,冰丝丝的水花弹到脸上,顿时让你神清气爽。走过“珍珠滩瀑布”,我们又来到了“镜海”。远远望去,湖面平静得没有一丝涟漪。近处的花草树木,全都投影到湖水中。远处的冰山也映在了湖水里,照得是那样清晰,几乎分不清哪儿是真,哪儿是假。“镜海”就像一面镜子,呈现出“鱼在天上游,鸟在水底飞”的奇幻景象。
上面语段按照空间顺序写了九寨沟“五花海”“珍珠滩瀑布”“镜海”三处景点,抓住了“五花海”的美丽、“珍珠滩瀑布”的壮观、“镜海”的奇幻,生动细腻的描写,带领读者领略了九寨沟的风光。有些学生在写作时过多地依赖好词好句以及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一味地追求语言的优美生动,没有写清楚观察的顺序,导致语段逻辑不清晰,意思不连贯。
我们在观察或描写某处景物时,一般是按照一定的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由远到近、由外到内、从四周到中间等;还可以按整体和局部的顺序写,如先写全景再描述局部。写群体景物,可以先确定一个观察点,以这个点为中心,再按照东南西北、由远及近、先中心后四周等顺序来写。
如果是写自己游览某地,应该按照游览线路的空间顺序来写,并抓住有代表性的景点具体描述。如四年级下册的习作例文《颐和园》,按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昆明湖的游览路线来写。如果在游览的过程中观察点发生转移,就可以采用“移步换景法”,即随着观察者的移动,观察到的景物也相应发生变化。如《颐和园》中,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万寿山,观察的视角发生了变化,景物也会发生变化。这类景物描写的语段,要特别注意空间布局和结构安排。尽管所描写的景物在不断变化,但仍须构成整体、有序的图景,给人留下完整、立体的印象。
按照空间顺序描写,必须先弄清楚事物的地点和方位,然后按照一定的地点或方位顺序来写。语段中使用的地点或方位词语必须统一,介绍一个地方,要么使用“前后左右”或者“东西南北”这样表示方位的词,要么使用“小河边,草地上”这样表示地点的词。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方位明确,空间感强,能给人留下鲜明、具体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