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回忆性散文教学“穿越”历史

2024-04-29 00:00:00仲丽敏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散文细节笔者

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回忆性散文一共有11篇,主要编排在八年级。回忆性散文由于其独特的文学风采和教育价值,已经成为培养学生阅读、思考及写作能力的重要文体。但是,传统的教学手段往往过分强调知识的输送,忽视了学生对散文感情的体验和思维的刺激。在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往往通过对旧人、往事的描绘,将自己的思绪和情感与过去的时光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核心素养理念下,教师要利用创新的教学策略,让回忆性散文教学跨越时空,引导学生真正地融入散文,感受其深厚的文化根基和情感内涵,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育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一、以读促悟,整体感知

在回忆性散文教学中,首先需要重视学生的阅读经历。只有通过反复的阅读,学生才能全面地感受到文章传递的情感和主旨。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导,帮助他们从文章中提炼出核心内容和关键要点,从而对全文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积极自主阅读,充分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阅读过程中的思考和感悟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例如,笔者在教学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回忆我的母亲》这篇回忆性散文时,引领学生探索并理解文章的核心内容和情感。首先,笔者引导学生通读全文,重点指导他们抓住每一段的关键词句,准确理解段落的主题和意义。在这个初步阅读环节结束后,把学生分成三个组,每组负责一部分内容的深入探究和梳理。第一组的学生负责分析文章的第一部分,即第一段。他们经过讨论,总结出这段的段落大意:“在得知母亲离世的消息后,作者的心中涌起了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第二组的学生负责解读文章的第二部分,即第二至第十三段。这一组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将这一部分内容划分为两层。在第一层中,他们深入挖掘出母亲日常生活中的辛劳、对子女的养育、对穷苦人民的关怀以及对富人无理行径的憎恶等特点,并指出这些特点对作者的成长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第二层中,他们梳理了母亲如何节衣缩食、想方设法培养作者读书的兴趣,以及鼓励作者投身新军和同盟会等重要事件。第三组的学生负责解析文章的第三部分,即第十四至第十七段。他们提炼出这一部分的核心内容:描述母亲对作者的教育和影响,以及作者坚定的革命决心。这部分内容又细分为两个层次:母亲对作者的言传身教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深深缅怀和悼念。

在教学中,学生的阅读思维得到了有效的锻炼,条理性与逻辑性得到了显著提高。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朱德先生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记叙的主要事件和表达的情感,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

二、问题引领,促进思维

在回忆性散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思考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思考时,要精心设计导读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来理解文章。同时,问题的设计也需要具备层次性,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他们不仅仅只是接受知识,更能深入思考和理解知识。

例如,在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这一篇散文的教学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品读散文“形散神聚”的特征和体裁特点、写作手法等。在这个环节,让学生阅读一些经典的散文作品,并分析其中的特点和技巧。然后,采用问题导学的方式,设计层次递进的问题链,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问题1:“文章题目为《昆明的雨》,但从全文的内容看,作者并未在‘昆明的雨’上过多着墨,却写了仙人掌、杨梅等常见的景物以及苗族女孩、房东等小人物,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通过这个问题,学生能够从标题和内容的关系中寻找答案,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问题2:“《昆明的雨》写出了一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那么,从文中描写的小事物中你能感受到‘昆明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生活呢?”通过这个问题,学生能够从文本中挖掘出隐含的生活态度,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问题3:“在这样的社会动荡时期,人们为什么仍然能够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呢?”通过这个问题,学生能够将文本与历史背景相结合,理解文本蕴含的人文内涵。

在提出这三个问题以后,笔者先让学生自主思考,然后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和分享,最后由全班学生共同总结出答案。这样的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此外,通过问题导学的方式,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涵和意义,主动分析和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

在以上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品读散文“形散神聚”的特征、体裁特点和写作手法,为学生奠定了理解文本的基础;然后通过层次递进的问题链,促进学生深入解读文本。三个递进性问题设计得当,能够在引导学生从标题与内容的关系、文本中描绘的生活态度以及背景信息的链接等方面进行思考。这些问题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文本的表层信息,还促使他们挖掘文本的深层含义。通过自主思考、小组讨论和全班分享,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文本,提高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三、品读细节,体验情感

在回忆性散文中,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和表达情感的常用手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细节,理解其表现力。通过对细节的深入分析,学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和作者的写作技巧。同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细节描写,提高写作能力。

例如,教学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一课,笔者首先引导学生理解回忆性散文中细节描写的重要性,强调细节描写不仅是构成文本情节的基本元素,也是展现生活真实性的关键。然后,带领学生深入分析《藤野先生》一文中的细节描写,特别是“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戴领结”这一细节,探讨其如何让整个叙述情节变得生动而丰富。在这个环节中,笔者展示了学生作文中的一段描写,引导学生发现其细节描写的不足之处,如“讨厌”“柔和”“刮”“高兴”等词缺乏生活性。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如何修改这段描写,使其更具真实性、生活性。接着,笔者组织学生进行细节描写训练,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场景或人物,通过细节描写展现其真实性。笔者提供了写作指导,如注意观察生活、运用生动的语言等。学生完成写作任务后,笔者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互评和全班分享,让学生从多个角度了解自己的作品。笔者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重点指出其细节描写的优缺点,并给出改进建议。最后,笔者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细节描写在回忆性散文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多加练习,提高自己的细节描写能力。

在以上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理解细节描写的特点,深入体会细节描写的魅力,开展细节描写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综上所述,在回忆性散文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激励他们主动探索、思考和创新,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写作技能。为了使回忆性散文教学真正实现“穿越”历史的愿景,教师需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元素,精心规划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和感悟文学的魅力。

作者简介: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散文细节笔者
一座山,一杯茶(散文)
红豆(2022年9期)2022-11-04 03:13:20
散文两篇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12
散文两章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8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阿来研究(2020年1期)2020-10-28 08:10:56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细节取胜
Coco薇(2016年10期)2016-11-29 19:59:58
两个插件,让Chrome变身iPhone
Google Reader订阅按需读
性能相差达32%
微型计算机(2009年3期)2009-01-22 02:2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