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词教学对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古诗词中的语言具有文言文特点,与学生运用的现代文存在一定的距离,需要教师重视引导学生理解与把握。其中,比较是适合学生理解把握古诗词的重要策略,教师需要根据古诗词的文本内容与特点,选择不同的比较策略,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情境,通过多样化的对话,理解古诗词的内涵,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所谓一元比较是指在古诗词教学中抓住一个重难点进行比较的方法,这样的重难点在古诗词中通常体现在对词意、意象与情感的领悟方面。
首先是抓住词意不明处进行比较。高年级学生能够借助注释与工具书,理解词意;低年级学生学习古诗词,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需要引入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词意理解方面的问题。如教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江南》,这也是小学阶段学习的第一首古诗,诗句“莲叶何田田”中的“田田”一词的意思,就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尽管学生在第一单元识字中学习了“田”字,但“田”字进入古诗又叠用,不仅改变了“田”原来的意思,而且出现了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意思。教师可以采用图画比较的方法:先用课件呈现课文的插图,学生可以看出荷叶长得很茂盛;然后再出示秋冬时节荷叶残败的样子。通过展示这样的两幅图,教师再让学生说一说课文插图中的荷叶长得怎么样,学生就能够说出荷叶长得多、长得好,显得很茂盛的样子,这就是古诗《江南》中“田田”的意思。其次是抓住意象不明处进行比较。意象是古诗词学习中最重要的抓手,是深入理解古诗意境的桥梁与纽带。但是,小学生对古诗词中诗人创造的意象往往缺乏有效感悟,找不到作者寄托在景物上的情感因子。这就需要教师适时点拨,帮助学生明了具体意象所选择的对象与所寄托的情感。如阅读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有些学生将诗中的“客舍青青柳色新”中的“柳色新”简单地理解为“柳树长出了绿色的新芽”,是因为不明白“柳色”在这首诗中的意象。教师可以引入《诗经·采薇》中的诗句“杨柳依依”,让学生进行比较,学生就会明白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诗句中的“柳色新”不仅仅是景色的变化,而是作者心情的体现。再次是抓住情感不明处进行比较。有感而发是古人创作诗词的出发点,而理解诗人的情感是古诗词学习的重要内容。但是,有些古诗词中的情感比较复杂,学生单独读诗歌不容易把握其中的情感。这就需要教师引入相应的古诗词进行比较,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如教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中的“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寄寓了作者独特的思乡情感,但是学生不容易感知。教师可以引入李白的《静夜思》让学生进行比较,李白到了晚上看见明亮的月光都勾起了对乡亲乡情的思念,何况王维面对的是佳节来临的团聚时刻,所以“思亲”之中,思念的不仅是亲人、亲情,而且包括与故乡有关的一切,更能体现“倍”思亲的范畴与程度。
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入比较策略,既要重视求同的比较,以便在理解中进行整合,又要注意进行求异的比较,指向理解中的发散思维运用。把比较异同结合起来,则能使学生对古诗词有更丰富、更深入的理解。
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教师采用比较阅读策略,能够更好地体现比较异同的效果。首先是在求同中归纳三首诗的共同之处。这可以通过搜集与诗作、作者有关的资料,对接单元人文主题的理解。《示儿》是诗人以绝笔诗的形式表达对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题临安邸》揭露当权者在醉生梦死的生活中忘记了收复被金人占领的广大中原土地;《己亥杂诗》写诗人渴望打破万马齐喑的局面实现不拘一格降人材的目标。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比较,学生能够感受诗人在作品中体现的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其次是在求异中突出不同诗歌各自的特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陆游的《示儿》与林升的《题临安邸》进行比较,重点比较两首诗的表达方法与表达的情感。陆游在《示儿》中采用直接抒情的方法,明确提出对“王师北定中原日”的强烈渴望,诗人的忧国忧民意识与国家统一愿望集中体现为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题临安邸》的爱国感情是间接抒发出来的,诗人通过揭露南宋当权者不思收复失地一味追求享乐生活,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从这种求异比较中能够看出,在对南宋朝廷收复失地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中,陆游是至死不渝,而林升则表现得更为清醒。最后,教师让学生运用上述比较方法,自主选择《己亥杂诗》与上述两首诗进行比较,既重视对诗作爱国热情这一相同点的比较,又注意诗作在艺术表达方面的独特之处。
古诗词教学中的多元比较是指运用多样化的资料进行比较活动,这种比较既体现为比较点的多样化,又体现在比较路径的多样化,从而能够形成更为灵活、开放的古诗词学习场景,帮助学生积累古诗词方面的知识。
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多元比较开展阅读与学习活动。首先是选择同一诗人的诗词作品比较。《古诗词三首》中的三首作品的作者不同,但他们都属于著名诗人,都写过不少名篇佳作;在学习具体的某篇古诗词时,学生可以选择同一作者的多篇作品进行比较,积累诗人的语言特色与艺术表达。如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是苏轼描写西湖的作品,在描绘的西湖骤雨图中,表达诗人醉心西湖山水美的情思;这样的表达可以与《饮湖上初晴后雨》《夜泛西湖》进行比较,既可以理解诗人寄情山水的特点,又可以积累诗人描写西湖的精彩表达。其次是把不同诗人相同主题的诗作比较。如学习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这是一首刻画秋天江边暮色的五言诗,写出了作者的羁旅愁思。根据这一表达主题,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暮江吟》《泊船瓜洲》等进行比较,形成与江水表达有关的诗词群组。通过比较学生会发现,《暮江吟》的景色与《宿建德江》有相似之处,但白居易在《暮江吟》中表达的是清新怡人之感,丝毫看不出愁思的影子;《泊船瓜洲》与《宿建德江》中都有停船靠岸的内容,只是王安石所写的是出发路上的停船,尽管有“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慨叹,但与忧愁之间还是有距离的。这样的比较,有助于学生更精准地把握《宿建德江》表达的愁思主题。最后是把同一词牌的作品进行比较。词牌通常作为填词用的曲调,对文字与音韵结构有相应的规定,同一词牌的作品在体式上是一样的。学生比较这样的作品,重点是比较其不同之处。学习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学生可以选择苏轼的《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进行比较阅读,从中发现辛弃疾在词作中表达的是喜悦之情,而苏轼表达的是悲凉之境。
总之,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比较策略,引导学生在比较异同中开展探索学习活动,既实现了量的扩展又实现了质的提升。
作者简介: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县龙山西街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