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进课堂:现状、价值与路径方法

2024-04-30 00:11:01赵少军河南省濮阳市第三小学
基础教育论坛 2024年2期
关键词:花馍民间艺术传统

赵少军 (河南省濮阳市第三小学)

民间艺术在新时代学校“立德树人”工作有着独特的育人作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来阐述本土民间艺术引进小学课堂的育人价值和实施途径。

一、民间艺术进课堂的现状分析

千百年来,民间艺术是在生活劳动中产生的具有典型民族色彩的艺术形态,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是新时代学校教育要利用好、传承好、弘扬好的珍贵资源。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大量良莠涌入,传统文化经受冷落嫌弃,民间艺术被推到了大众审美趣味的边缘,走向了逐渐衰弱和后继乏人的窘境,国民的文化自信受到了严峻挑战。

从当前情况来看,虽然不少学校在民间艺术进课堂的实践中已经或正在做出积极探索,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喜人局面,但是,在深入开展实践研究方面还存在一定困难,在经验和成果推广方面还存在明显乏力。学校在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树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上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教育追问成为学校教育的最重要责任。

二、民间艺术在学校教育中的育人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的话高屋建瓴,阐明了学习和传承民间艺术的重要意义。2021 年教育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等育人目标出发,选择蕴含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和中华传统美德的传统文化,作为课程遴选内容的根本遵循。这为在小学音乐、美术课堂中渗透优秀民间艺术,提供了方向。对学生来说,本土的民间艺术,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容易走进学生的课堂。中小学校可以依托本土民间艺术的资源优势,遴选优秀的项目进入学校,融进课堂,融入活动,使其成为涵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鲜活教材。

(一)培养劳动观念的鲜活教材

艺术起源于劳动,伴随着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而产生和发展,反映着劳动人民的生活需要和精神需求。民间艺术更是如此,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如濮阳民间花馍制作、刘堤口年画、清丰麦秆画、南乐草编等艺术工艺,都体现了中原大地黄河流域人民群众生生不息的生产生活、精神追求和艺术智慧。学生通过在课堂上观察欣赏、动手体验、动脑学习民间艺术作品,聆听手口相传、绵延不息、继承创新的民间艺术故事,来真切领悟艺术起源于劳动的真谛,增进对劳动改变生活、创造文化和改造世界的理解认识。

(二)赓续传统审美经验的鲜活教材

中国民间艺术具有东方审美的典型特点,我们的审美、语言、穿着皆讲究婉转含蓄,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敛含蓄一脉相承:表现在绘画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画,中国画注重“写意”,正如齐白石老先生提出的“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中国画讲究“浓淡干湿”的笔墨情趣和含蓄朦胧的“意境”之美;表现在戏剧方面,剧中人物装扮宽宽绰绰、飘飘逸逸,对白和唱词也是曲曲弯弯、兜兜转转,曲折委婉到千转百回,淋漓尽致。这些典型的艺术审美特点,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审美观念和生存智慧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和传承好中华民族传统审美观念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三)孕育根脉乡情的鲜活教材

如广西山歌《刘三姐》、河南浚县“泥咕咕”、安徽凤阳“花鼓”、山西吕梁“剪纸”、天津“杨柳青”年画、川剧“变脸”艺等民间艺术形式,当我们面对这些质朴的民间艺术的时候,扑面而来的是充盈乡土生活的新鲜气息,油然而生的是满载民族文化自豪的浓郁情感,这些感受与体验的获得,是当下林林总总的“潮流艺术”所不能激发和给予的。

(四)深植民族精神的鲜活教材

民间艺术是劳动人民精神世界的真实反映,寄托着炎黄儿女的精神归属,蕴藉着华夏子孙的意志凝聚。

小学生将来要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责任,学校要利用好优秀民间艺术这一丰厚资源,在课程教学中恰当渗透民间艺术教育,引导学生从小建立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认同,把热爱家乡的责任和热爱祖国的光荣深植心中,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深植心中。

(五)现代与传统相融合的鲜活教材

濮阳的本土民间艺术——杂技,已有近三千年的发展历史。当前,我们看到的杂技表演形式既有传统的杂技基础,又融入了高科技手段,还有杂技与其他艺术表演形式的嫁接融合,给观众带来了崭新的艺术呈现和视听效果。

学生从杂技艺术的学习传承中,感受到了中国杂技的创新发展所带来的全新艺术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和培养了他们的艺术素养和创新精神。

三、民间艺术进课堂的路径方法

(一)组织采风活动,走近民间艺术

带领学生到麦秆画工艺坊、草编加工传统村、民间黑陶工作坊、民俗花馍基地等,观赏身边的本土民间艺术作品,参观工艺制作流程,聆听传承人讲解,动手体验工艺技能,极大地丰富和增强了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直观体验。在弥漫着面香的传统花馍加工坊,各种花馍如花鸟鱼虫、瓜果蔬菜等造型生动形象,色彩鲜艳夸张,制作精巧细腻,民俗气息浓郁,一下子就吸引住学生新奇惊讶的目光,迫不及待地围上前去,仔细观察起来。坊主告诉同学们说:“这些花馍形象造型,取材于花鸟虫鱼等自然物象,寄托着人们的朴素情感,表达了对亲人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学围着制作花馍的阿姨们,认真聆听,争相询问,兴致盎然,不亦乐乎。

带领学生走访濮阳市豫剧团、濮阳县大平调剧团、“华夏卫风”乐团等民间艺术团体,品赏经典剧目,聆听古乐雅韵。学生来到“华夏卫风”乐团,卫国故土(濮阳)的卫风文化扑面而来,彰显濮阳龙乡历史的积淀厚重。在豫剧团的采风中,学生走进化妆间,被妆台上堆积的妆具所震撼,被演员精熟的化妆所惊讶,被纷繁绚丽的戏服道具所吸引;走进排练场,看到演员们的“唱念做打”一丝不苟,“刀枪棍棒”无所不能,让学生体验到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深刻道理。在大平调剧团的采风中,学生走近“生旦净末丑”的台前幕后,亲近浓浓乡音的非遗艺术,从心灵深处启蒙和培植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认同。

艺术采风活动深受学生的欢迎,成为学生学习本土民间艺术的有效途径,推动本土民间艺术更好地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体系。

(二)开展进课堂教学,彰显校本特色

结合学科及学生年龄特点,遴选优秀的本土民间艺术对接课堂。在实验目标的统领下,创新编写实验教案,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恰当选择有效方式(现场教学、视频展示、动手体验、艺术传承人宣讲等),认真评估达成效果,精心撰写课后反思。每学期实验教师上两轮展示课,在课后课题组紧紧抓住授课效果评析不放松,从民间艺术项目选择的合适性、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教学难易的适度性,以及学习效果的时效性进行交流研讨,梳理问题、总结经验,不断优化进课堂的方法策略,推进民间艺术进课堂实验的系统构建、科学实施和特色彰显。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呈现艺术魅力

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视听优势、资源优势和便捷优势,让民间艺术更好地走进小学课堂。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丰富的网络资源和资源库平台的支持,为学校教学手段带来跨视域、跨时空的技术路径,无论是原始社会时期的狩猎壁画,还是宋代张择端的存世精品《清明上河图》,无论是世界文化遗产——甘肃敦煌莫高窟、还是中国古典园林典范——苏州园林,都可以直观方便地呈现在课堂上,让学生享受视听盛宴的冲击和沐浴传统文化的洗礼。这为学生学习传承民间艺术带来了耳濡目染的感受和身临其境的体验,为民间艺术进课堂搭建了便捷平台和无限空间。

(四)传承艺人进校园,原汁原味传习

民间艺术传承人具有丰富的传统艺术经验,掌握着“原味”的制作工艺或声腔技艺,他们讲述起民间艺术的历史、传承与发展的故事来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学生听起来新鲜趣味、兴致盎然,很容易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学校先后聘请花馍技艺传承人、麦秆画艺术传承人、草编艺术传承人、濮阳豫剧团演员到学校讲课,传习艺术技艺,传播传统文化,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草编艺人进校园活动中,老艺人将经过晾晒、漂白、软化等工序处理好的麦秆分给学生,手把手地教授学生掐编草辫。还将带来的草编小工艺送给大家,并告诉学生说:“这些草编艺术,不但走进了我们的千家万户,还远销国外,受到外国友人的青睐。”在花馍技艺传承人进校园活动中,花馍阿姨将蒸好的各式各样的花馍搬运到美术教室,展示在“大展台”上:吉祥如意的“仙桃”、憨态可掬的“小刺猬”、翩翩起舞的“蝴蝶”、栩栩如生的“菊花”“牡丹花”“月季花”等色彩斑斓,造型各异。在阿姨的娓娓讲解下,吸引学生围坐展台旁、沉浸在体验中……

(五)亲近民间艺术,形象直观教育

一是带领学生走进当地的博物馆、民俗馆、民宿小镇等场所,让学生感受民间艺术的丰富多彩,徜徉在古镇厅堂楹联之间,感受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二是为了让民间艺术熏陶更多学生,学校将教师教具、学生作品、师生收藏、家长援助的民间艺术品汇集在一起,举办“我们身边的民间艺术”“卫风雅韵伴成长”集中展示和演出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组织全校师生家长观看。

学生将自己的“艺术品”或挂或摆、或穿或戴,装点环境、美化生活,生动直观地展现了民间艺术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的实用功能和审美价值。展演现场的学生既是组织员又是解说员,深度参与活动之中,收获了别样的成长体验。

(六)本土艺术进社团,传承优秀文化

聘请民间艺术传承人担任社团艺术课程导师,传授艺术技艺,既易于实现,且效果明显。学校制定社团活动章程,开辟本土艺术资源,开设戏曲、草编、蜡染、剪纸、泥塑、皮影等民艺社团,建设各具特色的民艺场所文化,营造浓郁民族风格的艺术氛围,探索以社团活动为平台的学习传承优秀民间艺术的方法途径,已初步形成科学有效的活动模式。

民间艺术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勤劳儿女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作为学校,要积极营造民间艺术进课堂的浓厚氛围,为学生创造条件学习传承民间艺术,将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形成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下线上学习传承的多维途径,有效发挥优秀民间艺术的育人功能,让学校更好地承担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

猜你喜欢
花馍民间艺术传统
Steamed Art: Flower Buns 花馍:蒸出来的艺术品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花馍(大家拍世界)
环球时报(2019-10-16)2019-10-16 09:18:33
花馍迎春
金秋(2019年4期)2019-05-22 12:38:20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湛江文学(2017年11期)2017-11-30 08:31:09
花馍艺术的保护与发展
戏剧之家(2016年12期)2016-06-30 13:29:10
畲族民间艺术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