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推出,无疑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不仅仅体现在课文的精心编排上,更在于助读系统的创新尝试显得尤为突出。特别是旁批这一元素的引入,它不同于任何传统教材中的设计,为自读课程注入了新的活力。旁批,这种传统的边读边标注的方式,历来被视为读者与文本对话的重要手段。在统编版教材中,它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使命——极大地增强了自读课程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为了贯彻这一理念,教材的编排者精心设计了具有特色的课文结构,确保了自读课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舞台。实现这一教育理念的核心,在于旁批这一助读工具的有效运用。它不仅是对经典阅读方法的传承与推广,更是对当代语文教学实践的一次大胆革新。通过旁批,学生的阅读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变成了一场主动探索和深度思考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共同利用旁批,挖掘课文深层意义,启发批判性思维,从而让自读课的价值得到了最大化的体现。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自读课代表了教学理念上的创新,本质上重塑了课堂参与者的角色。学生在自读课上不再是被动的听众,而是转变成主动投入的阅读者。这种课堂形态的显著特征在于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它赋予了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在自读课文的环境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阅读活动。他们利用旁批等教材内的助读工具,自主完成语文学习的各项任务。课内自读课文中的旁批设计,作为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一项创新特色,旨在为学生的独立学习提供辅助,引导他们更深入地挖掘文本内涵。
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的自读课文《雨的四季》为例,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自主理解课文内容,教材中穿插了六处精心设计的旁批,包括两个“评点”和四个“问题”。通过第一个评点,学生能够掌握课文开头的特点,并结合文章结尾来理解文本的整体结构。这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的整体布局和逻辑关系。第二个评点中的“春雨‘洗淋’万物,夏雨却‘浇灌’大地,准确写出雨的不同特点”可以帮助学生探讨语言的准确性,并激发他们对四季雨差异性的深层思考。通过比较和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雨的特点和表达方式,提高他们的语言感知能力。此外,旁批中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独特表达技巧。例如,“作者没有直接描绘春雨,而是写万物经雨洗淋后的情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和“上文写雨,多用‘她’或‘它’指称,为何到这一段改称‘你’”等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意图。通过分析和解答这些问题,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独特表达方式。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在自读课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指导学生学习如何利用评点和问题来进行自主学习和深入探索。教师可以通过设定明确的自学任务,为学生提供更具体的指导。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提问和发现问题,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在学生熟悉了旁批内容之后,教师的任务是指导他们如何在自读课中运用这些旁批来完成自主阅读任务,帮助学生理解和吸收课文内容,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考能力。
为了确保自读课文的“自主性”,教师应充分利用旁批这一工具,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引导,学生可以逐渐掌握如何利用旁批进行深入的文本探究,从而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质疑能力,进一步提升自读课的自主学习效果。统编版自读课文中的旁批设计,除了直接提供问题外,还起到了示范作用,鼓励学生自己设计问题旁批。学生掌握了设计问题旁批的方法,才能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疑惑时将自己的疑问呈现出来,并与同伴进行合作探究。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以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论教养》这篇自读课文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设计阅读旁批。有的学生在第二自然段旁边写下了“如何定义真正的教养,这与常规的礼仪有何不同”的旁批;有的学生则根据第五至十自然段写下了“作者提供了哪些无教养的行为实例?这些例子是否具有普遍性,你身边是否也有类似情况”的问题;也有的学生写下了“你是否能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找到更多的例子?作者如何通过这些正面的例子来支撑其观点”的质疑;还有的学生根据第十三至十八自然段,写下了“探讨风度的重要性,作者的主要论点是什么?这一部分如何与文章整体的论题相互关联,对于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有何帮助”的疑问。
通过这些问题旁批,学生可以更深入地分析文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基于这些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可以针对一段或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在课堂上展示他们的发现和理解。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参与感,还能够促进他们之间的思想碰撞,提高学习效果。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文的旁批设计确实别具一格,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空白空间进行自主批注。这样的设计理念是为了确保学习的主导权真正掌握在学生手中,使自读课真正发挥“自主性”的特点。
例如,在《论教养》这篇自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引导学生通过旁批来深化对文章的理解。以下是两个具体的学习任务示例。
一是补充论证思路的旁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使用序号或符号来标注文章中的关键转折点,比如,①提出问题,②列举现象,③分析原因,④提出解决方案。这样,学生可以在文章的空白处写下这些序号,并在每个序号旁边简要批注作者的思路和意图,比如,①作者指出了真正的教养是什么,④提出了解决教养问题的方法。
二是补充论证方法的旁批。首先,对于举例论证,学生可以标注作者所举的具体例子,并在旁边批注这些例子如何支持作者的观点,比如,②作者举了……的例子,用以说明……。其次,对于对比论证,学生可以标注出正反两方面的对比,并在旁边批注这种对比如何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比如,③作者通过将……与……相对比分析,突出了……。
除了论证思路和方法,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从以下方面进行补充式旁批。一是结构作用。标注并批注文章的结构安排如何服务于整体论点,比如,引言部分提出了……为下文的论述奠定了基础。二是修辞手法。指出并分析文章中使用的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以及这些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三是写作手法。观察并批注作者采用的叙述视角、语言风格、篇章结构等写作技巧,以及这些技巧如何影响读者的理解。
通过这样的旁批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还能够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文本分析能力。
总之,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旁批设计,精妙地将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添加旁批,激发他们的主动学习兴趣,锻炼他们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这种设计不仅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还促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通过旁批,学生能够记录自己的思考、疑问和见解,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作者简介:山东省临沂相公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