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联结作为一种重要的阅读策略,能有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体悟主旨、产生共鸣。化零为整,在统整中联结,有助于学生实现融会贯通;异中求同,在比较中联结,有助于学生获得新的阅读体验;举一反三,在拓展中联结,有助于学生观照自我的成长。
关键词: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联结;阅读体验
整本书阅读讲究策略。联结作为一种重要的阅读策略,能有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体悟主旨、产生共鸣。化零为整,在统整中联结,有助于学生实现融会贯通;异中求同,在比较中联结,有助于学生获得新的阅读体验;举一反三,在拓展中联结,有助于学生观照自我的成长。
一、化零为整:在统整中联结
整本书通常具有篇幅长、容量大的特点,如果只是让学生在完成初步阅读的基础上自主总结,阅读效果定然是不理想的。不妨引导学生采用联结的方式,将整本书内部的零散信息进行统整,在联结中实现阅读的融会贯通。
(一)针对人物形象的联结
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与分析是整本书阅读的重点之一。整本书中的人物一般都有鲜明的特点。从写作的角度来讲,人物形象会在故事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走向清晰,因此,针对人物形象的联结有助于丰满人物形象。
《孤独的小螃蟹》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冰波的作品,由8个相对独立的小故事组成。故事讲述了小螃蟹寻找小青蟹的经历,在一次次磨砺中,小螃蟹不再孤独,完成了成长的蜕变。由于故事相对独立,我为学生设计了学习单(如下页图1所示),让学生在联结中勾画出小螃蟹的人物形象。
这本书的主题是“成长”。围绕主人公小螃蟹的成长,把不同故事情节联结在一起,学生会发现,小螃蟹“善良热情、乐于助人,勇敢有担当”的形象呼之欲出。
(二)围绕主旨大意的联结
主旨大意是整本书的灵魂,也是阅读的重点。一般来说,主旨隐含在作品中。而让隐形的主旨鲜明化的有效方式就是联结。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推荐了世界各地区的“民间故事”。这些民间故事集中收录的篇目,绝大多数都表达着类似的主题,那就是对真善美的赞美和肯定,对假丑恶的批评和讽刺。因此,针对《欧洲民间故事》这本书,我有意识地让学生使用联结策略,并为他们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学习单。
梳理出不同故事的基本情节后,借助联结,学生发现,这些故事的主题高度相似,从而顺利提炼出了整本书的主旨。
(三)着眼写作密码的联结
整本书中隐藏着许多写作的密码,例如,作者会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对此,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联结,不断发现、深入感受写作密码。
阅读《红楼梦》会发现,宝玉和诸钗在大观园里住的地方各不相同。不同的住处有不同的命名,建筑的特点和所种的植物也各不相同,这些不同显然是作者有意为之。于是,我设计了相关表格(如表1所示),请学生梳理人物居住地与人物的关系。
将名称、建筑特点、植物、主人性格这四个方面联结在一起思考,学生就能发现作者写作的匠心,即通过景物来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如能经常训练这样的联结思维,学生就能在阅读中将看似没有关联的表达联系在一起,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异中求同:在比较中联结
每一部整本书都是“独立”的,但却不是“孤立”的。异中求同,就是在不同的整本书之间建立联结,通过比较,在对照中产生新的发现。
(一)分类别联结
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分类别联结的方式,如引导学生将同一主题的作品联结在一起,思考作者是如何通过不同的构思表达相同主题的;将情节结构类似的作品联结在一起,探讨这种情节结构的玄机。在联结中,学生可以触类旁通,实现由一本书到一类书的跨越。
例如,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第7课节选自马克·吐温的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是一部关于儿童冒险的小说。在拓展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就可以联结同类型的《鲁滨孙漂流记》与《哈克贝利历险记》,帮助学生深度理解儿童冒险类小说的特征。
(二)按版本联结
联结不同的版本,也是整本书阅读中常用的策略。很多经典名著本身存在多个版本;为了方便学生阅读,又衍生出了缩略版、青少版等。这就为联结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以《西游记》为例,除了通行本以外,我们还能看到注释版、批评版、插图版等缩略版本和适合青少年阅读的青少版。联结不同的缩略版,可以比较他们分别缩略了哪些内容,缩略的故事有何差异,是否所有的缩略都合理;联结青少版与通行本,可以比较内容、文字表达有哪些不同,风格有何差异;也可以联结不同的青少版,发现不同的青少版之间又有哪些不同。这样的联结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空间,另一方面也可以引导学生从读者的角度进行深度阅读思考。
三、举一反三:在拓展中联结
一部作品的生命,不仅是由作者赋予的,也是由读者赋予的,更是在生活中不断丰盈的。引导学生从整本书本身出发,举一反三,在拓展中联结,会赋予整本书更多的阅读价值。拓展到作者,联结作品与作者创作的特殊经历,学生会发现作品中隐藏着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拓展到读者,联结整本书与自身的成长经历和经验,学生会发现读作品中的人物,就是在读自己;拓展到生活,找到整本书与生活的联结,会让学生感叹,经典作品的影响无处不在。
(一)作品与作者的联结
一部作品的诞生,与作者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关于作者简介,许多教师往往会出示这个作者有哪些作品,获得过多少奖项等。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说,其实是很有距离感的,也无法将其与作品进行内在关联。因此,一定要将作者可见、可感的真实经历与作品建立联结。
比如《神笔马良》的作者洪汛涛,童年是在贫困和战乱中度过的。他自幼喜欢文学。当时钢笔还很稀少,看到其他同学用,洪汛涛很是羡慕。后来,他的叔父给了他一支旧钢笔。虽然笔尖早已磨粗,笔杆也已漏水,可洪汛涛仍然非常喜欢它。有一回跳远比赛后,他回到家,发现钢笔不见了,急得立即赶回操场,在沙坑里掏得手指都磨出了血才找到。这支钢笔一直跟着他走南闯北、四处流浪。后来,洪汛涛就有了写一个少年拥有一支神笔后所发生的故事的想法。当学生将作者的这段背景与故事进行联结后,会读出不一样的感受。
(二)作品与读者的联结
美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说:“书面上的文字只讲了一半的故事,另外的部分得由你来讲述。”[1]这个“你”,指的就是读者自身。将作品与自身联结起来,会产生新的、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故事。书中的场景,书中人物的经历、性格、情感,往往可以在生活中找到相似的“原型”,这在童话、成长故事、寓言、小说等体裁中是很常见的。联结作品与读者,会让阅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西游记》的整本书阅读设计了一份学习单,内容如下:
1.小说塑造了唐僧、孙悟空、沙僧、猪八戒等人物形象,他们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请用一些四字词概括。
2.你觉得身边的谁也有一点他们师徒四人中的某一位的特征?
3.如果你要组建一个自己的“取经”团队,你想成为师徒四人中的谁?你还想带谁一起上路?从身边的小伙伴中寻找团队成员,填写表2。
这个学习单中的任务巧妙地将作品与学生的自身感受联结在一起。通过联结,学生发现,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有师徒四人的特征。清楚地看到这些特征、充分分析这些特征的利弊,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三)作品与生活的联结
文学作品是对生活的折射,读者可以在作品中读到真实的生活,体悟真实的生活。有些作品,表面上看与生活的关联度不大,但我们仍然可以挖掘出其在生活中的影子,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
古希腊神话的阅读,即使对高年级学生来说也是有难度的,其冗长的名字、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都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我曾听过一位教师的公开课,她巧妙地引导学生将故事中的内容和生活相联结。例如,玛莎拉蒂的车标就是由海神波塞冬的三叉戟演变而来的;而著名的运动品牌耐克,其实是由胜利女神尼姬(Nike)的名字演化而来的。
联结,让学生看到了神话在生活中的影子,看到了生活对神话的传承,这种隐藏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学生的畏难情绪,激起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阅读能力的核心在于阅读策略的习得与运用。“与文本产生联结的能力可能是孩子们最容易理解和掌握的策略了,而它也是最强有力的一个策略。”[2]学会联结、运用联结,学生可以向阅读更深处漫溯,在成为合格阅读者的道路上迈开大步。
参考文献:
[1][2] 阿德丽安·吉尔.阅读力——文学作品的阅读策略[M].岳坤,译.北京:接力出版社,2017:4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