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照亮着学生所关切的情感世界。语文教学是一种富有人情的相互尊重,体现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则是情感与价值观。毕竟学生是课堂的学习主体,学习效果怎样更多依赖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内在情感动力,不仅可以助力学生更好地与文本、作者乃至编者进行多元对话,而且还能让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为培养健康人格,成为合格的初中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多是教师讲,学生听这一单向授课模式,学生与教师、同学之间缺乏交流。针对语文课堂学习,教师也要借助问题设计,创建学习任务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为情感多元交流创造条件。
教学《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课,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结合文本内容,根据学生的学情,设计一些问题,拉近师生之间距离,助力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比如,教师可以创设“说一说自己印象中最深刻的故事”这样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进行初步交流之后,教师可以抛砖引玉,向学生分享自己印象中最深的故事,或者班级里发生的故事,向学生敞开心扉,激发学生的分享欲望。最后,教师结合学生分享的故事,顺势导入课文题目,活跃课堂气氛,为下一阶段的师生对话打下基础。
新课标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编者进行多元对话。对话不仅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把握文本情感主题的主要渠道,而且也是学生情感孕育的前提。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搭建平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等进行多元对话,准确体验隐藏在文本之中喜悦、赞美等各种情感。
《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情感真挚,比如“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等诗句,蕴含着强烈的爱国之情。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通过资料拓展、小组合作等形式,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编者进行多元对话,帮助他们在更深层次理解文本内容,把握文本情感。又如,《蒹葭》这首诗意境深远,语言表达却有点深奥。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结合注释、课后习题以及查找资料、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等形式,理解诗歌的字词,初步掌握诗歌的大意,为下一步理解该诗的含蓄美、意境美、音乐美打下基础。
没有想象就没有阅读。学生与文本对话,最好的方式就是朗读。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搭建平台,创设情境,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他们发挥想象与联想,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画面,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涵。
比如,《苏州园林》属于说明文,相对而言,文字较为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如果仅仅立足介绍苏州园林的特征,以及说明方法、说明顺序,难以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资料扩展等形式,丰富学生对苏州园林的感知,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教师也可以任意选择文本中描写的一个景点,指导学生一边朗读,一边发挥想象,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鼓励学生用笔将画面描绘出来,通过实物投影仪进行展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请学生做导游进行介绍,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表达优势,结合自己的理解,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创设语言情境,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与朱元思书》这篇文言文,句式整齐,富有节奏。在课前导入阶段,教师可以创设语言情境,播放音乐《高山流水》,以多媒体呈现千岛湖的画面,然后借助语言渲染:“在浙江有一条富春江,奇山异水,曾吸引多少文人驻足流连……”诗意的话语,梦幻的画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引导他们跨越时空,与作者、文本进行对话,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文本学习。
统编教材中选编了不少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富有真情实感,学生通过朗读,就能打动他们的心,激发情感共鸣。针对此类情感真挚的文学作品,教师不应给予过多约束,而是鼓励他们多读多思多想,直接与文本对话,在字里行间感知作者的心境,与作者同喜同悲,在读懂作品的同时,也能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共鸣。
比如,苏东坡的《水调歌头》这首词可以说是经典之作,百看不厌。词中想象瑰丽奇特,将幻想与现实融为一体;情感一咏三叹,给人一种乐观向上的感觉。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多读,或者小声吟唱,引导他们自行将情感投入其中,并且跨越时空,与作者进行对话。比如,开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句,不仅超凡脱俗,而且还能激发学生想象。教师可以适度拓展作者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此时诗人遭受贬谪,心情压抑,可是他一端起酒杯,就变得洒脱起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一扫之前的压抑郁闷之情。还有“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充分抒发了作者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之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心境。诗人的乐观心态能够感染每一个学生。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语用教学,还要注重课堂情感熏陶,通过搭建平台,创设情境,助推学生与文本、作者、编者等进行多元对话,在帮助他们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实现情感共鸣,助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作者简介:山东省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