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慧 (北京学校)
北京学校建立和不断完善科学而长效的协同育人机制,对家长进行持续、科学、专业的引导,帮助家长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念,提升家长的主题性家庭教育能力,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首先通过问卷和访谈两种形式对家长、教师和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人员从家校社合作共育的意识状态、组织管理情况、共育方式和活动开展情况、成效满意度、影响因素、期望和建议等七个维度进行调研。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
在家校社合作共育的意识方面,家长和教师都对家校社合作共育持有支持的态度,对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有着迫切的需要,但是家长对家校社合作共育政策了解不够,教师对家校社三方对各自责任边界认识上观点不完全一致,存在一定偏差。
在家校社合作共育组织管理方面,家长委员会参与、监督和评价学校管理的职能有待完善,社区和学校之间合作机制有待完善。
在家校社合作共育具体内容方面,家长和教师认为目前家校社合作共育对孩子成长有较好的成效,同时家长也表达了对社区提供教育资源的期望以及通过参加家长学校提升家庭教育能力的愿望;教师表达了参与培训提升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的意愿,同时表达了创新家校社合力育人策略的希望。
班主任是家校共育的纽带,更是高质量家校共育的主导者。班主任的专业性直接影响学校协同育人的落实。学校结合校情、师情、学情,每学期围绕不同的主题科学规划实施系列培训,逐步形成体系。
学校专门设置家校共育主题的培训课程,围绕家校关系、沟通技巧、冲突化解等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坊式沙龙研讨活动。如“如何取得家长认同,携手培育学生品行”“如何与家长沟通学生之间矛盾及处理突发事件”“学生青春期家校共育”等等。“聚焦‘双减’背景下的家校共育工作”,邀请专家和老师们一起研讨、分析,打通实践与理论的壁垒,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掌握家校沟通技巧,提升家校共育的能力。
家校共育关系的建立离不开教师的善意和专业。家校关系的底层关系是师生关系,而师生关系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态度和专业能力。学校围绕“外显有规,内涵有德”主题课程,提升班主任的育人能力,理论与实操相结合,注重梯队建设,分成基础班和提高班培训班主任,提升班主任群体的整体专业素养。青年班主任侧重于管理技能的提升,通过丰富实践策略,使其具备班级规范和秩序建立的专业能力;骨干班主任则侧重理论素养,解决问题到分析问题,在呈现经验的基础上穿透经验,做智慧而专业的班主任。
细化班主任奖励考评机制。以评价促成长,以评价促发展。班主任评优不仅有班级量化考核分数、问卷调查、年级互评、班级荣誉等方面,强化了家长满意度指标。连续四个学期期末无记名问卷调查中,全校家长对班主任满意率均在98%以上。
学校学生成长中心的工作重点是全力扶持和帮助班主任群体,分别组建“积极行为支持体系”和“北京学校学生习惯养成体系”两个团队,团队成员既有班主任又有副班主任,既有班龄十几年的老班,也有刚上岗的新班,学段涵盖低中高年级。通过研究,提升班级管理水平,在探索中形成带班育人模式,帮助青年班主任老师尽快厘清学生德育教育重点、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家校沟通技巧。
学校有七位心理专职教师,在工作中构建了协同育人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支持体系。一级支持面对全体学生,目标是提升心理素质、培养健全人格。通过心理课程、心理讲座、主题活动等多种方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不仅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也把心理健康教育从学校辐射到家庭,促进健康、科学的家庭教育生态的构建。
心理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心理组团队通过资源搜集和自主研发,积累了一至六年级240 课时的心理校本课程资源,七至十二年级校本课程正在建设中。在心理健康课程中,处处都体现着对家校社资源的有效整合。
心理教师在“家长课堂”中,了解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感受,发放家长问卷,了解困惑,针对性地给予家长支持。例如,针对亲子关系紧张的问题,开展了面向五六年级的“家长课堂”,针对如何减少家庭教育中的情绪损耗,避免错误行为带来孩子低自尊等现实问题,引导家长科学地理解和引导孩子。
二级支持面向部分群体,着眼于预警与早期问题处理。针对部分家庭关系紧张、和父母矛盾突出的学生群体,会通过开展亲子关系团体辅导、心理主题班会,与班主任和家长合作构建班级环境支持系统等方式解决部分学生群体中的阶段性突出问题。
三级支持针对需要特别关注的学生个体。每天午休、间操、课后服务时间心理老师会提供专业化的个体心理咨询;针对部分学生,还会通过邀请家长到校或电话沟通等方式开展家庭会谈,提供心理支持的专业化指导;针对病情严重,需要转介就医的学生,积极提供就医资源、用药指导、返校后心理支持等工作;同时也会结合各学科教师优势,资源整合,为学生提供环境支持系统和个性化方案。
面对特殊需要儿童开展融合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更需要建立家庭、学校、社会联动的协作共育机制。学校有两位专职特教教师,主要在一至六年级开展工作。在与家庭协作的过程中,特教教师指导学生的照顾者在家庭中实施干预策略,与学校统一标准,相互协作;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实施;为有困惑的家长提供特殊教育政策、理论知识、干预策略的咨询。特教教师针对学生需求,开设专项训练,例如社交游戏、注意力训练;学科老师对特需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班主任老师使用视觉提示、代币系统,帮助学生建立积极正向的行为;在利用社会资源方面,面对有严重情绪行为障碍的学生,学校会与家庭配合,请专业的影子教师进校陪同。
开通线上北京学校家校成长课堂学习平台,分学段精准推送家长课程。“家校成长课堂”的课程分为四大模块:“精品直播课”特邀教育专家和社会知名人士对家长进行教育理念的引领和方式方法的指导;“家长同步必修课”帮助家长理解每个阶段学校的育人目标、教学进程和教育重点,把握教育关键期,有针对性地开展高质量的家庭教育;“家长课堂系列课”解决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帮助家长根据孩子身心成长规律,实现家庭关系的优化与家长的自我成长;“青少年素养课”旨在帮助孩子对课内教学内容做到有效补充和拓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
为家长制定以幼小衔接、小初衔接的协同育人特色课程。发挥学校九年一贯、十二年一体的全学段研究优势,针对幼升小、小升初两个关键期家长的疑惑,学校为一年级学生家长推送《做好幼小衔接 和孩子一起成长》系列课程,包括理念引领、方法指导、共育增效三个模块共十讲课程,为七年级新生家长带来《小初巧衔接 亲子共成长》系列课程,包括理念引领、学习适应、身心调整、亲子沟通、人际交往、道德养成、家校沟通七个模块共十讲课程。对家长从身心、生活、社会、学习、家校沟通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培训,引导家长以科学的方法和心态来应对孩子各方面的变化。
发挥学校伙委会家长代表作用。组织班级家委会代表每周五入校陪餐,为学校做好午餐质量、品种、环境等的监督员和宣传员。开展“最美家长进课堂”活动。每学期学校都邀请各行各业家长进入班级、年级和校级,结合学校课程和需求给学生带来丰富多彩的课程,涉及农业、科技、体育、艺术、安全、传统文化等领域。举例:来自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的家长朋友讲中医药种植;来自中国科技馆的家长,为孩子心中埋下爱科学的种子;市应急管理局的家长带孩子进行安全应急救援实操练习,家校共同守护孩子安全;航天工程师给孩子带来青少年火箭科技课程;国家大剧院的艺术家为孩子带来听觉盛宴。
建立家长志愿者服务队。充分发动和利用家委会资源,开展日常的家长志愿服务活动,如校外上放学高峰期安全值岗等。
学校每学期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活动邀请全体家长入校,平时不定期通过各项学生活动为载体邀请部分家长自愿参与:亲子阅读、亲子运动、中秋灯笼DIY、纵情端午、爱眼护眼、外出社会实践、艺术节等活动。2023 年春季学期举行的家长开放日暨体育节亲子运动会,全员参与,共4000 余名家长学生参加,突出运动与安全主题,分为亲子趣味运动会和安全应急项目体验两大板,活动现场家长和孩子深情拥抱,一起携手闯关,一起体验应急项目,校园处处洋溢着亲情、友情、师生情。家长们对活动给予充分肯定,纷纷表示尽管只是“打卡”,但被成功圈粉,愿和学校一起共赴“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之约。家校活动搭起学生与家长、学校与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沟通的桥梁,促进亲子关系健康发展,有效缓解家长因为误解“双减”而带来的焦虑。
学校还积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交流,细化完善合作机制,科学利用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保障。同中国科学院、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合作,依托高端科研科普资源服务副中心中小学校科学教育示范应用项目,积极打造北京学校“创新创造教育基地”,举办“格致校园”科学盛宴,组织科学系列讲座;与北京市应急局、北京市志愿服务总队合作,定期对师生进行安全培训;与中国电子节能协会、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促进会共同建设首个全国青少年低碳教育基地;与北京师范大学、首都体育学院、北京化工大学等密切对接,为学校教师培训、学生研学等提供更多、更专业的资源。
习惯引领,以“学生习惯养成体系”的建构与实施,明晰共育目标。学校经过两年的实践和探索,围绕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两大主线,从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梳理出11 大项,34 条内容,逐渐形成北京学校一至九年级学生习惯养成体系,并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细化到每个年级都有具体的要求,通过家长会、线上线下家访、平时打卡等多种形式和家长一起落实过程及评价,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每学年各班家访率均1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是学校要持续研究的课题,北京学校始终秉承“用心办学 服务育人”,不断创新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加强研究,在实践过程中推进理论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