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国家有关部门多次出台文件强调提升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管理。学校着眼调研中发现的问题,通过作业研究全学科展开、作业实践全方位监测,加强作业管理;通过设计基础性作业、拓展性作业和探究性作业,丰富作业类型;以批改、诊断、展评为抓手,优化作业反馈。
关键词:作业改革;作业管理;作业类型;作业反馈
近年来,学生的作业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家有关部门也多次出台文件强调提升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管理。然而,从前期的调研中我们发现,教师在作业设计与管理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作业管理观念落后、作业形式单一、作业反馈情况不及时等。由此,学校从加强作业管理、丰富作业类型、优化作业反馈三方面出发,系统思维,协同推进,探索作业改革的路径,通过加强过程监控,夯实关键环节,减轻学生的作业压力,促进其自主学习、健康成长。
一、加强作业管理:全学科展开,全方位检测
作业作为课程的一个环节,承担着课程目标诊断和改进教学的功能。[1]学校行政团队、学科责任人把作业管理作为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厘清作业功能,明晰改革路径,分层、分类、分学科规范作业要求,制定作业管理办法,加强作业研究与实践等方面的管理。
(一)作业研究全学科展开
各教研组把作业研究作为教研工作的重点,集体备课、教研活动先研作业,把作业设计作为全学科融合的实施路径。新课标强调跨学科教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在作业研究的过程中要通过学科融合,加强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整合各学科的知识,设计多样性作业,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形成新的思维视角,多维度地认识世界。[2]例如,语文学科中风向袋的制作可以与科学小实验相整合,数学学科中的轴对称图形可以和美术学科中的对称美相整合。
(二)作业实践全方位监测
学校各部门联动,理清责任边界。校长室牵头创新学校作业管理机制,信息技术保障中心提供技术支持。学校教师发展中心成立作业管理研究项目组,引领教师加强作业管理专业理论学习,通过校本培训,引导教师认识作业对优化学生学习体验的积极作用。我们强调课堂“30+10”讲练一体化,由学科责任人和教研组长协助课程教学中心,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加强学习目标的反馈,探索基于学科的课堂改革,努力实现“教—学—评”一体化,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建立学生发展中心牵头、年级组长协调、班主任负责、各科教师商讨的工作机制,做好各学科作业的统筹平衡工作,确保作业量、作业难度和完成时间的协调,推行“日公示、周反馈、月表彰”制度,从“限时、计时、及时”三个方面监测班级作业总量。信息技术保障中心、教师发展中心、课程教学中心、学生发展中心四大职能中心协同合作,从作业设计与布置、作业订正与辅导、作业批改与评价、作业反馈与分析等环节出发,形成“四位一体”的作业闭环管理体系。
二、丰富作业类型:从基础性作业到探究性作业
学校积极引导教师从达成课程目标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出发,面向全体学生,以素养为导向,系统架构作业设计,关注学生的乐点、生活的节点及社会的热点,立足单元整体,丰富作业类型,充分发挥作业反哺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的作用。
(一)结合教学目标,设计基础性作业
基础性作业是以促进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的知识、能力、方法、习惯为目标的练习或任务,侧重于夯实基础,熟练技能。设计基础性作业时,教师要综合考量本学科教材单元的各部分内容的关联,根据单元整体的核心目标、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面向全体学生进行设计。但是在过程中也要注意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设计,由易到难,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权。
例如,在译林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 7 How much?第四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将 Checkout time部分与Saras Medicine绘本融合,设计了如下作业:
Lily goes to the clothes shop. She buys many things for her family. Lets finish the mind map. 听录音,在方框中选择合适的选项(见图1),完成思维导图(见图2)。
Things: A. a T-shirt B. a jacket
C. shoes D. an umbrella E. a hat
Colour: F. green G. orange
H. brown I. red J. blue
该项作业旨在通过Checkout time进行文本重构,学生听录音、提取关键信息(what、how much、what colour),完成思维导图。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两人一组运用“What would ...like?” “What colour ...? ”“How much ...?”等句型,以对话的形式汇报内容,巩固本单元的核心语言知识。
(二)促进多元智能,设计拓展性作业
教师面对的每个学生都不一样,单一的基础作业不能满足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需求。在差异化教学的需求下,教师要能够设计多样化的拓展性作业。这类作业应具备全面的育人功能,五育并举,培养学生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观察与思考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等,或是开拓学生的视野,或是启发学生的思维,或是培养学生的习惯,或是提升学生的兴趣……拓展类作业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开放的、多元的,能够在过程中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圆》的教学中,教师提供菜单式的拓展性作业,学生根据自身的需求和能力水平,自主选择。有的学生刚刚学会使用圆规画圆,不能规范熟练地操作,为避免单一的画圆练习枯燥乏味,教师设计了拓展性作业《飞舞的圆规》,通过用圆设计图案,帮助学生熟练使用圆规,体验几何图形之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由于单元知识点多而零碎,教师布置了“梳理单元知识,自主绘制思维导图”这一作业。该作业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梳理与概括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圆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运用这部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魅力,教师设计了《老妈的裙子》这一拓展性作业。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比”和“圆”的知识,根据“老妈”的身高、腰围设计合适尺寸的裙子,先计算数据再画图;想象“老妈”穿上裙子的美丽模样,画一画貌美如花的她。“双减”背景下,我们要做更多的思考,要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设计拓展性作业,满足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三)重视生活体验,设计探究性作业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对动手操作比较感兴趣,教师设计探究性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在实际探究中运用知识并进行深度思考,发展学科核心素养。这类作业的设计以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合作交流为主,具有实践性、综合性特征。教师在设计探究性作业时要有鲜明的主题,有驱动性任务,让学生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下完成作业。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期,需要丰富的活动积累经验,形成鲜明的表象,教师设计相关探究性作业,通过“找一找”“估一估”“称一称”等系列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数学学习中,类似的《元、角、分》《升和毫升》等都可以设计此类作业。
教师在作业设计时要注意,拓展性、探究性作业并不是每课时都要布置,而是要结合单元整体情况,根据阶段学习目标,相机布置,过程中也要把准此类作业的次数和深度,避免增加学生的作业负担。
三、优化作业反馈:以批改、诊断、展评为抓手
作业反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引导教师改进教学。学校以批改、诊断、展评为抓手,优化作业反馈。通过批改,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与不足,给予针对性的指导;诊断则帮助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依据;学生在展评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作业反馈体系。如此,教师能够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不断进步,实现教学相长。
(一)作业批改有温度
一份亲切的、有温度的鼓励性的评价,能够赋予学生能量,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温暖有爱的事情,激发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和性格特点各不相同,作业批改时,教师采用加星式、积分式、表扬式等正面评价手段,发挥作业的激励功能,让作业批改有温度。学校尝试在各学科作业本中增加“师生留言板”栏目,让作业在学生自评、互评和师评中多向“保温”。小细节、小欢喜,让发作业、改作业成了师生彼此的期盼。有温度的作业批改,促进学生作业的书写、正确率、完成态度等方面的提升。
(二)作业诊断讲过程
学校要求每位教师都要有作业批改记录本。这一举措不仅是为了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更重要的是捕捉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真实思考轨迹。教师通过记录学生的解题思路、方法选择以及错误原因等细节,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掌握他们的易错点,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在此过程中,教师会积累大量的学生作业信息。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信息,我们通过“错题分类评”“错题集中营”和“作业对对碰”等方式进行诊断。教师可以对错题归类分析,找出共性和个性问题,进而调整教学策略。在此基础上,各学科组以年级为单位,分工协作录制典型问题和疑难问题的答疑解惑微视频,形成校本资源,也方便不同层次的学生打破时空限制反复收看。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让他们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解答疑惑,共同进步。批改记录本的运用和智慧诊断方式的引入,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推动他们走向更深层次的学习探索。
(三)作业展评多渠道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既蕴涵着教师的教育思想、理念和责任,也呈现出学生的态度、习惯和思维。精美的故事汇编集,严谨的思维导图,美观的英语小报,独特的科学小制作、巧妙的劳动立体书……一本本、一件件,都是充满灵性的艺术品。学校强调以展促学、以评促优,学生可以在作业展评中丰富自身的经验和见识。学校搭建线上和线下作业展示平台,拓宽辐射影响的范围,作业展示信息化、常态化,关注学生的成长。我校的“星星鸟”成长树动态实时收集学生作业过程的相关数据,生成学生专属的作业档案袋。学校还设立了多个常态化作业展示区域,如四条“学科街区”,分学科展示学生的作业作品。学校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升作业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 杨晓梦.为“减负”破局:探寻作业管理与改进的实践智慧[J].中小学管理,2021(10):1317.
[2] 秦竹梅.多学科融合的中小学作业设计[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26):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