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是中国古代通用的一种书面语言,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主要载体,它在20世纪20年代“白话文运动”之前的千百年间,一直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交际地位,具有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现在,如何在语文课堂,抓住文言文的精髓,彰显文言文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率,是广大语文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笔者以为,处理好文言、文章、文学、文化四者之间的关系,是推行文言文教学课堂改革、解决现存文言文教学弊端的关键所在。
语言文字是民族国家的象征,是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国文字是智能的符号,它的特性在全世界独一无二。中国文字的造字具有非常缜密的六个体例,称为“六书”。六书包含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个原则。一个字,你虽然不认识,不知道读什么音,可是却能根据六书的原则想到它的意思,这种智能符号的功能是外国文字所没有的。
文言文言简意赅,底蕴深厚,韵味隽永,是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当之无愧的璀璨瑰宝。学习文言文,文字就是手段,是方法,是通达文化宝藏的钥匙。例如,“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字字珠玑,司马迁本着“不隐恶,不扬善”的写作宗旨,从帝王将相,到王侯名将、说客游侠,真实再现了西汉社会之前的政治、经济、军事、日常生活、风俗习惯等。这样的典籍在我国浩瀚的文海中,俯拾皆是。只是再好的东西,时隔久远,加之历史知识的匮乏,文化积累的薄弱,过去白居易认为“连老婆婆都能读懂的文章”,现在的学生,不但不能辨识其价值,反而心中充满了畏惧和厌倦,无怪乎常听到学生感叹“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
笔者以为,这一现状的出现,与文言文本身的晦涩难懂有关,更和教师“填鸭式”的“满堂灌”有关。放眼当下的语文课堂,很多教师在讲文言文的时候,常常不把学生当作四肢健全、有思想、有行动力、活生生的“人”,而是把学生当作盛水的杯子,不管杯子的容量和质地,一股脑儿地把开水、温水、冷水、豆浆、羹汤往里倒,结果可想而知。教师逐字逐句,费尽心思,口干舌燥;学生油盐不进,一脸茫然,神情倦怠。教学效果几乎为零,甚至会愈发增加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抵触情绪。
初中文言文教学,虽然要求翻译时“一一对应,字字落实”,但是,教师在讲解文言文时,完全不必面面俱到,可以适当“偷懒”,重点梳理一些特殊“文言”现象,例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然后,把余下的时间和疑问留给学生,放手让他们自行探究解决。一本《古汉语常用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完全可以解决一般字词梳理中的文言字词问题。就像当没有路走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路径,学生对路径的记忆会更深刻久远。教师只是学生学习途中临时的“拐杖和向导”,永远无法替代学生的“双腿”。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在遇到文言问题的时候自主思考和分析,提升同学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帮互助意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能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兴趣,而且能丰厚学生的文学和文化素养。
当前,文言文课堂教学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文言文的组成材料是“文言”,要读懂文本,首先要解决“文言”障碍;而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目的是通过文言理解文章的意义。认识到这一点,教师就不会重“言”轻“文”,重文言知识的简单积累、翻译,淡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使诠释文言和理解文章割裂开来,使“言”和“文”互不相干。基于此,笔者以为,文言文教学应该“文”“言”和谐,“文言”和“文章”并重。
首先,口中有“言”,加强文言文的诵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文言文的学习,从正音、句读、节奏、韵律开始,文言文读得多了,对文章的整体感受就慢慢形成了。其次,目中有句,着眼于全局,重视整体感知,整体把握,然后才是局部精讲、精练。最后,心中有“文”,连蒙带猜,疏通全文,在互相讲解大意的过程中,掌握整体的“文”和重点的“言”。王荣生教授认为,初中文言文教学,翻译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翻译加深对文言和文言文的理解。教师以为学生记下每句翻译,就是学习文言文,这绝对是要不得的想法。
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对于文言字词句的意思理解,要服从“文章”阅读教学。教师要通过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入文言文“文章”的阅读情境;借助知识之间的联系和比较,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重要文言词汇,掌握文言句法;通过设问质疑,启发学生去发现、顿悟、总结、归纳,进而把握文章的特点,理解文章的内容,领会文章的内涵。例如,初中阶段“记”这种文体,是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议论,不需要死记硬背,只要将《小石潭记》《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进行比较阅读,学生不但能够快速梳理文章的结构,而且能熟记文章中描写景物的语句,还能将其中画龙点睛的抒情和议论句烂熟于心。日积月累,学生对于文言文不仅知其“言”,更能知其“文”,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通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总量占全部课文的20%左右,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文学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学习现代文,最终目的是提高文学修养;学习文言文,最终目的同样如此。因此,教师教会了学生“文言”,梳理了“文章”,还要关注“文学”素养的点滴渗透。
当代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不是为了逆历史潮流,重新用文言文写作与交际,而是要主动从文言文的遣词造句中,从文言文的文章中,品味古代文学的妙趣,挖掘古代文学的价值,从而汲取经典文学的营养,为丰厚自己的文学素养奠基。在文言文的阅读中,学生不仅能感受古代文章之妙,领略中国文学之美,还能激发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文言文是古代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古代文化、礼仪、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因此,掌握了常用文言,便拥有了一把打开古代文化宝藏的钥匙,但是,文章间的文学要义和文化因素,就像蒙尘的古董,需要教师和学生用慧心和慧眼去擦拭,去发掘。徜徉浩瀚的文海,必然豁然开朗,别有洞天。
古人云:“文以载道。”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能够立足“文言”,读通“文章”,掌握“文学”,悟得“文化”,学习古人的章法、辞采,了解古人的生活,感召古人的思想、情感,并从中汲取精神的力量。学习是需要循序渐进的,有了文言的积累、文章的阅读、文学的熏陶,文化的积淀和理解便日益深厚起来。教师如果能够见缝插针,配套推荐,指导引领,便可以极大地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化情怀。例如,阅读《增广贤文》,可以让学生懂得百善孝为先,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自觉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的美德;阅读《后汉书》,可以让学生懂得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道理;阅读《孟子》,可以让学生懂得尊敬关爱他人;阅读《庄子》,让学生的内心变得强大。
综上所述,文言文阅读教学,教师必须处理好文言、文章、文学、文化四者之间的关系,才不会使学生对文言文心存畏难情绪,才能使学生真正乐学、爱学、善学文言文,有的放矢地突破当前文言文教学的瓶颈,彰显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实效。
作者简介: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吴林街道中学语文教师。